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ng the tourism image of mountain scenic spots in China through the lens of tourist percep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LI Feng-jiao LIAO Xia +3 位作者 LIU Jia-ming JIANG Li-li WANG Meng-di LIU Jin-f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8期2298-2314,共17页
A favorable tourism image of high-quality mountain scenic spots(HQMSS)is crucial for tourism prosperity and sustainability.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framework for investigating the tourism image based on cognitive-emot... A favorable tourism image of high-quality mountain scenic spots(HQMSS)is crucial for tourism prosperity and sustainability.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framework for investigating the tourism image based on cognitive-emotion theory and uses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tools to clarify the cognition,emotion,and overall tourist image of the HQMS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 perception.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ulti-dimension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hina's overall image,including province,scenic spot scales,as well a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overall comprehensive tourism image.Strategies for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HQMSS's tourism image are also formul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cognitive image of Chinese HQMSS is categorized into core and marginal images,and the core images such as scenery and cable car are the expression of the uniqueness of mountainous scenic spots.Additionally,the cognitive image is classified into six dimensions:tourism environment,tourism supporting facilities,tourism experience,tourism price,tourism service,and tourism safety.(2)Positive emotions are the dominant mood type of HQMSS in China,followed by neutral emotions,with negative emotions being the least frequent.Emotional images vary across dimensions,with tourism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experience evoking relatively higher emotion.(3)The spatial pattern of HQMSS for each dimension at the national,provincial,and scenic scales is diversifying.This article provides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for investigating the tourism image of mountainous scenic spots,proposes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image of HQMSS in China,and can greatly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tour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 scenic spot tourism imag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Cognitive-emotion theory Tourist perception
下载PDF
基于Python数据可视化的国内外游客桂林旅游感知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关阳 张徐 苏振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80-1387,1408,共9页
以桂林相关的国内外游客网络游记为研究对象,借助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中英文网络游记文本进行定量分析,从"吃、住、行、游、购、娱"6个维度分析国内外游客在桂林旅游的感知差异。结果发现... 以桂林相关的国内外游客网络游记为研究对象,借助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中英文网络游记文本进行定量分析,从"吃、住、行、游、购、娱"6个维度分析国内外游客在桂林旅游的感知差异。结果发现:国内外游客对桂林的认知形象差异主要集中在"吃、购、娱"3个维度;在情感形象上的差异表现为国内游客倾向于热闹繁华的现代都市,国外游客偏爱古朴传统的原始村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感知 认知形象 情感形象 数据可视化 桂林市
下载PDF
旅游廊道视角下目的地形象感知变化及其原因——以陕西黄河流域城市为例
3
作者 白艾灵 郭杉桐 朱海艳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6-112,共7页
