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formula of recovery factor for non-equilibrium transport of graded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被引量:1
1
作者 LI Lin-lin XIA Jun-qiang +2 位作者 ZHOU Mei-rong DENG Shan-shan LI Zhi-w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87-100,共14页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MYR)reduced greatly after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peration,causing the composition of bed material to coarsen continuously.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MYR)reduced greatly after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peration,causing the composition of bed material to coarsen continuously.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non-equilibrium transport of graded suspended sediment owing to different bed material compositions(BMCs)along the MYR,and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magnitude of recovery factor.Using the Markov stochastic proces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hiding-exposure effect of non-uniform bed-material,a new formula is proposed for calculating the recovery factor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BMCs,and it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non-equilibrium transport equation to simulate the recovery processes of suspended load in both sand-gravel bed and sand bed reaches of the MYR.The results show that:(i)the recovery rate of gra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at Zhicheng was slower than that at Shashi during the period 2003-2007;(ii)the mean recovery factors of the coarse,medium,and fine sediment fractions in the ZhichengShashi reach were 0.152,0.0012,and 0.0005,respectively,and the coarse sediment recovered up to the maximum sediment concentration of 0.138 kg/m3over a distance of 15 km;and(iii)the results of the new formula that can consider the effect of bed material composition are in general agreement with the field observations,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elay effects are inversely related to particle size and BMC.Consequently,the BMC effect on the nonequilibrium sediment transport in different reaches of the MYR needs to be considered for higher simulation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equilibrium sediment transport bed material composition transition probability recovery factor Middle Yangtze river
下载PDF
An Investigation of Stochastic Nature of Bed Load Motion in Chuanjiang River
2
作者 ZHANG Zhixiang~1 HE Wenshe~(1,2) YANG Kejun~1 (1.State Key Lab.of Hydraulics and Mountain River Eng.,Sichuan Univ.,Chengdu 610065,China 2.China Three Gorges Project Corporation,Yichang 443002,China)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12-117,共6页
