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Status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Nanjing
1
作者 Wenzheng Yu Jing Liu +1 位作者 Mengyue Zhu Youzhi Yuan 《Journal of Quantum Computing》 2020年第3期129-135,共7页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Nanjing has increased in the past 55 years.Its development proces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e reverse urbanization phase,the stagnant development phase,the recovery development phase,the ...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Nanjing has increased in the past 55 years.Its development proces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e reverse urbanization phase,the stagnant development phase,the recovery development phase,the steady development phase,and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phase.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has a decreasing trend at each stage.In 1971 and beyond,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and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wo was not high and there was a downward tr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jing URBANIZATION cultivated area VARIETY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Based on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A Case Study of Nanjing City,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QIAO Weifeng GAO Junbo +3 位作者 LIU Yansui QIN Yueheng LU Cheng JI Qingq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5期735-746,共12页
In this paper,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in Nanjing City, China.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NN model took into account the compr... In this paper,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in Nanjing City, China.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NN model took into account the comprehensive, spatial and complex nature of urban land use. Through a preliminary calculation of the degree of intensive land use of the sample area, representative sample area selection and using the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model to train, the intensive land use level of each evaluation unit is finally determined in the study area.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effectively correct the errors caused by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odel itself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deal value and weights when the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s used alone. The ANN model can mak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more objective and practical.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a tendency of decreasing land use intensity from the core urban area to the periphery and the industrial functional area has relatively low land use intensity compared with other functional area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transforming the mode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and potential exploitation of the land in the urban built-up area,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trol of the construction intensity of protecte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functional area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model nanjing City
下载PDF
The Scale-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ark Green Space at Multiple Grid Scales-A Case Study o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Nanjing,China
3
作者 Jialing QIAN Dawei SHAO Wei JIANG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5期7-19,共13页
Exploring the scale-effect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urban park green space(PGS)at multiple grid scales would inform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efficient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urb... Exploring the scale-effect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urban park green space(PGS)at multiple grid scales would inform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efficient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land at different scales.Selecting 300-m,500-m,1,000-m,and 2,000-m grid scales,the research employed Create Fishnet tool in ArcGIS and Geodetector to construct a scale-effect analysis framework that revealed the scale-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GS at multiple grid scales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Nanjing,China in 2006,2012,and 2017.Main research results are:1)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GS showe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polarization to advanc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while