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阳汉画所见汉代丧葬观念与宗教文化特征
1
作者 岳岭 金爱秀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南阳汉画中有大量涉及宗教信仰的题材内容,是反映汉代宗教文化最直观、最全面的资料。南阳汉画本身就是具有宗教色彩的丧葬艺术表达形式,是汉代丧葬观念意识的生动体现。它以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为目的,展示了汉代人为死后世界臆造... 南阳汉画中有大量涉及宗教信仰的题材内容,是反映汉代宗教文化最直观、最全面的资料。南阳汉画本身就是具有宗教色彩的丧葬艺术表达形式,是汉代丧葬观念意识的生动体现。它以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为目的,展示了汉代人为死后世界臆造的一系列虚幻的宗教意象,是一种“天国的幻想”。其具备的多神崇拜和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特征,既反映了汉代宗教对原始宗教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又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南阳汉画对于了解汉代宗教文化的时代特点和发展演变以及汉代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汉画 民间信仰 丧葬文化 多元文化认同
下载PDF
现代中国建筑之“意”的追寻与升华——我国台湾地区“新派”建筑的空间与园林(1950-1965年)
2
作者 黄庄巍 刘静 邹广天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4期84-96,共13页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中国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中国内地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对现代空间原理、流动空间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理论融合与建构,阐述其在现代主义视角下对文人园林的价值思考及其创新价值,以及对中国营造学社思想的反思,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理论 现代中国建筑 建筑空间 文人建筑 台湾地区建筑 中国园林 中国营造学社 汉宝德
下载PDF
汉代神荼郁垒图像与东海信仰
3
作者 庞政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89,111,共8页
两汉时期的神荼郁垒图像一般表现为高大魁梧之神人,手持苇索、桃木或刀斧兵器。苇索图案在川渝和河南地区的东汉画像砖中也多有发现,多刻画在门阙之旁。河南地区的汉墓中常常有持钺或刀剑武器的孔武力士和凶猛老虎形象出现在墓门位置。... 两汉时期的神荼郁垒图像一般表现为高大魁梧之神人,手持苇索、桃木或刀斧兵器。苇索图案在川渝和河南地区的东汉画像砖中也多有发现,多刻画在门阙之旁。河南地区的汉墓中常常有持钺或刀剑武器的孔武力士和凶猛老虎形象出现在墓门位置。作者认为这些材料可能与文献所载的神荼郁垒辟邪除凶的观念信仰存在关联,与古代社会盛行的大傩逐疫活动密切相关,是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大傩不只是局限于为生人驱邪逐疫,也常常用来为死者辟邪御凶,墓葬中所见的此类图像和遗物的目的或许是为了保护死者,护送其安全地抵达东海仙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神荼郁垒 桃木 苇索 驱鬼辟邪 东海信仰
下载PDF
融通客家之俗与闽台之史的认同书写——以《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为中心
4
作者 庄恒恺 《福建史志》 2024年第2期51-55,92,共6页
《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对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研究,是一部融通客家之俗与闽台之史的认同书写。该书在民间信俗中书写客家之俗、在地域人群中书写闽台之史、在文化认同中书写融合新路,是新... 《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对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研究,是一部融通客家之俗与闽台之史的认同书写。该书在民间信俗中书写客家之俗、在地域人群中书写闽台之史、在文化认同中书写融合新路,是新时代闽台客家研究的新进展与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 闽台 民间信仰 文化认同
下载PDF
闽台妈祖信俗文化融合与当代价值探析
5
作者 杨文军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年第5期68-76,共9页
闽台妈祖信俗文化渊源深厚,是闽台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蕴含着两地乡亲之间的特殊情感、心理慰藉与心灵寄托,深刻影响两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闽台妈祖信俗文化交流的热络,并形成两... 闽台妈祖信俗文化渊源深厚,是闽台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蕴含着两地乡亲之间的特殊情感、心理慰藉与心灵寄托,深刻影响两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闽台妈祖信俗文化交流的热络,并形成两岸交流的“妈祖模式”,留下闽台妈祖信俗文化融合的历史印象,成为两地特殊的历史记忆。当前,妈祖信俗文化已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纽带,也是闽台民间信俗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具有增进台湾地区同胞文化认同、探索融合新模式、推动台湾地区同胞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共建精神家园、促进妈祖信俗文化海外传播等方面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 妈祖信俗文化融合 融合方式 历史记忆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台湾妈祖信仰“佛教化”探讨——以清代台南大天后宫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8
