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1
作者 Lijun Song Shujun Tian +1 位作者 Lan Yang Na Fan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3年第11期1967-1981,共15页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settlement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 River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typical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settlement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 River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 In this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ements and topography, rivers and transportatio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such as the aggregation and ori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s, have been studied. The main conclusions include: 1) The settlement density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levation, slope, and distance from rivers and roads;76.25% and 63.17% of the settlement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elevation 1500 - 3000 m and slope 6° - 25°,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 River are mostly alpine valley terrain, the bottom of the river has a low altitude, the landscape is undulating. The warm and humid climate is suitable for farming, conducive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n ideal living environment for mountain residents. 2) The nuclear density of the settlement is distributed in strips along the axis of the river, and the closer to the river, the greater the nuclear density value. 3)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appli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realize the quantitative expression of the coupling of settlement and river direction.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ic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watersheds on the coupling degree of settlement extension and river flow direction was revealed. The slope of the fitted straight line between the settlement and river direction was 0.897, and the two directions were consistent. Except for the mainstream of the Min River, the larger value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flattening of settlements in each basin appear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bay, and the overall trend showed a gradual decrease from the upstream to the downstream,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topograph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ttle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AGGLOMERATION Alpine Valleys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下载PDF
Grain-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andy sediments in Dongjiang River valley,southern Nanling Mountains,during the MIS2 stage 被引量:1
2
作者 ShuHuan Du 1,BaoSheng Li 1,2,DongFeng Niu 1,XiaoHao Wen 1,FengNian Wang 1,XianJiao Ou 1,Yi Yang 1,YueJun Si 1,XinNan Zhao 1 1.Department of Geograph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1,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i’an,Shaanxi 710061,China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09年第5期443-447,共5页
Layer LJ3 of Linjiang stratigraphic section in Dongjiang River valley in the south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 is a set of red sandy sediments.Measured by thermoluminescence(TL) dating,it was found to be formed in MIS2-9... Layer LJ3 of Linjiang stratigraphic section in Dongjiang River valley in the south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 is a set of red sandy sediments.Measured by thermoluminescence(TL) dating,it was found to be formed in MIS2-9,500 ± 800 yr to 19,600 ± 1,800 yr B.P.After analy-sis of the grain sizes of the 16 samples(LJ3-100 to LJ3-85) in this layer,it was discovered that(1) The contents of each grain group in dif-ferent samples are similar.(2) The values of Md,Mz,,Sk,and Kg vary from LJ3-100 to LJ3-85 in a narrow range.(3) The segments of each sample in the accumulative curves extend parallel with similar slopes.All the three aspects reveal the Aeolian characteristics of Layer LJ3.Therefore,it is thought that Layer LJ3 consists of red sandy sediments formed in MIS2 in the south of Nanling Mountain,which reflects the arid climate at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ling Mountain Range Dongjiang River valley red sandy sediment grain-size analysis arid environment