文章利用网络关注度分析旅游廊道建设后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变化,然后基于内容分析法剖析目的地形象认知属性并阐释其对目的地形象感知变化的影响。发现:①既有个性形象又有共性形象的目的地,旅游形象感知水平显著提升;只有个性形象且没有... 文章利用网络关注度分析旅游廊道建设后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变化,然后基于内容分析法剖析目的地形象认知属性并阐释其对目的地形象感知变化的影响。发现:①既有个性形象又有共性形象的目的地,旅游形象感知水平显著提升;只有个性形象且没有外地认知的目的地,旅游形象感知水平并未受到旅游廊道的影响;空间上具有外地认知的目的地,旅游廊道建设后旅游形象感知水平在区域中的比重得到提升。②目的地共性形象在旅游廊道建设后能够得到强化,旅游形象感知水平也由此提升;具有外地认知的目的地,由于受到其他目的地的关联带动,促进了区域旅游形象感知结构的协调发展。③基于旅游廊道内涵提出的目的地景区维度和空间维度认知属性的5种组合能够指示旅游廊道建设后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形象 整体形象 旅游廊道 陕西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天堂寨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姜丹丹 曹冲 +1 位作者 陈冉 吴庆林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4-20,共7页
基于天堂寨景区的网络文本,使用ROST CM6软件进行高频词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得到了景区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研究发现:天堂寨景区的整体形象是以“风景”“景区”“天堂寨”为核心,游览景点有白马大峡谷、瀑布、... 基于天堂寨景区的网络文本,使用ROST CM6软件进行高频词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得到了景区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研究发现:天堂寨景区的整体形象是以“风景”“景区”“天堂寨”为核心,游览景点有白马大峡谷、瀑布、白马栈道等地;游客对于天堂寨景区的情感感知是以积极情感为主,体现在对自然生态景观的正面认知,消极情感体现在景区管理混乱、景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差等方面,针对负面感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本分析 旅游形象感知 天堂寨景区
下载PDF
山岳型景区旅游意象感知共识地图分析——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5
作者 张又玲 张智玮 +1 位作者 李永乐 肖蕾 《旅游研究》 2024年第2期57-69,共13页
详细描述并解构旅游意象对于山岳型景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安徽黄山为案例地,运用隐喻抽取技术,以受访者提供的照片为出发点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提取构念,聚集共识,绘制黄山旅游意象感知共识地图。研究发现:黄山旅游意象感知... 详细描述并解构旅游意象对于山岳型景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安徽黄山为案例地,运用隐喻抽取技术,以受访者提供的照片为出发点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提取构念,聚集共识,绘制黄山旅游意象感知共识地图。研究发现:黄山旅游意象感知共识地图共包括43个共识构念,其中起始构念19个,连接构念15个,终结构念9个;黄山旅游意象主要由雄奇瑰丽的山岳景观、山水之间的文化气息、苦乐交织的攀登旅程以及提供便利的观光设施构成;对旅游者吸引力最大的区域集中分布在10个标志性游览区(点)周围,其他引发意象感知的景观分布在攀登路线以及缆车线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抽取技术 山岳型景区 旅游意象 黄山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三孔”景区为例
6
作者 田永晓 王倩飞 岳增慧 《情报探索》 2024年第4期89-95,共7页
[目的/意义]以旅游网站上的评论、游记等数据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情感、整体等方面分析游客对“三孔”景区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形象感知。[方法/过程]利用Python对数据进行分词,并提取高频词;利用ROST CM语义网络分析发现导致游客不同情... [目的/意义]以旅游网站上的评论、游记等数据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情感、整体等方面分析游客对“三孔”景区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形象感知。[方法/过程]利用Python对数据进行分词,并提取高频词;利用ROST CM语义网络分析发现导致游客不同情感反应的因素;利用微词云对游客的整体情感倾向进行分析。[结果/结论](1)游客对“三孔”景区文化遗产的感知具有整体性。游客对景区作为儒家文化的象征有着概括性认识,但对景区的具体文化遗产感知并不明显;(2)游客对“三孔”文化遗产的感知呈表面性。游客对景区旅游形象感知停留在“文化”“儒家文化”“文化底蕴”等符号上,而对更深层次的形象感知却相对缺失;(3)游客对“三孔”旅游形象的感知呈正面性,推荐意愿明显,但重游意愿偏低。旅游体验中的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景区讲解和交通方面,并据此为景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孔”景区 历史文化遗产 旅游形象感知 文本分析
下载PDF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被引量:67
7
作者 文春艳 李立华 +1 位作者 徐伟 张清兵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109,共5页
在对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认知/感知形象、情感性形象以及整体形象,并分析了其间的关系;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素主... 在对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认知/感知形象、情感性形象以及整体形象,并分析了其间的关系;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诱导性因素与个体因素,并分析了影响因素与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有静态与动态之分。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发展趋势,得出其对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旅游目的地形象 形象形成 认知形象 构成要素
下载PDF
基于认知地图的岳麓山景区旅游意象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孟奕爽 邓森文 李艳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122,146,共6页