the trend gradually weake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grid scale;2)the scale-effect of other land use types on PGS increasingly enhanced-the larger the grid scale,the more obvious the synergistic or compressive effect;3)the interactive scale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gradually enhanced-the larger the grid scale,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overall factor interaction;and 4)at the 300-m grid scale,the major interaction factors were residential,transportation,industrial/manufacturing,water area,and administration/public services,which gradually changed to residential,water area,and administration/public services up to the 2,000-m grid scale.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are expected to deepen the theory of the coupling between PGS and other land use types,as well as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and a basis for efficient allocation,spatial layout optimization,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Development Land Park Green Space Distribution Pattern Scale-Effect Main Urban area of nanjing Geodetector
原文传递
Multi-scenario land use prediction and layout optimization in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based on the PLUS model 被引量:1
4
作者 CAO Ji CAO Weidong +3 位作者 CAO Yuhong WANG Xuewei ZHANG Yizhen MA Jinj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7期1415-1436,共22页
The metropolitan area is a crucial spatial element in promoting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It possess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valu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necessary... The metropolitan area is a crucial spatial element in promoting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It possess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valu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necessary for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is study focused on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the first national metropolitan area in China,and established three development scenarios by combining ecological–economic spatial conflict(EESC)zones and national key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These scenarios simul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utur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using the development zone planning function of the patch generation land use simulation(PLUS)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1)Between 2000 and 2020,the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were largely the massive expansion of built-up land and the significant decline of farmland,while changes in the area of ecological land were less evident.(2)EESC are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changes over the past 20 years,but the overall level of conflict was low.Ecological land was the main land use type in the lowest-conflict area,while built-up land was the main land use type in the highest-conflict area.(3)From 2030 to 2050,further expansion of built-up areas is expected,with continued decrease of farmland.The regulation of these land use change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different development zone plans.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cenario had the largest built-up land area,whil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scenario had the largest farmland area.This study simulates the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based on spatial conflict patterns and national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process,providing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future spati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spatial conflict patch-generating simulation land use prediction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原文传递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s in Nanjing,Suzhou,Changzhou and Wuxi
5
《China's Foreign Trade》 1996年第12期16-16,共1页
Nanjing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It is a state-level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pproved by theState Council, with an area of 16.5 sq km,comprising seven sq km of industrial area,five sq km o... Nanjing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It is a state-level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pproved by theState Council, with an area of 16.5 sq km,comprising seven sq km of industrial area,five sq km of Taiwan invested area, three sqkm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scientificresearch area and 1.5 sq km of compositeservice area. The development zone is 13.5 kmfrom the city center, with convenient trafficconditions, three state highways and a p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a HIGH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s in nanjing Suzhou Changzhou and Wuxi