下载PDF
2000—2020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地形效应
3
作者 周雪妮 肖成志 +4 位作者 刘磊 计扬 曹亚廷 李小红 巴仁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C趋势变化与海拔、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FVC由2000年0.62增加至2020年的0.67。(2)在空间上,植被覆盖度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呈现增高趋势,低等级和中低等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岷江干流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两岸,中等级和中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低中山和中山区,高等级植被覆盖度则主要分布在远离河谷的高中山和中高山区。(3)高等级植被覆盖面积随海拔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1100~1400 m和3200~3500 m区域达到峰值;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随坡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0°~20°和30°~40°是植被覆盖度高等级和中高-高等级的峰值区;总体上阳坡植被覆盖度高于阴坡。植被覆盖状况受海拔、坡度以及坡向影响较大,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保护应考虑地形影响,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效应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优势灌丛群落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7
4
作者 王冰冰 曲来叶 +2 位作者 马克明 张心昱 宋成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078-6088,共11页
与碳(C)、氮(N)和磷(P)分解矿化相关的土壤生态酶的相对活性可以揭示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的能量限制。尽管干旱生态系统愈来愈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但在土壤水分有效性限制和斑块状分布的植被背景下,探讨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 与碳(C)、氮(N)和磷(P)分解矿化相关的土壤生态酶的相对活性可以揭示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的能量限制。尽管干旱生态系统愈来愈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但在土壤水分有效性限制和斑块状分布的植被背景下,探讨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化学因子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的相关研究仍十分缺乏。通过调查岷江干旱河谷不同水分梯度4个研究样地(两河口、飞虹、撮箕和牟托)灌丛及其丛间空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土壤生态酶活性,探讨不同水分梯度样地间及灌丛和空地间土壤酶活性计量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岷江干旱河谷土壤C∶N∶P酶活性化学计量表现出了与全球尺度上酶活性化学计量的相对特异性(C∶N∶P=3∶2∶2 vs.1∶1∶1)。整体上,岷江干旱河谷区域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存在一定程度的N限制。虽然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在所有空地和灌丛土壤之间总体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对各研究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两个相对干旱的两河口和飞虹样地表现出更为明显的N限制,而两个相对湿润的撮箕和牟托样地则存在一定的P限制。这种样地间的差异性主要受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驱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不同样地间土壤C∶N酶活性比(ln(BG)∶ln(NAG+LAP))和N∶P酶活性比(ln(NAG+LAP)∶ln(AP))的决定性影响因子。而土壤含水量与C∶N酶活性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N∶P酶活性比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土壤真菌、菌根真菌和真菌∶细菌比对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的影响,说明了真菌和菌根真菌类群对干旱河谷养分循环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干旱河谷 生态酶化学计量 养分有效性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灌丛α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3
5
作者 冶民生 关文彬 +3 位作者 谭辉 马克明 刘国华 汪西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23-1130,共8页
通过对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及其环境因子的系统取样调查 ,研究了该地区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土壤、植被、地形三者之间的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三者两两之间均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土壤因子与地形因子之间 ,海拔和坡... 通过对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及其环境因子的系统取样调查 ,研究了该地区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土壤、植被、地形三者之间的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三者两两之间均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土壤因子与地形因子之间 ,海拔和坡向起较大的作用 ,主要影响土壤中的全氮、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 ;地形因子和植被之间 ,海拔和坡向影响灌木层的多样性和盖度 ;植被和土壤因子之间 ,土壤中的全氮量、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影响灌木层的盖度和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增加 ,草本和灌木群落的多样性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而后又增加的趋势 ,草本层的α多样性明显高于灌木层的α多样性 ,草本层和灌木层均在14 0 0~ 16 0 0 m和 2 0 0 0~ 2 2 0 0 m两个海拔段有较高的α多样性 ;华帚菊 -小黄素馨灌丛、金花小檗 -忍冬灌丛、绣线菊灌丛有着较高的多样性 ,西南野丁香灌丛、莸灌丛、小马鞍羊蹄甲 -白刺花灌丛的群落多样性较低 ;样带的多样性 ,灌木层 :样带 3>样带 1>样带 2 ,草本层 :样带 1>样带 3>样带 2 ;不同坡向的多样性 ,灌木层 :阴坡 >半阴半阳坡 >阳坡 ,草本层 :半阴半阳坡 >阴坡 >阳坡 ;不同坡形上的多样性 ,无论是灌木层还是草本层 ,多样性大小为凹坡 >平坡 >凸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干旱河谷 植物群落 Α多样性 环境因子 典范相关分析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木种群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冶民生 关文彬 +3 位作者 吴斌 马克明 刘国华 汪西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3,共7页