6
作者 王荣国 汪文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77,共7页
妈祖信仰普遍存在于清代台湾社会,其庙宇不乏与佛教关连者。台南大天后宫自竣工时至日据时代皆有僧住持,其宫内存碑、牌记二件。乾隆重修"碑记"保存妈祖宗教归属二说:其一,视其行迹近"仙道",实则杂糅佛道以佛为多... 妈祖信仰普遍存在于清代台湾社会,其庙宇不乏与佛教关连者。台南大天后宫自竣工时至日据时代皆有僧住持,其宫内存碑、牌记二件。乾隆重修"碑记"保存妈祖宗教归属二说:其一,视其行迹近"仙道",实则杂糅佛道以佛为多。其二,将其视为佛、菩萨"化身";咸丰铸钟"牌记"从佛教角度解释宫内"佛像"(含"妈祖像")尤其是"大钟"的佛教功用,赋予更多佛教内涵。因僧住持庙宇使民间神的妈祖信仰被赋予佛教内涵与色彩,谓之"佛教化"。此类现象在台湾鹿耳门妈祖庙、北港朝天宫、鹿港天后宫等皆有。台湾妈祖信仰"佛教化"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可远溯至宋代南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妈祖信仰 大天后宫 佛教
下载PDF
闽台民俗体育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谢军 陈少坚 《体育科学研究》 2010年第3期6-11,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及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剖析了闽台民俗体育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研究认为:闽台民间信仰对闽台民俗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民间信仰与体育之间产生了相互渗透的现象,...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及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剖析了闽台民俗体育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研究认为:闽台民间信仰对闽台民俗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民间信仰与体育之间产生了相互渗透的现象,在民间信仰活动中,包含着许多民俗体育的内容,而民俗体育活动内容又渗透着民间信仰的色彩以及民间信仰观念;它们间的关系是我们正确认识闽台文化亲缘性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 民俗体育 民间信仰
下载PDF
明清以来汉神信仰在清水江下游的传播及其影响——以天柱苗侗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7
8
作者 吴才茂 李斌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8-64,共7页
明清以来,中央王朝对清水江流域实施了大规模的经营活动。在此过程中,明清王朝把在新拓殖地区推行汉神信仰作为重要的经营策略。就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地区而言,明王朝万历年间由所置县,是为官方推行汉神信仰的开始,明末清初则是汉神大... 明清以来,中央王朝对清水江流域实施了大规模的经营活动。在此过程中,明清王朝把在新拓殖地区推行汉神信仰作为重要的经营策略。就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地区而言,明王朝万历年间由所置县,是为官方推行汉神信仰的开始,明末清初则是汉神大规模传入的时期。时到乾隆时代,整个汉神系统已网络式地分布于整个清水江下游的乡村社会。自此,民众既想象着借汉神庇佑而人才辈出,又试图通过汉神信仰在乡村社会建立组织资源和构建身份认同,同时还赋予汉神作为监管民众行为与行事法律裁判的权力。明清王朝正是通过这种汉神信仰的推行,对边疆乡村社会进行着有效地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代 清水江下游 汉神信仰 社会变迁
下载PDF
台湾民族学的祭祀圈与信仰圈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振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36,共5页
台湾民族学在西方欧美学术传统的较深影响下 ,特别重视田野调查 ,其在吸收西方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时 ,也注意与田野调查实际相结合 ,这显然是一条有利于创新的学术路线。本文所论及的“祭祀圈”和“信仰圈”原本是台湾汉人社会组织的一... 台湾民族学在西方欧美学术传统的较深影响下 ,特别重视田野调查 ,其在吸收西方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时 ,也注意与田野调查实际相结合 ,这显然是一条有利于创新的学术路线。本文所论及的“祭祀圈”和“信仰圈”原本是台湾汉人社会组织的一种 ,属于民间信仰范畴 ,是客观自在的社会现象 ,但在其研究中 ,以施振民、许嘉明和林美容等为代表的学者却将其深化为一种有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很值得广泛地借鉴和学习。本文主要叙述了这一理论与方法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民族学 祭祀圈 信仰圈
下载PDF
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 被引量:21
10
