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Mangroves in the Fujian Coastal Area
1
作者 王文卿 赵萌莉 +1 位作者 邓传远 林鹏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1年第1期74-82,共9页
On the basis of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mangroves in Fujian from November 1998 to January 1999,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rea, distribution,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of mangroves and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 On the basis of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mangroves in Fujian from November 1998 to January 1999,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rea, distribution,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of mangroves and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ngroves in Fujian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velop mangroves in Fujian have been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jian mangroves distribution area afforestation INVESTIGATION
下载PDF
Secondary Production of Macrobenthos in Mangrove Area of Tong'an Bay,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ZHOU Xiping CAI Lizh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0年第2期151-156,共6页
Studies on secondary production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macrobenthic ecosystem.Basedon the macrobenthic data obtained at 6 sampling stations from April 2006 to January 2007,Brey's(19... Studies on secondary production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macrobenthic ecosystem.Basedon the macrobenthic data obtained at 6 sampling stations from April 2006 to January 2007,Brey's(1990)empirical formula was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secondary production of macrobenthos in the mangrove area of Tong'an Ba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mean annual secondary production of macrobenthos was 13.24 gAFDWm-2-a-1.The mean secondary production in the mangrovehabitat was 12.22 gAFDWm-2-a-1,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n-mangrove habitat,which was 15.29 gAFDWm-2-a-1.Two possible rea-sons existed for this difference.First,mollusk and crustacean,which contribute more to the secondary production,probably benefitfrom longer inundation period in the non-mangrove habitat.Second,the higher organic matter in the mangrove habitat results in hy-poxia in the bottom sediment,which may decrease the secondary production.The annual mean production-to-biomass(P/B)ratio inTong'an Bay was 1.17,with a ratio of 1.27 in the mangrove habitat and 0.96 in the non-mangrove habitat,which was coincident withthe much higher density of Limnodriloides sp.and Corophium sp.in the mangrove habitat than in the non-mangrove habitat.Themaximum secondary production and P/B ratio of macrobenthos both appeared at sampling station FL2 in April,2006(namelyApril-FL2)with values of 31.38 gAFDWm-2-a-1and 2.20,respectively.The macrobenthic secondary production in Tong'an Bay islower than those in other intertidal studies except that in Haitan Strait,the reason being the different sediment properties.The P/Bratio in Tong'an Bay was the lowest due to the high proportion of crustaceans in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同安湾 红树林 生产 二级 面积 中国
下载PDF
广西典型沙生红树林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3
作者 孙明 陈燕丽 +2 位作者 谢敏 莫伟华 潘良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5-678,共14页