下载PDF
时频电磁法在金牛湖地区深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6
作者 杨志成 陈海宏 +1 位作者 周玲玲 鲁杏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1期81-91,共11页
南京金牛湖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低阻覆盖层厚、电磁干扰强,为了查明该地区深部地热资源,应用时频电磁法进行探测。本次布置了2条时频电磁法剖面,采用大功率发射信号能够有效地穿透低阻覆盖层,获得了信噪比较高的原始数据。通过对时频电... 南京金牛湖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低阻覆盖层厚、电磁干扰强,为了查明该地区深部地热资源,应用时频电磁法进行探测。本次布置了2条时频电磁法剖面,采用大功率发射信号能够有效地穿透低阻覆盖层,获得了信噪比较高的原始数据。通过对时频电磁数据的处理、分析、反演及综合解译,获得了勘查区4000 m以浅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结合地热地质条件,优选了地热钻探井位,经钻探最终验证,推测地层与实际钻探基本吻合,在1600 m钻遇断裂,终孔深度2800 m,经后期抽水试验确定,日出水量大于500 m 3,钻井井口水温51℃,说明获得了优质的深部地热资源。综上所述,时频电磁法在金牛湖地区深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揭示了南京金牛湖地区较好的地热地质条件,为该地区地热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频电磁法 深部地热资源勘查 金牛湖地区
下载PDF
基于弹性共享的户外健身设施群体需求响应评测研究
7
作者 周聪惠 陶成蹊 +1 位作者 刘婧方 安一欢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5,共8页
【目的】城市建成环境限制了大型户外健身设施的建设,而相对灵活的大量小微型户外健身设施与公共空间融合发展,展现出显著的弹性共享服务特征。有效识别户外健身设施服务短板可为户外健身设施精准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南京市老城区... 【目的】城市建成环境限制了大型户外健身设施的建设,而相对灵活的大量小微型户外健身设施与公共空间融合发展,展现出显著的弹性共享服务特征。有效识别户外健身设施服务短板可为户外健身设施精准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南京市老城区为例,通过建立细粒度群体需求量化方法和设施服务模块化分解方法,打通多元群体需求与设施服务弹性间的关联分析路径,对设施服务功能进行模块化处理,量化户外健身设施的弹性服务能力,同时基于多源数据,建立一套能反映不同群体户外健身设施的需求响应状态评价工具。【结果】场地类设施具有相对较高的弹性共享度,可作为优先发展的设施类型;步道类设施建设门槛和成本均相对较低,尤其能够提升老年群体的需求响应水平;老年群体需求响应指数最高,儿童群体相对最低,是后续规划需重点关注的对象。【结论】在传统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改变了居民需求与设施服务固化的供需评测模式,后续可结合设施质量、规模、多样性等指标,为城市户外健身设施规划提供有效的工具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健康 城市公共空间 弹性 需求响应 城市更新 户外健身设施 南京老城区
下载PDF
南京都市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 及其协同集聚研究
8
作者 汪增洋 周诗露 完福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4年第3期1-8,16,共9页
基于企业大数据资源,结合空间外部经济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对南京都市圈内两大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南京都市圈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一极、两区、多组团+多点”的独特格局,且生产性... 基于企业大数据资源,结合空间外部经济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对南京都市圈内两大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南京都市圈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一极、两区、多组团+多点”的独特格局,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强度高于制造业;(2)制造业呈现以南京市为中心向周边县市区扩散的趋势,而生产性服务业则倾向于向各城市的核心城区聚集发展。(3)南京都市圈内中心城区的协同集聚水平低于边缘县区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都市圈 协同集聚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下载PDF
轨道交通促进下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洪小春 孙王虎 张建新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期88-92,共5页
要存量优化背景下,轨道交通促进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从而拓展公共空间容量是实现城市中心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探明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的内涵,剖析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特征,明确轨道交通对... 要存量优化背景下,轨道交通促进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从而拓展公共空间容量是实现城市中心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探明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的内涵,剖析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特征,明确轨道交通对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影响的基础上,总结轨道交通促进下的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的通用策略;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例,通过分析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的侧重点,结合轨道交通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并使用空间句法验证策略的合理性。为类似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引和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中心区 地下公共空间 精细化城市设计 南京新街口
下载PDF
滁州市一次持续性臭氧污染过程气象与传输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雷 周颖 龚年祖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2019年6月8日至17日,安徽省滁州市发生一次持续性臭氧(O_(3))污染过程,O_(3)浓度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浓度限值3%~45%。基于滁州市老年大学监测站点空气质量数据、滁州市气象站及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运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 2019年6月8日至17日,安徽省滁州市发生一次持续性臭氧(O_(3))污染过程,O_(3)浓度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浓度限值3%~45%。基于滁州市老年大学监测站点空气质量数据、滁州市气象站及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运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方法,研究污染发生时段的气象和区域传输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此次O_(3)污染过程中,日最高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5.5~34.7℃,风速整体小于4 m/s,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午后的相对湿度在40%左右。在该时段内,滁州市基本处于均压场的控制之中,且受到锋面气旋外围下沉气流的影响,大气层结稳定。②O_(3)污染发生期间,滁州市主要受东南方向气流的影响,但来自山东省、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气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6月9日夜间至10日上午的O_(3)浓度异常高值,与9日下午的气压异常低值及9日夜间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异常高值密切相关。上述气压及大气边界层高度异常值的出现使得上风向高浓度O3被输送至滁州。③此次污染过程的潜在贡献源区主要分布于安徽省东南部、江苏省中西部和浙江省北部等地。上述区域的加权潜在源贡献因子(WPSCF)值大于0.4,加权浓度权重轨迹(WCWT)值超过了100μg/m^(3)。今后,滁州市在O3污染防控工作中应加强与上述区域的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气象 污染输送 潜在贡献源区 滁州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的南京主城区城市功能混合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欣贇 叶如海 《中外建筑》 2024年第3期77-83,共7页
