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Comparison and Trend analysis of Southeast Guizhou's Experimental Area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National Eco-efficiency
1
作者 YANG Ting-feng ,ZHAO Yong-xu,XU Xiao-chao Kaili University,Kaili 560000,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5期76-78,共3页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efficiency in Southeast Guizhou's experimental area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we conduct dynamic comparison research of its eco-efficiency and the ...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efficiency in Southeast Guizhou's experimental area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we conduct dynamic comparison research of its eco-efficiency and the national eco-efficiency,using single ratio method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to grasp the gap between its eco-efficiency and the national eco-efficiency,so that we can tak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eco-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eriod 1978-2010,the eco-efficiency in Southeast Guizhou's experimental area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as alway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eco-efficiency; the long-time average annual value of its eco-efficiency was less than one half of that of the national eco-efficiency,with the absolute gap of 1 630. 095 yuan /hm 2 ,and the gap tended to widen year by year in the period 1978-2002 ( the gap increased from 276. 551 yuan /hm 2 in 1978 to peak of 3 227. 713 yuan /hm 2 in 2002,with a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118. 047 yuan /hm 2 ,and especially after 1992,the gap was particularly evident,with a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194.771 yuan/hm 2 ) ,but from 2003,the gap between the two tended to decrease. Based on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grey system,in the period 2011-2025,the gap between the eco-efficiency in Southeast Guizhou's experimental area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national eco-efficiency will gradually narrow,and from 2019, the eco-efficiency in Southeast Guizhou's experimental area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ll be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eco-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Single ratio method
下载PDF
Trends in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biocapacity in China 1949-2013
2
作者 Yuan Cao Chengzhong Chen Xuguang Ge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7年第2期175-181,共7页
This paper proposes two concept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mponent index(EFCI) and the biocapacity component index(BCCI),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EF) and Shannon entropy approaches. Per capita EFCI and BCC... This paper proposes two concept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mponent index(EFCI) and the biocapacity component index(BCCI),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EF) and Shannon entropy approaches. Per capita EFCI and BCCI in China 1949-2013 are analyzed using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 Nonlinear models of per capita EFCI and BCCI in China 1949-2013 are presented and their cycles and predictions from 2014 to 2023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over the last 65 years show:(1) EFCI in China has increased constantly with fluctuations, while BCCI has slowly decreased. Their annual change rates are 2.81% and-1.26%,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ing EFCI indicates a gradual improvement in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e decreasing BCCI indicates severe environmental and population challenges.(2) The cycles of per capita EFCI have periods of 5.4 and 16.3 years, while cycles of per capita BCCI have periods of 3.6, 13,and 21.7 years. The predictive models indicate that EFCI will first decrease, reaching 0.02725 in2014, and will subsequently increase to 0.03261 in 2021. BCCI will increase, reaching 0.01365 in2014 and 0.01541 in 2022. EFCI and BCCI will reach 0.03037 and 0.01537, respectively, in 2023.Policymakers should ensure that the EFCI and BCCI increase in 2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component index(EFCI) biocapacity component index(BCCI) entropy method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 dynamic model
下载PDF
Sources, distribution, behavior, and detection techniques of microplastics in soil: A review
