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博格达山分段及深浅构造转换关系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涛 王宗秀 +2 位作者 周高志 柳永清 李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03-114,共12页
研究表明 ,天山及邻区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热衰减状态 ,博格达山新生代再造山具有“冷隆升”性 ,盆山边界断裂多限于上地壳内 ,而非直通中地壳低速体甚至上地幔的“深大断裂”。造山带内的韧性剪切带是在古生代形成的 ,而不是再造山期... 研究表明 ,天山及邻区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热衰减状态 ,博格达山新生代再造山具有“冷隆升”性 ,盆山边界断裂多限于上地壳内 ,而非直通中地壳低速体甚至上地幔的“深大断裂”。造山带内的韧性剪切带是在古生代形成的 ,而不是再造山期的断裂 ,它对造山带隆升及盆山耦合无贡献 ,博格达山的隆升为复式背斜构造所支持。博格达山与准东的关系为背斜北翼与盆地平缓基底构成的挠曲构造 ,而不是被深大断裂分隔的断块。博格达山具有独特鲜明的分段性 ,造山带的两个弧形构造与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构成独特的“斜方对称”分布样式。以板条观点为指导 ,从盆山单元的平面配置关系和深浅构造转换关系入手 ,探讨了博格达山板内造山阶段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段性的成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博格达山 板内造山带 分段 盆山耦合 深浅构造转换
下载PDF
冀西北间山盆地区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军会 赵维全 +1 位作者 王卫 高吉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39,共4页
冀西北间山盆地区位于北京市的上风地带,是京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景观变化直接影响到北京市的环境质量。基于1987年和2000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结合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冀西北间山... 冀西北间山盆地区位于北京市的上风地带,是京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景观变化直接影响到北京市的环境质量。基于1987年和2000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结合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冀西北间山盆地区13年来景观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1)研究区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数量减少,其他用地不同程度的增加。景观主导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景观结构基本没有变化。(2)景观变化主要集中于耕地、林地、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与盆地、河川的交接地带。(3)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大于理性行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状态。(4)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上升,稳定性加强,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景观变化的干扰程度也在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西北间山盆地区 景观变化 景观分析指数 Fragstats3.3
下载PDF
从新疆地学断面的成果讨论中国西北盆-山区的地壳构造演化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本文从新疆独山子泉水沟地学断面的资料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等新疆南部不同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进而对中国西北盆 山地区地壳构造及演化的某些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西部 盆山地区地壳构造运动发生的主要原... 本文从新疆独山子泉水沟地学断面的资料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等新疆南部不同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进而对中国西北盆 山地区地壳构造及演化的某些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西部 盆山地区地壳构造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壳及上地幔的不均一性(包括结构构造的不均一性以及物质成分的不均一性)。强调了现代盆山构造面貌虽然是新生代的产物,但其形成从中生代就已经开始,是一个延续的历史过程;但二者又有所不同,目前的盆山构造格局已明显不同于中生代甚至古生代的盆山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地壳构造演化 新疆地学断面 盆-山构造 山区 不均一性 地壳构造运动 结构构造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新疆南部 物质成分 中国西部 历史过程 构造格局 中生代 独山子 昆仑山 上地幔 新生代 古生代 山地 面貌 天山
下载PDF
龙门山山前复杂构造带双鱼石构造栖霞组超深层整装大气田的形成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雨 姜鹏飞 +7 位作者 张本健 肖笛 汪华 雷程 张亚 陈骁 刘冉 李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共11页
以往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山前复杂构造带以冲断推覆带的勘探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中深层,近期该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超深层整装大气田,并且揭示出一个油气规模成藏的勘探新领域——冲断掩伏带与前... 以往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山前复杂构造带以冲断推覆带的勘探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中深层,近期该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超深层整装大气田,并且揭示出一个油气规模成藏的勘探新领域——冲断掩伏带与前缘背冲带原地构造超深层。