提高城市用地混合使用的程度,建设多样化、多功能的城市空间,是塑造城市活力、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以南京主城区为对象,首先指出香农多样性指数在测度功能混合度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其次尝试用混合程度和混合质量两个指标来评... 提高城市用地混合使用的程度,建设多样化、多功能的城市空间,是塑造城市活力、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以南京主城区为对象,首先指出香农多样性指数在测度功能混合度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其次尝试用混合程度和混合质量两个指标来评判地块功能混合度的高低,最后对主城区用地功能混合度进行识别,总结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南京主城区的功能混合度总体呈现“中心集聚、多点散布”的高混合度地块空间分布特征,局部呈现中心区片状集聚、沿主要道路线状集聚以及围绕地铁站点状集聚的特征。根据混合度特征分析,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建设发展时序、商业中心体系规划等,而中微观层面的分布形态则与市场因素、用地布局、地铁站点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数据 南京主城区 功能混合度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南京市城区和郊区PM_(2.5)中碳质组分特征差异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洁 董晶晶 +3 位作者 孙思思 陈新星 丁峰 曹阳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1期18-23,79,共7页
为比较南京市城区和郊区细颗粒物(PM_(2.5))中碳质组分特征及来源差异,利用碳组分在线监测仪器对2022年城区和郊区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进行连续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2022年南京市城区OC、EC质量浓度分别为(5.24±2.39),(1.27&#... 为比较南京市城区和郊区细颗粒物(PM_(2.5))中碳质组分特征及来源差异,利用碳组分在线监测仪器对2022年城区和郊区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进行连续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2022年南京市城区OC、EC质量浓度分别为(5.24±2.39),(1.27±0.62)μg/m^(3),郊区OC、EC质量浓度分别为(5.67±2.45),(1.32±0.70)μg/m^(3)。2022年OC和EC质量浓度水平分别较2014—2018年均显著下降。城区和郊区的OC、EC质量浓度均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从日变化特征看,城区和郊区OC和EC质量浓度均呈现白天低、夜间高的特点,并且具有明显的峰谷值。(2)城区和郊区OC、EC均在冬季呈现良好的相关性,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根据碳质组分与气态污染物的关系以及ρ(OC)/ρ(EC)分析结果,城区和郊区均存在二次污染,机动车和燃煤是城、郊区的主要污染源,机动车源对城区影响大于郊区,燃煤源对郊区影响大于城区。(3)污染源的直接排放对南京市OC的质量浓度水平影响较大,郊区二次有机碳(SOC)质量浓度高于城区。城区需要重点关注机动车排放,郊区需要与周边区域协同治理燃煤、生物质燃烧等方面的污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质组分 城区 郊区 二次有机碳 来源分析 南京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下南京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13
作者 刘伟 王涵玉 +2 位作者 李欢欣 赵一嘉 许浩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的主体形态之一。区域生态用地对维护都市圈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多尺度景观格局分析有利于把握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和规律。本...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的主体形态之一。区域生态用地对维护都市圈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多尺度景观格局分析有利于把握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和规律。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基于2000—2020年Landsat影像数据,综合使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都市圈、城市、区县3个尺度下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结果显示:(1)近20年间南京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总体规模呈“急剧下降”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变化具有明显的转入和转出双向特征;水域和草地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林地景观优势度提升。(2)城市尺度下各城市区域生态用地规模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与都市圈基本一致,但在景观格局变化上具有差异,其中宣城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逐渐优化,而淮安、马鞍山、芜湖则破碎化程度增加。(3)区县尺度下约半数以上区县的区域生态用地的规模下降且景观破碎化增大,其中盱眙县、郎溪县和广德市加剧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多尺度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全面了解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格局演变特征,还有利于制定满足不同空间层次且兼顾差异性的生态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用地 多尺度分析 景观格局 动态演变 南京都市圈
下载PDF
南京都市圈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创新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佳栋 王山东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3期35-41,共7页
为提高跨界河湖治理的效果,以南京都市圈为背景,实地调研了现有的河长制属地负责模式,提出了跨界河湖联合会商、信息共享、协同治理和联合执法等联合河湖长制的新工作模式及创新机制。结果表明:在南京都市圈实际应用中,新模式促进了各... 为提高跨界河湖治理的效果,以南京都市圈为背景,实地调研了现有的河长制属地负责模式,提出了跨界河湖联合会商、信息共享、协同治理和联合执法等联合河湖长制的新工作模式及创新机制。结果表明:在南京都市圈实际应用中,新模式促进了各方合作,有效解决了跨界问题。相比传统模式,联合河湖长制治理效率更高;通过联合会商和信息共享,各方能更高效协调行动;协同治理和联合执法机制则确保了措施的一致性和有效执行。研究成果为跨界河湖的长期健康治理提供了有效手段,为其他区域的类似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河湖 联合河湖长制 信息共享 协同治理 联合执法 南京都市圈
下载PDF
新冠疫情对城镇人口流网络结构韧性的影响——基于南京都市圈同城化片区的实证研究
15
作者 李哲睿 甄峰 陈稳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90-2000,共11页
