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以来皖西地区皋陶文化研究述评
1
作者 汪德华 韩聪聪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9-25,30,共8页
皋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皖西地方文化研究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先秦与两汉不仅是皋陶文化的主要建构期,更是内涵价值的重要形成期。有关皋陶文化研究虽然始于民国时期古史辨派,但该派却持质疑态度,因此学术... 皋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皖西地方文化研究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先秦与两汉不仅是皋陶文化的主要建构期,更是内涵价值的重要形成期。有关皋陶文化研究虽然始于民国时期古史辨派,但该派却持质疑态度,因此学术探讨有所沉寂。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先秦考古遗址的陆续发掘与新史料的不断涌现,皋陶文化研究逐渐步入确立与发展阶段,主要围绕着考古研究、人兽形象研究、文献研究、制度研究、思想研究以及遗产价值研究等方面分析,较为充分地展现了皋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价值。文章在梳理回顾20世纪以来的现有成果基础之上,明确指出存在着研究方法单一、史料运用不足、缺乏深入分析等不足之处,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涵价值 皖西地区 皋陶文化
下载PDF
皖西大别山区近20年农作物生产结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陈爱民 凌颖 +1 位作者 温晓琴 李远平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以皖西大别山主要农业区六安市为研究区,通过安徽省统计年鉴收集并整理了近20年(2000—2021年)农业生产数据,明确主要农作物类型,分析了耕地面积、种植面积和产量在近20年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近20年粮食作物生产总体变... 以皖西大别山主要农业区六安市为研究区,通过安徽省统计年鉴收集并整理了近20年(2000—2021年)农业生产数据,明确主要农作物类型,分析了耕地面积、种植面积和产量在近20年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近20年粮食作物生产总体变化平缓,仍以稻谷和小麦为主,二者此消彼长。而玉米产量增长较快,逐渐居于第三位次;(2)经济作物生产尽管以蔬菜和油料为主,但随着油料作物产量和种植面积的持续下降,逐渐形成了“蔬菜主导、药材和茶叶地位不断提升”的格局;(3)区域农作物生产结构逐渐从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转向“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并重”的发展方向;(4)皖西大别山区近20年农作物结构变化主要受气温变化、受灾面积、机械化水平、政策和人口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业生态高效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西大别山区 农作物生产结构 影响因素 种植面积和产量
下载PDF
基于土壤水热耦合运移基础理论构建水文地质数学规律模型
3
作者 程克俊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1期36-41,共6页
土壤和水是将其他形式的水进行转化和运移的纽带和重要环节,而土壤中水和热的运移是相互作用的,基于土壤水热耦合运移基础理论构建水文地质数学规律模型并进行参数反演对于研究土壤水的相变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 土壤和水是将其他形式的水进行转化和运移的纽带和重要环节,而土壤中水和热的运移是相互作用的,基于土壤水热耦合运移基础理论构建水文地质数学规律模型并进行参数反演对于研究土壤水的相变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皖西丘陵地区的水热生态平衡系统,运用水热运移机理,构建水文地质数学规律模型并进行参数反演,结合皖西地区水文监测站数十年的蒸发和降水数据,进一步论证水文地质数学规律,为维持皖西丘陵地区生态平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热耦合运移基础理论 水文地质 数学规律模型 参数反演 皖西丘陵
下载PDF
皖西山区西洋参有效成分含量与栽培地海拔高度的关系 被引量:20
4
作者 朱仁斌 宛志沪 丁亚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 分析皖西山区不同海拔西洋参有效成分含量变化的规律 ,以确定优质西洋参最佳栽培区域。方法 测定了不同海拔西洋参成品参的折干率以及总皂苷、总糖、还原糖、粗淀粉和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结果 西洋参折干率、粗淀粉和总皂苷含... 目的 分析皖西山区不同海拔西洋参有效成分含量变化的规律 ,以确定优质西洋参最佳栽培区域。方法 测定了不同海拔西洋参成品参的折干率以及总皂苷、总糖、还原糖、粗淀粉和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结果 西洋参折干率、粗淀粉和总皂苷含量在海拔 60 0~ 90 0 m之间较高 ;总糖与还原糖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氨基酸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与总皂苷的变化相反。结论 皖西山区优质西洋参最佳栽培高度在海拔 60 0~ 9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参 皖西山区 有效成分 优质栽培 含量 海拔高度
下载PDF
皖西烟区烤烟新品种适宜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徐玲 徐经年 +1 位作者 张林 刘碧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5983-15985,15992,共4页