红树林是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生态系统。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研究红树林GPP变化特征,深入探究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以期为全面了解红树林碳循环动态和制定相应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红树林是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生态系统。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研究红树林GPP变化特征,深入探究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以期为全面了解红树林碳循环动态和制定相应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红树林的保育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目前,尚未见有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开展广西红树林GPP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广西北海市沙生红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同时也是红树林生态修复区,采用涡度相关技术结合冠层实景观测技术,系统分析红树林GPP的月平均日变化特征、季平均日变化特征、月累积变化特征及年累积变化特征,并利用单因子相关分析和多因子通径分析,研究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地表5 cm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降雨量在日、月尺度与GPP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GPP的平均日变化曲线在月和季尺度上呈倒“U”型分布,月累积年内呈现“双峰一谷”的变化趋势,春季和秋季为波峰,夏季为波谷;红树林冠层植被指数的分析表明,夏季波谷是由于虫害爆发导致GPP下降。2019-2022年GPP年累积分别为1.28×10^(3)、1.29×10^(3)、1.36×10^(3)、1.38×10^(3)g∙m^(-2)∙a^(-1)(以C计,下同),年累积量均值为1.33×10^(3)g∙m^(-2)∙a^(-1),GPP呈缓慢增加的趋势,但GPP显著小于东南沿海观测站点,这与研究区的土壤类型、群落结构以及观测站区域外部扰动有关。对红树林GPP产生直接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产生间接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地表5 cm温度。综上,北海沙生红树林GPP与东南沿海相比较弱,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GPP缓慢递增,但病虫害对红树林GPP影响较大,应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利于红树林碳汇功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生态修复区 红树林 涡度相关系统 总初级生产力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曼谷湾顶红树林区近百年来有机碳埋藏记录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徐元芹 李萍 +1 位作者 高伟 刘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61,共14页
通过对曼谷湾顶红树林区柱状沉积物D1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总氮(Total Nitrogen, TN)、稳定碳同位素(δ^(13)C)及粒度等指标的分析,在^(210)Pb建立的年代地层框架的基础上,重建了该地区近百年来有机碳的埋藏记录,并... 通过对曼谷湾顶红树林区柱状沉积物D1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总氮(Total Nitrogen, TN)、稳定碳同位素(δ^(13)C)及粒度等指标的分析,在^(210)Pb建立的年代地层框架的基础上,重建了该地区近百年来有机碳的埋藏记录,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TOC含量和δ^(13)C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35%~2.26%,-24.18‰~-22.67‰,均自下而上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研究区为河口型红树林,相比海洋型红树林,其沉积物中有机碳来源受红树林影响较小,这是由于受周期性涨落潮和河口径流的冲刷,较轻的红树林碳屑极易被分解或被带至外海,难以在沉积物中存储。综合研究区的环境因素,选择陆源、海源和人为源作为三端元,计算得出柱状沉积物中有机碳以人为源和海源为主,陆源贡献相对较低。1939年以来,人为源有机碳贡献不断增大;1980—2008年间,因入海河流上游修建大坝,导致入海物质通量减少,加之该时期区域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降雨量相对减少,陆源有机碳贡献相对降低。因围海造田、围海养殖等人类活动增强,人为源有机碳贡献相对增加。该时期红树林遭到大规模砍伐,红树林的海岸屏障作用削弱,导致沉积物中海源有机碳贡献相对增加。2008年以来,因红树林恢复和堤坝建设,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几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谷湾顶 红树林区 有机碳
下载PD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Coastal Area of Watamu Mida Creek, Kenya
5
作者 Fikir Alemayehu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6年第4期230-242,共13页
Watamu Mida creek coastal areas, mainly the shoreline, the mangroves and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have been changing due to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shoreline erosion, human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the expansion ... Watamu Mida creek coastal areas, mainly the shoreline, the mangroves and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have been changing due to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shoreline erosion, human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the expansion of tourism sector. This research assesses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mangrove dynamics and shoreline erosion as well 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that cause these changes in Watamu Midacreek. This study uses old aerial photographs (1969 and 1989), current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World view (2010) and ground truthing in combination with information from the local community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hange in land use from 1969-2010. Land use and cover types were visually interpreted, digitized and delineated using aerial photographs of 1969, 1989 and 2010 satellite images in ArcGIS.9.3.1 and