Bed Load Motion and its transport rate is one of the basic issues in river dynamics.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stochastic nature of bed load motion in Chuanjiang River in details.Chungjiang lies in the u... Bed Load Motion and its transport rate is one of the basic issues in river dynamics.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stochastic nature of bed load motion in Chuanjiang River in details.Chungjiang lies in the upstream reach of Yangtze River.Its stochastic nature i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Firstly, even though all the conditions are the same,due to the fluctuation of the flow,the bed load discharge and the location and width of sediment transport belts are different.Secondly,during th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bble bed load motion Chuanjiang river stochastic nature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the fraction of bed load concentration towards the sediment transport of a monsoon-dominated river basin of Eastern India
3
作者 KAR Rohan SARKAR Arindam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1023-1054,共32页
Given the challenges of re-creating complex bed load(BL)transport processes in rivers,models are preferred over gathering and examining field data.The highlight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approach to det... Given the challenges of re-creating complex bed load(BL)transport processes in rivers,models are preferred over gathering and examining field data.The highlight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approach to determine the ungauged bed load concentration(BLC_(u))utilizing the measure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and hydraulic variables of the last four decades for the Mahanadi River Basin.This technique employs shear stress and SSC equations for turbulent open channel flow.Besides,the predicted BLC_(u)is correlated with SSC using a power relation to estimate BLC_(u)on the river and tributaries.Eventually,different BL functions(BLF)efficiency is assessed across stations.The model predicted BLC_(u)is comparable with the published data for sandy rivers and falls within±20%.Outliers in hydraulic and sedimentological statistic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estimating the BL fraction apart from higher relative ratios and catchment geology.The constants of power functions are physically linked to sediment transport configuration,mechanism,and inflow to the stream.The stream power-based BLF best predicts the BL transport,followed by shear stress and unit discharge approaches.The disparity in the estimation of BLC_(u)results from station-specific physical factors,sampling data dispersion,and associated uncertain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hanadi river Basin ungauged bed load concentration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CORRELATIONS bed load functions
原文传递
黄河下游平滩流量的模拟方法
4
作者 吴保生 沈逸 +1 位作者 马子普 郑珊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1-801,共11页
在黄河流域水沙变异背景下,准确计算黄河下游平滩流量对于河道冲淤趋势预测与悬河治理十分重要。本文在比较分析已有多个黄河下游平滩流量计算方法基础上,首先建立了考虑非汛期水沙条件影响的平滩流量滞后响应模型,再提出了基于滞后响... 在黄河流域水沙变异背景下,准确计算黄河下游平滩流量对于河道冲淤趋势预测与悬河治理十分重要。本文在比较分析已有多个黄河下游平滩流量计算方法基础上,首先建立了考虑非汛期水沙条件影响的平滩流量滞后响应模型,再提出了基于滞后响应模型和能量法的平滩流量模拟方法,结果表明:(1)小浪底运行后非汛期水沙条件发生了重要改变,已有研究提出的三种黄河下游平滩流量计算方法中,滑动平均法、滞后响应模型、能量法均无法有效模拟2000年后的黄河下游河道平滩流量。(2)建立了考虑非汛期水沙条件影响的滞后响应模型,以反映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非汛期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虽然提高了平滩流量的模拟精度,但平滩流量平衡值的计算公式中部分参数差异较大,结构形式不稳定。(3)借鉴能量法的优点,改进了平滩流量平衡值计算公式,改进后的平滩流量计算方法不仅可反映全年来水来沙的影响,而且可同时反映以床沙中值粒径为代表的床面阻力的影响,新方法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提高了平滩流量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平滩流量 来水来沙 床沙中值粒径 滞后响应 能量法