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和参考,基于对生储盖组合以及圈闭等油气成藏要素的分析,总结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的形成机制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栖霞组储层受台地边缘滩微相的控制,叠合早成岩期岩溶与白云石化作用改造,形成以溶蚀晶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孔隙型储层;(2)栖霞组气藏天然气的来源包括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和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泥灰岩,该区规模发育下寒武统与中二叠统优质烃源岩,为气藏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3)栖霞组储层与寒武系、二叠系烃源岩组成“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的近源高效源储组合,烃源断层有效沟通源岩和储层,其上发育茅口组泥灰岩直接盖层和三叠系膏岩区域盖层,生、储、盖组合良好;(4)受龙门山推覆构造挤压作用以及双滑脱层夹持的影响,双鱼石构造栖霞组以层内原地背冲背斜构造为特征,与晶粒白云岩共同作用并形成了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不同构造高带上的钻井属于同一个压力系统,展现出整装气藏的特征,含气面积合计达到1900 km2。结论认为,较之于冲断推覆带,原地构造超深层构造变形弱,断层在沟通下部烃源岩的同时又未破坏圈闭的封盖性,油气早期成藏后得以稳定保存至今,这是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天然气能够规模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龙门山山前带 中二叠统栖霞组 超深层整装大气田 原地构造 生储盖组合 气藏形成
下载PDF
基于GIS的西北部中高山盆地高原区旱灾风险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关红 张至楠 李陇堂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14年第2期184-188,192,共6页
干旱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影响范围大、时间长,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也较大.利用GIS统计分析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权衡风险的大小,预测干旱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同时确定干旱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西北部中高山盆地的孕灾环境、致灾因... 干旱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影响范围大、时间长,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也较大.利用GIS统计分析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权衡风险的大小,预测干旱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同时确定干旱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西北部中高山盆地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分析的层面上,从中选定降水量、土壤相对湿度、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率、人口密度、GDP等10个评价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因子对导致旱灾所起的作用,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叠合分析计算旱灾风险指数,并得到西北部中高山盆地灾害风险评估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部中高山盆地高原区 旱灾 GIS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冀西北间山盆地典型区域水土流失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6
作者 陈艳梅 彭林 安志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301-303,共3页
蔚县是河北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冀西北间山盆地地区的典型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低,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不注重水土保护及不尽合理的大农业结构等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针对蔚县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成因提出水土... 蔚县是河北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冀西北间山盆地地区的典型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低,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不注重水土保护及不尽合理的大农业结构等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针对蔚县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成因提出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西北间山盆地 典型区 水土流失 成因 防治对策
下载PDF
冀西北中低山区灌草群落生物量分配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杜美琪 张恒硕 +1 位作者 彭栋 查同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是灌丛草地群落的重要参数,对于估算碳储量和探究灌草植被生长策略有重要意义。以冀西北中低山区(1630–2030 m)的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灌草群落生物量分配及其与土壤因子... 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是灌丛草地群落的重要参数,对于估算碳储量和探究灌草植被生长策略有重要意义。以冀西北中低山区(1630–2030 m)的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灌草群落生物量分配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上生物量与海拔呈"单峰曲线"关系,在海拔1830–1930 m达到最大值,均值为293.90 g·m^–2,地下生物量与海拔呈"U型曲线"关系,在海拔1830–1930 m降到最小值,均值为620.07 g·m^–2。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地下生物量分布呈"倒金字塔型",0–10 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在海拔1830–1930 m和1930–2030 m间差异明显(P<0.1)。3)灌草群落生物量主要分配于地下,地下生物量为地上的6.16倍;地上生物量与土层深度20 cm和40 cm的地下生物量均在0.05水平显著负相关。