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Driving Factors in Mojiang County Based on PLUS Model
1
作者 Chunfeng YANG Haiying PE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3年第7期22-27,共6页
[Objectives]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in Mojiang County from 2000 to 2020,and try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alleviat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 [Objectives]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in Mojiang County from 2000 to 2020,and try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alleviat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land in Mojiang County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and resources.[Methods]Based on the land cover data and socio-economic data of Mojiang County from 2000 to 2020,the dynamic degree of land use,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and center-of-gravity transfer model were calculated,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various types of land use were calculated by PLUS model.[Results]From 2000 to 2020,the area and proportion of grassland,waters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 Mojiang County showed an upward trend,while the area and propor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showed a downward trend.Among them,cultivated land was mainly converted into forest land and grassland,and some were converted into waters and construction land;forest land was mainly converted into cultivated land and grassland,and part of it was converted into waters and construction land.From 2000 to 2020,the center-of-gravity of cultivated land,forest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 Mojiang County moved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county,and the moving rates were 0.66,1.97 and 10.58 km/yr,respectively;the center-of-gravity of grassland and waters moved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county,and the moving rates were 1.30 and 20.20 km/yr,respectively.Distance from road,distance from government and distance from waters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affecting land use change in Mojiang County;the forecast shows that in 2040,the area of grassland and forest land in Mojiang County will continue to decrease,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will turn to rise,and the area of waters and construction land will continue to rise.[Conclusions]Reasonable planning and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structure and strict control of the expansion scale of construction land are necessary measures to ensu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and rational use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Comparative analysis center of gravity PREDICTION PLUS model
下载PDF
Effect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LUCC) o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the Songnen Plain,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CHU Xiao-lei LU Zhong +1 位作者 WEI Dan LEI Guo-p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235-248,共14页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LUCC) on regional climate is critical for achieving land use system sustainability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However,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LUCC) on regional climate is critical for achieving land use system sustainability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However,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LUCC to the changes of climatic factors, such as precipitation & temperature(P&T), is lacking. In this study, we combined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the gravity center model simulation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LUCC on P&T in the Songnen Plain(SNP) of Northeast China from 1980–2018. The results show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LUCC. For example, paddy field had the largest increase(15 166.43 km2) in the SNP, followed by dry land, while wetland had the largest decrease(19 977.13 km;) due to the excessive agricultural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at a rate of –9.89 mm per decade, and the warming trend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ith an increasing rate of 0.256°C per decade in this region since 1980. The model simulation revealed that paddy field, forestland, and wetland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precipitation, which caused their gravity centers to migrate towards the same direction accompanied by the center of precipitation gravity, while different responses were seen for building land, dry land and unused land.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orestland had the largest influence on the increase of precipi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land use types.The responses in promoting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ing the highest in building land, and the lowest in forestland. In general,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scale LUCC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wetland, and the increases in building land and cropland contributed to a continuous drying and rapid warming in the S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cover change(LUCC)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Songnen Plain gravity center model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3
