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ople'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1
作者 张晗 QIAN Chuijun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3年第3期558-575,共18页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promoting the people’s we...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promoting the people’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This reflect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and implies that common prosperity is not just an economic issue,but also a political matter,a moral subject,and a human rights goal.Being“people-centered”is the core positioning of common prosperity,with its inherent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attributes.In terms of the object dimension of prosperity,it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rights such a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ll-being,which are advanced in a coordinated manner,and a deepening level of guarantee gradually improving.In the practical concept of“shared development,”it emphasizes the unity of state obligations and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ies,as well as the phased approach and promo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the rule of law.Therefore,the essence of common prosperity lies in shifting from a“material-centered”perspective to a“people’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centered”perspective.It combines the principles of fairness and inclusiveness with the recognition of diverse developmental needs.The focus is on enhancing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he people,aiming to truly achieve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and promote people’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realization of“common prospe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on prosperity people’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people-centered shared development subjective initiative
下载PDF
彝族创世神话中的华夏认同
2
作者 肖坤冰 吉祥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1,141,共8页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创世神话等不仅表达了各民族的世界观、宇宙观,也从“华夏边缘”反映出本民族与汉族及其他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流传的口头传统中,有大量以“同源共祖”为主题的英雄史诗、...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创世神话等不仅表达了各民族的世界观、宇宙观,也从“华夏边缘”反映出本民族与汉族及其他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流传的口头传统中,有大量以“同源共祖”为主题的英雄史诗、创世神话、建寨传说和叙事长诗等。这些口头传统是在少数民族内部自发形成的、超越血缘和地域的共同体认同。在西南横断山区,汉、藏、羌、彝等民族和睦相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十分活跃。因此,在彝族的创世神话中,既包含着彝族先民的本民族记忆,也包含着彝族与周边藏、羌、汉等民族交往的历史记忆。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彝族通过对神话的“复述”和重新“叙事”,不断调整和重塑与其他周边民族的关系,这使古老的神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彝族创世神话中所体现出的朴素的华夏认同观念将有助于进一步凝聚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创世神话 同源共祖 华夏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马克思生产力主体性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 被引量:1
3
作者 徐绮蔚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8期23-30,共8页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主体性视角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因此,新质生产力必然表现出人民主体的本质特征。从主体性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 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主体性视角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因此,新质生产力必然表现出人民主体的本质特征。从主体性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之源表现为“一切依靠人民”,其具体体现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产业升级,激发劳动者创造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为本,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从人民主体出发,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旨归表现为“一切为了人民”,即坚持人民至上,让人民群众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园、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 科技创新 共同富裕 人民主体
下载PDF
从“他者”到“主体”——以社会资本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思考
4
作者 张潇天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57-62,共6页
残疾人共同富裕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殷实的物质基础、公平的分配制度、社会与残疾人的共同参与。目前为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所提供的支持与保障主要围绕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两方面,但残疾人的共同富裕离不开社会资本发挥效能,丰富的社... 残疾人共同富裕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殷实的物质基础、公平的分配制度、社会与残疾人的共同参与。目前为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所提供的支持与保障主要围绕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两方面,但残疾人的共同富裕离不开社会资本发挥效能,丰富的社会资本可为残疾人共同富裕奠定社会网络基础、推动残疾人建立社会信任、促进“残障群体—健全人”互惠规范形成,为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更多可能。但是,由于外部社会环境制约以及内部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所需的行动型社会资本、结构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均较为匮乏,制约其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发挥效能。为此,应从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个体内部三方面共同促进社会资本增量,发挥其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共同富裕 他者 主体 社会资本