作者 林国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1-118,共8页
闽台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 ,民间信仰特别发达 ,它以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 ,对闽台社会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曾经为闽台先民拓展生活空间提供精神支柱 ,并在维系基层社会的正常秩序、传承文化传统、丰富民众经... 闽台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 ,民间信仰特别发达 ,它以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 ,对闽台社会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曾经为闽台先民拓展生活空间提供精神支柱 ,并在维系基层社会的正常秩序、传承文化传统、丰富民众经济文化生活 ,以及参与社会教化、凝聚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 ,闽台民间信仰仍然在民间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文化 民间信仰 两岸关系
下载PDF
福康安征台与妈祖信仰传播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福铸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15-20,共6页
清将福康安是乾隆帝的宠臣,也是平定台湾林爽文事件的功臣。福康安因征台和渡海需要而推崇和传播妈祖信仰,不但倡建有三座妈祖庙,而且留有题匾、碑记等。一方面他想证明清廷得到了妈祖神助,另一方面也想表明清廷认同妈祖信仰,这对抚慰... 清将福康安是乾隆帝的宠臣,也是平定台湾林爽文事件的功臣。福康安因征台和渡海需要而推崇和传播妈祖信仰,不但倡建有三座妈祖庙,而且留有题匾、碑记等。一方面他想证明清廷得到了妈祖神助,另一方面也想表明清廷认同妈祖信仰,这对抚慰台湾同胞心灵和强化妈祖信众的国家认同意识都起积极作用,而在北京创建的天后宫对妈祖信仰在京城的传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康安 林爽文 台湾地区 妈祖信仰
下载PDF
台湾地区郑成功信仰之历史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致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21,57,共6页
“郑成功信仰”在台湾汉人社会中的发展,早自清领台湾时期,便已超越了乡土的情感和地域的观念,统合宗族性、地缘性、民族性等多重特质,而成为台湾此一移民社会的共同信仰。“郑成功信仰”有别于其它一般汉人社会里常见的民间信仰,官方... “郑成功信仰”在台湾汉人社会中的发展,早自清领台湾时期,便已超越了乡土的情感和地域的观念,统合宗族性、地缘性、民族性等多重特质,而成为台湾此一移民社会的共同信仰。“郑成功信仰”有别于其它一般汉人社会里常见的民间信仰,官方的介入极深,其中隐藏着强烈的政治意图。在探讨“郑成功信仰”的时候,民间与官方为两大方面,加上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不同主政者接二连三地为郑成功重新定义,而有了不同的诠释,使得此一信仰文化复杂而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郑成功 郑成功信仰
下载PDF
论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宗教性质转移 被引量:7
13
作者 汪小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6-91,共6页
汉代是我国宗教发展的转型时期,其中西王母信仰是重要内容,学术界已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在已有的学术关注中,侧重于传播的描述多而宗教品质上的认识少。西王母信仰的宗教品质,在汉代经历了两个转移:通过从自然宗教的信仰向人为宗... 汉代是我国宗教发展的转型时期,其中西王母信仰是重要内容,学术界已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在已有的学术关注中,侧重于传播的描述多而宗教品质上的认识少。西王母信仰的宗教品质,在汉代经历了两个转移:通过从自然宗教的信仰向人为宗教的信仰转移和上流社会宗教信仰向民间宗教信仰的转移,西王母信仰完成了在汉代的宗教品质升华,提升了汉代宗教发展的宗教品质,并以此直接促进了道教的产生。西王母信仰的宗教品质提高,呈现出汉代宗教发展的轨迹,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发展提供了意义重大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西王母信仰 宗教性质转移
下载PDF
从两汉人名看汉代的神仙信仰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颉慧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6-190,共5页
汉代人名中有大量反映长寿、长生观念的用语,而且其时代集中在西汉武昭宣三朝。这反映了神仙信仰的社会影响在武昭宣时期发展到顶峰,此后逐渐衰落。神仙信仰在汉代的盛衰有着复杂的原因。
关键词 人名 神仙信仰 汉朝
下载PDF
汉画中的西王母神话与西王母崇拜 被引量:7
15
作者 郑先兴 《古代文明》 CSSCI 2008年第3期97-101,共5页
汉代西王母崇拜充分表现在汉砖、石、镜及摇钱神树上的西王母艺术图像中,其发展经过了“长寿之偶像”、“神的救赎”、“神的创世”3个阶段。汉代人所以崇信西王母,一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即祈福成仙;二是基于精神的需要,即试图... 汉代西王母崇拜充分表现在汉砖、石、镜及摇钱神树上的西王母艺术图像中,其发展经过了“长寿之偶像”、“神的救赎”、“神的创世”3个阶段。汉代人所以崇信西王母,一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即祈福成仙;二是基于精神的需要,即试图冲破制度的束缚以寻求情欲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西王母 信仰 原型分析