作者 刘洪彬 王红红 +1 位作者 金子位 潘春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0-1431,共12页
探索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耕地保护的前提,分析下辽河平原区2000—2020年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可以为该地区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与防止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 探索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耕地保护的前提,分析下辽河平原区2000—2020年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可以为该地区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与防止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以下辽河平原区为研究区域,结合社会经济数据,运用ArcGIS 10.2空间叠加分析,计算耕地非农化面积,采用重心迁移模型、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并探讨其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面积和非农化率呈现周期性波动,耕地非农化总面积为2201.52 km^(2),耕地非农化率为7.11%。2)在空间分布上,耕地非农化的重心主要从辽中区向东北方向迁移至于洪区,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核密度最大值1657.3,主要在于洪区、浑南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附近;耕地非农化的次集中区域为新民市和昌图县,其核密度最大值分别为1033.18和1018.49。3)在驱动因素上,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影响依次为农业机械总动力>户籍人口>城镇人口>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粮食产量>第二产业增加值,交互作用探测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关系。综合来看,耕地非农化是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结果。鉴于此,本文建议通过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挖掘农村居民点利用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治理耕地非农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重心迁移模型 核密度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下辽河平原区
下载PDF
1980—2020年福建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施琪 王文烂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302,313,共11页
[目的]以县域为单位对1980—2020年福建省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揭示福建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迁移规律和集聚特征,以期为福建省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福建省1980,1990,2000,2010,2020年5期... [目的]以县域为单位对1980—2020年福建省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揭示福建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迁移规律和集聚特征,以期为福建省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福建省1980,1990,2000,201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福建省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结果]①福建省耕地资源主要呈带状分布于东南沿海,且耕地面积随时间推移逐年减少。②福建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性显著,耕地非农化程度不断加剧,由东南沿海地区逐步向全省范围扩散。耕地非农化高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以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类型。③福建省耕地非农化重心偏离于几何中心,其分布具有非均衡性。耕地非农化重心主要位于该省几何中心东南方向,沿先西南后东南再西北的路径转移。福建省东南部地区的耕地非农化程度仍高于西北部地区,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的总体趋势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迁移。④福建省耕地非农化呈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程度加深。“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变化对福建省耕地非农化空间自相关关系的格局演变起主导作用,“高—高”集聚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转移,“低—低”集聚数量减少。[结论]福建省耕地非农化程度不断加深,空间聚集度加强及耕地非农化重心逐渐向西北地区移动。为确保粮食安全,兼顾经济发展,应采取合理措施保护耕地,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重心模型 空间自相关 时空演变 福建省
下载PDF
基于流域尺度的耕地时空格局演变与分异性研究
5
作者 唐若宜 李发文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7,共11页
流域尺度下的耕地分布跨度大,为探究流域耕地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基于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以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4大流域为研究区,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模型、核密度方法分析流域耕地与其他土地利... 流域尺度下的耕地分布跨度大,为探究流域耕地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基于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以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4大流域为研究区,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模型、核密度方法分析流域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情况、耕地重心迁移和耕地聚集特征,并对4大流域水田旱地分异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间4大流域耕地面积均减小,其中海河流域耕地减小率最大,为9.16%;除海河流域耕地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外,其他流域耕地重心均向东北方向迁移,整体耕地重心向北方向迁移,1990—2020年迁移距离分别为1.8、5.9和5.1 km;4大流域水田、旱地除部分水旱田调整外,主要是在林地、城乡用地和草地3种土地利用之间进行,转移主要发生在2010—2020年期间。1990—2020年黄河流域水田面积减少了9.35%,旱地面积减少了4.91%;淮河流域水田面积增加了3.51%,旱地则减少了7.10%;海河流域水田和旱地分别减少了70.46%和6.71%;长江流域水田和旱地分别减少了8.15%和1.72%。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4大流域为国家水网的主网,与本研究范围一致,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耕地资源与水网建设匹配性提供必要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时空格局 核密度分析 耕地重心模型 水田旱地 水旱分异性
下载PDF
1990—2020年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6
作者 杨玉钱 彭双云 +2 位作者 吕铭皓 陈晓弟 郭秀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9-251,共13页
[目的]通过分析滇中城市群30年耕地非农化的演变路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滇中城市群耕地资源的保护及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变化轨迹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滇中城市群30年耕地非农化的演变路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滇中城市群耕地资源的保护及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变化轨迹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揭示1990—2020年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过程、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1)从时间上看,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2000年前后由年均增加约6.88×10^(3)hm^(2)转变为年平均减少约2.66×10^(4)hm^(2),受政策、经济和城市化影响导致其变化最剧烈。从空间上看,耕地非农化集中分布于滇中城市群的中部、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2)30年来,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区域间耕地非农化差异变小,空间格局趋于稳定。(3)滇中城市群耕地主要转出为林地和草地,少部分转化为建设用地,变化型耕地中有54.60%与草地相关,29.33%与林地相关,4.64%与建设用地相关,主要发生在滇中城市群的中部、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区域。(4)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高—高聚集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东南部,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5)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共同影响。社会经济中的农业人口、国有固定产投资和城市化率是耕地非农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18,0.11,0.10;而自然因素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在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和扩张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影响系数分别为0.17,-0.15。[结论]研究结果揭示30年来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演变路径及驱动机制。对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云南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滇中城市群的耕地保护和耕地布局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重心迁移模型 变化轨迹分析 空间格局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199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7