4)地下生物量与土壤pH、容重在0.05水平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在0.01水平显著正相关。地上生物量仅与土壤pH在0.05水平显著负相关,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仅与土壤有机质在0.01水平显著正相关。总体上研究区灌草群落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且地下生物量大于地上生物量。该结果可为该地区灌草群落生态恢复和生态服务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西北中低山区 灌丛草地 海拔 群落生物量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基于RClimDex模型的四川省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高丹阳 游如玥 +3 位作者 朱虹 张兴 覃方灵 敖天其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3,共4页
基于1980~2017年四川省4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数据,利用RclimDex模型定量计算了9个极端降水指数(C_(DD)、C_(WD)、R_(10mm)、R_(20mm)、R_(95p)、R_(99p)、R_(x1day)、R_(x5day)、S_(DII)),分析了四川省极端降水的年... 基于1980~2017年四川省4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数据,利用RclimDex模型定量计算了9个极端降水指数(C_(DD)、C_(WD)、R_(10mm)、R_(20mm)、R_(95p)、R_(99p)、R_(x1day)、R_(x5day)、S_(DII)),分析了四川省极端降水的年际变化。同时,通过绘制极端降水指数的等值线图,结合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地和四川盆地的极端降水指数平均值,分析了四川省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过去38年中极端降水量逐渐减少,但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增多,雨季延长。1994~1998、2014~2017年极端降水量波动较大,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差异较大,极端现象发生概率不稳定。在空间分布上,四川省西部比东部更易发生干旱,极端降水量和概率都较小,雨季短。川西北高原的连续降水事件较多,但也易发生干旱;川西南山地发生强降水较频繁;四川盆地的极端强降水量和事件更多,湿润期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南山地 川西北高原 极端降水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分析
下载PDF
冀西北中新生代聚煤盆地演化及赋煤规律认识 被引量:7
9
作者 张路锁 尚洪田 +1 位作者 于宏业 马秀民 《中国煤炭地质》 2012年第9期7-11,19,共6页
从火山活动至沉积建造的多旋回特点出发,系统论述了冀西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的成生与演化发展,对不同时期盆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①区内中生代的构造变动以断裂和局部升降、局部褶皱为主,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和继承性拗陷盆地,沉积... 从火山活动至沉积建造的多旋回特点出发,系统论述了冀西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的成生与演化发展,对不同时期盆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①区内中生代的构造变动以断裂和局部升降、局部褶皱为主,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和继承性拗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聚煤作用形成于火山活动的间歇期。由于这些盆地形成时代和所处构造环境不同,造成盆地内充填物类型不同。古构造和古气候是决定盆地接受磨拉石建造还是形成含煤建造的主要控制因素。②主要成煤期有中侏罗世下花园期,早白垩世青石砬期。下花园期含煤建造主要分布于燕山台褶带内,青石砬期含煤建造主要赋存于冀北隆起带内,聚煤作用有随时间由南向北迁移的趋势。中侏罗世下花园期盆地多数为断陷盆地,也有少数拗陷盆地,早白垩世青石砬期盆地多数为断陷盆地,但在盆地演化后期,一般的断陷盆地均有向拗陷盆地转化的趋势。中侏罗世下花园期聚煤作用强度大,燕山台褶带内盆地聚煤作用好,拗陷盆地聚煤作用较断陷盆地好。③单盆地聚煤期的充填序列与盆地演化阶段相对应,反应了盆地演化历程,从层序地层角度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煤规律 聚煤盆地 中新生代 冀西北
下载PDF
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切沟体积估算模型
10
作者 吴可 李镇 +3 位作者 齐志国 李炜 冯甜 秦占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46,共8页
切沟体积是表征切沟侵蚀量、输水输沙能力的重要参数。笔者以冀西北山盆地区典型流域切沟为研究对象,使用Riegl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切沟点云数据,构建高分辨率DEM,提取切沟形态参数,分析切沟断面特征,构建并验证适宜的切沟体积估算模型... 切沟体积是表征切沟侵蚀量、输水输沙能力的重要参数。笔者以冀西北山盆地区典型流域切沟为研究对象,使用Riegl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切沟点云数据,构建高分辨率DEM,提取切沟形态参数,分析切沟断面特征,构建并验证适宜的切沟体积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切沟间的发育不均衡,不同切沟沟长、面积和体积相差较大,但同一参数在各个断面位置的参数值差别较小;2)面积、沟长和沟深与体积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949、0.870和0.814;3)基于V-L关系、V-A关系和V(A,D)关系建立对应的线性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R 2分别为0.7706、0.9159和0.9748,模型验证结果显示,V(A,D)关系模型V=0.04653 A 1.499+24.08 D 1.916-44.26在预测冀西北山盆地区切沟体积上更有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大空间尺度切沟侵蚀定量模拟及制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为水土保持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沟 形态特征 估算模型 误差 冀西北间山盆地区
下载PDF
冀西北间山盆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优化研究——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 被引量:53
11
作者 陈影 哈凯 +4 位作者 贺文龙 王志涛 冯菲 门明新 丁庆龙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6-569,共14页