ERDAS IMAGINE 2014 software. The results of the land use change between 1969 and 1989 showed a decline of scrub land, miscellaneous coastal vegetation, coastal bush, thicket with trees and mangroves, whereas new types of land use which emerged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town and barren land. The greatest land use change rate observed between 1969 and 1989 was in miscellaneous coastal vegetation at 2.5%, while coastal bush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hange rate of 6.5%. The main land use changes observed between 1989 and 2010 were increasing coastal bush, an expansion of town and urban areas, hotels and private holiday houses. Encroachments into the mangrove forest have been observed both by local people and foreign private holiday house owners. The change in land use had an impact on shoreline changes as well. Areas mainly covered by old trees, and coastal bushes which protected the shoreline from erosion currently have been converted into very big hotels and several private holiday house complexes. The main drivers of land use change were human population growth and policy (through weakness of law enforceme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which are not currently implemented need to be updated based on the current pressure-state situation, and there should be strong law enforcement and strict regulation to control any unplanned developments along the coast and in the neighboring hinter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amu Mida Creek Coastal area Land Use Change SHORELINE mangroves POLICIES
下载PDF
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碳信用计量方法——以深圳市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陆日 王晨 +7 位作者 陈烨 许茜茜 胡玥 陈峥 曹镓玺 武曙红 李玲 高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53,共10页
【目的】探索我国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碳信用计量方法,促进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碳信用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方法】提出综合考虑碳效益、生物多样性效益及社区效益的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碳信用计量方法,以深圳市... 【目的】探索我国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碳信用计量方法,促进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碳信用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方法】提出综合考虑碳效益、生物多样性效益及社区效益的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碳信用计量方法,以深圳市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为例,运用PLUS模型Markov链方法,确定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基线情景及其各碳库碳储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化情况,选用缺省因子计算自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建立起即1988—2060年(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年)的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碳效益。通过参与式乡村评估、实地走访、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评定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与社区效益。【结果】1988—2060年,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碳效益为350 231.91 t,年均4 864.33 t·a^(-1)。生物多样性与社区效益评定结果表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为A类项目,无需对碳效益进行调整。【结论】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碳信用有效体现了保护活动的多重效益,即项目活动除具有固碳减排增汇能力外,还协同应对与解决其他全球性问题。红树林保护活动碳信用核算方法的开发,有助于利用碳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红树林保护活动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保护 碳信用 生物多样性 社区 保护区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时空分布演变及现存林龄遥感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信 陈建裕 杨清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红树林作为热带、亚热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海岸湿地类型之一。本文使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形成了196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岸线、围填海、养殖区、红树林分布数据图集,并利用联合红树林识别指数(CMRI)对大湾... 红树林作为热带、亚热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海岸湿地类型之一。本文使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形成了1969-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岸线、围填海、养殖区、红树林分布数据图集,并利用联合红树林识别指数(CMRI)对大湾区现存红树林进行时序分析得到红树林林龄数据集。结果表明,通过多源遥感数据解译得到现存红树林数据集,结合CMRI时序数据可以建立现存红树林变迁历史,进而有效估算红树林林龄。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的时空分布发生了明显变迁,现存红树林面积约为3316 hm^(2),大湾区内部各地区存量林龄差异较大,整体林龄均值为20 a。近50年间,岸线整体向海移动,岸线变迁、围填海和养殖区变化显著影响红树林面积、空间分布及林龄大小,人工种植是近20年红树林恢复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林龄提取 岸线变迁 围填海 养殖区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11种红树植物光合作用特性及光合固碳释氧能力研究