下载PDF
交汇区水流结构对底泥磷分布特征影响机制
5
作者 夏阳 周苏芬 +1 位作者 邹俊 胡健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5-604,共10页
交汇区的水流结构极为复杂,揭示交汇区底泥磷分布特征难度较大。设计交汇区底泥磷分布实验系统及其检测方法,测量交汇区的三维流场和底泥中总磷含量,分析交汇区水流分区与底泥中总磷空间分布的关系,并基于交汇水槽实验中204组水动力参... 交汇区的水流结构极为复杂,揭示交汇区底泥磷分布特征难度较大。设计交汇区底泥磷分布实验系统及其检测方法,测量交汇区的三维流场和底泥中总磷含量,分析交汇区水流分区与底泥中总磷空间分布的关系,并基于交汇水槽实验中204组水动力参数与底泥中总磷含量数据,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定量分析流场中水动力参数对底泥中总磷含量的影响,辨识其中的关键水动力参数。结果表明:分离区内水流水平流速较小,底泥磷含量较高;位于分离区外侧的加速区水平流速较大,底泥磷含量较低,但加速区的局部区域(剪切层区)存在显著的底泥磷含量偏高现象;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定量解释局部底泥磷含量高值现象与该区域较大的向下水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交汇区 底泥磷 分布特征 水流结构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下载PDF
床沙级配调整对黄河下游洪水演进的影响
6
作者 张晓雷 徐志恒 +1 位作者 杨晨 毕峥峥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3,共10页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出现了较大变化,受水库清水下泄影响,黄河下游床沙粒径出现了明显的粗化。为了探讨床沙级配粗化对黄河下游洪水演进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的一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然后采用花...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出现了较大变化,受水库清水下泄影响,黄河下游床沙粒径出现了明显的粗化。为了探讨床沙级配粗化对黄河下游洪水演进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的一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然后采用花园口至孙口河段2020年4—10月的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其次根据河段床沙粗化特点,并以花园口床沙粗化过程为代表,设计了4组床沙级配作为模拟计算的初始床沙条件;最后采用验证后的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床沙级配调整对洪水演进的影响。结果表明:床沙级配调整对黄河下游的流量、水位、含沙量、洪水演进时间以及河段冲淤量均有影响,但是对流量影响较小,而水位、含沙量、洪水演进时间与河段冲淤量对床沙级配的改变响应较为敏感。床沙中值粒径d_(50)由0.076 mm(级配1)增至0.242mm(级配4)时,夹河滩断面水位增高0.89 m,花园口至孙口河段冲淤量由冲刷0.679亿m^(3)转变为淤积0.059亿m^(3),冲刷量减幅为109%。研究结果可为新水沙情势下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水沙耦合模型 床沙粗化 洪水演进 冲淤变化 黄河下游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2-D sediment model to fluctuating backwater area of Yangtze River
7
作者 Yong FAN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2009年第3期37-47,共11页
关键词 fluctuating backwater area 2-D numerical simulation sediment carrying capacity Yangtze river suspended load bed load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Morphodynamic Modelling of Tigris River in Baghdad
8
作者 Ammar A. Ali Nadhir A. Al-Ansari +1 位作者 Qusay Al-Suhail Sven Knutsso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7年第6期571-594,共24页
关键词 三维地形模型 底格里斯河 地形建模 巴格达 TRANSPORT VELOCITY profiles 模型预测
下载PDF
黑龙江孙吴江段岸滩防护治理数学模型计算分析
9
作者 于宁 黄海 +1 位作者 温州 关见朝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0,共8页
黑龙江孙吴江段受水流剧烈冲刷严重危害沿岸安全。通过构建孙吴江段三维非结构网格水流泥沙数值模型,研究不同频率洪水条件下,孙吴江段岸滩防护工程对水力特性的影响,预测江段冲淤演变趋势及其防护前后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防护工程对... 黑龙江孙吴江段受水流剧烈冲刷严重危害沿岸安全。通过构建孙吴江段三维非结构网格水流泥沙数值模型,研究不同频率洪水条件下,孙吴江段岸滩防护工程对水力特性的影响,预测江段冲淤演变趋势及其防护前后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防护工程对孙吴江段水位与流速的影响随着洪水流量的增加而减小,二十年一遇洪水条件下,防护工程附近区域水位抬升普遍不超过2 cm,主河道内流速变化不超过0.1 m/s。修建防护工程后,孙吴江段内的中方滩、岛边岸受到保护的位置稳定性更好,综合治理技术发挥了明显的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孙吴江段 水沙数学模型 河床冲淤演变
下载PDF
连续急弯对河段输沙能力的累积效应试验研究
10
作者 吴岳昆 孙一 +1 位作者 侯志军 伊晓燕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2,37,共6页