作者 李骏南 潘博华 +1 位作者 郑文科 张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7,共12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交互作用强烈的地区。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数据,对其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重心迁移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PLUS模型对2...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交互作用强烈的地区。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数据,对其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重心迁移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PLUS模型对2030年土地利用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是旱地、林地、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存在与其他地类间的相互流动。2)研究期内黄河流域(陕西段)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迁移轨迹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且过程中普遍存在往复和折返的运动轨迹。3)199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不同功能土地利用类型间存在一定的分布和转化规律,关中地区生活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陕北地区以生态保育用地和粮食生产用地相互转化为主。4)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仍会以城镇化建设为重;林草地等生态价值明显的地类面积下降幅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轨迹弦图 重心转移 PLUS模型 黄河流域
下载PDF
福州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8
作者 王瑞祥 叶青 郭晓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28,共18页
量化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演变以及空间分异因素,研究生态-经济协调一致性发展特征,有助于推动城市群与都市圈生态功能提升。以福州都市圈为例,基于2001年、2010年、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重... 量化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演变以及空间分异因素,研究生态-经济协调一致性发展特征,有助于推动城市群与都市圈生态功能提升。以福州都市圈为例,基于2001年、2010年、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重心模型、变异系数、协调性指数和一致性指数,结合GIS空间可视化分析,测度福州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并分析其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协调演变特征,最后对福州都市圈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提出建议。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福州都市圈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减后增;其中,福州、莆田先减后增,宁德四县(市、区)和南平三区(市)则持续增加;②第一产业占比、年平均气温和植被覆盖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解释力较高,在原有自然条件的限制下,福州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更易受人为因子的干扰而扩大;③福州、莆田、宁德四县(市、区)的生态系统服务重心具有不断远离经济重心的趋势,二者逐渐割裂;④福州都市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冲突尚不明显,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速度落后于GDP增长速度的区域数量较多,经济发展正在承受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2001~2020年间福州都市圈形成福州、莆田、宁德城区经济集聚与中部六县生态集聚并存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修正 协调性指数 一致性指数 重心模型 福州都市圈
下载PDF
中国耕地重心迁移特征及气候适宜性评价
9
作者 祝培甜 马永欢 +2 位作者 陈霈弦 李蕾 郭瑞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7-404,共8页
为了解中国耕地空间格局与气候适宜性变化,基于耕地、降水和气温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生态位模型,对中国耕地重心迁移变化特征及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我国耕地重心向北迁移112 km,水田重心向东北迁移260 km,... 为了解中国耕地空间格局与气候适宜性变化,基于耕地、降水和气温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生态位模型,对中国耕地重心迁移变化特征及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我国耕地重心向北迁移112 km,水田重心向东北迁移260 km,水浇地重心向西北迁移116 km,旱地重心向东北迁移90 km.2)耕地降水适宜性从我国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降低,积温适宜性从我国南方向北方逐渐降低,青藏高原积温适宜性程度最低,气候适宜性从我国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3)水田的降水、积温和气候适宜性均为较适宜面积大,水浇地的降水和气候适宜性均为一般适宜面积大,积温适宜性为较适宜面积大,旱地的降水、积温和气候适宜性均为一般适宜面积大.4)耕地气候适宜性整体处于下降趋势,降水较适宜和不适宜耕地面积增加,极适宜和一般适宜耕地面积减少;积温极适宜和不适宜耕地面积增加,较适宜和一般适宜耕地面积减少;气候不适宜耕地面积增加,极适宜、较适宜和一般适宜耕地面积减少.建议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水田等优质耕地,并根据气候条件开垦耕地和退耕,从而对耕地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重心 气候适宜性 生态位模型 耕地保护
下载PDF
2000-2021年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0
作者 娜扎开提·阿不都米吉提 杨涵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地表温度是影响生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地表温度可间接监测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选取Landsat TM/OIL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使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2000,2005,2010,2015,2021年5期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温度,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分析地表温度的... 地表温度是影响生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地表温度可间接监测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选取Landsat TM/OIL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使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2000,2005,2010,2015,2021年5期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温度,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分析地表温度的空间转移特征,并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 2000-2021年,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整体升高显著,22年间LST平均上升速率为0.44℃/a,在空间格局上,整个流域LST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温度主要以极高温、高温为主,其中,2021年高温区面积占流域面积的46%;(2) 2000-2021年各温区重心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转移,各温区重心迁移轨迹明显向中游靠拢,建筑用地面积的增多是流域地表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3) 2000-2021年研究区地表热环境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地、水体、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只有建设用地为正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反演 贡献度指数 重心转移模型