3
作者 Yu-chen Yan Zhong-fang Yang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4期695-715,共21页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microplastics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erms of the sourc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char...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microplastics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erms of the sourc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harm,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soil microplastics by referring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soil microplastics worldwide. It concludes that:(1) Existing studies worldwide have detected the pres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soil, water, and atmosphere, and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films, sewage sludge,and other man-made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microplastics in soil;(2) microplastics can adsorb heavy metal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and antibiotics in soil, chang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This will result in composite pollution and harm to the ecosystem;(3) microplastics in soil not only can destroy the activity of key soil microorganisms, but also enter the body of crops and soil animals, affecting normal growth of crops and soil animals, and further threaten human health;(4) at present, there is no unified operating standard for the sampling, processing, and detection process of microplastics.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visual inspection, spectroscopy, and thermal analysis hav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emerging detection technologies require urgent development.Microplastics have become a new pollutant in soil and thei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 They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and threaten human health through the food chain.Although related research on soil microplastics has just begun, it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microplastic heavy metal organic pollutant antibiotic MICROORGANISM ecological risk composite pollution detection method
下载PDF
直播方式对重庆地区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和生态位的影响
4
作者 黄乾龙 王楚桃 +6 位作者 何永歆 欧阳杰 朱子超 管玉圣 蒋刚 熊英 李贤勇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3-390,共8页
为高效绿色防除重庆地区直播稻田杂草,对淹水直播和湿润直播处理下稻田杂草的群落组成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淹水直播和湿润直播稻田的杂草群落分别由16种(隶属于9科15属)和18种(隶属于10科17属)杂草组成,水蓼(Polygonum hydropip... 为高效绿色防除重庆地区直播稻田杂草,对淹水直播和湿润直播处理下稻田杂草的群落组成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淹水直播和湿润直播稻田的杂草群落分别由16种(隶属于9科15属)和18种(隶属于10科17属)杂草组成,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和鬼针草(Bidens pilosa)为湿润直播下特有的杂草。淹水直播和湿润直播的重要杂草群落结构分别为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稗草(E.crus-galli)+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除稗草(E.crus-galli)外,两种直播方式下重要杂草的重要值均差异显著(P<0.05)。两种直播方式共有的14种重要或主要杂草中,淹水直播下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um)、稗草、异型莎草、陌上菜、看麦娘、笄石菖(Juncus prismatocarpus)、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共7种重要或主要杂草的生态位宽度较湿润直播下显著降低,且其种间(除笄石菖与双穗雀稗外)生态位叠加值或显著降低或持平。综上,淹水直播可抑制水蓼和鬼针草的萌发,从而改变稻田重要杂草的群落结构,而且可控制光头稗、稗草、异型莎草、陌上菜、看麦娘、笄石菖、双穗雀稗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方式 稻田杂草 群落组成 生态位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分析——以三江平原友谊农场为例
5
作者 孙佳歆 齐鹏 +2 位作者 章光新 杜崇 李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0-1068,共9页
本文以三江平原“黑土粮仓”——友谊农场为例,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当地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人均农业水资源生态足迹多年平均值为5.26 hm^(2)/人,生态承载力多年平均值为1.97 hm^(2)/人,水资源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 本文以三江平原“黑土粮仓”——友谊农场为例,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当地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人均农业水资源生态足迹多年平均值为5.26 hm^(2)/人,生态承载力多年平均值为1.97 hm^(2)/人,水资源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平均值为2.82,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安全状态;人均耕地资源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耕地资源生态盈余,生态压力指数平均值为0.69,耕地资源利用处于安全状态;(2)友谊农场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和水土资源生态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一般协调状态;(3)虽然农场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稀缺,该地区的水土资源承载力协调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研究结果对于黑土地保护,实现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土资源 生态足迹法 黑土粮仓 友谊农场