连续急弯在天然河道中广泛存在,研究其水沙运动规律,对急弯河段河道整治及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黄河下游连续急弯河段,以非恒定流动床物理模型试验为基础,探讨了连续急弯对河段输沙能力的累积效应,结果表明:连续急弯造成额... 连续急弯在天然河道中广泛存在,研究其水沙运动规律,对急弯河段河道整治及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黄河下游连续急弯河段,以非恒定流动床物理模型试验为基础,探讨了连续急弯对河段输沙能力的累积效应,结果表明:连续急弯造成额外的能量损失,在特定水沙条件下导致河道整体上呈淤积状态;连续急弯河段输沙能力沿程减弱,整体上呈现出流量越大输沙能力减弱幅度越大的特征;急弯的平面几何特征可用中心角(θ)和曲率半径与河宽之比(rc/B)的乘积表示;涨水阶段,弯道平面几何特征与输沙能力负相关;退水阶段,当漫滩流量接近平滩流量时,输沙能力在局部弯道稍有恢复,水流归槽后,弯道平面几何特征与输沙能力又恢复为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急弯 输沙能力 累积效应 动床模型 黄河下游
下载PDF
水沙变化情势下金沙江下游卵石推移质输移规律
11
作者 冯志毅 邓安军 +1 位作者 秦蕾蕾 吕瑞茹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44,共7页
基于三堆子水文站历年水文泥沙和卵石推移质实测资料,分析了金沙江下游水沙情势的变化及卵石推移质输移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金沙江上中游梯级水电站运行后造成了下游径流及泥沙年内过程的重新分配,水库拦洪削峰导致较大流量出现的概率减... 基于三堆子水文站历年水文泥沙和卵石推移质实测资料,分析了金沙江下游水沙情势的变化及卵石推移质输移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金沙江上中游梯级水电站运行后造成了下游径流及泥沙年内过程的重新分配,水库拦洪削峰导致较大流量出现的概率减小,径流量变化不大,输沙量显著减少。金沙江下游卵石推移质输沙率与流量的高次方成正比,水沙变化情势下卵石推移质输沙量显著减少,不同流量的卵石推移质输沙率减小。卵石推移质级配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变粗,水沙变化条件下卵石推移质级配发生了明显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下游 水沙条件变化 卵石推移质 推移质级配
下载PDF
江乌航道整治工程水文泥沙原型观测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亚民 江木春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46,共5页
为解决长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原型观测的问题,以长江下游江心洲至乌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原型观测为例,结合现场工作实践,采用多种设备和技术方法,包括水位及比降观测、水文断面测量、表面流速流向测量、悬移质和河床质取样及分析等,... 为解决长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原型观测的问题,以长江下游江心洲至乌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原型观测为例,结合现场工作实践,采用多种设备和技术方法,包括水位及比降观测、水文断面测量、表面流速流向测量、悬移质和河床质取样及分析等,针对长江下游感潮河段和部分江段流速大、水深深的特点,采取在合理的时间段进行相关原型观测工作,并利用深水底质采样器解决在深水及流速大的江段采样困难问题。实践结果表明:在江乌航道整治工程中采用的水文泥沙原型观测方法,能获取完整详实的原型观测数据,避免成果失真。采用文中的水文泥沙原型观测方法,解决了长江下游感潮河段原型观测问题,为航道整治工程设计及相关专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整治 原型观测 比降观测 ADCP走航测量 悬移质取样 河床质取样 感潮河段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晓丽 潘纲 +3 位作者 包华影 张宪伟 陈灏 郭博书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137-2142,共6页
研究了黄河中下游12个沉积物的临界磷平衡浓度(EPC0),以此判断沉积物是磷'源'还是磷'汇'.用修改后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得到最大吸附容量(PAC),Langmuir吸附平衡常数(k).利用所得拟合... 研究了黄河中下游12个沉积物的临界磷平衡浓度(EPC0),以此判断沉积物是磷'源'还是磷'汇'.用修改后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得到最大吸附容量(PAC),Langmuir吸附平衡常数(k).利用所得拟合参数通过公式计算方法得到EPC0、原有交换态磷(NAP)以及固-液分配系数Kp值并考察了环境因子(pH、离子强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沉积物的EPC0均大于上覆水体中的磷浓度,沉积物有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的能力.吸附容量与总有机碳(TOC)含量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pH<6.0,沉积物释放磷并且随着pH增大吸附量增加很快;6<pH<9.7,P的吸附量维持在一个较恒定的水平;pH>9.7,吸附量略有增高.随着Ca2+离子强度的增加,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沉积物 吸附
下载PDF
环太湖主要河流入出湖口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雷 远野 +4 位作者 卢少勇 金相灿 焦伟 王骥 蔡珉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4-299,共6页
