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raisal of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An Introduc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濮实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SCIE 2017年第4期452-453,共2页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It i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mprove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Wen, 2016). It is also motivated by the ...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It i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mprove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Wen, 2016). It is also motivated by the aspira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other similar pedagogical contexts outside China. A volume of research has been done by Wen Qiufang and her research team, to formulate the theory of POA and to test its effectiveness in classroom pedagogy (e.g. Wen, 2016, 2015; Yang, 2015; Zhang, 2015). At the moment, the POA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of theory building and almost all empirical research is done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is theory and to make it intellig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a one-day symposium was held 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n May 15, 2017. The symposium was entitle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novat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Appraisal of the POA'. In the forum, leading exper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were invited to discus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POA and the direc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symposium was the first attempt for the POA research team to discuss its latest work with international scholars. This Viewpoint section collects the responses of four exper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ymposium, lis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Th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covers three topics related to the POA: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 its use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its research. Alister Cumming is Professor Emeritus and the former Head of the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Languages and Literac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His article focuses primarily on POA research as an exemplary case of design-based research. Rod Ellis is Research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at Curtin University, Australia. He discusses POA in terms of pedagogy, teacher training and research, with both critiques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Paul Kei Matsuda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Director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he writed states. He responds to PO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expert researcher and teacher of L2 writing. Charlene Polio is Professor and Associate Chair in 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 Germanic, Slavic, Asian & African Languages at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he writed states. She conceptualises POA as a useful method to address some issues in pre-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Overall, the articles in this section are insightful and reader-friendly. They are not only use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A in particular, but may also be valuable to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ers as they touch upon pertaining issues, as well as emerging topic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We therefore find it necessary to make them accessible to a wide reader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It i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mprove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Wen 2016). It is also motivated by the aspira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other similar pedagogical contexts outside China. A volume of research has been done by Wen Qiufang and her research team to formulate the theory of POA and to test its effectiveness in classroom pedagogy (e.g. Wen 2016 2015 Yang 2015 Zhang 2015). At the moment the POA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of theory building and almost all empirical research is done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is theory and to make it intellig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a one-day symposium was held 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n May 15 2017. the symposium was entitle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novat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Appraisal of the POA'. In the forum leading exper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were invited to discus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POA and the direc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symposium was the first attempt for the POA research team to discuss its latest work with international scholars. This Viewpoint section collects the responses of four exper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ymposium lis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th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covers three topics related to the POA: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 its use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its research. Alister Cumming is Professor Emeritus and the former Head of the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Languages and Literac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His article focuses primarily on POA research as an exemplary case of design-based research. Rod Ellis is Research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at Curtin University Australia. He discusses POA in terms of pedagogy teacher training and research with both critiques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Paul Kei Matsuda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Director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he writed states. He responds to PO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expert researcher and teacher of L2 writing. Charlene Polio is Professor and Associate Chair in 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Germanic Slavic Asian African Languages at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he writed states. She conceptualises POA as a useful method to address some issues in pre-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Overall the articles in this section are insightful and reader-friendly. they are not only use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A in particular but may also be valuable to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ers as they touch upon pertaining issues as well as emerging topic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We therefore find it necessary to make them accessible to a wide readership.
