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隐藏行为
1
作者 汪渊智 郭海哲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2期26-32,51,共8页
隐藏行为是指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但是其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发生另外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在性质上属于瑕疵意思表示。隐藏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主体为表意人与相对人、存在虚假的意思表示、对隐藏的真实意思明知以及虚假的意思表... 隐藏行为是指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但是其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发生另外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在性质上属于瑕疵意思表示。隐藏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主体为表意人与相对人、存在虚假的意思表示、对隐藏的真实意思明知以及虚假的意思表示与隐藏的真实意思不一致。"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仅仅是隐藏行为的一种,隐藏行为的存在必须以虚假行为为前提,如果不存在无效原因并且不产生无效后果,那么恶意串通行为一定无效。隐藏行为在实践中典型的类型有:名为买卖实为借贷、名为买卖实为赠与、名为联营实为借贷、借名借款和借名买房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藏行为 虚假行为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恶意串通
下载PDF
论新预算法法律责任的缺陷与完善 被引量:3
2
作者 龚雪 《特区经济》 2016年第1期117-118,共2页
本文从新预算法的立法宗旨出发,分析了我国预算法律责任存在违法行为类型不全面、责任形式不完备、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等缺陷。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自身的特殊性指出,预算立法应着重在扩宽违法行为种类、增加责任形式和健全... 本文从新预算法的立法宗旨出发,分析了我国预算法律责任存在违法行为类型不全面、责任形式不完备、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等缺陷。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自身的特殊性指出,预算立法应着重在扩宽违法行为种类、增加责任形式和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算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 责任形式 追究机制
下载PDF
法律规避行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解释与评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梅夏英 邹启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67,共5页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系法律规避行为之一种,表面上并不违法。其与一般的直接违法行为的区别,在于该种行为的阻却生效要件需通过对法律行为的解释及相关法律的解释方可判定。在判定阻却生效要件所涉的解释方法上,除一般的解释规则外,...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系法律规避行为之一种,表面上并不违法。其与一般的直接违法行为的区别,在于该种行为的阻却生效要件需通过对法律行为的解释及相关法律的解释方可判定。在判定阻却生效要件所涉的解释方法上,除一般的解释规则外,尚需将相关的法律行为视为一个整体,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根据相关强行法是针对法律行为的法效意思还是目的意思而分别对待。我国司法实践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认识较为混乱,而相关司法解释数量有限,因此需要分析与梳理,并肯定法律规避行为在制度创新方面的积极意义,给予"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一定的制度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法形式 非法目的 法律规避 制度创新
原文传递
预算法律责任探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朱大旗 何遐祥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4-100,16,共8页
本文从预算行为的可归责性和预算责任的法定性两个维度分析了预算法律责任的理论依据,提出了预算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并着重对预算违法行为的内涵和种类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宪政责任、经济责任以及预算... 本文从预算行为的可归责性和预算责任的法定性两个维度分析了预算法律责任的理论依据,提出了预算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并着重对预算违法行为的内涵和种类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宪政责任、经济责任以及预算法中可能涉及的其他责任形式。最后,对预算法律责任的实现机制进行了研究,其中对预算监督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对预算法律责任追究主体的确定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对将司法程序引入预算法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算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 责任形式 实现机制
原文传递
规制“规避”:中国民商法的技术选择、制度演进与改进策略 被引量:4
5
作者 董淳锷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25,共12页
《民法总则》建立了"虚伪表示效力判定规则",且未再沿用《民法通则》关于"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无效"的规定。实务界期待新规则能够更合理、有效地规制法律规避行为。但新规则的有效适用需要充分的证据支撑,而... 《民法总则》建立了"虚伪表示效力判定规则",且未再沿用《民法通则》关于"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无效"的规定。实务界期待新规则能够更合理、有效地规制法律规避行为。但新规则的有效适用需要充分的证据支撑,而获取与核实该类证据的高成本性可能阻碍了法官对虚伪表示的认定。此外,结合以往实践经验推断,新规则对日益普遍的"组合式规避行为"的规制作用有限。为此,有必要在"虚伪表示效力判定规则"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直接对某些规避行为进行立法定性、直接禁止当事人从事特定行为、提高当事人从事规避行为的成本以及改革监管措施以阻却当事人实施规避行为等多种途径,系统构建规制法律规避行为的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规避 虚伪表示 隐藏行为 合法形式 非法目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