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视域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龙淼 雷亮 +1 位作者 张继珍 张振军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17,78,共9页
积极开展精准有效的就业观教育促进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就业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要支撑。通过对9所新疆高校1662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就业观方面: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知较为模糊,职业认知... 积极开展精准有效的就业观教育促进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就业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要支撑。通过对9所新疆高校1662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就业观方面: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知较为模糊,职业认知趋向自我实现型,社会认知盲目乐观;返乡就业意愿不强烈,就业期望过高,过分追求稳定;计划疆外就业创业意愿比例较大,就业意向单位以稳定性单位为主,自主创业意识尚未成熟,选择升学深造学生比例较大。就业观教育方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尚不明确,职业生涯课程效果参差不齐,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类课程尚未实现全覆盖,就业指导类课程效果参差不齐,就业指导服务形式内容单一,同时还发现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精准服务尚未全覆盖。因此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观教育格局,推动就业观教育内容与形式推陈出新,提高就业观教育指导服务精细化程度,促进就业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以期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观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观教育
下载PDF
新时代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 被引量:13
2
作者 苏德 刘玉杰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18年第2期45-50,138-139,共8页
民族教育观是在民族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民族教育活动本质的理性确认,它指导并影响着民族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与迈进方向。新的时代背景,渴求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从本质上看,新时代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观、大发展观... 民族教育观是在民族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民族教育活动本质的理性确认,它指导并影响着民族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与迈进方向。新的时代背景,渴求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从本质上看,新时代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观、大发展观、大团结观和大文化观。树立新时代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以文化人”的视角出发,坚持民族文化传承与更新相统整、双重语言和双重文化相统整、“民族性”和“国家性”相统整的原则,以多向度的理路来保障新时代科学正确民族教育观的实践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少数民族 民族教育 教育观
下载PDF
蒙古族萨满教宇宙观与草原生态 被引量:12
3
作者 乌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82,共8页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宗教,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其完备的自然宗教形态形成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和金石并用时代的父系氏族社会。蒙古族进入奴隶社会后,萨满教亦从自然宗教向主神教过渡,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宗教,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其完备的自然宗教形态形成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和金石并用时代的父系氏族社会。蒙古族进入奴隶社会后,萨满教亦从自然宗教向主神教过渡,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萨满教也步入了兴盛的顶峰时期。萨满教宇宙观包括宇宙形成或起源论、宇宙结构论、对天地万物的解读等内容。探讨分析萨满教宇宙起源论、宇宙结构论,对当代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萨满教 宇宙观 草原生态
下载PDF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及其民族意义追问 被引量:8
4
作者 岳天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66,共6页
社会发展观的不断演变是人类智慧的再现,也表征和折射着时代的兴趣。同时,社会发展观的演变进程中也蕴藏着非常丰厚的民族意义,对这种意义做出分析和追问,无疑能够引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方向并凸显其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意义。
关键词 社会发展观 公正 人道性 “双重挤压困境” 和谐社会 民族和谐
下载PDF
换一种思路看汉语中的“吃食堂”类语言现象 被引量:4
5
作者 汪玉宝 赵建军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46-49,144,共5页
语言学界的很多学者都从动宾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汉语中"吃食堂"这类语言现象的存活问题,但因各家所持观点分歧较大并未形成一致认识,所以这一直是汉语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难题。本文从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特性出发,认为"吃食... 语言学界的很多学者都从动宾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汉语中"吃食堂"这类语言现象的存活问题,但因各家所持观点分歧较大并未形成一致认识,所以这一直是汉语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难题。本文从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特性出发,认为"吃食堂"类语言现象是汉民族"两点论"思维方式的具体反映。笔者提出这一新思路,以期能合理解释汉语中的这类语言现象存在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食堂” 动宾结构 动名字组 思维方式 民族性 “二点论”
下载PDF
族际互动分析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以黔中金筑安抚司“乞改流”史实为例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袁伊玲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1-34,共4页
并存多元文化的互动关系,贯穿了民族史的整个过程。因而任何民族的地方势力、政治行为、经济走向、社会生活变迁,不仅取决他与中央王朝的关系,还将受制于各民族地方势力。明代黔中金筑安抚使自己“乞请”改流这一政治行为上的特殊性,在... 并存多元文化的互动关系,贯穿了民族史的整个过程。因而任何民族的地方势力、政治行为、经济走向、社会生活变迁,不仅取决他与中央王朝的关系,还将受制于各民族地方势力。明代黔中金筑安抚使自己“乞请”改流这一政治行为上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周边各民族地方势力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不将金筑安抚司纳入与之并存的民族关系网络中去进行综合分析就无法揭示其真实的历史过程。因此,复原了金筑安抚司的真实历史过程,可以提供一个民族史志研究与编撰的范例,可以较彻底的摆脱二元对立民族观对民族史志研究的干扰,澄清民族史志记载的偏颇与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民族观 族际互动 乞请改流
下载PDF
苗族文学史编撰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圣伦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79-87,共9页