原文传递
创意写作研究的学术科目视野及中国经验 被引量:8
2
作者 许道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4-149,156,共7页
创意写作兴起以来,在创作、写作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它重实践轻学术,且在不同时段、不同国家地区存在多种现实诉求,呈现不同发展面貌,时至今日,有关它的争议仍旧不断,学科合法性存... 创意写作兴起以来,在创作、写作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它重实践轻学术,且在不同时段、不同国家地区存在多种现实诉求,呈现不同发展面貌,时至今日,有关它的争议仍旧不断,学科合法性存疑。将创意写作作为独立学术科目,并在此视野下考察世界创意写作整体发展,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完整勾勒创意写作研究框架,是创意写作获取自身学科合法性与学术地位的必要途径。自民国以来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三个阶段取得的成果和十余年来创意写作中国化探索,代表着世界创意写作研究与实践的新进展,将创意写作中国经验纳入世界创意写作视野,也是创意写作学术研究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创意写作研究 学术科目 合法性 中国经验
下载PDF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探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丽君 郝佳方 +1 位作者 李生鹏 陈冰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98-101,共4页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目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过程不科学,缺乏指导;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模式过时;学生对写作训练缺乏兴趣。这些问题阻碍了语文写作教学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核...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目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过程不科学,缺乏指导;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模式过时;学生对写作训练缺乏兴趣。这些问题阻碍了语文写作教学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创新思维方式,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独立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个人写作风格。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而且能践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 写作教学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主体性建设的必要性及党建工作抓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师伟 窦欢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4-113,共1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一项惠及全国并泽及后世的伟大事业,需要广大社会各阶层同行同心的决心与众志成城的斗志。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一项惠及全国并泽及后世的伟大事业,需要广大社会各阶层同行同心的决心与众志成城的斗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及中国共产党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战略,既提供了参政党主体性建设的驱动力,也提出了参政党主体性建设的内容要求,更提供了参政党进行主体性建设的党建工作的现实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党建工作的重心,就是要获得政党主体性内容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落实。理论自觉是解决为什么要建设参政党、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和怎样建设参政党的理论问题,实践落实则是要将自觉地将参政党主体性内容,落实在参政党的组织形态、制度体系、行为逻辑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政党 主体性建设 必要性 党建工作抓手
下载PDF
构建华侨华人学科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何万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117-124,共8页
 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总结和发展,已经初步具备构建学科的环境和条件。但如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必然要依据学科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制度要求来思考与谋划。首先,应该确立华侨华人学科的研究对象。华侨华人学科研究的对...  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总结和发展,已经初步具备构建学科的环境和条件。但如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必然要依据学科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制度要求来思考与谋划。首先,应该确立华侨华人学科的研究对象。华侨华人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华侨华人和华侨华人社会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其次,华侨华人的研究必须走出华侨华人史学研究的狭隘,融合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共同构建学科强大基石和完整体系。再则,华侨华人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必须通过经验与思辨、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等科学方法来更好地研究华侨华人与华侨华人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华人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构建思路
下载PDF
论汉字构形的优势和表意文字说的片面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精盛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1-104,共4页
汉字的形音义一般是密合的,构形重意合,字和词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同一性,而且占汉字主体的形声字有声符表音,这种构形上的优势是汉字文化区域的形成,汉语词汇不难掌握以及汉字迄今没有走拼音化道路的重要原因;表意性是汉字的本质特点之一... 汉字的形音义一般是密合的,构形重意合,字和词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同一性,而且占汉字主体的形声字有声符表音,这种构形上的优势是汉字文化区域的形成,汉语词汇不难掌握以及汉字迄今没有走拼音化道路的重要原因;表意性是汉字的本质特点之一,但由此把汉字称为表意文字却失之偏颇,因为此说没有反应汉字构形的多重本质属性,汉字应该是在以事物形体揭示词义的象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象形、形声、假借三类而以形声文字为主的语素文字兼音节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构形学 文字学 逻辑 阐释
下载PDF
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沈远东 《中国医院》 2009年第3期13-15,共3页
