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venance analysis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Holocene mud area of the southern coastal waters off Shandong Peninsula,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ZHANG Xiaobo BI Shipu +5 位作者 ZHANG Yong YANG Yuan LIU Shanshan KONG Xianghuai LI Xiaoyue CHU Hongxi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24-133,共10页
The sedimentary record of mud area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formation on the Holocene evolu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s. Based on fin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hallow stratigraphic section data, a small mud deposit... The sedimentary record of mud area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formation on the Holocene evolu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s. Based on fin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hallow stratigraphic section data, a small mud deposit area has been found in the southern coastal waters off Shandong Peninsula. This mud area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coastal waters north of Laoshantou to the vicinity of Rushan Estuary. Overall, it is parallel to the coastline and spreads in a banded pattern, gradually thinning from offshore to the sea. The isopach map of depth distribution is parallel with the shoreline, and the depocenter lies in coastal waters of the Aoshan Bay where the maximum thickness is up to 22.5 m.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 ^(14)C dating shows that the mud area was formed in the Holocene. The test data of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mud area, including particle size,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are earth element contents, are used in comparisons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materials from the major surrounding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flowing into the sea and the Huanghe(Yellow) River. In this paper,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enance of the mud deposit area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is mud area resulted from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Huanghe River and surrounding rivers flowing into the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coastal waters off shandong peninsula mud area provenance analysis
下载PDF
The sea/land breeze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area of Shandong Peninsula 被引量:2
2
作者 Wang Sizhen and Song Xilong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Qingdao. China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cademia Sinica. Qingdao,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3期367-378,共12页
In this paper the seasonal varia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 land breeze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area of' Shandong Peninsula are studied in two ways: one is the analysis of the observed wind dat... In this paper the seasonal varia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 land breeze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area of' Shandong Peninsula are studied in two ways: one is the analysis of the observed wind data, and the other 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Firstly, the hour to hour wind data through the year 1984 at Longkou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Yantai Oceanographic Station are analysed through energy spectra and hodograph. It is revealed from the analysed results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sea/ land breeze in the area are notable in spring, summer and fall, especially in May. However, in winter the effects of sea / land breeze are not obvious. because the cold noitherly is prevailing. Secondly, a two-dimensional non- linear model of primitive equations is used to study the sea / land breeze circulation in May in the area.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consist basically with the analysed results of the observed sea / land breeze. A reasonabl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the sea / land breeze circulation is displayed, and a new undeersl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of land breeze circulation in that area is obtained. Lastly, numerical experiments about the effects of large scale wind and temperature fields upon the sea / land breeze circulation are per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ea/land breeze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area of shandong peninsula area