自新中国成立,苗族文学史的编纂与研究持续至今。目前有了两个版本的《苗族文学史》,同时整理出版了大量苗族文学的资料和论著。苗族文学史除了对苗族文学进行历史梳理外,还实现了苗族文学观的构建,实现了对苗族传统文学作品文体功能的... 自新中国成立,苗族文学史的编纂与研究持续至今。目前有了两个版本的《苗族文学史》,同时整理出版了大量苗族文学的资料和论著。苗族文学史除了对苗族文学进行历史梳理外,还实现了苗族文学观的构建,实现了对苗族传统文学作品文体功能的分类,对苗族文学作品进行了基本的价值批评。当然,现有的苗族文学史在民族性的凸显、作品批评的精细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为苗族文学史的进一步完善留下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文学史 苗族文学观 文体功能
下载PDF
中国多民族文学的跨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梁昭 《百色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68-75,共8页
文章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研讨为话题,阐述了在国家日益重视中华文化之多元性与差异性的语境下,研究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描述了该项目的立项背景,并结合项目开题报告和专家评审,分... 文章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研讨为话题,阐述了在国家日益重视中华文化之多元性与差异性的语境下,研究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描述了该项目的立项背景,并结合项目开题报告和专家评审,分别对"多民族文学"与"共同发展"两个关键词展开讨论,指出该课题采取的跨界与整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共同发展"的文化关系,可望为目前处于转折与瓶颈阶段的中国民族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 文化多样性 多元史观 中国文学 共同发展
下载PDF
从汉唐时期胡服变化看夷夏观的演变
9
作者 庄华峰 朱争争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43-48,共6页
汉唐时期,民族交往较为频繁,表现在服饰方面,少数民族的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影响很大。汉唐时期胡服的变化折射出夷夏观的变迁。就其整体而论,胡服大致经历了两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初步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流行和隋唐时大为盛行这几个阶段... 汉唐时期,民族交往较为频繁,表现在服饰方面,少数民族的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影响很大。汉唐时期胡服的变化折射出夷夏观的变迁。就其整体而论,胡服大致经历了两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初步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流行和隋唐时大为盛行这几个阶段。与之相对应,这一时期的夷夏观也表现为夷夏对立、夷夏"未殊"及夷夏一家的变化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时期 胡服 夷夏观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儒家的民族观及其历史功能
10
作者 赵旭峰 《红河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0-53,共4页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统治思想,而且也是构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华夷之辨"、"有教无类"与"天下一统"等民族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成为处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统治思想,而且也是构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华夷之辨"、"有教无类"与"天下一统"等民族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成为处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指导原则。今天,儒家的民族观念所,体现出的历史功能对我们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依然有重大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民族观 儒家思想 历史功能
下载PDF
超越自我的人神对话——论吉狄马加的诗
11
作者 张兵兵 喻齐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6-70,共5页
谈论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汉语诗歌,吉狄马加是绕不过去的伟岸诗人。他是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汉语诗歌第一代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也是这一诗歌群体至今无人超越的前辈诗人。诗人谨记自己诺苏彝族的身份,兼有世界情怀,在歌咏大凉山的风物民俗... 谈论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汉语诗歌,吉狄马加是绕不过去的伟岸诗人。他是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汉语诗歌第一代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也是这一诗歌群体至今无人超越的前辈诗人。诗人谨记自己诺苏彝族的身份,兼有世界情怀,在歌咏大凉山的风物民俗的同时对世界各民族均怀着初恋般的热爱。诗人通过纷繁的意象,独特的文化民俗传统的诗意叙述,实现了超越自我的人神对话,彰显出深沉内敛、勇敢善良的大凉山诗歌精神,并为当代诗歌创造了一方圣洁的栖息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诗歌群 吉狄马加 故土 民族身份 生态美学观 人类关怀
下载PDF
马福祥国家观浅议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联合 段小强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40-43,共4页
马福祥是清末民初西北地区著名的回族领袖。他效忠清廷、赞成共和,为北洋政府出力,又任职国民政府。马福祥的行为始终彰显着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把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国家至上观。剖析其深层原因,是他身受伊、儒文化双重... 马福祥是清末民初西北地区著名的回族领袖。他效忠清廷、赞成共和,为北洋政府出力,又任职国民政府。马福祥的行为始终彰显着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把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国家至上观。剖析其深层原因,是他身受伊、儒文化双重浸润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福祥 国家观 爱国主义 回族
下载PDF
论多元族群共生的中国儿童文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筑生 《昆明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4-7,共4页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建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儿童文学。中国各民族原生活态儿童文学曾经代表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存在,自远古起就活跃于歌者、说者的通神语境和巫师的祝告祷告行为之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在各民族儿童中代代传承。梳理多元族群共...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建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儿童文学。中国各民族原生活态儿童文学曾经代表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存在,自远古起就活跃于歌者、说者的通神语境和巫师的祝告祷告行为之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在各民族儿童中代代传承。梳理多元族群共生的中国原生活态儿童文学,是建立中国本土儿童文学史新观念的一个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活态 儿童文学 多元族群 共生 本土 儿童文学史观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成及其文化基因 被引量:16
14