以环太湖31条主要河流入出湖口的表层沉积物为对象,分析了太湖流域4个区内河流入出湖口表层沉积物的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质(TOM)的含量。结果表明:第2区和第3区的TN、TP和TOM的含量较高;第1区和第4区的较低。各区沉积物中TN,TP和... 以环太湖31条主要河流入出湖口的表层沉积物为对象,分析了太湖流域4个区内河流入出湖口表层沉积物的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质(TOM)的含量。结果表明:第2区和第3区的TN、TP和TOM的含量较高;第1区和第4区的较低。各区沉积物中TN,TP和TOM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N—第2区>第3区>第4区>第1区;TP--第2区>第3区>第4区>第1区;TOM—第2区>第4区>第1区>第3区;磷形态中铁铝磷(Fe/Al-P)活性较高,Fe/Al-P—第2区>第4区>第3区>第1区;综合氮磷指标,对太湖重度污染区(太湖的北—西北—西部分)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最大的入湖河道:太滆运河、百渎港、陈东港、漕桥河、直湖港、武进港、官渎港、小溪港、殷村港、洪巷港、茭渎港和乌溪港。以上河流沉积物TN、TP含量均较高(TN>1000mg/kg、TP>50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河流 入出湖口 沉积物 污染物
下载PDF
斜坡上非均匀沙起动条件初探 被引量:22
15
作者 何文社 曹叔尤 +1 位作者 袁杰 戴会超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8-81,87,共5页
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 ,以某一概率作为定量起动标准。考虑到床面颗粒的相互隐暴影响 ,引入了等效粒径来研究泥沙的起动条件。推导了斜面上非均匀沙的起动条件。计算得到了泥沙起动时临界无量纲切应力参数。采用实测资料对文中所得结论进... 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 ,以某一概率作为定量起动标准。考虑到床面颗粒的相互隐暴影响 ,引入了等效粒径来研究泥沙的起动条件。推导了斜面上非均匀沙的起动条件。计算得到了泥沙起动时临界无量纲切应力参数。采用实测资料对文中所得结论进行了验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动力学 泥沙起动 理论探讨 斜坡 非均匀沙 冲积河床
下载PDF
洞庭湖“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方小红 彭渤 +6 位作者 宋照亮 谭长银 万大娟 王欣 颜川云 谢依婷 涂湘林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8-394,共17页
对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进行了沉积柱芯钻探取样,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沉积物重金属等微量元素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中,重金属Bi、Cd、Cr、Mn、Cu、Zn、Pb和Tl等含量变化大... 对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进行了沉积柱芯钻探取样,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沉积物重金属等微量元素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中,重金属Bi、Cd、Cr、Mn、Cu、Zn、Pb和Tl等含量变化大,分布极不均匀,而Ba、Sc、Th、U、Cs、Ga、Ge、Rb、Zr、Hf和Nb等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变化小,分布相对均匀。微量元素富集系数(fE,C、fE,D值)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显著富集(fE,C>1.5,fE,D>1.5)的重金属Bi、Cd、Cr、Mn、Ni、Cu、Zn、Pb和Tl等既有自然源的带入,又有人为源的贡献;而Ba、Cs、Sc、Th、U、Ga、Ge、Rb、Nb、Ta、Mo、Sr、Zr、Hf和REE+Y等无明显富集特征的微量元素为自然源。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湘、资、沅、澧“四水”入湖沉积物依次存在Cd-Bi-Pb-Zn-Mn-Cu-Tl、Cd-Bi、Cd和Cd-Mn-Cu-Ni-Cr等元素组合的重金属污染。且以湘江入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元素种类最多、污染程度最强,澧水次之,沅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元素种类最少、污染程度最弱。结合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空间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得到结论:湘江为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带入了Cd、Pb、Zn、Cu、Hg、As、Bi、Cr和Ni等重金属;资江带入了Cd、Pb、Zn、Hg、As和Bi等重金属;沅江带入了Cd和Hg等重金属;澧水带入了Cd、Pb、Cu、Hg、Cr和Ni等重金属。洞庭湖重金属污染治理应密切关注重金属Cd的污染,空间上应特别重视湘江和澧水引起的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微量元素 人为源 自然源 入湖河床沉积物 洞庭湖
下载PDF
长江泥沙调控与干流河床演变及治理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预期成果展望 被引量:17
17
作者 卢金友 刘兴年 姚仕明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40,共8页
长江流域面积1.8×106km2,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是中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水电开发的主要基地、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些年... 长江流域面积1.8×106km2,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是中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水电开发的主要基地、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些年来,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长江泥沙时空分布与产输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给河流开发利用与保护均带来了显著影响,而沿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对长江泥沙提出调控要求。