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岷江干旱河谷20种主要灌木种群在土壤水分、全N、速效P、速效K和pH5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小花滇紫草、三花莸、白刺花、多花胡枝子、马鞍羊蹄甲具... 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Schoener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岷江干旱河谷20种主要灌木种群在土壤水分、全N、速效P、速效K和pH5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小花滇紫草、三花莸、白刺花、多花胡枝子、马鞍羊蹄甲具有较大生态位宽度,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维持岷江干旱河谷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种群在各个资源维上的宽度值不同,说明对不同的资源利用能力不尽相同,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生态适应性亦不同.各个资源维上所有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的大小依次为pH>全N>土壤水分>速效K>速效P.由此看出,物种对速效P和速效K的利用能力低于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同属种群间的重叠值较低.具有较高生态位宽度的物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但并非生态位宽度小的物种其重叠值也就小.灌木种群生态位的研究可用于指导岷江干旱河谷植被的保护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种群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岷江干旱河谷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植物群落物种周转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0
7
作者 关文彬 冶民生 +3 位作者 马克明 刘国华 汪西林 谭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367-2373,共7页
通过对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及其环境因子的系统取样调查 ,采用β多样性指数 - Cody指数 ,从海拔、样带、群系、地形以及土壤养分、水分梯度上研究了该地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周转速率。结果表明 :随海拔的升高 ,物种周转速率表现出“高 -低 -... 通过对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及其环境因子的系统取样调查 ,采用β多样性指数 - Cody指数 ,从海拔、样带、群系、地形以及土壤养分、水分梯度上研究了该地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周转速率。结果表明 :随海拔的升高 ,物种周转速率表现出“高 -低 -高”的变化规律。在海拔 130 0~ 16 0 0 m和 190 0~ 2 2 0 0 m这两个海拔段 ,物种平均替代速率均较高 ;而在 16 0 0~ 190 0 m海拔段 ,物种平均替代速率较低。β多样性在样带梯度上的变化表现为干旱河谷核心区的样带较南部和北部过渡区的样带有较高的物种周转速率 ,这与样带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群系之间的β多样性表现为 :华帚菊 -小黄素馨灌丛、金花小檗 -忍冬灌丛、黄花亚菊灌丛、子栎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莸灌丛、绣线菊灌丛与其它灌丛之间有着较高的物种周转速率。坡面不同地形上的物种周转速率 :不同坡向 ,阴坡 >半阴半阳坡 >阳坡 ;不同坡形 ,凹坡 >平坡 >凸坡 ;不同坡位 ,下坡位 >上坡位 >中坡位。β多样性在土壤水分和养分梯度上的变化表现为与土壤水解 N、速效 K、全 N含量、全 P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成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 ,与土壤有机质和全 K含量也呈现出二次曲线关系 ,但关系不显著 ,与 p H值和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环境梯度 物种周转速率 Β多样性 岷江干旱河谷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动态 被引量:20
8
作者 严代碧 岳永杰 +6 位作者 郑绍伟 吴永波 潘攀 何飞 刘兴良 宿以明 慕长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68,共5页
于2002年8月~2003年7月对四川西部理县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理县干旱河谷区,不饲海拔高度0~5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阴坡比阳坡高。而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阳坡比阴坡大。同一坡向不同海... 于2002年8月~2003年7月对四川西部理县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理县干旱河谷区,不饲海拔高度0~5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阴坡比阳坡高。而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阳坡比阴坡大。同一坡向不同海拔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为2050m处的最高,1850m处的次之,1450m处再次之,1650m处最少,表明了在干旱区河谷的两岸坡面上部土壤水分状况最好,在坡面下部靠近河流处次之,中下坡水分条件最差。相同海拔高度,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都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的趋势,且30~5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区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优势灌丛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冰冰 曲来叶 +1 位作者 宋成军 宫渊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81-2493,共13页