下载PDF
某关停铅蓄电池企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6
作者 罗刚 徐雪妮 郦薇 《新疆环境保护》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为探明江苏省某铅蓄电池企业生产6年关停后对该地块土壤是否造成污染,对土壤中Pb、Cu、Zn、Hg、As、Cd、Ni、Cr这8种重金属采样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径向基函数(RBF)插值法分析地块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分布特征。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Nemero... 为探明江苏省某铅蓄电池企业生产6年关停后对该地块土壤是否造成污染,对土壤中Pb、Cu、Zn、Hg、As、Cd、Ni、Cr这8种重金属采样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径向基函数(RBF)插值法分析地块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分布特征。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Nemerow综合指数法对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质量分析,对于涉及人体健康生态风险评价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开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已遭受明显的人为外源重金属污染,且局部重金属富集程度较高,纵向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100cm以上土壤中,区域整体污染程度达到轻度污染,其中危废库局部土壤受污染程度已为中度污染,建议对该单元土壤开展进一步风险评估和修复;研究区域土壤尚不存在潜在生态风险,但是需重点关注危废库构筑物单元的土壤环境质量,主要威胁来自土壤中的镉,其EiCd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等级已达到强的级别。建议该地块后续开发利用时不作为农用地使用或进行局部区域土壤修复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蓄电池 径向基函数插值法 Nemerow综合指数法 人体健康风险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下载PDF
2009-2018年桂林市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倩 马姜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8-188,共11页
桂林市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厘清其生态足迹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能有效促进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分析2009—2018年桂林市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揭示影响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因素。研究... 桂林市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厘清其生态足迹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能有效促进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分析2009—2018年桂林市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揭示影响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8年桂林市人均生态承载力较稳定。人均生态足迹先增大后减小,2015年达到峰值1.859 hm 2/人;人均生态赤字先增大后减小,生态系统因资源过度消耗出现超负荷运行。2)2009—2018年桂林市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基本保持不变,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先增大后减小,2015年达最大值,研究期间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均大于1。3)存量流量利用比与生态压力指数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存量流量利用比在2014年出现峰值,生态压力指数在2017年达到峰值。4)城市规模对生态足迹起显著逆向驱动作用。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对生态足迹起正向驱动作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显著,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生态足迹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生态足迹 偏最小二乘法 可持续发展 驱动机制 桂林市
下载PDF
产业结构演变下西南喀斯特地区产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以贵州省为例
8
作者 杨廷锋 吴显春 尚海龙 《宁夏农林科技》 2023年第2期64-68,共5页
运用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分析贵州省产业结构演变下产业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贵州省产业结构由“一二三”阶段演变到“二一三”“二三一”阶段以及“三二一”阶段,产业生态效率的增长率分别为8.2%、8.1%、14.1%... 运用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分析贵州省产业结构演变下产业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贵州省产业结构由“一二三”阶段演变到“二一三”“二三一”阶段以及“三二一”阶段,产业生态效率的增长率分别为8.2%、8.1%、14.1%,整体平均增长率为10.1%,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一产业的生态效率平均增长率为9.4%,第二产业的生态效率平均增长率为8.2%,第三产业生态效率平均增长率为10.6%。在1986—2019年间,贵州省各市(州)产业生态效率不断增加,产业生态效率与产业生态效率增长率存在一定差距,总体差距呈现减少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新时期贵州省经济发展的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效率 生态足迹模型方法 产业结构演变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贵州省
下载PDF
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广州 窦身堂 +3 位作者 凡姚申 于守兵 戴玮琦 吴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3,132,共8页
[目的]评价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承载状态,为地区水资源管理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结合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2007—2020年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 [目的]评价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承载状态,为地区水资源管理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结合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2007—2020年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核算分析,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30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黄河下游历年水资源生态足迹远高于生态承载力,水资源生态赤字现象严重;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年际间均呈波动降低趋势,用水效率逐渐提高,农业用水是最大的水资源生态足迹账户;黄河三角洲是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压力最大的区域,淄博、济南、郑州和泰安4市的生态压力相对较小;经济效应对黄河下游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起正向主导作用,技术效应起负向主导作用;预测结果表明,2021—2030年黄河下游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由0.387 hm^(2)/人降至0.359 hm^(2)/人。