下载PDF
山东半岛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3
作者 王秀霞 霍骏 +7 位作者 杨艳艳 刘晓波 张孝民 李少文 徐炳庆 王田田 朱明明 李凡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0,共8页
根据2016年5月、8月、10月和2017年1月使用浅海Ⅰ型浮游生物网进行的4个航次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群落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记录浮游动物39种及浮游幼体13类,隶属... 根据2016年5月、8月、10月和2017年1月使用浅海Ⅰ型浮游生物网进行的4个航次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群落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记录浮游动物39种及浮游幼体13类,隶属于11个门类,以秋季种类数最多。海域内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双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bipinnata)和强壮滨箭虫(Sagitta crassa),其中中华哲水蚤优势度最高,为海域内占主导地位的种类。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明显,以春季最高,平均丰度为147.1 ind·m^(-3),其次是秋季,冬季丰度最低,仅37.3 ind·m^(-3)。浮游动物水平分布不均匀,春季和秋季以调查海域西部芝罘岛附近海域丰度较高,夏季和冬季密集中心位于东部威海附近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山东半岛北部海域
下载PDF
北方传统聚落形态演进探析——以明代山东海防聚落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尹泽凯 张玉坤 +2 位作者 贾琦 谭立峰 田林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第3期77-84,共8页
山东半岛地区的明代海防聚落是北方传统聚落的典型形式之一,其演进路径虽有自身的特色,但在聚落形态等方面却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明代山东半岛海防聚落的形态演进过程和现状,选取靖海卫、成山卫和雄崖所三座典型卫所,比较... 山东半岛地区的明代海防聚落是北方传统聚落的典型形式之一,其演进路径虽有自身的特色,但在聚落形态等方面却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明代山东半岛海防聚落的形态演进过程和现状,选取靖海卫、成山卫和雄崖所三座典型卫所,比较了其在区位、形态、规模、现状及发展进程等方面的异同。选择青岛市即墨区境内鳌山卫1990-2020年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云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ArcGIS工具,将二级用地类型归并为七类,得到鳌山卫聚落形态演进进程。研究表明,在聚落形态的演进过程中,区位、地形、地质、景观等条件是基础,政府战略和政策是主导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善是助力,用地性质的改变是直接原因,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人民收入的提升以及新产业带来的经济转型升级是目的和结果。因此,聚落形态的演变虽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但经济发展是其内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北方传统聚落 形态演变 山东半岛 海防聚落
下载PDF
Existenc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Branch approaching waters offshore Qingdao, China 被引量:2
5
作者 Xuejun XIONG Xiaomin HU +3 位作者 Yanliang GUO Long YU Liang CHEN Yuhuan XU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167-1180,共14页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full-region cruise survey data, near-bottom continuous mooring observations and sea surface wind products from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in winter; after ensuring the data reliability a...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full-region cruise survey data, near-bottom continuous mooring observations and sea surface wind products from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in winter; after ensuring the data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we processed and analyzed the data. Image resolu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lowest recognition resolutions for all image types, which represent the re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ta. The existence of a warm water tongue originating from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YSWC) that approached waters offshore Qingdao was confirmed. For the first time, a high salinity water tongue, corresponding to the warm water tongue, was described and found to be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YSWC branch path. This warm tongue is a sign of the branch originating from the YSWC, which we defined as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Branch approaching waters offshore Qingdao(YSWC-QDB). The pattern of the warm and salty water tongues showed remarkable rear, branching middle, shrinking neck and expanding top regions. These patterns showed a temporal feature of the tongues, and were the result of multi-temporal branches in front of the YSWC main section as well as the YSWC-QDB crossing the southwestward path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North Shandong Coastal Current flowing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NSCC-SESE). Analysis using mooring data at a sensitive and representative station also showed the existence of the YSWC-QDB. It is a probabilistic event that manifests as a northwestward flow that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bottom to the surface in the early cold air transit stage and consistent in the whole water column profile in the later stage. It varies quasi-periodically with weather processes. It also transports some of the YSWC water stored in the entrance area of the Bohai and Yellow seas under winter wind conditions to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as a compensatory current. This current, caused by northerly winds, especially northwest winds and obstruction of the NSCC-SESE, was present, and strong water reduction and compensation caused significant residual sea level oscillations. The compensatory current, if caused by strong northwest wind,began to appear when its direction was opposite to the wind direction. In addition, confirmation of the YSWC-QDB provides an oceanographic basis for the short cooling time and rapid warming in the Qingdao area in winter.