下载PDF
对开发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的思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富广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8年第1期89-91,共3页
闽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的交流与旅游开发,对促进海峡两岸旅游区的建设发展和祖国统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具有市场、区位及政治优势,但目前存在"散、小、弱、差&q... 闽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的交流与旅游开发,对促进海峡两岸旅游区的建设发展和祖国统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具有市场、区位及政治优势,但目前存在"散、小、弱、差"等问题。在开发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时要注意闽台合作、联合开发、重点开发、突出女神文化牌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使之成为海峡两岸旅游区的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文化 闽台 旅游开发
下载PDF
官府、通事与游民:清代台湾番汉关系中的角色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典恩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在清代台湾番汉关系处理中,官府、通事和游民发挥了不同的角色作用。官府因违反社会发展规律,推行阻碍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政策,导致其对番汉关系的调控始终处于被动,收效甚微。半官方身份的通事一方面居中牵线搭桥,促进番汉并耕共处,另... 在清代台湾番汉关系处理中,官府、通事和游民发挥了不同的角色作用。官府因违反社会发展规律,推行阻碍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政策,导致其对番汉关系的调控始终处于被动,收效甚微。半官方身份的通事一方面居中牵线搭桥,促进番汉并耕共处,另一方面,少数通事行为不轨,横征暴敛,引发番汉冲突,是具有双重作用的媒介者。散处民间的游民虽是弱势群体,身陷苦难之中,但却成为制造番汉冲突的主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府 通事 游民 台湾地区 番汉关系
下载PDF
对汉藏边界汉族民间信仰中神祗和仪式的田野调查——以乐都县中坝藏族乡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鄂崇荣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40,共4页
本文以汉藏边界地区乐都县中坝藏族乡为个案,对当地汉族民间信仰中的主要神衹及其相关仪式进行了初步调查,期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关键词 汉藏边际 汉族 民间信仰
下载PDF
汉墓的神药与尸解成仙信仰 被引量:13
19
作者 姜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42,共15页
基于汉墓出土资料和道教文献的交叉考证,可以揭示被遗忘千年的尸解信仰的具体内容。汉人以死为尸解成仙的必由之路,死是"暂过太阴"、"太阴炼形"的过程。死者将在冥界得不死药,身生羽翼、飞升成仙。其中,用神使、丹... 基于汉墓出土资料和道教文献的交叉考证,可以揭示被遗忘千年的尸解信仰的具体内容。汉人以死为尸解成仙的必由之路,死是"暂过太阴"、"太阴炼形"的过程。死者将在冥界得不死药,身生羽翼、飞升成仙。其中,用神使、丹鼎、神鸟"生物行精"、宴饮歌戏之吉庆等多种象征形式,反复强调墓主之得药成仙。以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的系列大型彩绘陶塑为基础,结合马王堆、金雀山及陕西郝滩等汉墓出土资料,可还原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汉代墓葬仪式话语。其结构大体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三官"守护墓主人"太阴炼形"、获神界致送之神仙饮食——壶和鼎所象征的"神药"、"太一帝君"车马相迎。藉由这套仪式话语系统,汉人达成了由死而仙、"先死后蜕"的尸解成仙承诺,此乃汉墓的生命转换功能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 尸解信仰 神药 生物行精 太阴炼形 易貌变仙 生命转换
下载PDF
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5
20
作者 贾艳红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46,共5页
汉代神祇众多,功能不一,所有神灵都是人们实用的产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们祭祀神灵的目的是祈求福佑,攘除灾祸;不同地区人们的信仰方式、崇祀对象、对神祇的笃信程度都有很大区别;不仅先秦时期的神灵绝大多数继承下来,同时,... 汉代神祇众多,功能不一,所有神灵都是人们实用的产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们祭祀神灵的目的是祈求福佑,攘除灾祸;不同地区人们的信仰方式、崇祀对象、对神祇的笃信程度都有很大区别;不仅先秦时期的神灵绝大多数继承下来,同时,人们还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不断创造出形形色色、职能各异的新神祇,使民间神灵信仰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民间信仰 地方性 实用性 多元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