[结论]在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用水结构优化调整等综合作用下,黄河下游地区用水效率逐渐提高,水资源生态压力有一定幅度的缓解。但由于该区域水资源生态赤字基数较大,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形势依旧十分严峻,亟待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助力黄河下游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 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 黄河下游 灰色预测模型GM(1 1)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宁夏生态移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丽 王满旺 东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4-1012,共9页
经济发展如何破解生态环境资源约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为探究生态移民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情况,基于生态足迹法,构建了生态移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20年宁夏生态移民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 经济发展如何破解生态环境资源约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为探究生态移民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情况,基于生态足迹法,构建了生态移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20年宁夏生态移民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脱钩模型分析了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结果表明:(1)迁入区(红寺堡区)与迁出区(西吉县、隆德县、同心县)生态盈余呈下降趋势。红寺堡区生态盈余从2013年的0.730 hm~2·人~(-1)下降到2020年的-0.054 hm~2·人~(-1)。2000—2020年西吉县生态盈余从1.226 hm~2·人~(-1)下降到0.963 hm~2·人~(-1);隆德县生态盈余从0.760 hm~2·人~(-1)下降到-0.113 hm~2·人~(-1);同心县生态盈余从0.755 hm~2·人~(-1)下降到0.347 hm~2·人~(-1)。(2)迁入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迁出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较高,但内部发展不均衡。迁入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呈“W”变动趋势。从2013年-0.012降低到2020年-0.325。迁出区中西吉县和同心县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隆德县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2000—2020年西吉县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从-0.324上升到0.037;同心县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从-0.552上升到-0.125;隆德县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从-0.029下降到-0.375。(3)迁入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未实现协调发展,迁出区经济增长与生态压力脱钩状态呈现区域性差异。因此,提出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生态修复,走科技创新治理之路、优化资源配置,走协调发展之路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生态足迹法 可持续发展能力 脱钩模型 宁夏
下载PDF
黄山市三维生态足迹变化及旅游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洪琼 章锦河 +2 位作者 胡雯洁 王静玮 马敬轩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4期29-38,共10页
旅游业作为黄山市主导产业,其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黄山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亟待回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文章利用2000—2019年黄山市经济社会相关数据,基于“地区公顷”下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改进模型与偏最小二乘法,测度... 旅游业作为黄山市主导产业,其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黄山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亟待回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文章利用2000—2019年黄山市经济社会相关数据,基于“地区公顷”下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改进模型与偏最小二乘法,测度分析黄山市近20年生态足迹变化及旅游对其影响。研究表明:(1)黄山市“地区公顷”下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与“全球公顷”下因子存在一定差别,能更精准反映黄山市生态环境状况。(2)2000—2019年,黄山市生态赤字波动下降。人均生态足迹由1.51 ha·cap^(–1)减少到1.20 ha·cap^(–1)。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稳定在0.79 ha·cap^(–1)左右;(3)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变化平缓,黄山市居民占用的自然资本流量主要来自于耕地和林地;(4)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大于1,2019年大约需1.53个黄山市空间上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才能满足黄山市居民需求,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耕地和草地资源存量透支较多;(5)旅游发展可改善黄山市自然环境,一定程度缓解了黄山市生态压力。第三产业发展、旅游城镇化、居民消费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可降低黄山市生态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市 “地区公顷”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河源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尹诗婷 《广东水利水电》 2023年第11期55-59,共5页
为更好地了解河源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确保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创建河源市2012—2021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河源市整体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压力指数以及生态盈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河源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确保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创建河源市2012—2021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河源市整体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压力指数以及生态盈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源市生活和农业用水生态足迹总体呈平稳,略微小幅度上升,工业用水生态足迹较大幅度逐年减少,可知河源市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趋势良好,水资源承载力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水资源压力指数在安全范围内。研究成果表明,河源市有良好的水资源生态环境,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建设文明生态环境,促进河源市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法 水资源承载力
