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一体化中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差距、重点任务与实现路径
1
作者 谢文宝 曹冲 +1 位作者 袁维海 袁国军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5-101,共7页
从区域发展、数字人才、企业数字化和数字经济政策多维度对比分析长三角一体化中安徽省数字经济的发展差距和主要原因,结合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提出数字经济的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安徽省与沪苏浙在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城... 从区域发展、数字人才、企业数字化和数字经济政策多维度对比分析长三角一体化中安徽省数字经济的发展差距和主要原因,结合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提出数字经济的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安徽省与沪苏浙在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城市数字经济、数字人才规模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近年来安徽省对数字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赶超沪苏浙。基于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优势、制造业优势和资源区位优势,重点任务是加强数字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数字服务产业。最后提出安徽省数字经济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加强长三角数字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长三角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和推动共建区域联席合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发展差距 重点任务 实现路径 安徽省 长三角一体化
下载PDF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
作者 章晓俊 汪洋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48-51,共4页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指导下,安徽省体育产业结构存在一些矛盾。应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中合理化、高级化和高效化内涵,建立安徽省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打造特色鲜明、绿色环保的体育产业;科技赋能、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服务业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指导下,安徽省体育产业结构存在一些矛盾。应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中合理化、高级化和高效化内涵,建立安徽省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打造特色鲜明、绿色环保的体育产业;科技赋能、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服务业发展、丰富产业结构;发展职业体育、拓展消费模式多元化;集群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作。通过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区域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安徽省体育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 安徽省 体育产业 产业结构
下载PDF
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策略
3
作者 赵春艳 谢国根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第5期33-36,共4页
在创新共同体成为区域重要创新模式背景下,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已成为推动安徽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承接产业转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阐述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制... 在创新共同体成为区域重要创新模式背景下,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已成为推动安徽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承接产业转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阐述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制度、组织和政策3个层面提出建议:建立对话机制,完善利益共享分配制度;构建良好的创新共同体建设环境;明确自身定位,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等。为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共同体 策略探析 长三角 安徽省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视域下红色文化影像传播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4
作者 张慧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2-75,共4页
“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更加丰富,呈现形式更为多元,传播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长三角城市群红色文化资源禀赋深厚,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广阔的联动空间。相较于其他文化传播形式,影像传播受众广,速度快,效果直观。从区... “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更加丰富,呈现形式更为多元,传播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长三角城市群红色文化资源禀赋深厚,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广阔的联动空间。相较于其他文化传播形式,影像传播受众广,速度快,效果直观。从区域协作、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人才四个方面切入,挖掘、提升安徽省红色文化影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有助于盘活长三角红色旅游资源带,使红色文化更成体系,更好地发挥革命精神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安徽省 红色文化影像
下载PDF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视阈下安徽省工业绿色转型研究
5
作者 赵春艳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2-55,共4页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与工业绿色转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安徽省现阶段工业经济结构呈现出重工业比重过高,轻工业比重较低,工业经济能源消耗中原煤比重居高不下,热力和电力消耗比重较少。在工业经济污染环境方面,固体废物生产...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与工业绿色转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安徽省现阶段工业经济结构呈现出重工业比重过高,轻工业比重较低,工业经济能源消耗中原煤比重居高不下,热力和电力消耗比重较少。在工业经济污染环境方面,固体废物生产量居高不下,并呈逐年增加态势。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契机和引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攻坚力量、推进数字赋能工业绿色转型、实施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以及发挥工业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效应等措施的提出可促进安徽省工业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安徽省 工业绿色转型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1515”防线实施后植被恢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黄银兰 陈实 +1 位作者 姚志强 王丽英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4,共8页