旅游地意象研究对于目的地管理者认识当地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更好地管理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比较新颖且切实可行的认知地图法在旅游意象研究领域的应用还少见,特别是针对特定景区的研究相对匮乏。以岳麓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认... 旅游地意象研究对于目的地管理者认识当地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更好地管理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比较新颖且切实可行的认知地图法在旅游意象研究领域的应用还少见,特别是针对特定景区的研究相对匮乏。以岳麓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知地图法来研究其旅游意象。首先,在对国内关于旅游意象与认知地图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认知地图与旅游意象研究的现状。其次,综合运用认知地图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收集到的87份有效认知地图进行分类与分析。再次,借助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构成五要素对岳麓山景区的旅游意象状况进行探讨,以此通过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4个基本步骤构建岳麓山旅游意象图。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地图、景区规划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地图 旅游意象 意象热点 岳麓山景区
下载PDF
旅游意象图: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景区规划新设想 被引量:29
9
作者 徐美 刘春腊 +1 位作者 陈建设 刘沛林 《旅游学刊》 CSSCI 2012年第4期21-27,共7页
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文章从游客感知出发,提出"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道路、旅游节点、旅游边界、旅游标识和旅游区域5个方面,旅游意象图的构建过程可分解... 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文章从游客感知出发,提出"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道路、旅游节点、旅游边界、旅游标识和旅游区域5个方面,旅游意象图的构建过程可分解为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链→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5个基本步骤,指出可从资源类旅游意象、产品类旅游意象、市场类旅游意象3个层面确定具体的旅游意象,并分析了旅游意象调研的4大基本方法:传统问卷调查、绘制心智地图、旅游意象游戏法和旅游意象访谈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意象 游客感知 旅游景区规划
下载PDF
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感知差异--以安徽天堂寨风景区为例 被引量:29
10
作者 乌铁红 张捷 +2 位作者 杨效忠 李文杰 张宏磊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78-1086,共9页
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是旅游地形象研究的7类主题之一。文章基于旅游地形象构成模型,提出了从整体角度评估旅游前后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思路,拓展了注重构成旅游地形象多维属性变化的旅游地形象评估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 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是旅游地形象研究的7类主题之一。文章基于旅游地形象构成模型,提出了从整体角度评估旅游前后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思路,拓展了注重构成旅游地形象多维属性变化的旅游地形象评估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两配对样本t检验等定量方法,分别评估对比分析了构成旅游地形象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以及整体形象三大组分在旅游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程度,并以旅游前后安徽天堂寨风景区形象感知差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验证了旅游地形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从整体角度比较旅游前后旅游地形象的变化态势以及变化差异的显著程度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形象 时间变化 感知 天堂寨风景区
下载PDF
中国景区网络形象指数研究——基于互联网内容分析方法 被引量:27
11
作者 沈体雁 黄宁 +1 位作者 彭长江 徐海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90,共11页
文章以国家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中国景区网络形象指数,通过大数据方法对旅游局官方网站、景区官方网站和门户网站旅游频道等205个互联网站点进行内容分析,计算得出153家5A级景区的网络形象分值,并分别讨论了其总分排名、空间分布... 文章以国家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中国景区网络形象指数,通过大数据方法对旅游局官方网站、景区官方网站和门户网站旅游频道等205个互联网站点进行内容分析,计算得出153家5A级景区的网络形象分值,并分别讨论了其总分排名、空间分布及类型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旅游景区网络形象呈现4大分异:(1)整体形象分异:我国5A级景区网络形象总分值差别悬殊,景区网络形象与其旅游接待人数存在错位现象。(2)空间分异:高分景区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并已经形成了"钻石地带"和"高分走廊"两大高分集聚区域。(3)知名度与美誉度分异:景区普遍存在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不匹配问题。(4)类型分异:景区网络形象类型多样,总体上以均衡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5A级景区 网络形象 认知形象 情感形象
下载PDF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符号隐喻关联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16
12