下载PDF
美好生活的人学意蕴及实践路径
5
作者 郗芙蓉 郭钦逵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9期47-51,共5页
新时代美好生活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现实的人”作为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并非抽象意义的人,而是内含多重规定性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既是“实践”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更是“历史”的人。美好生活秉承人民至上的... 新时代美好生活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现实的人”作为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并非抽象意义的人,而是内含多重规定性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既是“实践”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更是“历史”的人。美好生活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人在美好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确证了“现实的人”是美好生活创造主体、价值主体和享有主体的统一。美好生活想要从理念愿景变为现实体验,要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动力,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根本原则,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美好生活 主体 新质生产力 共建共享 共同富裕
下载PDF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演变历程、现实意义与价值旨归
6
作者 张建玲 张冬利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7期15-22,共8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历时性来看,它的提出离不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精神生活的优良传统及其具体历史实践。就共时性而言,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精...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历时性来看,它的提出离不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精神生活的优良传统及其具体历史实践。就共时性而言,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其超越民族界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新的叙事逻辑。从价值性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价值追求,人民是实践主体、评价主体、受益主体。通过上述三维一体的结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文化自觉 精神富有 以人民为中心
下载PDF
人民主体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历程、经验及展望
7
作者 陈子昂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7-42,共6页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基于人民主体性视角,深入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历程、经验及展望。研究认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沿着普惠可及—公平均等—优质共享的梯度演进,通过采取专项规划,梯度提高服务...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基于人民主体性视角,深入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历程、经验及展望。研究认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沿着普惠可及—公平均等—优质共享的梯度演进,通过采取专项规划,梯度提高服务水平、标准体系,推进服务均等化、资源保障,助推服务可持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衔接、协同统筹,弥补服务短板弱项、数字赋能,驱动精准治理、监督评估,构建激励约束机制等举措来助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发展成就凸显制度优势转为服务效能经验,通过以人民至上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以需求导向回应性治理构建供需衔接机制、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构建优质共享的制度保障体系、以价值共创推进服务共同体建设来阐释人民主体性思想。“十四五”时期需优化全民健身资源布局,瞄定优质共享关键指标,推动管理体制改革,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主体性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共同富裕 体育强国 健康中国 共建共治共享
下载PDF
论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的主体生成策略 被引量:3
8
作者 朱春艳 陈凡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66-169,共4页
原有环境管理模式存在3个方面的主体缺失,即在管理上"见物不见人"、主体范围过于狭窄、片面的自然观。由此出发,提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模式——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其基本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以人为本、整体协... 原有环境管理模式存在3个方面的主体缺失,即在管理上"见物不见人"、主体范围过于狭窄、片面的自然观。由此出发,提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模式——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其基本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以人为本、整体协调。进而从制定主体民主参与的制度规范、提升公民的环境意识、加强科学技术教育3个方面探讨适应这种环境管理模式的主体生成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环境管理 环境意识 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 主体生成 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下载PDF
张载《西铭》所构设的理学新语境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新春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西铭》借易学的语境,基于天道性命的贯通,本乎天地人三才三而通贯为一的性命之理,着眼个体之"我"对于三才之一的人的角色承当,从"我"出发,为"我"构设了性命之理的生命大语境,生命终极承当与实现的宇宙... 《西铭》借易学的语境,基于天道性命的贯通,本乎天地人三才三而通贯为一的性命之理,着眼个体之"我"对于三才之一的人的角色承当,从"我"出发,为"我"构设了性命之理的生命大语境,生命终极承当与实现的宇宙大家庭语境,浸润礼、仁、孝的生命人文价值语境,开示了"我"对宇宙大家庭的认同承当,以及基于此所应当过的通体心存敬畏感恩珍视善待的直面父天母地的孝子、肖子的生活。昭示了士人当仁不让于圣贤的生命主体意识自觉,宣示了士人致君泽民利物舍我其谁的强烈家国天下以及整体宇宙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铭》 父天母地 民胞物与 宇宙大家庭意识 生命主体意识自觉
下载PDF
浅谈唐太宗治国理念里的和谐意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少玉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0年第1期7-10,共4页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历史上著名盛世之一,它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唐太宗治国理念里的和谐指导思想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从人才观、君臣观、君民观、民族观四方面阐述了唐太宗治国理念里的和谐意识及其作用。
关键词 和谐意识 人才观 君臣观 君民观 民族观
下载PDF
灵视——华兹华斯诗艺建构的核心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永锋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74-76,共3页