开展长江“1515”三道防线实施后的植被恢复效果研究,对评价生态修复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和2021年高分一号卫星影像数据,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和转移矩阵法,分析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评价安徽沿江地区植被恢复成效。结果表... 开展长江“1515”三道防线实施后的植被恢复效果研究,对评价生态修复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和2021年高分一号卫星影像数据,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和转移矩阵法,分析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评价安徽沿江地区植被恢复成效。结果表明,2021年较2015年植被覆盖度整体明显提高,高覆盖度由2015年的61%增加到2021年的88%;植被覆盖度等级主要由中高覆盖度、中覆盖度向高覆盖度转移,转移面积分别为18.57%和6.31%,其中安庆和芜湖发生转移的面积最为突出;“1515”防线内,以植被中高覆盖度、中覆盖度和中低覆盖度向高覆盖度转移为主,转移面积占比由大到小的区域依次为安徽沿江1 km(27.2%、16.79%和8.06%)、5 km(24.02%、13.91%和6.01%)、15 km(22.78%、10.79%和4.35%),芜湖市在“1515”三道防线的植被恢复效果最好;植被覆盖度等级向好转移以耕地、林地、裸地为主,转移面积占比为耕地>林地>裸地,其中耕地随着防线距离的增加而转移面积减少,林地和裸地随着防线距离的增加其转移面积也相应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和安徽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生态修复 “1515”防线 长江大保护 安徽沿江地区
下载PDF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7
作者 齐先文 李晓萌 《巢湖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0-79,共10页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新发展阶段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制定广受关注。运用Delphi-SWOT-AHP模型对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定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识别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SWOT的16个影响因子,利用Yaahp...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新发展阶段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制定广受关注。运用Delphi-SWOT-AHP模型对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定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识别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SWOT的16个影响因子,利用Yaahp软件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计算出SWOT发展战略力度和类型方位角,绘制战略类型强度图。结果显示,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应采取积极的增长型发展战略(S-O战略),在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推进乡村旅游区域多边合作的同时,还应加强乡村旅游治理体系建设、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品牌,以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Delphi-SWOT-AHP 一体化发展战略 安徽省 长三角
下载PDF
山东省德州市引黄调水管理成效、问题及建议
8
作者 任强 袁明皓 《水利发展研究》 2023年第8期49-53,共5页
山东省德州市水资源短缺严重,水一直是发展振兴的制约瓶颈。多年来德州市一直通过潘庄、李家岸、韩刘、豆腐窝灌区黄河渠首闸积极引调黄河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文章总结了德州市引黄调水管理工作成效,分析了当前德州市引黄调水管理存... 山东省德州市水资源短缺严重,水一直是发展振兴的制约瓶颈。多年来德州市一直通过潘庄、李家岸、韩刘、豆腐窝灌区黄河渠首闸积极引调黄河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文章总结了德州市引黄调水管理工作成效,分析了当前德州市引黄调水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力争高效利用每一滴黄河水、全力保障德州市用水安全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调水 水资源管理 山东省德州市
下载PDF
安徽省江淮流域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 被引量:108
9
作者 陈兴仁 陈富荣 +1 位作者 贾十军 陈永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2-310,共9页
基于安徽省江淮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统计获得了表层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背景值及相应的地球化学参数,为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及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表明,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影响显著,... 基于安徽省江淮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统计获得了表层和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背景值及相应的地球化学参数,为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及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表明,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影响显著,表层土壤化学组成表现出既对深层土壤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又在表生作用下发生某些变化:表层土壤中迁移活动性强的元素和人为扰动污染的元素明显不同于深层土壤;随着地理空间位置的变化,同类成土母质形成环境、成因来源的差异导致其化学组成的空间变异,造成不同地区同类成土母质地球化学基准值有所不同。因此,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研究应更多地考虑地质背景、物质来源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 成土母质 空间分异 安徽省江淮流域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生境履历重建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孟孟 姜涛 +2 位作者 KHUMBANYIWA Davison Daniel 刘洪波 杨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4-1061,共8页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2015年5月17日在长江安徽和县江段捕获的刀鲚短颌鲚与长颌鲚类型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短颌鲚的耳石Sr/Ca值变化动态为2类,一类比值稳定在2.00左右...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2015年5月17日在长江安徽和县江段捕获的刀鲚短颌鲚与长颌鲚类型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短颌鲚的耳石Sr/Ca值变化动态为2类,一类比值稳定在2.00左右(1.65±0.87—2.03±0.96),反映了其纯淡水的生境履历;另一类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2.39±1.18—2.63±0.85),还具有对应半咸水生境的高值(3.22±1.17—3.29±1.14),显现了其江海生活的生境履历。长颌鲚耳石的Sr/Ca值均波动显著,同时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1.35±1.07—2.37±1.04)和半咸水、海水生境的高值(3.47±1.09—8.35±1.25),表现了其均为溯河洄游的生境履历。Sr面分析结果也与上述Sr/Ca值的结果相印证。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资源组成复杂,群体可由纯淡水型和江海生活型的个体共同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生境履历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长江 安徽和县江段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燕山期火成岩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被引量:52
11
作者 杜建国 戴圣潜 +2 位作者 莫宣学 邓晋福 许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51-560,共10页
安徽沿江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的中段。通过区内变质基底类型、时代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等综合研究,证明该区存在一元古宙基底缝合带,即“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燕山期的强烈构造-岩浆-成矿活动是“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 安徽沿江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的中段。通过区内变质基底类型、时代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等综合研究,证明该区存在一元古宙基底缝合带,即“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燕山期的强烈构造-岩浆-成矿活动是“古岩石圈尺度不连续”的“再活化”的表现。燕山期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岩浆作用有关的矿种组合表征它也是深达地幔的岩石圈尺度不连续,实质上岩石圈尺度不连续为区内的重要控岩、控矿构造,而燕山期挤压加厚环境中形成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火成岩及对应的Cu,Au组合、橄榄安粗岩系列火成岩及对应的Fe,S组合是岩浆成矿受壳幔相互作用和幔源物质贡献等因素控制的直接反映。同时,文中还利用了Nd-Sr同位素示踪体系对区内中、新生代地幔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论证了中-新生代岩石圈/软流圈发生了灾变事件,区内晚中生代属富集型地幔(EMⅡ),火成岩为富集型地幔(EMⅡ)与亏损地幔(DM)或下地壳(IC)相互作用的结果,新生代则成为亏损型地幔(D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不连续 燕山期再活化 火成岩岩石组合 成岩成矿背景 安徽沿江地区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来自火山-侵入杂岩和岩石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51