景观格局的改变会对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对其格局进行优化调控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重要手段。研究以怀来县为例,通过解译判读1993、2003和2013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发现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呈上... 景观格局的改变会对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对其格局进行优化调控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重要手段。研究以怀来县为例,通过解译判读1993、2003和2013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发现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呈上升趋势,结合各景观类型在地形位上的分布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整体连通性指数(d IIC)和可能连通性指数(d PC)评价结果表明河流交汇处及水库周边等区域对景观连通性重要值最大,然后划分了景观生态维持区、景观生态恢复区、景观生态功能强化区和景观生态功能保护区,为该地区景观生态优化提供指导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优化 冀西北间山盆地区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界山石炭系——二叠系与玛湖凹陷地震地层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赖世新 姚卫江 +2 位作者 邹红亮 胡正舟 宁良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1-159,共9页
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广泛分布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界山,即成吉思汗山与哈拉阿拉特山。本文针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界山石炭系—二叠系与盆地内玛湖凹陷等的地震地层,通过露头—探井—地震地层开展关联研究。界山下石炭统为海相碎屑岩地层,... 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广泛分布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界山,即成吉思汗山与哈拉阿拉特山。本文针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界山石炭系—二叠系与盆地内玛湖凹陷等的地震地层,通过露头—探井—地震地层开展关联研究。界山下石炭统为海相碎屑岩地层,主要分布于成吉思汗山。上石炭统发育火山岩及海相沉积碎屑岩,二叠系下统发育一套陆相砂砾岩,主要分布于哈拉阿拉特山。盆内玛湖凹陷等的地震地层:下石炭统钻探见于中拐凸起,未获得可追踪对比有效地震反射;上石炭统佳木河组主要发育火山岩,局部变化为凝灰质砂砾岩夹火山岩层,风城组主要发育灰色白云岩、白云质泥岩,横向相变为凝灰岩或火山岩层,同位素测年结果明确时代归属上石炭统。通过探井地层岩性及同位素测年对比,地面露头区佳木河组与地震地层夏子街组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归属下二叠统;而地震地层佳木河组则对应地面露头哈拉阿拉特山组下部的火山岩发育段(局部夹灰色灰岩透镜体);地震地层风城组主要对应露头区哈山组上部的沉积岩发育段及阿腊德依克赛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缘界山 玛湖凹陷 石炭系 二叠系 地震地层 准噶尔盆地
原文传递
近几十年来冀西北山地白桦次生林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肖 PIALUANG Bounthong +4 位作者 康文辉 冀晓东 张海江 薛治国 张志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19-931,共13页
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天然次生林径向生长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揭示影响山地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对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生长、演替和可持续经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冀西北山地次生林优势树种白桦(Betu... 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天然次生林径向生长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揭示影响山地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对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生长、演替和可持续经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冀西北山地次生林优势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对象,于研究区海拔1350、1550、1750、1950 m处分别设置样地,采集样木树芯和圆盘,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白桦天然次生林标准年表,并将年轮宽度指数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要结果:(1)1960-2018年研究区气候呈变暖变干趋势,其中1960-1989年为平稳期,1989-2018年为快速期。(2)白桦次生林径向生长在1989年发生改变,年轮宽度指数呈现“增长-下降”的“Λ”形生长趋势。(3)在气候变化平稳期,白桦次生林径向生长在低海拔样地(B1350、B1550)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在高海拔样地(B1750、B1950)与上年和当年生长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气候变化快速期,低海拔样地(B1350、B1550)白桦次生林径向生长与生长季气温、生长季潜在蒸散发(ET_(0))呈负相关关系,高海拔样地(B1750、B1950)白桦次生林径向生长与生长季及生长季末期ET_(0)呈负相关关系。(4)在气候变化平稳期,温度对B1350、B1550、B1750样地白桦次生林径向生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54%、51%,水分的贡献率为24%、46%、49%;在气候变化快速期,温度对B1350、B1550、B1750样地树木径向生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41%、38%,水分的贡献率为42%、59%、62%;高海拔B1950样地树木生长始终受水分因子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向生长 海拔 天然次生林 山地 冀西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