华兹华斯是一个灵视诗人。华氏的灵视力首先表现在其作品中强烈的生命意识:诗人坚信世间万物皆有神性,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同时,华兹华斯的灵视力使他把自然当作传达情感的强有力的工具,在诗人的眼中,自然是人类接近上帝的媒介,是人类灵... 华兹华斯是一个灵视诗人。华氏的灵视力首先表现在其作品中强烈的生命意识:诗人坚信世间万物皆有神性,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同时,华兹华斯的灵视力使他把自然当作传达情感的强有力的工具,在诗人的眼中,自然是人类接近上帝的媒介,是人类灵魂的导师,最能激发想像力的工具,是人类精神的伊甸园;华兹华斯还是是一个热衷于描写人类精神世界的大师,他喜欢选择贫苦的农夫、儿童、心智不全者以及老人作为他文学创作的对象,通过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探索,诗人成功的展示了那沉静而永在的人性的悲曲中所渗透的人性的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华斯 灵视 生命意识 自然 精神伊甸园 普通大众 崇高
下载PDF
“平民意识”与“世道良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宏图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5-36,共2页
报告文学的创作与评论应有“平民意识与世道良心”。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报告文学没有出现引起巨大震动作品的原因在于作品没有把握住“世道良心” ;而缺少真正优秀的作品原因是报告文学作家缺乏“平民意识”。要使新世纪的报告文学走... 报告文学的创作与评论应有“平民意识与世道良心”。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报告文学没有出现引起巨大震动作品的原因在于作品没有把握住“世道良心” ;而缺少真正优秀的作品原因是报告文学作家缺乏“平民意识”。要使新世纪的报告文学走出颓势 ,作家应具有平民意识 ,作品应直指世道良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文学作家 报告文学作品 平民意识 世道良心
下载PDF
老舍小说平民化的多元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戴永课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年第6期109-111,共3页
老舍小说有着浓郁的平民意识,具有极强的平民化取向。这种平民化的创作追求,构成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独到的文学景观。从作家本体、文本审美性与文学史意义等三个维度考察,可以看到老舍小说平民化重要的价值内蕴与价值构成。
关键词 老舍 平民意识 价值构成
下载PDF
论张欣的都市写作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月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81-85,共5页
在都市题材小说创作中 ,张欣无疑是卓有成就的。她将自我的主体意识强烈地渗透于都市文本之中 ,形成了独到的都市文学的美学特征 ,构成了当代文坛一道亮丽的文学景观。
关键词 张欣 都市生活 小说创作 美学特征 主体意识
下载PDF
论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的主体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游云福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86-90,共5页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主体。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的主体性包括两大方面:公安机关在处理与民众关系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四种意识,即自觉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主体。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的主体性包括两大方面:公安机关在处理与民众关系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四种意识,即自觉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造能动意识;公安机关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宣传与动员作用、参谋与协调作用、先锋与善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机关 和谐警民关系 主体性 主体性意识 主体性作用
下载PDF
从关汉卿的文化思想看《窦娥冤》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窦春蕾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47-50,共4页
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家,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历来受到广泛关注。不同时代受不同价值观影响,对关汉卿杂剧尤其是其悲剧代表作《窦娥冤》的文化思想意义作出了不同评判。我们认为《窦娥冤》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儒家文化的伦理精... 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家,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历来受到广泛关注。不同时代受不同价值观影响,对关汉卿杂剧尤其是其悲剧代表作《窦娥冤》的文化思想意义作出了不同评判。我们认为《窦娥冤》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使命感,立足于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立足于进取精神和民本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伦理精神 忧患意识 民本思想 仁政理想 关汉卿 文化思想 《窦娥冤》 价值取向 杂剧创作
下载PDF
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
17
作者 邹腊敏 许仲举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4-36,共3页
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论。以人为本为我们科学解读邓小平的人民主体思想提供了新视角。坚持以人为本是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其本质要求,也是其遵循的价值准则。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邓小平 人民主体思想 人民群众
下载PDF
论人的主体意识在神话中的体现
18
作者 王曰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8-81,共4页
学术界一直认为“原始人没有主体意识”,其实不然。原始人不仅有了朦胧的主体意识,而且还有了主体意识的发展。原始人从物我混同到始祖英雄创造,再到神话始祖的主体意识发展正是代表了主体意识在神话中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 主体意识 神话 发展
下载PDF
世俗社会的写真——池莉“新写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
19
作者 谢延秀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3-86,共4页
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在题材选取、人物塑造、叙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 ,她用平民意识关注现实生活 ,描写世俗百姓在物欲压抑下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苦闷 ,真实地再现了 2 0世纪 80、90年代中国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 池莉 新写实主义 平民意识 小说 艺术特征 题材 人物塑赞赏 叙述方式 语言
下载PDF
论老舍小说的隐含读者
20
作者 王卫东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44-47,共4页
小说叙述者在创作作品时,已经给作品规定了隐含读者。老舍小说的隐含读者就是城市普通居民。老舍清楚城市普通居民最关心哪些故事,所以他的小说中多叙述传奇、侠、恋爱等题材。老舍也知道城市普通居民的欣赏习惯,所以他的小说故事大都... 小说叙述者在创作作品时,已经给作品规定了隐含读者。老舍小说的隐含读者就是城市普通居民。老舍清楚城市普通居民最关心哪些故事,所以他的小说中多叙述传奇、侠、恋爱等题材。老舍也知道城市普通居民的欣赏习惯,所以他的小说故事大都有头有尾,人物结局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确定,叙述时序比较单一。老舍更明白城市普通居民心理对于善恶各有报应的要求,所以他的小说也很注重关于善人恶人不同结局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读者 普通居民 叙述题材 人物结局 善恶有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