12
作者 杜杨松 曹毅 +3 位作者 袁万明 楼亚儿 李顺庭 鲁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94-1302,共9页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 T_2—J_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 J_3—K_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 T_2—J_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 J_3—K_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碰撞后到造山后火山-侵入杂岩组合。碰撞后岩浆活动大致发生在125~145Ma,铜陵地区辉长岩包体和大量堆积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富碱岩浆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繁昌盆地中的中分村组和赤砂组火山岩以及南部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过铝质的长英质岩套;由中部铜陵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和北外带侵入岩等构成的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和由铜陵地区的中基性侵入岩、庐枞盆地龙门院组和砖桥组火山岩、宁芜盆地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火山岩以及沿长江两岸呈 NE 方向分布的富碱岩浆岩构成的橄榄安粗岩系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准铝质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岩套。造山后岩浆作用大致发生在105~125Ma。宁芜地区辉长岩的侵入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宁芜和庐枞地区过碱性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由繁昌盆地蝌蚪山组火山岩和庐枞盆地双庙组火山岩以及宁芜盆地辉长岩侵入体组成的碱性岩系和由庐枞盆地浮山组火山岩和宁芜盆地娘娘山组火山岩组成的过碱性岩系属于造山后碱性-过碱性火成岩岩套。与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相对应,在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发生了两期壳幔相互作用。其中早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上部圈层的底侵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晚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下部圈层的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微弱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作用 壳幔相互作用 火山-侵入杂岩 中生代 安徽沿江地区
下载PDF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禹有松 冯学钢 杨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5-69,共5页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安徽省正积极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最活跃和关联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在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①的过程中,应该起到突出的示范带动作用。安徽旅游资源禀赋好,地理上紧靠长三角广...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安徽省正积极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最活跃和关联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在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①的过程中,应该起到突出的示范带动作用。安徽旅游资源禀赋好,地理上紧靠长三角广阔市场,旅游经济与长三角地区联系密切。在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上,应重点构建直通长三角的三大旅游通道,并以上海为中心建设第三辐射环,同时在交通、信息、人才、服务、管理、政策法规、旅游规划等方面与长三角实现全面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合作 模式 旅游通道 安徽省 长三角区域
下载PDF
基于GIS的皖江流域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毛雪 孟源思 +2 位作者 张东红 王静 马友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0-118,125,共10页
[目的]为了整体掌握皖江流域耕地地力水平、特征和土壤肥力状况等,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提升皖江流域的耕地质量。[方法]文章基于农业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分别构建了皖江流域平原区和皖江流域山地丘陵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现在... [目的]为了整体掌握皖江流域耕地地力水平、特征和土壤肥力状况等,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提升皖江流域的耕地质量。[方法]文章基于农业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分别构建了皖江流域平原区和皖江流域山地丘陵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现在较为成熟的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等方法相结合,开展皖江流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皖江流域平原区耕地划分为9个等级, 1~9等地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8.7%,18.4%,22.5%,22.7%,13.5%,17.2%,2.8%,2.9%和1.3%,其中2等地、3等地以及4等地分布区域较广,所占面积较大;皖江流域山地丘陵区耕地划分为9个等级, 1~9等地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2.2%,8.6%,14.2%,26.0%,21.3%,10.6%,9.0%,5.0%和3.2%,该区域主要有3等地、4等地、5等地分布。[结论]该评价结果对皖江流域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皖江流域 土壤地貌类型 分区耕地 地力评价
下载PDF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 被引量:53
15
作者 李宗尧 杨桂山 董雅文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基础保障。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首先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水平方向的有机链接,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生态保障与环境支撑。...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基础保障。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首先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水平方向的有机链接,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生态保障与环境支撑。以安徽省沿江地区为例,论文通过生态系统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确定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西部山区一带、长江干流和巢湖等地区;通过经济发展潜力分析,确定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和安庆市的市区及滨江地带是主要的经济优先开发地区。以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为指导,根据沿江地区的自然生态特征,构建了由3个生态源、7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的生态斑块、生态楔组成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 经济发展潜力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安徽沿江地区
下载PDF
皖江地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5
16