作者 孔亭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85-92,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年来学界提出的词语和概念。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生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底蕴。其中,“天下观”“大一统”“和合”思想、“华夷...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年来学界提出的词语和概念。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生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底蕴。其中,“天下观”“大一统”“和合”思想、“华夷一体”等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生成的文化基因。站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叙事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资源与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天下观 大一统 和合思想 华夷一体
下载PDF
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为例
15
作者 图门吉日嘎勒 王允 包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0-13,共4页
通过对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2010届120名本科毕业生的书面问卷调查,对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医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影响因素、择业期望值、求职成功制约要素等进行分析,发现了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医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呈现多元化;择业期望值脱离现实... 通过对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2010届120名本科毕业生的书面问卷调查,对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医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影响因素、择业期望值、求职成功制约要素等进行分析,发现了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医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呈现多元化;择业期望值脱离现实需要;择业心理复杂多样;就业心态存在城市情结;偏执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等负面心理因素影响择业成功的事实,研究并提出了应对上述问题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医学毕业生 择业观
下载PDF
生态伦理学视阈下景颇族传统生态观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双双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20-25,共6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其特定地理位置、环境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并通过道德规范制约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行为。文章试图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通过对景颇族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生产方式等方面内...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其特定地理位置、环境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并通过道德规范制约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行为。文章试图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通过对景颇族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生产方式等方面内容的分析,揭示蕴藏于其民族文化中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定价值理念,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论意义出发,探讨景颇族传统生态观的具体内涵和时代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伦理学 人类中心主义 景颇族 生态观
下载PDF
“贵州经验”: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形成与实践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明 伍国苇 张寒梅 《教育文化论坛》 2021年第1期41-47,共7页
王阳明中年被贬谪贵州,由此开始对少数民族与土司治理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夷夏平等”的民族观。王阳明将此民族观运用于当时贵州重大事件的处理上,积累了较为成熟的“贵州经验”,对贵州产生了良好影响。王阳明“夷夏平等”... 王阳明中年被贬谪贵州,由此开始对少数民族与土司治理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夷夏平等”的民族观。王阳明将此民族观运用于当时贵州重大事件的处理上,积累了较为成熟的“贵州经验”,对贵州产生了良好影响。王阳明“夷夏平等”民族观和“贵州经验”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民族观 “夷夏平等” “贵州经验”
下载PDF
云南彝族再生神话特征论析——兼与东北满族等民族神话《尼桑萨满》比较
18
作者 刘建波 汪立珍 《民族艺林》 2021年第1期24-29,共6页
云南彝族神话是中国西南彝族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本资源丰富、地域性特征鲜明、多元民族文化交融和比较研究优势等特点。死亡观是彝族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与死亡密切关联的再生神话是云南彝族神话中较为独特的类型,是外界认识云... 云南彝族神话是中国西南彝族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本资源丰富、地域性特征鲜明、多元民族文化交融和比较研究优势等特点。死亡观是彝族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与死亡密切关联的再生神话是云南彝族神话中较为独特的类型,是外界认识云南彝族思想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彝族 再生神话 死亡观 与东北民族比较 人神共美
下载PDF
西双版纳傣族善待死亡的传统仪式研究
19
作者 李金梅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54-59,共6页
傣族善待死亡的仪式可分为临终仪式、祭奠仪式和缅怀仪式,这不仅是他们死亡观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些死亡仪式对傣族具有心理抚慰和社会整合的功能,也是傣族传统道德意识传导和灌输的重要途径,蕴含着强烈的伦理印迹。
关键词 西双版纳傣族 传统死亡观 传统死亡仪式
下载PDF
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台湾地区族群印象——基于多维互动的视角
20
作者 卞梁 连晨曦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36-41,共6页
特殊的海洋地理条件与历史演进过程,为多元文化在台湾地区“生根发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西人这一“他者”视野能够跳脱原有中文语言体系的束缚,更为完满地呈现19世纪中西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互动,这是借助族群间的互动观察与评价实现的... 特殊的海洋地理条件与历史演进过程,为多元文化在台湾地区“生根发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西人这一“他者”视野能够跳脱原有中文语言体系的束缚,更为完满地呈现19世纪中西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互动,这是借助族群间的互动观察与评价实现的:其一,西人以其西方视角指出汉人文化的滞后性,却对汉人的勇敢勤劳给予了肯定。其二,西人在展现少数族群原始朴素的同时,别有用心地挖掘其宗教属性。其三,西人对中国传统语境中的西人形象进行了反驳,并尝试重构其自身形象。其四,对于汉人与少数族群两者的相互评价,西人大多不予置评,却隐晦地对后者表示支持。虽然西人在多元变换视角下对台湾社会、文化进行的考察,得以呈现出更为真实、动态的近代台湾社会图景。然而,多元视角下的族群形象互动,却依旧难以摆脱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歧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族群观 多元视角 中西文化 互动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