8
作者 张柳 詹乔斯 +3 位作者 郭微 赖灿 杨琼 张晖 《亚热带植物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465-474,共10页
为探究红树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固碳释氧能力差异性,以广东省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1种红树植物为材料,采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仪和TOP-1300冠层分析仪测定红树的光合速率日动态和叶面积指数,分析各目标树种的固碳释氧能力,以单位土地面... 为探究红树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固碳释氧能力差异性,以广东省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1种红树植物为材料,采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仪和TOP-1300冠层分析仪测定红树的光合速率日动态和叶面积指数,分析各目标树种的固碳释氧能力,以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量作为衡量红树植物吸收CO_(2)能力的特征向量进行聚类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海杧果Cerberamanghas、秋茄Kandeliaobovata、银叶树Heritieralittoralis、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和苦郎树Volkameria inermis等6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其余5种植物因光合午休现象呈双峰型曲线,其中海杧果最低,苦郎树最高。(2)在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能力方面,3种灌木(老鼠簕、海滨木槿、苦郎树)和4种乔木(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银叶树、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的表现较优秀。(3)11种红树植物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量聚类结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固碳量最高的海滨木槿和苦郎树,第二类是固碳量中等的桐花树、海漆、银叶树、老鼠簕和无瓣海桑,第三类是固碳量最低的海杧果、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和秋茄。(4)单位土地叶面积固碳释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光合日变化 叶面积指数 固碳量 释氧量
下载PDF
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的软体动物 被引量:15
9
作者 韩维栋 蔡英亚 +3 位作者 刘劲科 劳赞 栗志民 罗远谋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2 0 0 2年 7~ 9月 ,对雷州半岛主要红树林区的软体动物进行调查 ,计有 110种 ,隶属 3纲、6亚纲、12目、37科、75属 ,主要为亚热带海岸区系种类。其中全国沿海广泛分布的暖水种有 36种 ,占 32 .8% ;分布于东、南沿海的暖水种有 6 0种 ,... 2 0 0 2年 7~ 9月 ,对雷州半岛主要红树林区的软体动物进行调查 ,计有 110种 ,隶属 3纲、6亚纲、12目、37科、75属 ,主要为亚热带海岸区系种类。其中全国沿海广泛分布的暖水种有 36种 ,占 32 .8% ;分布于东、南沿海的暖水种有 6 0种 ,占 5 4.3% ;分布于南海的暖水种有 13种 ,占 11 8% ;1种外来种 ,占 0 .9% ;具有较高经济和可以开发利用的贝类约占总数的 1/2。由于人为过度采捕和环境污染严重 ,部分软体动物资源已遭到破坏 ,因此 ,急需加强红树林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州半岛 红树林海区 软体动物 湿地 底栖生物多样性 保护
下载PDF
红树林区底栖动物污染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马丽 蔡立哲 袁东星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3-119,共7页
综述了底栖动物污染生态学研究的现状 .目前有关底栖动物的污染生态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体中含量测定及一些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中累积分布的研究 .( 2 )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 3)污染物如城... 综述了底栖动物污染生态学研究的现状 .目前有关底栖动物的污染生态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体中含量测定及一些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中累积分布的研究 .( 2 )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 3)污染物如城市污水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 4)底栖动物在水质和底质污染中的监测应用 .分别综合和评述了红树林底栖动物污染生态学在重金属、城市污水和有机物污染对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的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提出今后红树林区底栖动物污染生态学的研究 ,应着重生态毒理学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区 底栖动物 污染生态学 水质 重金属 城市污水 有机物污染
下载PDF
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劲科 韩维栋 +2 位作者 何秀玲 宣立强 叶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5-69,74,共6页