介绍了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模式的背景,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情况,提出了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选拔目的、条件、方式以及培养方案和考核内容,并阐述了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发展与使用,传统... 介绍了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模式的背景,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情况,提出了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选拔目的、条件、方式以及培养方案和考核内容,并阐述了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的发展与使用,传统型中医临床学科的建设思路,提出了关于传统型中医临床人才与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型中医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下载PDF
笔者我也——对学术写作中“我”的讨论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鸿博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学术写作中的"我"是塑造出来的。相比西方语境,中国学者是从伦理和修辞方面来考虑人称问题。汉语中,"我"的形式"笔者"处于显身第一人称与隐身第三人称之间,以模拟第三人称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这种淡化主... 学术写作中的"我"是塑造出来的。相比西方语境,中国学者是从伦理和修辞方面来考虑人称问题。汉语中,"我"的形式"笔者"处于显身第一人称与隐身第三人称之间,以模拟第三人称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这种淡化主体的叙述方式,既有中国书写历史的作用,也有达成客观中立的科学效果的愿望。但在汉语学术经典中,学术作者并不讳言"我"。当代中国学术中"我"的淡出则主要源于权力的约束,现有科研发表体制的限制,以及学术功利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 写作 自我 笔者 作者 主体 中国学术
下载PDF
论欧阳詹赋 被引量:2
9
作者 于浴贤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33-40,共8页
欧阳詹赋的题材内容涉及作者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士人的道德修养、前途命运,亲情乡情,风俗礼制等等,深刻反映了作者坎坷的人生、忠直高洁的品格,关心现实、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艺术上,善于学习、借鉴、融会和创新,形成赋文清新、活... 欧阳詹赋的题材内容涉及作者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士人的道德修养、前途命运,亲情乡情,风俗礼制等等,深刻反映了作者坎坷的人生、忠直高洁的品格,关心现实、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艺术上,善于学习、借鉴、融会和创新,形成赋文清新、活泼、流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詹 题材内容 艺术成就
下载PDF
关于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写作课程的教学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琼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13-116,共4页
在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中,写作能力培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写作技能,实现多文体写作的稳定施展与综合提高,是汉语写作课程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写作学科建设的推进... 在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中,写作能力培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写作技能,实现多文体写作的稳定施展与综合提高,是汉语写作课程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写作学科建设的推进,需要我们对课程本身重新定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专业 汉语写作 学科建设
下载PDF
国家建构语境下党章中两个共同体的历史生成及规范构造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正国 余淑娟 《党内法规研究》 2023年第3期30-51,共22页
近代以来,民族问题与国际问题的交织深刻影响着中国国家建构的发展进程。二者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构的核心维度,集中体现在党章文本的变迁中。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党章中民族条款和外交条款不断调整,逐渐从学习苏联转向植根中国... 近代以来,民族问题与国际问题的交织深刻影响着中国国家建构的发展进程。二者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构的核心维度,集中体现在党章文本的变迁中。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党章中民族条款和外交条款不断调整,逐渐从学习苏联转向植根中国。这两类条款虽然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始终同向并进,在整体上对中国国家建构形成合力。十九大党章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写入,在逻辑脉络、文明思维、任务导向和价值基础等方面体现了中国国家建构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建构 主体性
下载PDF
文秘专业中的文言教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丽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25-127,共3页
在大学文秘专业中开设古代汉语课已有很长时间了,其中取得了很多很好的经验,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本文立足于素质教育这一个大环境,着重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形式下顺利实现在文秘专业学生中进行文言教学,同时也说明了文言教学的... 在大学文秘专业中开设古代汉语课已有很长时间了,其中取得了很多很好的经验,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本文立足于素质教育这一个大环境,着重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形式下顺利实现在文秘专业学生中进行文言教学,同时也说明了文言教学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秘专业 文言文教学 大学 古代汉语课 素质教育 教学内容
下载PDF
边缘主体的存在轨迹——华裔文学研究的存在符号学视角
13
作者 魏全凤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78-81,共4页
根据埃罗·塔拉斯蒂的存在符号学理论,主体携带符号经过否定和肯定的运动过程,达到超越。主体的存在轨迹在华裔写作中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当中国人离开中国文化时,他们开始经历主体与客体的断裂,但同时也带来多种连接的可能性。华... 根据埃罗·塔拉斯蒂的存在符号学理论,主体携带符号经过否定和肯定的运动过程,达到超越。主体的存在轨迹在华裔写作中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当中国人离开中国文化时,他们开始经历主体与客体的断裂,但同时也带来多种连接的可能性。华裔写作的存在轨迹描述如下:1)主体运动,到达目标文化域,并与之融合。2)主体被目标文化域拒绝,返回原文化域。3)主体被两种文化域拒绝,继续在空中飘浮。4)主体被两种文化域拒绝,形成华裔文化域。5)主体被两种文化接受,自由地在其中旅行。在这一存在旅程中,文化扮演了他者的角色,而主体必须面对文化并穿透文化,这体现了主体的动能模态性。同时华裔主体的存在努力对于全球化进程的反思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符号 华裔写作 主体
下载PDF
《中国少年儿童文献分类主题词表》求疵
14
作者 王雅琦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7-109,共3页
本文指出了《中国少年儿童文献分类主题词表》新增补编列的"邓小平部分著作写作年代表"存在的篇目收录不全面、人物主题词在人物收选及注释和分类方面存在的不妥当、所举实例不够完整到位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