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basis for further studies of the YSWC-QDB at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s using large sea surface datasets. For monsoon basin dynamics, this study can also be extended to the whole Bohai and Yellow seas and closed or semi-closed basins o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Branch APPROACHING waters OFFSHORE Qingdao (YSWC-QDB) High salinity water tongue Compensatory CURRENT Strong northwest wind Extension of the North shandong coastal CURRENT flowing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NSCC-SESE) EXISTENCE confirmation Morphology Structure
原文传递
基于水质状态和生态响应的综合富营养化评价模型——以山东半岛典型海域富营养化评价为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在兴 俞志明 +2 位作者 宋秀贤 袁涌铨 曹西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31,共12页
对前期构建的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型作了进一步改进,并根据2006年至2007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山东半岛典型海域的调查资料,将该模型应用于山东半岛典型海域的富营养化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优、良、中、差、劣&qu... 对前期构建的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型作了进一步改进,并根据2006年至2007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山东半岛典型海域的调查资料,将该模型应用于山东半岛典型海域的富营养化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优、良、中、差、劣"五个富营养化等级中,山东半岛大部分海湾和近岸海域出现"中"到"差"程度的富营养化状况,且海湾内富营养化程度明显高于近岸海域。较突出的富营养化症状主要是夏秋季节高浓度的叶绿素水平和周期性发生的有毒有害藻华。烟台四十里湾、丁字湾和青岛胶州湾是山东半岛富营养化状况较严重的三个海湾。仅少数海域,如日照北部近海和黄岛近海的富营养化程度处于"良"的等级。评价模型同时包含富营养化压力因素(水质状态)和效应因素(生态响应)两个方面,在指标评分上不仅考虑评价浓度,还考虑浓度出现的频率和空间覆盖度等方面,以及对各指标合理分配权重,使得评价模型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海域富营养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评价 典型海域 山东半岛 水质状态 生态响应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的多元评价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周斌 王悠 +2 位作者 王进河 刘泳 唐学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8-138,共11页
于2006年至2007年分四个季度月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35.5°~36.7°N,119.8°~121.3°E)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进行了设站调查,分析了该海域上述因子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潜在富营养化评... 于2006年至2007年分四个季度月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35.5°~36.7°N,119.8°~121.3°E)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进行了设站调查,分析了该海域上述因子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影响该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间分布上,总氮、总磷、活性磷酸盐、溶解态氮与总无机氮和活性硅酸盐的季节变化类似,均表现出秋冬季浓度较高而春夏季较低的趋势,而总磷、溶解态磷的浓度则在冬季最高,在夏秋季较低,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夏季较高,而冬季最低;该海域营养盐与叶绿素a浓度空间分布以胶州湾和丁字湾为中心,总体呈现出由近岸向离岸海域逐渐递减的趋势;(2)应用主成分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项调查指标(营养盐与叶绿素a)可以转换提取4个主成分,解释82.00%的结果。主成分综合得分可以作为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指标,据此得到调查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的季节变化趋势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总体呈现出以胶州湾和丁字湾为中心,沿岸及北部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格局;分析结果还表明总无机氮是该海区富营养化形成的主要驱动因子;(3)利用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对调查海域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仅于秋季表现为总体中度营养,在其他季节总体趋势均为贫营养,胶州湾与丁字湾附近海域在春秋季表现为磷限制潜在富营养化。主成分分析法较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更敏感,不仅能够定量表述海区富营养化状况,而且能够有效确定富营养化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评价 主成分分析 近岸水体 山东半岛南部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夏季游泳动物的组成特征 被引量:29
8
作者 徐炳庆 吕振波 +2 位作者 李凡 包家国 徐维柱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65,共7页
根据2008年8月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54种,平均相对资源量为129.9 kg/h。以生物量为单位计算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 根据2008年8月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54种,平均相对资源量为129.9 kg/h。以生物量为单位计算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1.43,Margalrf种类丰富度指数D平均为1.18,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63。优势种为鳀和戴氏赤虾,重要种为方氏锦鳚、日本蟳、小黄鱼、矛尾虾虎鱼、口虾蛄和枪乌贼。通过聚类分析表明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包括3组,引起组间平均相异性贡献的分歧种主要包括戴氏赤虾、方氏锦鳚、矛尾虾虎鱼、日本蟳、双斑蟳、枪乌贼和口虾蛄等。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渔业资源呈现出小型化和低质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 相对重要性指数 聚类分析 相对资源量