2002年7~9月,对雷州半岛7个主要红树林区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采集到底栖动物共188种,其中软体动物有110种,节肢动物门48种,鱼类18种,星虫门3种,多毛类8种,腕足动物门1种。高潮区以甲壳类为优势种,中低潮区以软体动物为优势... 2002年7~9月,对雷州半岛7个主要红树林区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采集到底栖动物共188种,其中软体动物有110种,节肢动物门48种,鱼类18种,星虫门3种,多毛类8种,腕足动物门1种。高潮区以甲壳类为优势种,中低潮区以软体动物为优势种类。总平均生物量和总平均栖息息密度分别为106.8g/m^2和320个/m^2;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与底质和潮位线有密切的关系,与平均盐度呈正相关。并提出一批经济价值高和可开发利用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区 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雷州半岛
下载PDF
海南岛东寨港几种红树植物种间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47
12
作者 廖宝文 李玫 +3 位作者 郑松发 陈玉军 钟才荣 黄仲琪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3-407,共5页
采用 3种常见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 ,以外来种无瓣海桑扩散区的秋茄 +桐花树群落演替系列作为资源轴 ,定量计测了几种红树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值 .结果表明 ,各树种生态位宽度值排序为桐花树 ( 3 8357) >秋茄 ( 3 342... 采用 3种常见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 ,以外来种无瓣海桑扩散区的秋茄 +桐花树群落演替系列作为资源轴 ,定量计测了几种红树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值 .结果表明 ,各树种生态位宽度值排序为桐花树 ( 3 8357) >秋茄 ( 3 342 1 ) >木榄 ( 3 31 80 ) >白骨壤 ( 3 0 975) >无瓣海桑 ( 2 91 37) >海桑 ( 2 572 4 ) >角果木 ( 1 852 3) >红海榄 ( 1 6 897) >海莲 ( 1 0 0 0 0 ) ,很好地表征了其生态适应性和分布幅度 .各树种重叠值中 ,以秋茄、桐花树、木榄、白骨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 ,表明其间存在较强的资源利用性竞争 .无瓣海桑生态位宽度处于中等程度 ,与中低潮滩红树植物海桑、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的重叠值相对较高 ,与红海榄、木榄有中度重叠 ,与角果木有少量重叠 ,与海莲完全没有重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无瓣海桑扩散区 树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蜘蛛群落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韦绥概 张永强 +2 位作者 陆温 覃爱枝 周放 《蛛形学报》 2000年第1期33-37,共5页
广西红树林区及其近邻非红树林生境共采集到蜘蛛82种,隶属于I3科49属,其中红树林区有13科32属55种。红树林区以园蛛科、非红树林区以猫蛛科和狼蛛科种类所占比例较高。角腹艾蛛是红树林区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红树林区比非红树... 广西红树林区及其近邻非红树林生境共采集到蜘蛛82种,隶属于I3科49属,其中红树林区有13科32属55种。红树林区以园蛛科、非红树林区以猫蛛科和狼蛛科种类所占比例较高。角腹艾蛛是红树林区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红树林区比非红树林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蜘蛛群落 生境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红树林区污水对藻类种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玉 陈桂珠 +1 位作者 黄玉山 谭凤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1-176,共6页
为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在深圳福田红树林沼泽进行生活污水排放对藻类种群结构及污染生态影响的研究。在海水退潮时,将生活污水排入红树林区,调查藻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当污水排入红树林后,大部分藻类不能适应生境的剧变... 为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在深圳福田红树林沼泽进行生活污水排放对藻类种群结构及污染生态影响的研究。在海水退潮时,将生活污水排入红树林区,调查藻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当污水排入红树林后,大部分藻类不能适应生境的剧变而死亡,只有少数适应性强的种类可以存活。以扁圆囊裸藻(Trachelomomascurta)、裸藻(Euglenaspp.)、线性棒条藻(Rhabdodermalineara)、鱼腥藻(Anabaenaconstricta)为典型污染指示种类。放污水前后,底栖藻类生物量总量(叶绿素T)不呈现显著差异。近海水域藻类基本为自生地藻类,以硅藻(Bacillariophyta)为优势类群。藻类主要根据季节更替而出现种类季节演替及生物量的季节波动。污水排放对近海藻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红树林具有净化、吸收污染物的功能,但必须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区 藻类 种群结构 污染生态 污水
下载PDF
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 被引量:131
15
作者 张乔民 隋淑珍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8-36,共9页
红树林是我国海岸湿地类型之一 ,自然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现有面积约1.5万hm2,包括26种真红树,11种半红树。中国红树林湿地直接经济价值不高 ,而防浪护岸、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 红树林是我国海岸湿地类型之一 ,自然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现有面积约1.5万hm2,包括26种真红树,11种半红树。中国红树林湿地直接经济价值不高 ,而防浪护岸、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生态环境功能显著 ,属于特别容易被价值低估的海岸生态关键区。1960年代以来的毁林围海造田或造盐田 ,毁林围塘养殖 ,毁林围海搞城市建设等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 ,使红树林面积剧减 ,环境恶化 ,红树林湿地资源濒危 ,急需加强管理和保护。现已建成各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8个 ,还需要吸收科学家积极参与 ,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 ,以尽快扭转退化趋势 ,实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资源开发 海岩生态关键区 中国 资源保护 海岸湿地
下载PDF
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次生灌丛生物量与叶面积指数测定 被引量:10
16
作者 廖宝文 郑德璋 郑松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80-685,共6页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沿海滩涂上的宝贵植物资源。它是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系统重要的第一性生产者之一,是调节海湾河口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滥伐和反复破坏,我国红树林面积锐减,且大面积红树林已演变成为次生灌丛。