通过调查岷江干旱河谷两河口、飞虹、撮箕和牟托4个样地优势灌丛及其灌丛间空地的表土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探讨植物灌丛群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灌丛种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通过调查岷江干旱河谷两河口、飞虹、撮箕和牟托4个样地优势灌丛及其灌丛间空地的表土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探讨植物灌丛群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灌丛种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并没有显著影响,而同一样地灌丛与空地间的差异却较为显著。灌丛下比空地土壤中具有更高的有机质、养分含量,更高的土壤含水量和更低的容重,而灌丛下相对富集的养分资源是造成灌丛与空地间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样地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存在一定差异,但与氮相关的因子(总氮、有效氮、碳/氮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总生物量和细菌类群(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菌等)。虽然不同灌丛和空地下土壤中细菌群落都没有显著地变化,但真菌和菌根真菌却明显的在灌丛下富集。在飞虹和牟托样地,总磷和碳/磷比与真菌类群,主要指真菌和菌根真菌,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这或许反映了真菌类群对于该区域磷循环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灌丛植被在干旱河谷地区地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氮、磷这两种养分元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影响。同时,未来对于干旱河谷地区植物-土壤关系的研究应该关注真菌和菌根真菌类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干旱河谷 微生物群落组成 磷脂脂肪酸分析 优势灌丛 灌丛间空地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植物群落的复杂性 被引量:23
10
作者 冶民生 关文彬 +4 位作者 吴斌 马克明 刘国华 汪西林 陈箐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159-3165,共7页
通过对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及环境因子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该地区植物群落复杂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了群落复杂性与多样性、均匀度、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随着海拔的增加,群落总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均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 通过对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及环境因子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该地区植物群落复杂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了群落复杂性与多样性、均匀度、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随着海拔的增加,群落总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均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表明高海拔和低海拔段有较高的复杂性,中海拔段复杂性较低;位于干旱河谷核心区的样带3、4较北部过渡区样带1、2和南部过渡区样带5、6有着较低的群落总复杂性;不同坡位、坡形及坡向,群落总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均表现为上坡位>下坡位>中坡位,凹坡>平破>凸坡,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华帚菊-小黄素馨灌丛的总复杂性最高,西南野丁香灌丛、驼绒藜灌丛的总复杂性最低,子栎灌丛和群小花滇紫草灌丛的结构复杂性较高;群落总复杂性与有机质、全N、土壤含水量、水解N、速效K呈现出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与全K、全P、速效P、pH值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总复杂性与多样性、均匀度、物种丰富度的关系密切,均呈现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均匀度和结构复杂性呈现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表明结构复杂性随均匀度的增加而减小。作为群落总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区分,结构复杂性对群落内物种数的变化较为敏感,不仅与均匀度有关,还与群落物种数量有关。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群落总复杂性的两个组成部分,对总复杂性的影响随着研究区域和群落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复杂性 总复杂性 结构复杂性 均匀度 群落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环境因子 岷江干旱河谷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种-面积曲线的拟合及最小面积确定 被引量:20
11
作者 陈泓 黎燕琼 +4 位作者 郑绍伟 王玲 何飞 刘军 慕长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18-1825,共8页
研究采用3种饱和曲线方程拟合出的群落种-面积曲线,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的最小面积进行研究,取比例因子ρ分别为0.6、0.7、0.8、0.9,求得灌丛群落的最小面积或临界取样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当ρ取0.6、0.7、0.8时,阴、阳坡各海拔... 研究采用3种饱和曲线方程拟合出的群落种-面积曲线,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的最小面积进行研究,取比例因子ρ分别为0.6、0.7、0.8、0.9,求得灌丛群落的最小面积或临界取样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当ρ取0.6、0.7、0.8时,阴、阳坡各海拔梯度样地群落最小面积均小于或略大于100m2,样方可设置为10m×10m,即样地面积为100m2,可以满足精度60%~80%的研究要求。当ρ取0.9时,阴、阳坡各海拔梯度样地群落最小面积均小于200m2,样方可设置为10m×20m,即样地面积为200m2,可以满足精度90%的研究要求;群落最小面积呈现出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的趋势,且最小面积所含物种数也随之增加;在相对应的海拔高度上,海拔2000m以下群落最小面积及所含物种数阴坡明显大于阳坡,而在2200m左右的高海拔则是阴坡与阳坡相接近;对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类型而言,由方程(1)、(2)拟合所得的种-面积曲线较好于由方程(3)拟合所得的种-面积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群落 最小面积 种-面积曲线 海拔 坡向 干旱河谷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优势种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刘庆 包维楷 +1 位作者 乔永康 钱能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6-42,共7页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Ochini关联指数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别对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柯谷灌丛的10个主要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的...