下载PDF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11
作者 王新宇 滕浩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S01期129-132,139,共5页
利用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重心转移模型等方法,对黑龙江省的土地利用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和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耕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林地面积呈现先增... 利用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重心转移模型等方法,对黑龙江省的土地利用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和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耕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林地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草地与未利用地的面积逐渐减少;水体与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多。GDP、DEM、人口是影响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2)在各用地类型中,未利用地的重心转移距离最大,向西南方向转移了92 km,耕地重心转移距离最小,向东南方向转移了12.8 km。本研究旨在为黑龙江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理探测器 重心转移模型 黑龙江省
下载PDF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影响趋势——以武威市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兴丹 刘普幸 +2 位作者 耿梦蝶 王苗 逯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583-6591,共9页
基于武威市1990年、2000年、2010年、2021年四期LandsatTM/OLI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迁移模型与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等方法,并结合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武威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驱动因... 基于武威市1990年、2000年、2010年、2021年四期LandsatTM/OLI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迁移模型与主成分综合得分模型等方法,并结合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武威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32a来,武威市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地与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动态度介于2.56%~-0.13%之间,林地与未利用地主要转为草地和耕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差异明显,水域重心迁移距离最大,耕地次之,未利用地最小;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是影响武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因子,人类活动的贡献率56.35%,远大于43.65%的气候变化贡献率,且二者的影响均呈上升趋势,且以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未来,应该充分发挥人类的积极作用,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重心迁移模型 主成分分析(PCA) 驱动因子贡献率 武威市
下载PDF
三生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浩 王艳慧 +2 位作者 张宇昂 银朵朵 时东 《地理空间信息》 2023年第3期80-85,共6页
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通过建立“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推演顺义区近20年“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模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研究区生活空间面积先增后... 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通过建立“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推演顺义区近20年“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模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研究区生活空间面积先增后减,增幅达到50.97%;生态空间面积持续大幅下降,降幅达到50.39%;生产空间面积处于波动状态,总体增幅达到44.44%;草地生态用地转出面积最多,城镇、农村生活用地转入面积最多。②研究区生产空间重心转移距离最大,其次是生态空间重心,生活空间重心转移距离最小。③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波动趋势,整体质量有所下降,大量草地、林地等生态用地被生态价值相对较低的农业生产用地占用是恶化的主要原因。④研究期间,研究区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但2006年以后恶化趋势有所放缓,表明研究区的生态保护环境政策初显成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生态用地占用是持续改善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首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重心转移模型 生态环境质量 顺义区
下载PDF
基于地貌分区的耕地时空变化分析——以丹江口市为例
14
作者 孙佩 杨良哲 +2 位作者 张栋 孙欢 尹伟 《绿色科技》 2023年第9期224-227,233,共5页
探讨不同地貌分区对耕地时空变化的影响,对耕地质量的提升、国土整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转移矩阵、空间分析等方法,从地形地貌的角度出发分3个时段研究了丹江口市耕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丹江口市耕地资源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 探讨不同地貌分区对耕地时空变化的影响,对耕地质量的提升、国土整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转移矩阵、空间分析等方法,从地形地貌的角度出发分3个时段研究了丹江口市耕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丹江口市耕地资源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2013年前耕地分布呈现“上山”的趋势,面积净增加,而海拔较低的平原与台地耕地面积净减少,2013年后耕地在各地貌单元均表现为净减少的现象;②2009~2021年流入耕地重心对比流出耕地重心的迁移方向为“东北-东南-西北”;③在2009~2013年期间丘陵与山地的耕地流入量大于流出量,但2013年之后耕地明显以流出为主,且流出面积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及监管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分区 耕地重心 动态度 丹江口市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162
15
作者 刘彦随 王介勇 郭丽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269-4274,共6页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产量变化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呈增强趋势。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的报酬递减趋势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耕地变化 重心模型 敏感度模型 时空动态 中国
下载PDF
1990-2018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 被引量:40
16
作者 肖东洋 牛海鹏 +2 位作者 闫弘轩 樊良新 赵素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71-281,F0004,共12页