下载PDF
水足迹视角下华北平原典型县域土地整治生态绩效评价
13
作者 刘航 胡永翔 尚国琲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121,共7页
【目的】在水足迹视角下对华北平原典型县域(景县)土地整治生态绩效进行评价。【方法】基于GROPWAT计算土地整治前、后的蓝、绿、灰水足迹,构建以4个整治工程为准则层、共11个指标的土地整治生态绩效评价体系。选用综合赋权法对景县16... 【目的】在水足迹视角下对华北平原典型县域(景县)土地整治生态绩效进行评价。【方法】基于GROPWAT计算土地整治前、后的蓝、绿、灰水足迹,构建以4个整治工程为准则层、共11个指标的土地整治生态绩效评价体系。选用综合赋权法对景县16个乡镇进行生态绩效评价。【结果】土地整治实施后,景县蓝、绿、灰水足迹均有所增加,其中蓝水和灰水足迹增加显著;景县整体生态绩效处于较好水平,良等及以上乡镇共8个,中等及以上乡镇共13个。阻碍景县生态绩效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为:新增水浇地提高率、新增道路硬化率、排灌密度提高率、旱地水利化程度提高率和生物丰度指数提高率。主要障碍类型为水利障碍和土地平整障碍,次要障碍类型为道路障碍和生态障碍。【结论】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景县整体生态效益得到有效提高,但对水资源存在负面影响。水足迹视角下华北平原区县域土地整治生态绩效评价模式可为相似地区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可行性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水足迹 生态绩效 综合赋权法
下载PDF
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 被引量:48
14
作者 顾晓薇 李广军 +3 位作者 王青 刘建兴 丁一 刘敬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8-425,共8页
介绍了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以东北大学和沈阳大学为例将该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4787hm2,即需要24787hm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支持该校的各类消费并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 介绍了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以东北大学和沈阳大学为例将该方法应用于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4787hm2,即需要24787hm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支持该校的各类消费并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其生态效率(即单位生态生产性土地占用可支持的学生数)为0.94人·hm-2;沈阳大学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17218hm2,生态效率为0.8人·hm-2.在两所学校的生态足迹中,能源消费的足迹最大,分别占总足迹的68%和54%;食物消费和固态垃圾次之.对东北大学、沈阳大学和澳大利亚RedlandsUniversity的比较分析发现,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生的经济状况以及学校的专业领域构成和研究强度,对大学校园生态足迹、足迹构成和生态效率有重要影响.这一研究定量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要素,为创建“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评价“生态”校园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标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生态足迹 生态效率 成分法
下载PDF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以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为例 被引量:27
15
作者 蒋莉 陈治谏 +1 位作者 沈兴菊 郭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8-242,共5页
人口的膨胀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使得人类向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同时向环境源源不断地输入废弃物,已经严重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植被消亡、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 人口的膨胀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使得人类向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同时向环境源源不断地输入废弃物,已经严重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植被消亡、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暖等情况已经严重到难以遏制的地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大小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足迹的大小是各省(区市)的大中型企业个数、全社会固定生产投资等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总人口和GDP是生态足迹大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因子载荷量分别达到了0.940和0.913。值得一提的是非农业人口与生态足迹的相关系数超过了农业人口,这说明由于消费模式和生活水平等的差异,非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大于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期为生态足迹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生态足迹 生产投资 消费模式 大中型企业 供给能力 生活水平 环境容量 废弃物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区域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化模型构建——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48
16
作者 张皓玮 方斌 +2 位作者 魏巧巧 瞿颖 王庆日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70,共8页
研究目的:探讨区域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化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以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以生态超载指数作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在各区域间转移的测度,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市域间生态价值补偿量化模型,并以江苏省为例,测算... 研究目的:探讨区域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化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以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以生态超载指数作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在各区域间转移的测度,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市域间生态价值补偿量化模型,并以江苏省为例,测算各区域间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研究结果:(1)2011年江苏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北高南低,生态超载指数南亏北盈,表现出耕地生态供给和生态消费"空间异位"现象。(2)2011年江苏省整体上向外输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可获得16.99×108元耕地生态补偿费。(3)省内苏南地区及苏中南通市需分别支付104.83×108和2.88×108元耕地生态补偿费,苏中(除南通市)和苏北地区可分别获得24.68×108和100.05×108元的补偿费。研究结论:计算结果与各市的实际情况吻合,可为江苏构建耕地生态补偿路径提供参考,该测算方法对类似地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以区域生态价值量确定耕地保护指标,构建耕地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生态价值补偿 参数比照法 生态足迹 耕地