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Ochini关联指数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别对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柯谷灌丛的10个主要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的优势种间关系较复杂.多物种间里显著的复合正相关关系,45个种对中的7个种对具有显著的正关联,其关联程度较高(Ochiai指数为0.645~0.858),这些关联的种对分别对环境的要求相同;5个种对存在显著的正协变,它们都是非显著关联的种对,表明在某一具体的植被类型中,种间关联与协变并无明显的内在联系.小角柱花(Ceratostigmaminus)与其它优势种间的关联性最广泛,而刺族花(Convolvulustragacanthoides)则无显著的关联和协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半干旱河谷灌丛 优势种 种间关联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范围的界定及其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郑杰 冯文兰 +3 位作者 王凤杰 袁典 龚雪梅 黄宇倩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1-548,共8页
基于1961-2014年岷江上游及其周边地区20个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近50 a的气候突变,结合DEM、土壤、水系、土地利用等数据构建了干旱河谷典型特征的诊断指标体系,准确地界定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 基于1961-2014年岷江上游及其周边地区20个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近50 a的气候突变,结合DEM、土壤、水系、土地利用等数据构建了干旱河谷典型特征的诊断指标体系,准确地界定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范围并分析了其气候突变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气候突变的时间节点为1981年,当前气候条件(1982-2014年)下,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总长度约为151.63 km,面积约705.62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94%),主要分布于松潘镇江关以下,经茂县凤仪镇至汶川县绵褫间的岷江干流,以及黑水河谷和杂谷脑河谷等岷江支流的两侧。(2)当前气候条件下干旱河谷较气候突变前(1961-1980年)覆盖河道两岸更宽的范围且向北延伸,长度增加20.87 km,面积增加81.61 km^2;(3)气候变暖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引起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范围扩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空间界定 范围变化 气候突变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 被引量:60
14
作者 樊宏 张建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278,共6页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结构受山地系统特征影响 ,以林地为主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垂直带性。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政策的激发 ,导致耕地面积扩大 ,流域森林面积下降 ,可采资源消耗贻尽。森林面积减少、...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结构受山地系统特征影响 ,以林地为主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垂直带性。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政策的激发 ,导致耕地面积扩大 ,流域森林面积下降 ,可采资源消耗贻尽。森林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长是引起干旱河谷干旱面积范围扩大的重要因素。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优化应以长江流域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 ,突出大流域生态屏障功能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以保证生态重建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工作的长期稳定性 ;提高土地利用方式的科技含量 ;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 ,先易后难 ,逐步实现生态建设与半干旱河谷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半干旱河谷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林地 耕地面积 森林面积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辐射松人工幼林营养元素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严代碧 岳永杰 +6 位作者 宿以明 郑绍伟 潘攀 何飞 慕长龙 吴永波 汪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6,共6页
岷江上游干旱、半干旱河谷5年生辐射松人工幼林的营养元素含量、贮量与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辐射松人工林,其生长差异较大,营养元素含量与贮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树高不同,营养元素含量也有差异;各器官中元素含... 岷江上游干旱、半干旱河谷5年生辐射松人工幼林的营养元素含量、贮量与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辐射松人工林,其生长差异较大,营养元素含量与贮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树高不同,营养元素含量也有差异;各器官中元素含量以氮最高;由于研究地区土壤富含有效铁,故微量元素铁在乔灌木根系及草本植物中含量极高。辐射松人工幼林营养元素贮量为310.47 kg/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营养元素贮量分别占总贮量的52.25%、15.25%、30.84%和1.66%;分析得知,随生境不同,辐射松人工林乔木层营养元素贮量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辐射松 人工幼林 营养元素含量 营养元素贮量 岷江流域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种-面积曲线拟合及最小面积确定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子松 黎云祥 +2 位作者 刘伟 吴天德 王中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7-230,共4页