研究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对科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990、2000、2010和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以具有中游和下游双重属性的黄河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变... 研究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对科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990、2000、2010和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以具有中游和下游双重属性的黄河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弦图(Chord Diagram)可视化模型及重心迁移模型,探讨了近3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土地覆被变化的流量、流向、多样性程度及政策启示。结果表明:1)粮食保障用地(约55%)和生产生活用地(约10%)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生态保育用地(约35%)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山地。2)1990-2018年间旱地的流出和流入行为均体现出显著的主导性,水田、水域和草地以流出行为为主导,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以流入行为为主导。3)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在整个时期内具有明显的区域带动效应。4)粮食保障用地和生态保育用地的重心均向西迁移且面积呈减少趋势,说明下游平原地带的优质耕地减少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逐步减弱;生产生活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城镇用地重心向东迁移表明下游各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渐活跃,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重心向西迁移表明中游的人口规模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黄河流域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时空格局 弦图 重心迁移模型
下载PDF
2013—2015年京津冀新增耕地时空特征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建宇 张婷婷 +3 位作者 陈正 张超 赵冬玲 林尚纬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5-213,共9页
利用2013—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新增耕地数据,基于县域和区域两种尺度,运用重心模型、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度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3年京津冀地区新增耕地时空特征,并从不同来源对新增耕地状况进行深入解析,以期为京津冀后续建设尤... 利用2013—2015年土地变更调查新增耕地数据,基于县域和区域两种尺度,运用重心模型、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度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3年京津冀地区新增耕地时空特征,并从不同来源对新增耕地状况进行深入解析,以期为京津冀后续建设尤其是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从2013—2015年京津冀新增耕地整体看,新增耕地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平原区、西部山区和北部高原区3大区域;从不同年份分析,京津冀地区新增耕地面积先减后增,重心从京津冀东北方逐渐向西南方偏移,并呈高度聚集态势。新增水浇地是京津冀地区新增耕地的主要地类。新增耕地主要是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方式而来,大部分来源于草地,生态问题愈发突出。最后,深入分析新增耕地时空变化规律,建议京津冀在未来建设中因地制宜,加大节水力度,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土地整治 新增耕地 时空特征 重心模型 区位基尼系数
下载PDF
基于GIS的陕西省耕地与人口空间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徐映雪 任志远 张文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6-221,共6页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根据陕西省各市、县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陕西省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和人口的相对变化率空间分布,并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算出1953年至2005年主要年份的耕地重心及人口重心坐标,得到两者动态演...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根据陕西省各市、县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陕西省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和人口的相对变化率空间分布,并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算出1953年至2005年主要年份的耕地重心及人口重心坐标,得到两者动态演变轨迹,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耕地和人口各自空间变化区域差异显著,但变化分布格局大致相同,陕南地区相对变化较小,陕北地区和关中地区中部部分区域相对变化较大。52年来耕地分布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11.67 km,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17.35 km,两者整体走势相似,两重心之间的距离推近了6.29 km。耕地面积与人口总数之间相关度不大,但耕地分布与人口分布呈高度正相关,人口重心的移动是导致耕地重心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重心 人口重心 动态演化
下载PDF
1985—2010年福建省耕地重心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晓文 田秉涛 +1 位作者 李娟 尹春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2期1-9,共9页
本研究运用重心分析模型,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空间相关性等层面,阐述了福建省1985—2010年耕地重心的动态演变规律;通过与同期人口和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耕地重心时空变化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空间关系。研究表明,... 本研究运用重心分析模型,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空间相关性等层面,阐述了福建省1985—2010年耕地重心的动态演变规律;通过与同期人口和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耕地重心时空变化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空间关系。研究表明,福建省耕地、人口与经济重心均偏于几何中心东南,耕地重心更靠近几何中心,人口及经济重心则偏离显著;耕地重心呈东南—西北方向移动,并渐趋接近于几何中心,与人口、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完全相反。即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重心的南移、东移,是导致耕地重心呈现反向变化的主要推动力;耕地重心与人口重心的移动速度更为吻合,说明人口增长对耕地占用的影响更为直接,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城镇化过程对耕地的占用,是当前耕地资源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重心 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 时空演变 福建省
下载PDF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1975-2015年玛纳斯河流域耕地时空特征变化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朱磊 杨爱民 +1 位作者 夏鑫鑫 武红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7-899,共13页
为揭示耕地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本研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基于7期(197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提取流域耕地信息,采用空间自相关、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地学信息图谱等方法,分析1975-2... 为揭示耕地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本研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基于7期(197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提取流域耕地信息,采用空间自相关、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地学信息图谱等方法,分析1975-2015年流域耕地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耕地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全局正相关,局部空间异质性较强,耕地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先减弱后增强再减弱的集聚态势,最终形成以沙湾县商户地乡与石河子市北泉镇为左、右核心的"高-高"集聚分布。耕地空间变化总体呈现西北方向的明显偏移,耕地重心迁移速度经历"缓慢(1975-1995年)-加速(1995-2005年)-减速(2005-2015年)"过程。1995年后标准差椭圆空间分布格局在西北方向愈加明显,椭圆面积大幅增长,耕地涨幅不断增强,并有继续向流域北部荒漠区扩张的趋势。LISA频率图谱中稳定不变与低频区域占比合计达84.58%,耕地空间格局相对稳定。1975-2015年耕地聚集状态主要变化特征表现为"低-低"集聚和"低-高"集聚向"高-高"集聚的转变,流域耕地呈现高密度扩增式发展。通过构建LISA频率图谱,结合重心模型与标准差椭圆较为全面地、动态地掌握了区域耕地空间演变趋势,为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与有效保护提供理论基础与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耕地 重心模型 空间自相关 地学信息图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