下载PDF
生态足迹的模型修正与方法改进 被引量:103
17
作者 周涛 王云鹏 +2 位作者 龚健周 王芳 冯艳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592-4603,共12页
生态足迹是测定人类活动的资源消费需求,判明自然资产是否被过度利用的有效工具。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模型,简单分析基本模型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争论,重点解析了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参数调整、项目计算、账户扩展等方面的演变和... 生态足迹是测定人类活动的资源消费需求,判明自然资产是否被过度利用的有效工具。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模型,简单分析基本模型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争论,重点解析了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参数调整、项目计算、账户扩展等方面的演变和修正。介绍生态足迹研究的传统方法:综合法和组分法,评述了生命周期评价,基于投入产出分析,三维模型,净初级生产力,能值理论,时序分析等的方法改进。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期望对我国的生态足迹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模型修正 方法改进
下载PDF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8
作者 陈冬冬 高旺盛 陈源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83-1988,共6页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生态足迹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同时,对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出现了将生态足迹分析与物流能流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相结合的适用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各种方法,尤其是最近出...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生态足迹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同时,对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出现了将生态足迹分析与物流能流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相结合的适用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各种方法,尤其是最近出现了分配足迹到最终需求类型的“标准化”方法.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不同方法的产生情况,指出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分为过程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两套体系,并具体介绍了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建立了较为明晰的生态足迹发展的方法框架.针对当前国内外生态足迹方法的应用现状和趋势,提出重点把握3个方向:统一综合法在国家和区域尺度的研究;探索投入产出法、成分法等方法在国内的应用;加强时间序列研究和多情景预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综合法 成分法 投入产出法 展望
下载PDF
基于锡尔系数及改进生态足迹的河北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褚英敏 李素喜 刘金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95,共5页
基于锡尔系数与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河北省旅游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从2001年到2012年,河北省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承载力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总体表现出生态赤字状态,河北省旅游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空间上,在11个地级市中,... 基于锡尔系数与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河北省旅游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从2001年到2012年,河北省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承载力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总体表现出生态赤字状态,河北省旅游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空间上,在11个地级市中,秦皇岛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与人均旅游生态赤字均最高,沧州市最低;而张家口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最高,唐山最低,从环渤海、环京津与环省会旅游圈来看,3个旅游圈之间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差异较小,但各旅游圈内各市的差异较大,其中以环渤海旅游圈内的差异最大;为了促进河北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旅游、降低旅游生态赤字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生态足迹方法 锡尔系数 旅游生态足迹 旅游生态承载力 旅游生态赤字
下载PDF
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尹科 王如松 +1 位作者 姚亮 梁菁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4-589,共6页
近年来,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度量工具之一,获得了广泛关注。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和趋势,结果表明,(1)在核算方法上尚存争议,目前主要的核算方法有3种:传统土地足迹法;能值足迹法;... 近年来,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度量工具之一,获得了广泛关注。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和趋势,结果表明,(1)在核算方法上尚存争议,目前主要的核算方法有3种:传统土地足迹法;能值足迹法;投入产出足迹法。(2)从静态足迹核算朝时间序列足迹分析和动态情景足迹预测演化。(3)尽管在各个尺度上都有应用,但生态足迹目前仅被看作是交流工具,用于决策分析的意义不大。拓展其在企业及其产品系统的应用,将是其应用价值体现的一个突破口。(4)生态足迹作为一系列指标的一部分时,发挥作用更大。(5)生态足迹应加强与现有核算体系(如GDP)的衔接,增加其被决策者接纳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足迹 能值生态足迹 投入产出生态足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