[目的]探索适宜在皖西烟区推广栽培的烤烟品种及栽培技术。[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因素,品种为副因素,对3个烤烟品种不同处理的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内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品种9601表现出明显的早发趋势,较云烟87... [目的]探索适宜在皖西烟区推广栽培的烤烟品种及栽培技术。[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因素,品种为副因素,对3个烤烟品种不同处理的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内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品种9601表现出明显的早发趋势,较云烟87和云烟85田间长势强。3个品种在当地生态条件下最适宜的施氮水平为97.5 kg/hm2;而在3个处理当中尤以品种9601的综合经济性状表现突出,明显优于其他2个品种,适宜在皖西烟区推广栽培。适当增加钾肥的施入量将更加有利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协调。[结论]该研究为皖西烟区烤烟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西烟区 烤烟新品种 适宜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皖西大别山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综合防治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史志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42,共4页
皖西大别山区是我国典型的集山区、库区、多省交界区、水土流失严重区、贫困区于一体的革命老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危害。提出了要抓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 皖西大别山区是我国典型的集山区、库区、多省交界区、水土流失严重区、贫困区于一体的革命老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危害。提出了要抓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持开发工作的机遇,编制高水准的皖西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整合资金,加快大别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依法防治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积极开展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防治技术研究,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西大别山区 水土流失特征 综合防治
下载PDF
皖西南旅游深度开发战略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冯学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97-101,107,共6页
皖西南地区具有开发旅游的多项优势,发展潜力很大。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交通通而不畅,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足,局部无序开发。因此,皖西南应采取旅游深度开发战略,进一步明确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整合旅游资源,构筑旅游板块,构建与周边地... 皖西南地区具有开发旅游的多项优势,发展潜力很大。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交通通而不畅,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足,局部无序开发。因此,皖西南应采取旅游深度开发战略,进一步明确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整合旅游资源,构筑旅游板块,构建与周边地区竞合有序的旅游功能区;建设通达便捷的区域旅游交通体系;打造强有力的旅游品牌形象;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将皖西南建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体验、宗教修学于一体的全国闻名的“人文山水”体验型旅游目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西南 旅游 深度开发
下载PDF
略论古代皖西茶产业 被引量:4
8
作者 姚治中 《皖西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51-54,共4页
茶产业是茶文化的载体,茶文化是茶产业的灵魂,它们使我国古代农业结构有了新内容,丰富了手工业,催生了新产业,促使封建经济体制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过程,唐代开始显现,北宋有所发展。皖西(淮南)茶产业有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淮南(皖西)地区 茶产业 茶文化
下载PDF
论皖西大别山区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 被引量:11
9
作者 谢昭新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20-124,共5页
皖西大别山区民歌呈现的多是七言五句的特殊形态,这些五句子民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象征,既表现出一种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也蕴含着多元的文化认同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 皖西 大别山区 民歌 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
下载PDF
皖西地区水上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照金 甘霖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0-23,共4页
本文在阐述皖西地区水上体育旅游建设的时代背景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皖西地区发展水上体育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分析,为皖西地区开展水上体育旅游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皖西地区 水上体育旅游 SWOT分析
下载PDF
皖西山区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傅先兰 刘少杰 翁少学 《山地研究》 CSCD 1997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皖西山区海拔均≥ 1 0 0 m,最高峰白马尖海拔 1 774m.区内曾水土流失严重 ,面积达 4931 km2 ,占全区面积的 60 % .1 983~ 1 994年经综合治理 (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 )后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 1 0 62 km2 。