下载PDF
2006年冬季胶州湾及邻近山东半岛南岸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 被引量:5
9
作者 杨世超 慕芳红 +2 位作者 周红 陈海燕 吴绍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78-82,共5页
于2006年12月对胶州湾及邻近山东半岛南岸进行小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915.43±407.58)ind.10 cm-2,平均生物量为(1 007.56±422.71)μg.dwt.10 cm-2,平均生产力为(9 068.03±3 804.43)μg.dw... 于2006年12月对胶州湾及邻近山东半岛南岸进行小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915.43±407.58)ind.10 cm-2,平均生物量为(1 007.56±422.71)μg.dwt.10 cm-2,平均生产力为(9 068.03±3 804.43)μg.dwt.10 cm-2.a-1。共鉴定出16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为总丰度的89.70%,其他优势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双壳类;按生物量依次为多毛类38.49%,线虫32.60%,介形类10.31%,桡足类8.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胶州湾 山东半岛南岸海域
下载PDF
山东近海21种经济鱼类的核型研究 被引量:36
10
作者 喻子牛 孔晓瑜 谢宗墉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6,共6页
采用PHA体内注射─—空气干燥制片法报道了山东近海21种经济鱼类的核型和部分种类的银染核型。并通过各分类群表现出来的核型稳定性、同源性及核型变异现象对它们及其相关种类的亲缘关系和核型演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核型 经济鱼类 山东近海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刚 李凡 +3 位作者 王秀霞 袁小楠 吕振波 宋明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62-874,共13页
根据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2014年8月和10月、2015年2月和5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捕获蟹类15种,隶属于7科12属,其中三疣梭... 根据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2014年8月和10月、2015年2月和5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捕获蟹类15种,隶属于7科12属,其中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是主要经济种类,其余多为小型饵料型蟹类;双斑蟳(C.bimaculata)在4个季节中皆为优势种,三疣梭子蟹在8月和10月航次为优势种,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时较低,在夏季达到峰值,夏季到冬季呈降低趋势;蟹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32~0.53,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23~0.37,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32~0.55,其中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季节变化明显,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不明显;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4季节蟹类群落结构均可以划分为西南部海域组、东北部远岸海域组和西北部近岸海域组3个组群,季节间组群站位组成变化明显,群落结构不稳定。研究表明:1)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以小型饵料型蟹类为主,蟹类多样性水平较低,优势种更替明显,蟹类群落不稳定;2)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群落划分较为明显,特征种主要为双斑蟳、泥脚隆背蟹(Carcinoplax vestita)等小型饵料型蟹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类 生物量 多样性 优势种 时空分布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
下载PDF
山东半岛近岸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刚 李凡 +4 位作者 吕振波 徐炳庆 袁小楠 王秀霞 陈伟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8-61,共14页
根据2014年8月和10月、2015年2月和5月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的4个航次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近岸海区的莱州湾及渤海南部、山东半岛北部和山东半岛南部等3个海域蟹类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 根据2014年8月和10月、2015年2月和5月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的4个航次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近岸海区的莱州湾及渤海南部、山东半岛北部和山东半岛南部等3个海域蟹类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捕获蟹类20种,隶属于10科17属,其中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主要经济种类,其余均为小型饵料型蟹类;海区内主要的优势种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3个海域优势种季节更替均十分明显;莱州湾及渤海南部和山东半岛南部2个海域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较低,在夏季达到峰值,夏季到冬季呈降低趋势,山东半岛北部海域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明显。3个海域蟹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均处于较低水平,并有一定的季节变化;水深、水温和盐度是影响蟹类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渤莱沿岸流、黄海暖流和黄海冷水团通过影响海域内水温与盐度影响蟹类群落结构。研究表明山东半岛近岸海区蟹类以小型饵料型蟹类为主,蟹类多样性水平较低,优势种更替明显,群落季节更替指数较高,季节间迁移频繁,蟹类群落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类 生物量 优势种 群落结构 山东半岛近岸海区
下载PDF
山东南部沿海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涂梁莉 刘卫霞 +5 位作者 隋吉星 曲方圆 赵凡淇 钟海霞 张蒙生 于子山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6,共10页
2006年8月在山东南部沿岸海域32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2种,其中,多毛类92种,甲壳类42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9种,其他类群10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2001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5.92 g/... 2006年8月在山东南部沿岸海域32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2种,其中,多毛类92种,甲壳类42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9种,其他类群10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2001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5.92 g/m^2。根据IRI指数,优势种前4种分别是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sp.)、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和巴氏钩毛虫(Sigambra bass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20~4.59,平均值为3.9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0.99~5.39,平均值为3.98;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1~0.89,平均值为0.80。根据CLUSTER分析结果,在36%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2个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研究海域底栖生态环境总体为清洁。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水深呈显著负相关(r=-0.38,P<0.05)。BIOENV分析表明,与群落结构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组合是粉砂+水深+有机碳(r=0.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南部沿海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BIOENV