作者 白凯 孙天宇 谢雪梅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84-1190,共7页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典型的标志化符号,它用特殊设计过的文字或图形组成来表达旅游目的地的特定含义。本文从游客认知角度,以陕西旅游形象为研究内容,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符号隐喻关联的假设。对该研究假设的实证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兵马俑...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典型的标志化符号,它用特殊设计过的文字或图形组成来表达旅游目的地的特定含义。本文从游客认知角度,以陕西旅游形象为研究内容,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符号隐喻关联的假设。对该研究假设的实证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兵马俑是游客最为倾心的陕西旅游视觉符号代表;"秦皇汉武,盛世长安"是陕西旅游形象游客评价的最佳文字表述符号(旅游宣传口号)。以此为基准,对陕西旅游视觉标志符号和文字表述符号进行了隐喻内涵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陕西旅游形象符号的视觉形体和语言形体存在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5),旅游形象符号的视觉形体和该视觉形体引发的符号隐喻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40),陕西旅游形象符号的语言形体和该语言形体所引发的符号隐喻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27)。通过社会人口结构特对研究数据的二次检验不仅证明了上述3种正相关关系的存在,其细化结果也显示出:男性通过实体旅游目的地形象和语言而引发的认知联想明显高于女性;社会科学学习背景的个体通过实体旅游目的地形象和语言而引发的认知联想明显高于自然科学学习背景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形象 符号隐喻 认知 陕西
下载PDF
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旅游形象认知的实证研究——兼论北京奥运旅游形象建设 被引量:19
13
作者 白凯 马耀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5-119,共5页
通过旅游者认知指数的测度方法分析了2006年入境旅游者在旅游前和旅游后对我国旅游整体形象的认知,研究揭示:入境旅游者在来华后对我国旅游形象的认知水平高于来华前的认知水平,其主要原因是旅游信息的隔域及来华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通... 通过旅游者认知指数的测度方法分析了2006年入境旅游者在旅游前和旅游后对我国旅游整体形象的认知,研究揭示:入境旅游者在来华后对我国旅游形象的认知水平高于来华前的认知水平,其主要原因是旅游信息的隔域及来华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导致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整体旅游形象认知的主导因素为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吸引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008年奥运旅游形象建设的部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形象 旅游认知 入境旅游者 奥运形象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的丝绸之路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程圩 隋丽娜 程默 《西部论坛》 2014年第5期101-108,共8页
采用文本挖掘法分析蚂蜂窝中关于丝绸之路(中国段)的440篇游记,研究表明:游客所选择的游线集中于西安至敦煌段,尤为关注敦煌,游踪集中于甘肃和青海境内,而洛阳至西安及敦煌至新疆段受关注程度略低;游客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认知形象较为综... 采用文本挖掘法分析蚂蜂窝中关于丝绸之路(中国段)的440篇游记,研究表明:游客所选择的游线集中于西安至敦煌段,尤为关注敦煌,游踪集中于甘肃和青海境内,而洛阳至西安及敦煌至新疆段受关注程度略低;游客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认知形象较为综合,既有洞窟壁画、遗址遗迹等人文景观,又涵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景观,情感倾向积极且一致;当地生活体验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司机具有重要的导游作用。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各区旅游业发展条件和态势不均,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形象建设策略;丝绸之路主题形象塑造要遵循"和而不同"的理念;各地政府应加强公共文化空间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加强对旅游汽车司机的引导、监管和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本 旅游形象 旅游认知形象 旅游情感形象 情感倾向 内容挖掘 丝绸之路(中国段) 敦煌 旅游线路
下载PDF
基于游客感知的上海都市空间旅游意象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吴承照 王婧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2-87,共6页
旅游意象是游客心目中对城市的认知及其对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城市意象的自我表达与游客感知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直接影响城市对外营销策略与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本文在综述旅游意象理论及实证研究进展的基础... 旅游意象是游客心目中对城市的认知及其对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城市意象的自我表达与游客感知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直接影响城市对外营销策略与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本文在综述旅游意象理论及实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封闭式问卷调查法、认知地图法的结合对上海都市空间的旅游意象进行了要素分析、测量和评价,并探讨了旅游意象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在创造上海的都市形象、提升上海都市空间价值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都市旅游 游客感知 旅游意象 认知地图