关键词 皖西山区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土壤侵蚀
下载PDF
皖西地区历史上的水利纠纷与社会应对 被引量:6
12
作者 关传友 《皖西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38-46,共9页
皖西地区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水利纠纷,魏晋至宋元时期间而有之,明代以后时常发生。通过考察主要有用水使水、筑坝截水、占垦塘堰、蓄水排水4种水利纠纷类型,纠纷使得陂塘失去灌溉之利、造成讼案迭起、引起地方械斗等严重后果,严重破坏... 皖西地区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水利纠纷,魏晋至宋元时期间而有之,明代以后时常发生。通过考察主要有用水使水、筑坝截水、占垦塘堰、蓄水排水4种水利纠纷类型,纠纷使得陂塘失去灌溉之利、造成讼案迭起、引起地方械斗等严重后果,严重破坏了地方社会的正常秩序。持续旱、涝灾害发生等自然因素和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矛盾、政区变化等社会因素,是引发水利纠纷的主要原因。皖西地方社会里的官、绅、民及民间组织通过积极修治水利、建立有效管理制度、坚决打击不法行为等举措加以应对,使其达到"亡羊补牢"和"防患于未然"的目的。皖西地区应对水利纠纷和维护地方水利秩序而建立的自治组织和乡规民约,对解决现代社会的水利纠纷仍值得加以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纠纷 社会应对 水利史 皖西地区
下载PDF
皖西地区示禁碑刻与地方社会治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关传友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8-15,共8页
明清民国时期皖西地区留存有大量的示禁碑刻,包括告示碑、条例碑、禁止碑3类。它是地方官府与乡族社会组织(包括宗族、保甲组织、寺庙道观、民间组织等)出于"防患于未然"和"亡羊后补牢"的策略,维护社会秩序而昭告... 明清民国时期皖西地区留存有大量的示禁碑刻,包括告示碑、条例碑、禁止碑3类。它是地方官府与乡族社会组织(包括宗族、保甲组织、寺庙道观、民间组织等)出于"防患于未然"和"亡羊后补牢"的策略,维护社会秩序而昭告晓谕示禁某些事项的一种形式。通过对皖西示禁碑刻的考察,可以看出主要是基于利益纷争的调节、社会治安的应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地方公益的维护、社会弊端的禁革等原因设立。皖西示禁碑刻是古代"刻石纪法"的体现,它是皖西地方官府所拥有的官权力及士绅、衿耆等地方精英代表所形成的"民间公权力"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社会的治理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禁碑 皖西地区 社会治理 原因
下载PDF
安徽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恕宏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5,共5页
安徽山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和皖西两大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复杂,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很多,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在"生态+现代"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山地、... 安徽山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和皖西两大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复杂,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很多,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在"生态+现代"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山地、丘岗、盆地(谷地)和库区等各类型区应该选择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 发展模式 皖南山区 皖西大别山区
下载PDF
全域旅游视阈下弱势旅游地开发路径——以安徽淮南市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传明 江伟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34-39,共6页
全域旅游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将各行业融入其中,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弱势旅游地由于资源、区位、品牌等不足,旅游开发受限,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公平及可持续发展。以安徽淮南为典型的弱势旅游地发展旅游业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 全域旅游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将各行业融入其中,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弱势旅游地由于资源、区位、品牌等不足,旅游开发受限,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公平及可持续发展。以安徽淮南为典型的弱势旅游地发展旅游业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资源分散等共性问题,通过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以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互联网+"应用、塑造核心文化传播符号等对策路径,可为弱势旅游地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旅游 弱势旅游地 安徽淮南 旅游产业
下载PDF
皖西地区示禁碑刻概述 被引量:2
16
作者 关传友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4-24,共11页