关键词 红树林 生物量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滩涂海水养殖生态模式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黄凤莲 陈桂珠 +4 位作者 夏北成 彭友贵 刘蔚秋 佘忠明 林俊雄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20,共5页
实验采用三种红树植物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L.)、秋茄(KandeliacandelL.Druce)和桐花树[Ageicerascomic ulatum(L.)Blanco],按15%、30%和45%三种面积比例构建红树林种植养殖系统,养殖动物为美国红鱼(Sciaenopsocella tus)。1a后,... 实验采用三种红树植物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L.)、秋茄(KandeliacandelL.Druce)和桐花树[Ageicerascomic ulatum(L.)Blanco],按15%、30%和45%三种面积比例构建红树林种植养殖系统,养殖动物为美国红鱼(Sciaenopsocella tus)。1a后,滩涂海水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的不同种植比例不同品种均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三氮、磷酸盐含量和细菌数量,增加水体溶解氧浓度;三种红树植物的植株个体形态、生长状况以及生物量变化均呈现增长趋势,氮磷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海桑>桐花树>秋茄;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可以促进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产量。红树林植物与滩涂海水养殖耦合的新型良性循环人工生态系统,能很好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的结合,是滩涂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 海水养殖 红树林 种植养殖耦合系统
下载PDF
强潮区较高纬度移植红树植物秋茄的生理生态特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春芳 仇建标 +5 位作者 刘伟成 黄丽 陈少波 黄贤克 彭欣 王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453-4461,共9页
以中国红树林引种最北界的乐清湾西门岛海域为研究地点,选择黄零为1.96、1.66和1.35 m 3个高程断面(每个潮水周期平均淹水时间分别为3.18、3.65、4.07 h),研究了1年生和4年生秋茄的生长、叶片的光合色素和保护酶活性、植株可溶性糖含量... 以中国红树林引种最北界的乐清湾西门岛海域为研究地点,选择黄零为1.96、1.66和1.35 m 3个高程断面(每个潮水周期平均淹水时间分别为3.18、3.65、4.07 h),研究了1年生和4年生秋茄的生长、叶片的光合色素和保护酶活性、植株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离子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滩涂高程为黄零1.66 m以上时,每个潮水周期平均淹水时间低于3.65 h,1年生和4年生秋茄幼苗均可生长;当滩涂高程为低于黄零1.35 m时,每个潮水周期平均淹水时间高于4.07 h,1年生秋茄幼苗仍能正常生长,而4年生秋茄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总量、茎叶中的可溶性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K+/Na+比均显著降低,同时,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和茎、叶中Na+含量均快速上升,导致了生长缓慢。总体上说,较大树龄秋茄可生长在高程为黄零1.66 m以上,其原因是植株在每个潮水周期平均淹水时间少于3.65 h时仍能够维持正常的碳氮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潮区 红树林 秋茄 较高纬度 生理生态
下载PDF
雷州半岛红树林区软体动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韩维栋 刘劲科 +3 位作者 蔡英亚 吴晓东 Edwin Teunisson 蔡俊欣 《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21,共5页
20 0 2年 7~ 9月对雷州半岛 8个主要红树林区软体动物进行了清查 ,记录有 37科 1 1 0种软体动物 ,且各红树林区的软体动物区系组成存在较高的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相似度均小于 6 1 0 % )。各红树林区的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 2 0 6Ind ... 20 0 2年 7~ 9月对雷州半岛 8个主要红树林区软体动物进行了清查 ,记录有 37科 1 1 0种软体动物 ,且各红树林区的软体动物区系组成存在较高的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相似度均小于 6 1 0 % )。各红树林区的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 2 0 6Ind m2 或 1 0 6 g m2 ;树栖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 2 0Ind m2 或 1 4 7g m2 ,树栖贝类优势种类有黑口滨螺等 ;地栖平均生物量为 1 97Ind m2 或 1 0 0 6g m2 ,以珠带拟蟹守螺等为优势种。生物量的大小主要与底质和林区群落特征有关 ,底质为淤泥土壤和高密度的群落生物量较低 ,泥沙质土壤和较低密度的群落的生物量较高 ,同一群落类型以林外缘带的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最高。由于人为过渡采挖和环境污染严重 ,绝大部分软体动物种质资源趋于濒危状态 ,急需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州半岛 红树林区 软体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区系组成 地理分布 树栖 地栖 底质 群落特征
下载PDF
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的渔具渔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宣立强 韩维栋 刘劲科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37-41,共5页
2 0 0 2年 7~ 8月 ,对雷州半岛的高桥、特呈岛、北潭、太平、附城、海角和和安 7个红树林集中海区作业的渔具渔法进行调查 ,发现在红树林海区作业的渔具有六大类 :陷阱类、刺网类、敷网类、笼壶类、掩罩类和拖网类。其中陷阱类的插笼... 2 0 0 2年 7~ 8月 ,对雷州半岛的高桥、特呈岛、北潭、太平、附城、海角和和安 7个红树林集中海区作业的渔具渔法进行调查 ,发现在红树林海区作业的渔具有六大类 :陷阱类、刺网类、敷网类、笼壶类、掩罩类和拖网类。其中陷阱类的插笼网和笼壶类的虾笼是主要的作业渔具。鱼笼、蟹笼和百袋网是红树林区作业的特色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海区 渔具 渔法 雷州半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