采用由3种曲线方程拟合的群落种-面积曲线来确定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最小取样面积,结果表明:对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类型而言,利用方程S=c-ae-bA拟合所得的种-面积曲线好于其他方程。当比例因子ρ取0.6、0.7、0.8... 采用由3种曲线方程拟合的群落种-面积曲线来确定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最小取样面积,结果表明:对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类型而言,利用方程S=c-ae-bA拟合所得的种-面积曲线好于其他方程。当比例因子ρ取0.6、0.7、0.8时,群落最小面积均小于2 m2,样方可设置为1 m×2 m,即样地面积为2m2,能够满足精度60%-80%的研究要求;当ρ取0.9时,群落最小面积均明显小于4 m2,样方可设置为2 m×2m,即样地面积为4 m2,能够满足精度90%的研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坡群落 最小面积 种-面积曲线 干旱河谷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辐射松引种造林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吴宗兴 刘千里 +4 位作者 黄泉 汪明 王俊华 段琼 黄晓江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3期1-10,共10页
经过连续14a的辐射松(PinusradiataD.Don)引种造林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1 5m×2.0m造林密度,短册状或水平沟整地,采用石块、塑料薄膜覆盖,造林成活率达96%,保存率达90%。(2)抚育压青6a的辐射松幼树树高生长量为对照的2 02倍,地径... 经过连续14a的辐射松(PinusradiataD.Don)引种造林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1 5m×2.0m造林密度,短册状或水平沟整地,采用石块、塑料薄膜覆盖,造林成活率达96%,保存率达90%。(2)抚育压青6a的辐射松幼树树高生长量为对照的2 02倍,地径生长量为对照的2 19倍;每株幼树施20g(N)+100g(P)施肥量的树高生长量比对照提高65 7cm~120.2cm,地径生长量比对照提高1 74cm~3 83cm;1/3修枝强度比对照树高生长量提高295 7cm,地径生长量提高3 0cm,1/4修枝强度比对照树高提高198 1cm、地径生长量提高2 54cm;(3)辐射松1a中有2次高生长高峰期、3次径生长高峰期,高、径速生期在4~6龄年出现,幼林的根系、枝干、叶的生物量在5a生时也急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松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引种造林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辐射松种子育苗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吴宗兴 余良海 +5 位作者 刘千里 黄泉 王俊华 汪明 赵文 黄晓江 《四川林业科技》 2003年第1期47-55,共9页
经过连续 3年对辐射松种苗特性及育苗技术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 1)辐射松种子在 5℃的低温条件下贮藏 2年其发芽率比对照提高 6 4 5 % ;( 2 )用 0 5 %的高锰酸钾液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其幼苗出苗率提高 39 2 % ;( 3)用湿润河砂层积... 经过连续 3年对辐射松种苗特性及育苗技术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 1)辐射松种子在 5℃的低温条件下贮藏 2年其发芽率比对照提高 6 4 5 % ;( 2 )用 0 5 %的高锰酸钾液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其幼苗出苗率提高 39 2 % ;( 3)用湿润河砂层积催芽的种子其苗木平均苗高 2 4 0cm ,平均地径 0 33cm ,比对照苗高多 4 8cm ,地径大 0 12cm ;( 4)酸性土上培育的苗木平均苗高比碱性土上培育的苗木平均苗高多 9 8cm ,平均地径大 0 16cm ;( 5 )营养袋规格 10cm× 15cm ,营养土配方为腐殖含量 5 0 %的平均苗高 2 3 3cm ,平均地径 0 3cm ,达到一级苗标准 ;( 6 ) 2月底 3月初播种的苗木比 4月底 5月初播种的苗木苗高多 9 1cm ,平均地径大0 16cm ,出苗率提高 35 6 %。经过综合试验研究 ,场圃出苗率由 40 %提高到 80 %以上 ,每公顷产一年生合格营养袋苗达 12 0万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辐射松 种子育苗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岷江上游河谷土壤发生的空间分异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文星跃 黄艳娟 黄成敏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6-273,共8页
分析了岷江上游河谷沿岸及九顶山西北坡表层土壤粒度、氧化铁、有机质、碳酸盐、p H、有机碳同位素、阳离子交换性、粘土矿物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三江至映秀段土壤具有较高的粘粉比、铁游离度及粘粒和有机质含量,而碳酸盐含量、p H和... 分析了岷江上游河谷沿岸及九顶山西北坡表层土壤粒度、氧化铁、有机质、碳酸盐、p H、有机碳同位素、阳离子交换性、粘土矿物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三江至映秀段土壤具有较高的粘粉比、铁游离度及粘粒和有机质含量,而碳酸盐含量、p H和有机质δ13C值相对偏低,说明土壤发育较好、淋溶作用较强,反映了气候湿润和植被以乔木为主的环境特征;草坡至凤仪段土壤颗粒较粗、碳酸盐含量和p H较高,而铁游度和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机质δ13C值偏重,反映出干旱的气候和以C4植被为主的环境特征。九顶山西北坡土壤随海拔的增加粘粉比、有机质含量增大,出现纤铁矿而方解石缺失,反映干旱河谷区高海拔气候湿润;而海拔低于2 000 m的土壤粘粉比和粘粒、有机质含量较低,方解石含量和p H值较高,指示了干旱的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发生 空间分异性 干旱河谷 岷江上游 九顶山
下载PDF
GIS和地理本体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范围界定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詹金凤 杨斌 +2 位作者 李茂娇 高桂胜 王世举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69,F0003,共6页
基于地理本体应用模型,从干旱河谷自然本底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入手,利用本体建模软件protege 4.1构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领域本体模型,利用该区域基础地理数据分类提取出DEM、坡度、相对高程、土壤、裸地分布数据,在ArcGIS平台下实现基于地... 基于地理本体应用模型,从干旱河谷自然本底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入手,利用本体建模软件protege 4.1构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领域本体模型,利用该区域基础地理数据分类提取出DEM、坡度、相对高程、土壤、裸地分布数据,在ArcGIS平台下实现基于地理本体的干旱河谷特征数字化表达,并利用栅格计算器定量界定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面积为118 515hm2。研究表明,利用地理本体深入剖析干旱河谷概念特征,在GIS技术支持下定量界定干旱河谷区域范围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相关领域边界范围的科学界定和形象化概念分类表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理本体 干旱河谷 范围界定 岷江上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