皖西地区发现有78通示禁碑刻,涉及对地方社会共有设施及产业、维护生产和经济秩序、保护生态环境、地方恶习陋习、社会恶势力及外来群体、其他事项的示禁等诸方面。它对开展皖西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探讨皖西地方传统社会的治理提供了极... 皖西地区发现有78通示禁碑刻,涉及对地方社会共有设施及产业、维护生产和经济秩序、保护生态环境、地方恶习陋习、社会恶势力及外来群体、其他事项的示禁等诸方面。它对开展皖西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探讨皖西地方传统社会的治理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西地区 示禁碑 概述
下载PDF
“兴人文”“发科甲”——基于风水因素的明清皖西学场营建的官绅互动 被引量:2
17
作者 关传友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0-37,共8页
明清时期皖西地区风水兴盛,地方官员、士绅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求,基于"兴人文""振文风""发科甲"目的,常以风水的名义进行互动,对"学场"进行创造性营建,即兴造州县儒学、建文峰塔、修魁星阁... 明清时期皖西地区风水兴盛,地方官员、士绅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求,基于"兴人文""振文风""发科甲"目的,常以风水的名义进行互动,对"学场"进行创造性营建,即兴造州县儒学、建文峰塔、修魁星阁和文昌宫、改设城门等有助文运的建筑。地方官、绅还通过修治城池水利、保护龙脉等实际行动,完善促进和保护"学场"风水,以实现其各自的目的。风水成为官绅谋求地方社会秩序稳定的理论工具,推动地方正统文化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西地区 学场 风水 兴人文 发科甲
下载PDF
晚清徽商在皖西大别山区的贸易与纠纷——以《照抄知单议约禀帖告示稿》抄本为中心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振忠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9-131,共13页
皖西大别山区是明清徽商重点经营的区域之一,为长江一带跨区域茯苓贸易的重要一环,来自皖南黟县的药商颇为活跃。文章聚焦于民间文献抄本《照抄知单议约禀帖告示稿》,探讨黟县商人在大别山区的贸易及与当地土著挑夫之纠纷,由诉讼纠纷之... 皖西大别山区是明清徽商重点经营的区域之一,为长江一带跨区域茯苓贸易的重要一环,来自皖南黟县的药商颇为活跃。文章聚焦于民间文献抄本《照抄知单议约禀帖告示稿》,探讨黟县商人在大别山区的贸易及与当地土著挑夫之纠纷,由诉讼纠纷之渐次演进中,考察外地商帮、土著挑夫、在地士绅和地方官府之不同立场及其应对策略。从中可见,在传统时代,客商外出居廛列肆、负贩商贾,在长途或短途的贸易运输中,最常打交道的就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码头工人。明代以来,徽商在各地纷纷建立会馆,相互汲引、互为奥援;各地的码头工人亦抱团取暖,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同业组织。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大,生存竞争之日趋激烈,双方为了维护彼此的相关权益,时常展开持续而紧张的博弈。在此类博弈中,作为纠纷之仲裁者,地方官府在平衡商人与土著挑夫诉求和权益时,始终最为重要的关注点是维护地方社会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抄知单议约禀帖告示稿》抄本 徽商 皖西大别山区 贸易 冲突
下载PDF
皖西革命老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晓辉 王宏超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3-17,共5页
皖西革命老区优质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并在区域洪水调蓄、维系江(河)湖水生生态系统稳定和农业灌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区在安徽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在总结革命老区环境概况的基础上,梳理了区域存... 皖西革命老区优质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并在区域洪水调蓄、维系江(河)湖水生生态系统稳定和农业灌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区在安徽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在总结革命老区环境概况的基础上,梳理了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从“确立资源利用上线、坚守环境质量底线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对于新时期皖西革命老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西 革命老区 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
下载PDF
皖西山区寨堡的初步研究
20
作者 关传友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3-30,共8页
皖西山区存在有大量的寨堡建筑,是历史上皖西山区居民应对社会动乱而修筑用于自卫的一种防御性设施,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聚落。通过对皖西山区寨堡的历史考察,其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的坞壁,南宋时期为抗御金人、蒙古人的南侵是皖西山区... 皖西山区存在有大量的寨堡建筑,是历史上皖西山区居民应对社会动乱而修筑用于自卫的一种防御性设施,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聚落。通过对皖西山区寨堡的历史考察,其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的坞壁,南宋时期为抗御金人、蒙古人的南侵是皖西山区寨堡初兴期;元末明初是寨堡的再兴期,明末清初是寨堡最盛期,清咸同年间是寨堡衰落期。皖西山区寨堡主要有民寨、官寨和“义寨”三种类型,分别由地方精英捐资和居民合力、地方官府及“义军”修筑,一般都制定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皖西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持续剧烈的社会动荡是寨堡兴起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堡 皖西山区 历史过程 类型 原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