关键词 中国少年儿童文献分类主题词表 邓小平著作 写作年代表 人物主题词 分类标引
下载PDF
中国韵文学学科建设概论
15
作者 蒋长栋 《怀化师专学报》 2001年第6期41-44,共4页
中国韵文学学科建设要取得成功 ,界定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是其方向正确的先决条件 ,抓好“两纵”、“两横”的骨干工程建设是其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 ,组织力量协作共建是其获取最后成功的希望。
关键词 中国韵文学 学科建设 研究对象 研究范畴 骨干工程 协作共建 中国古典文学
下载PDF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与“当代文学”的诞生
16
作者 曾令存 《嘉应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60-66,共7页
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当代文学"的诞生,还是作为事件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源起,对它们的考察,都离不开1950年代初的中国新文学状况。换一种说法,在195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学史的编写,催生了"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当代文学"的诞生,还是作为事件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源起,对它们的考察,都离不开1950年代初的中国新文学状况。换一种说法,在195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学史的编写,催生了"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体现出来的文学史观念与写史立场,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取舍与评述姿态,已沉积为学界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话语资源。一些当代文学学科研究者关于"当代文学"学科内涵的理论梳理,为《史稿》与"当代文学"诞生的内在关联提供事后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稿》 当代文学 学科 文学史写作
下载PDF
身份变异与文体嬗变——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之四
17
作者 王晖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0-14,共5页
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写作主体的身份特征及其变异 ,给报告文学文体的面貌及流变带来影响。文章从记者型与作家型写作主体对文体的影响、“一日式” :大众型写作的模式、军旅身份写作主体的意味等三个方面对此作出阐述。写作主体的身份变异... 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写作主体的身份特征及其变异 ,给报告文学文体的面貌及流变带来影响。文章从记者型与作家型写作主体对文体的影响、“一日式” :大众型写作的模式、军旅身份写作主体的意味等三个方面对此作出阐述。写作主体的身份变异使报告文学这样一种以跨文体性作为自身重要规范的文体显示出较强的交叉性与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报告文学 写作主体 身份变异 文体
下载PDF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与试题形态创新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熹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2-67,共6页
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更为凸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内核、以“三大文化”为载体的价值导向。在这一价值导向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建构真实的交际语境,优化提示性材料、写作指令与具体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 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更为凸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内核、以“三大文化”为载体的价值导向。在这一价值导向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建构真实的交际语境,优化提示性材料、写作指令与具体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表达。面向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应进一步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凸显价值引领功能;同时应创设更为复杂的文化情境与更为真实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语文 作文命题 写作指令 命题理念
下载PDF
国家建设、现代性与民族学知识生产 被引量:6
19
作者 关凯 李绪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34,共12页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民族学知识都有很强的政治性。民族学学科中国本土化过程,始终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紧密相连,由此生成了学科自身的独特气质。新时代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学学科建设要以创新方式回应这种要...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民族学知识都有很强的政治性。民族学学科中国本土化过程,始终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紧密相连,由此生成了学科自身的独特气质。新时代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学学科建设要以创新方式回应这种要求,需要把现代性和国家视角带回民族学研究,探索民族学视角下对现代性问题的知识关照,以及基于民族学的国家理论,从而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知识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学 知识转向 学科建设
下载PDF
探寻现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化”阐释学——论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晓平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1期42-52,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在“新时代”的问题意识之下出现了新的研究动态,“历史化”成为学界倡导的口号。然而对于如何实践,却有不同理解和路径。从贺桂梅等一些学者的近期研究来看,当前形成了三个研究热点的成果及其方法论意识:对1940... 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在“新时代”的问题意识之下出现了新的研究动态,“历史化”成为学界倡导的口号。然而对于如何实践,却有不同理解和路径。从贺桂梅等一些学者的近期研究来看,当前形成了三个研究热点的成果及其方法论意识:对1940—197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化的再解读、对1980年代文学的新探索、对21世纪以来文化现象的新阐释。而这种研究贯穿始终的是新的“建立中国(文化与政治)主体性”的意识,伴随着这种主体性建构自觉的是“认知中国”的清醒努力。在方法论上,这种文学分析和文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化”原则所要求的“反思性”和“总体性”为指导,来探寻新时代中国主体性建构的历史/政治阐释学实践,也是一场新一轮“重写文学史”的范式革新。为此所提出的“打开中国视野”“书写中国气派”的新思路、新论断,展现了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努力。这种在自觉的新研究方法指导下的领域重构,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化 当代文学研究 重写文学史 政治阐释学 主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