作者 曹志红 许信旺 汪艳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8期413-419,共7页
皖江地区湿地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重要湿地,也是安徽省水网集中分布区,河流水系众多、湖泊库塘星罗棋布。【研究目的】通过对皖江地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期望为有关部门进行区域规划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调查... 皖江地区湿地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重要湿地,也是安徽省水网集中分布区,河流水系众多、湖泊库塘星罗棋布。【研究目的】通过对皖江地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期望为有关部门进行区域规划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参考Costanza等提出的17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市场价值法、资产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等评估方法,对皖江地区湿地9项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皖江地区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061.21亿元/a,其中固碳价值最高,达434.22亿元/a,其次是水文调节价值、物质生产价值和净化环境价值,分别达到220.75亿元/a、163.50亿元/a和108.13亿元/a,再次是释放O2价值、供水蓄水价值和休闲旅游价值,最小的是文化科研和栖息地价值;皖江地区湿地直接价值214.84亿元/a,间接价值846.37亿元/a,间接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结论】并提出了湿地的固碳功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影响,应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湿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江地区 湿地 生态服务价值 评估
下载PDF
基于帕累托最优的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被引量:16
17
作者 黄金碧 冯长春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5-69,共5页
本文从城镇化协调发展要求城镇系统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评价模型,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将城镇化各维度同比例变化视为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不合理的;... 本文从城镇化协调发展要求城镇系统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评价模型,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将城镇化各维度同比例变化视为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不合理的;(2)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粗放,非农经济就业吸纳能力不足,非农劳动力未得到有效发挥,致使经济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协调性总体呈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城镇化建设应以经济城镇化为动力,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支撑,提升城镇空间的经济承载力和人口承载力,形成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非农劳动力增长与非农经济就业吸纳能力提升与相匹配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协调发展 帕累托最优 数据包络分析 皖江城市带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的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5
18
作者 程先富 王诗晨 +2 位作者 路明浩 吴庆双 徐光来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准确了解区域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利用安徽沿江地区1990年和2007年的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价了其洪涝灾害风险,绘制了洪涝灾害风险指数图和风险等级图,分析了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990-2007年...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准确了解区域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利用安徽沿江地区1990年和2007年的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价了其洪涝灾害风险,绘制了洪涝灾害风险指数图和风险等级图,分析了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990-2007年间研究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在时空分布格局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的面积减小,而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面积在增大;风险整体在增大,区域内部差异减小,但不同地区风险增减不一;风险景观形状指数减小,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聚集度和分离度均增大,人为活动影响在逐步增强。该研究可为沿江地区制定规划及灾害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风险演变 空间格局 安徽沿江地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理论探析江苏省沿江城市发展 被引量:33
19
作者 李艳萍 葛幼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1-636,共6页
笔者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态位计算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江苏省沿江各个城市生态位指标,基于区域与城市的和谐发展目标,提出相应拓宽江苏省沿江城市生态位的政策与措施.
关键词 生态位 生态位理论 江苏省沿江城市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李宗尧 杨桂山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96,共6页
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变化不仅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利用50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近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揭示了安徽省沿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并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 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变化不仅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利用50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近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揭示了安徽省沿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并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在定量分析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耕地数量和粮食生产安全保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沿江地区土地利用基本特征表现为以农用地为主,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比例大;土地的投入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总量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下降、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②耕地总面积减少与GDP总量和人均GDP之间存在对数关系,二者间的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现状已接近上海市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模式已开始向集约型转变;③利用拟合的关系式,估算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将在现状基础上分别减少3.09×10^4~3.91×10^4hm^2和5.07×10^4~6,78×10^4hm^2届时耕地总面积将会保持在149×10^4hm^2和146×10^4hm^2以上。2010年耕地数量可以满足粮食安全的需要(保持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8%),至2020年.耕地数量将会略低于粮食安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耕地数量变化 驱动机制 粮食安全 安徽沿江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