新冠疫情(COVID-19)对城镇(乡)间人口的有序流动产生潜在冲击。文章以南京都市圈同城化片区的乡镇街道为对象,基于2019和2021年各半个月的手机信令大数据,运用复杂网络技术揭示疫情前后的人口流动网络格局;构建韧性评价指标,采用顺序性... 新冠疫情(COVID-19)对城镇(乡)间人口的有序流动产生潜在冲击。文章以南京都市圈同城化片区的乡镇街道为对象,基于2019和2021年各半个月的手机信令大数据,运用复杂网络技术揭示疫情前后的人口流动网络格局;构建韧性评价指标,采用顺序性攻击高值节点、一次性攻击跨界节点2种方式,模拟测试网络结构韧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伴随常住人口的增多,疫情后的人群跨城镇出行依然活跃,但疫情瓦解了大量远程、长程联系;2)疫情冲击增加了休闲流和就业流网络的波动程度和中转次数;3)高中心性的跨界地区是维持全局网络结构韧性的关键性节点地区。研究表明时空大数据在城镇(乡)网络结构韧性评价及风险全流程治理方面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城镇人口流 网络结构韧性 休闲流 就业流 南京都市圈同城化片区
下载PDF
城市动物园沉浸式展区设计探索--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亚洲灵长区为例
16
作者 钱泓宇 沈志军 +1 位作者 崔中雨 郭苏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1-848,共8页
沉浸式展区是在动物园展区设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型动物展示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动物福利及游客观展体验。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亚洲灵长区为研究案例,从动物生态友好、游客观感体验和园区管理高效3方面入手,深入探讨21世纪现代动物园... 沉浸式展区是在动物园展区设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型动物展示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动物福利及游客观展体验。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亚洲灵长区为研究案例,从动物生态友好、游客观感体验和园区管理高效3方面入手,深入探讨21世纪现代动物园沉浸式展区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以期在有限的空间中更好地展示野生动物的自然行为,提升科普教育、自然教育效果,为动物园沉浸式展区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动物园 动物园设计 沉浸式展区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 亚洲灵长区
下载PDF
超级稻南粳3908在太湖农区毯苗机插种植表现及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7
作者 朱秧林 李晓峰 +4 位作者 孙柳青 娄丽娟 宋秧泉 谢勇 吴桂成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2期81-83,共3页
以超级稻南粳3908为供试品种,在毯苗机插方式下,从品种特性、茎蘖动态、产量和品质等4个方面对其在太湖农区的种植表现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南粳3908在太湖农区毯苗机插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全市稻米产业化开发提供支撑,也为广... 以超级稻南粳3908为供试品种,在毯苗机插方式下,从品种特性、茎蘖动态、产量和品质等4个方面对其在太湖农区的种植表现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南粳3908在太湖农区毯苗机插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全市稻米产业化开发提供支撑,也为广大稻农增收增效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南粳3908 太湖农区 毯苗机插
下载PDF
南京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域用地强度分布模式研究
18
作者 王映尹 叶如海 赵子东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5期113-115,共3页
南京作为国内首批公交都市之一,倡导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城市高效建设,研究其轨道交通站域用地强度空间分布,对我国大中城市轨道交通与用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选取南京市中心城区发展较为成熟的5条市区线路98个站点,采用圈... 南京作为国内首批公交都市之一,倡导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城市高效建设,研究其轨道交通站域用地强度空间分布,对我国大中城市轨道交通与用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选取南京市中心城区发展较为成熟的5条市区线路98个站点,采用圈层分析与扇区分形结合对站域强度分布形态进行标准化处理,归纳出圈层、扇形、点轴、混合和无规律分布等5种强度分布模式,并分析各模式站点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不同强度分布模式站点的空间分布与站点区位条件、商业中心体系规划、城市用地强度和站域用地性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D 站域 强度分布模式 分布规律 南京中心城区
下载PDF
南京钟山风景区数字化手绘地图体验优化研究
19
作者 袁舒楠 王国银 +1 位作者 季朱舜 徐敏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第11期112-117,129,共7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和生活质量,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精度更高、信息更丰富、交互性更强的技术手段,数字化手绘地图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渠道。文章基于对南...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科技含量和生活质量,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精度更高、信息更丰富、交互性更强的技术手段,数字化手绘地图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渠道。文章基于对南京钟山风景区数字化手绘地图体验度实证调研,从功能、创新、情感、意愿等方面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游客体验度的影响模式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时更新地图信息,健全旅游反馈机制;丰富地图交互功能,创新提升旅游体验;优化地图界面设计,加强游客畅爽体验;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高游客使用意愿等优化对策和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手绘地图 体验度 影响因素 南京钟山风景区
下载PDF
多维视角下区域同城化发展路径探索——以宁镇扬地区为例
20
作者 王乐辰 于涛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1期68-73,共6页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地方政府亟须打破行政边界约束,推动城市跨界合作。同城化发展模式是推动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多数地区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及自身治理机制不完善,...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地方政府亟须打破行政边界约束,推动城市跨界合作。同城化发展模式是推动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多数地区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及自身治理机制不完善,导致我国发展成熟的同城化地区较少,大多数仍停留在意向阶段。文章在明晰同城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江苏省宁镇扬地区同城化发展为例,对同城化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并从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治理多维视角对宁镇扬地区同城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同城化发展路径,以期为新时代我国同城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城化 跨界合作 区域一体化 多维视角 宁镇扬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