下载PDF
山东半岛沿岸海域悬浮体时空分布及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琳 王珍岩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5-65,共11页
依据2015年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卫星影像反演的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了山东半岛沿岸海域表层悬浮体质量浓度和锋面月变化特征,揭示该海域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和扩散格局,并结合风速、波高以及海表温度数据,对其控制因素... 依据2015年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卫星影像反演的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了山东半岛沿岸海域表层悬浮体质量浓度和锋面月变化特征,揭示该海域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和扩散格局,并结合风速、波高以及海表温度数据,对其控制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悬浮体质量浓度整体表现为冬季最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的分布特征;悬浮体扩散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冬季稳定外输,春季向岸退缩,夏季近岸贮存,秋季向外扩散。此外,山东半岛近岸存在一条悬浮体质量浓度高于10 mg/L的浑浊带,该浑浊带同样表现出季节变化,它在秋季开始形成,其悬浮体含量、幅宽及延伸范围在冬季达到最大,春季减弱,夏季消失。研究认为山东半岛沿岸海域的表层悬浮体来源主要是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风场、海浪以及沿岸流的强弱变化对悬浮体分布和输运的季节变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风场和海浪影响海水混合搅拌强度,改变海底沉积物再悬浮作用的临界深度,进而影响表层海水悬浮体浓度,致使悬浮体浓度与风浪的月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沿岸流携带高浓度悬浮体沿山东半岛输运形成沿岸浑浊带,沿岸流的强度变化直接控制浑浊带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沿岸海域 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卫星影像 悬浮体质量浓度 风浪 沿岸流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近海夏季游泳生物多样性的年间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伟伟 赵国庆 +1 位作者 李楚禹 邱盛尧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3-675,共13页
为了解近海渔业资源多样性,根据2010-2018年山东半岛南部近海底拖网调查数据,统计了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渔获种类的优势度、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结果显示:1)2... 为了解近海渔业资源多样性,根据2010-2018年山东半岛南部近海底拖网调查数据,统计了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渔获种类的优势度、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结果显示:1)2010-2018年的渔获由鱼类、虾蟹类和头足类组成,鱼类种类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虾蟹类和头足类年间变化不大;2)调查年间相对资源量有一定的波动性,基本上表现出资源量低、分布不均匀且逐年递减的现状,相对资源量在胶州湾口、丁字湾口和石岛南部近海较高;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相对资源量在时间上存在极显著差异(F=12.657,P=0.000 1),空间上无显著差异(F=0.959,P=0.541);3)调查年间,经统计分析,渔获资源共出现5种优势种;D为1.03~1.83;H′为1.01~1.67;J′为0.39~0.57。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年间H′和D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呈显著性相关(P=0.035<0.05),而J′和D(P=0.100)以及H′和J′(P=0.502)均有较大差异性,不存在相关关系;4)对2010-2018年9年间夏季的游泳动物群落聚类结果显示,2014年和2016年、2015年和2018年夏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其他年份之间均表现出较小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渔业资源结构相对较为稳定,资源量水平基本上呈现资源量低、分布不均匀且逐年递减的趋势,而小型化、低值化渔获种类的资源量水平较高,渔业资源结构健康性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南部近海 游泳生物 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山东半岛北部黑松海防林幼龄植株生长动态及其种群数量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韩广轩 张志东 +3 位作者 王光美 毛培利 刘苏静 薛钦昭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3-1020,共8页
黑松海防林是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对黑松海防林的天然更新动态和生存状况进行评价和预测,在山东半岛北部黑松海防林内设置3个样地,调查黑松幼龄植株的生长动态和种群数量... 黑松海防林是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对黑松海防林的天然更新动态和生存状况进行评价和预测,在山东半岛北部黑松海防林内设置3个样地,调查黑松幼龄植株的生长动态和种群数量特征。使用查数轮生枝法确定黑松幼龄植株的年龄,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讨黑松幼龄植株的生长动态、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绘黑松幼龄植株的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结果表明:(1)3个样地中幼龄植株高生长、基径生长与年龄均分别呈指数函数、直线和二次函数关系;(2)3个样地黑松幼龄植株年龄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分别表现为纺锤形、残缺型和金字塔型;(3)幼龄植株主要集中分布在距最近立木0.3~1.2m,离立木越近或越远幼龄植株均逐渐减少;(4)对样地Ⅰ和样地Ⅲ黑松幼龄植株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随年龄的增加,黑松幼龄植株生命期望值基本上呈递减趋势,黑松幼龄植株种群存活数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样地Ⅰ和样地Ⅲ黑松幼龄植株种群存活曲线近似于DeeveyⅡ型,表明2个样地黑松幼龄植株种群处于稳定发展阶段;(5)样地Ⅱ幼龄植株种群结构很不完整,表明该种群属于衰退型,与人为干扰及坡度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防林 黑松 数量特征 生长动态 山东半岛北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