同时,河流工程建设和泥沙资源化利用的发展也使长江泥沙调控具备了基本条件。但泥沙兼具灾害性与资源性,泥沙调控与河流功能发挥之间存在着矛盾与统一,需要深入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泥沙调控及干流河道演变与治理技术研究"以揭示长江泥沙输移分布与河流开发及保护之间的耦合作用关系,研究提出满足沿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需求的长江泥沙调控、河道演变与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为总目标;重点研究长江泥沙来源与时空分布变异规律和趋势,河道演变对水沙输移变化的响应机制,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联合运用下长江干流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水沙输移规律,河床重塑过程与驱动机制及其防洪、航运和岸滩利用等多重效应,长江泥沙多维耦合与协同调控的理论和方法,并研发多尺度、多目标与多过程泥沙联合调控技术和河道治理技术。通过项目研究,预计将揭示多因素影响下长江来水来沙时空变异特征与趋势、水沙输移与河道演变的响应机制;定量预测控制性水库联合运用下长江和洞庭湖、鄱阳湖泥沙输移与冲淤过程,揭示长江河道的重塑过程、相对平衡状态与驱动机制,阐明河流系统再造的防洪、航运及岸滩利用等多重效应;构建长江泥沙调控的理论框架,建立泥沙调控指标体系、方法和模型;研发江河湖库多尺度、多目标与多过程泥沙联合调控技术和河道综合治理技术,并予以示范。项目研究将推动河流动力学学科发展,促进长江水沙资源利用与保护,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河流生态保护提供基础保障,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水沙条件变化 泥沙调控 河床演变 河道治理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形态及其地文学意义 被引量:27
18
作者 陆中臣 周金星 陈浩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8,共9页
本文通过河床比降和凹度两个指标 ,研究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形态的自动调整作用 ,结果发现比降和下凹度多年平均值分别为 1.2 8和 1.35 ,偏离均值为 1~ 2 % ,变化很小 ,说明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抬升的形态调整 ,标志着河道已... 本文通过河床比降和凹度两个指标 ,研究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形态的自动调整作用 ,结果发现比降和下凹度多年平均值分别为 1.2 8和 1.35 ,偏离均值为 1~ 2 % ,变化很小 ,说明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抬升的形态调整 ,标志着河道已进入了老年期发育阶段。对于研究河道发育史和老年期河道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 纵剖面 加积作用 沿程淤积 溯源淤积 准平原 黄河下游 地文学
下载PDF
珠江口磨刀门枯季表层沉积物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贾良文 吴超羽 +2 位作者 雷亚平 任杰 周水华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8,共7页
根据2003年12月在珠江口磨刀门附近水域采集的河口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研究了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的组成、分布、运动等特征及其动力环境指示作用。研究表明,磨刀门口枯季表层沉积物组成以粉砂为主,其次为粘土和砂。表层沉积物平... 根据2003年12月在珠江口磨刀门附近水域采集的河口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研究了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的组成、分布、运动等特征及其动力环境指示作用。研究表明,磨刀门口枯季表层沉积物组成以粉砂为主,其次为粘土和砂。表层沉积物平均中值粒径为6.356(0.0122mm),表层沉积物的级配与悬沙的级配较接近。口门附近表层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分选性沿程没有明显的变化。枯季表层沉积物的形成以悬移质沉积为主,跃移和推移运动形式很少。磨刀门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枯季表层沉积物与历史相比出现明显的细化,磨刀门口附近枯季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枯季以潮流作用为主的相对较弱的动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 表层沉积物 特征 级配 珠江口
下载PDF
黄河下游水沙变化及河床纵横断面的演变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兆印 周静 李昌志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45,共4页
近年来,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水沙的变化必然影响下游河床纵剖面和横断面的调整变化。本文利用黄河下游1960-1997年的水沙资料和1977-2002年的断面资料统计分析了黄河下游水沙历年、汛期和脉动变化特点以及主槽平均河床高... 近年来,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水沙的变化必然影响下游河床纵剖面和横断面的调整变化。本文利用黄河下游1960-1997年的水沙资料和1977-2002年的断面资料统计分析了黄河下游水沙历年、汛期和脉动变化特点以及主槽平均河床高程和河相系数变化特点。分析表明:1)1986年以后,黄河下游水沙量和水沙脉动量显著减少,艾山以下河流非汛期时常出现断流现象;2)黄河下游纵剖面呈S型发展;3)黄河下游主槽断面面积减小,主槽明显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工程学 黄河 来水来沙 纵剖面 河相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