下载PDF
基于地理空间认知规律的旅游形象设计——以黄河沿岸甘肃段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石培基 颉斌斌 邴广路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70,共5页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是形象设计的基础。从黄河沿岸甘肃段的地理空间属性出发,结合地理学关于地域空间的等级层次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观点,探讨了旅游者形成黄河沿岸甘肃段形象的基本空间过程和规律。其中依据地理空间等级...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是形象设计的基础。从黄河沿岸甘肃段的地理空间属性出发,结合地理学关于地域空间的等级层次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观点,探讨了旅游者形成黄河沿岸甘肃段形象的基本空间过程和规律。其中依据地理空间等级层次中的"认识链",做了受众分析和文脉提炼;依据"背景律"和"相似律",做了替代分析;依据地域分异性,进行了地方性文化识别定位。在此基础上,建立黄河沿岸甘肃段旅游形象系统及推出宣传口号。为业界和学界从地理空间认知的规律角度进行旅游形象设计做以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空间认知 旅游目的地形象 地理空间的等级层次性 甘肃省 黄河沿岸
下载PDF
沙漠型景区旅游形象感知对比研究——以宁夏沙坡头、沙湖景区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昀霏 李陇堂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8-133,共6页
随着宁夏沙漠型景区知名度的提升,沙漠旅游日益受到欢迎。以国内知名旅游社区蚂蜂窝旅行网中有关沙坡头、沙湖景区的网络游记和印象点评为样本,通过网络文本分析,利用ROST CM6软件提取沙坡头、沙湖旅游形象的高频特征词进行挖掘,对游客... 随着宁夏沙漠型景区知名度的提升,沙漠旅游日益受到欢迎。以国内知名旅游社区蚂蜂窝旅行网中有关沙坡头、沙湖景区的网络游记和印象点评为样本,通过网络文本分析,利用ROST CM6软件提取沙坡头、沙湖旅游形象的高频特征词进行挖掘,对游客实际感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对同是沙漠型景区的沙坡头、沙湖形象感知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对比研究提出了适合两景区形象建设和景区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形象感知 沙湖 沙坡头 网络文本分析
下载PDF
旅游前后目的地空间意象对比研究——以旅韩中国游客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唐玉凤 张宏梅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以旅韩中国游客为研究对象,以韩国旅游目的地空间意象为研究内容,以手绘认知地图方法为实现途径,通过机场跟团和散客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有效草图游前263份、游后259份。依托问卷中所提取和统计的认知地图的相关数据,分析韩国旅游目的... 以旅韩中国游客为研究对象,以韩国旅游目的地空间意象为研究内容,以手绘认知地图方法为实现途径,通过机场跟团和散客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有效草图游前263份、游后259份。依托问卷中所提取和统计的认知地图的相关数据,分析韩国旅游目的地空间意象形成的认知要素和认知结构。研究发现:空间认知的五大要素出现频率游后远大于游前,其中标志物要素比重最大;单体型结构成为旅韩中国游客在韩停留期间最主要的认知地图类型,游前游后都占最大比例;国家目的地认知地图构成要素超越城市的一般物质形态;国家目的地意象空间认知符号化。根据手绘草图呈现的内容,讨论了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其空间意象与居民城市意象的共性和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旅游目的地 空间意象 认知地图 要素 结构 旅韩中国游客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的文化主题景区旅游形象感知对比研究——以深圳、长沙世界之窗为例 被引量:20
19
作者 程珊珊 夏赞才 《旅游论坛》 2018年第5期111-123,共13页
休闲体验与文化熏陶的多重需要,使得文化主题景区日益受到关注与欢迎。通过数据收集器采集百度旅游网、大众点评上关于深圳世界之窗、长沙世界之窗的点评内容作为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运用ROST CM6.0软件提取了深圳世界之窗和长沙世界... 休闲体验与文化熏陶的多重需要,使得文化主题景区日益受到关注与欢迎。通过数据收集器采集百度旅游网、大众点评上关于深圳世界之窗、长沙世界之窗的点评内容作为样本,基于内容分析法,运用ROST CM6.0软件提取了深圳世界之窗和长沙世界之窗数据样本的高频特征词,构建了二者的语义网络图,并对比分析游客感知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结果发现:游客对同是文化主题景区的深圳世界之窗和长沙世界之窗形象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深圳、长沙世界之窗的旅游认知形象主类目和次类目一致但所占比重不同;深圳世界之窗和长沙世界之窗情感形象均以积极感知为主;深圳世界之窗的整体形象优于长沙世界之窗。基于上述结论,从景点级别、所属城市和历史发展3个方面阐释了游客感知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两个景区未来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形象感知 内容分析法 文化主题景区
下载PDF
基于城市意象的旅游节庆品牌认知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娇 吴小根 钟思琪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2-97,共6页
旅游节庆品牌认知是衡量游客认识和理解节庆品牌内涵及价值的标准,城市旅游节庆的主题也体现了城市意象的相关元素。在分析台北市地理区位、社会文化和城市功能等属性后,明确了台北具有"生态、创意、旅游"三大城市意象。以台... 旅游节庆品牌认知是衡量游客认识和理解节庆品牌内涵及价值的标准,城市旅游节庆的主题也体现了城市意象的相关元素。在分析台北市地理区位、社会文化和城市功能等属性后,明确了台北具有"生态、创意、旅游"三大城市意象。以台北101跨年晚会为例,研究旅游节庆品牌认知对游客支持意愿的影响,分析旅游节庆对推广城市意象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品牌信任、品牌忠诚度是影响游客支持意愿的六大驱动因素;节庆品牌认知对支持意愿的影响存在年龄、学历和居住地三方面的群体差异性;基于城市意象特征塑造旅游节庆品牌有利于推广城市意象,并延长节庆品牌的生命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旅游节庆 品牌认知 台北101跨年晚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