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活美学赋能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
1
作者 史云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生活美学既是一种新型美学形态,也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对乡村美学经济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调查法阐释生活美学的内涵要义、价值意蕴以及与民宿嵌入融合的逻辑理路,分析当前乡村民宿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后发现:为了祛... 生活美学既是一种新型美学形态,也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对乡村美学经济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调查法阐释生活美学的内涵要义、价值意蕴以及与民宿嵌入融合的逻辑理路,分析当前乡村民宿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后发现:为了祛除民宿沉疴痼疾,乡村民宿要运用生活美学新质生产力优化空间设计,展示器物美学,营造美学场景,拓展私域流量运营,聚合乡村美学业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力,引爆消费美学消费触点,满足住客情绪价值,赋能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学 新质生产力 情绪价值 高质量发展 乡村民宿
下载PDF
乡村教师留任意愿的教育生活史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 被引量:1
2
作者 田国秀 万瀚龙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年第4期10-16,共7页
提升教师留任意愿是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基于积极主义视角,采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教育生活史方法纵向、动态地挖掘乡村留任教师——T老师的心路历程,发现情感能量是支撑T老师成为“心甘情愿留任者”的内在动力,实质是... 提升教师留任意愿是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基于积极主义视角,采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教育生活史方法纵向、动态地挖掘乡村留任教师——T老师的心路历程,发现情感能量是支撑T老师成为“心甘情愿留任者”的内在动力,实质是乡村学校营造互动仪式的质量。提升乡村教师留任意愿需重视情感纬度,情感留人可以从改善教师人际生态、构筑成才通道等路径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留任意愿 情感能量 互动仪式 教育生活史
下载PDF
延展心智:脑是实现心智的唯一基础吗? 被引量:1
3
作者 苏佳佳 叶浩生 《心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89-1902,共14页
当今时代,人类正处于科学技术试图催生新文明的前夜。互联网、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科技将人类的认知能力延伸到机器之中,甚至改变了人类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得人们逐渐接受“心理生活并不局限于脑”这样一种信念。这引发了人们对“延展... 当今时代,人类正处于科学技术试图催生新文明的前夜。互联网、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科技将人类的认知能力延伸到机器之中,甚至改变了人类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得人们逐渐接受“心理生活并不局限于脑”这样一种信念。这引发了人们对“延展心智”问题的关注。延展心智曾经主张,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等心理过程并非局限于有机体的脑或中枢神经系统。相反,在某些条件下,有机体非神经部分的身体、身体之外的环境和世界都是实现心智的有效成分,发挥了构成性的功用。早期的延展心智研究集中于认知过程的探讨,经历了三波浪潮;后来又扩展到延展情感,探讨了情绪和情感的延展属性。近期,意识体验是否可延展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如果认知、情感和意识体验都可超越个体的生物疆界,包含实现心智过程的外部资源,那么,心理生活可能就不再囿于头颅和皮肤,脑也并非实现心理生活的唯一器官。实际上,延展心智依然是建立在具身认知的理论之上,关键是如何看待“身体”的主动作用。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心理生活的本质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生活 延展心智 延展认知 延展情感 延展意识
下载PDF
高校学生低碳生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描述性统计分析
4
作者 王小艺 于潇睿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13期96-99,共4页
采用随机抽样法向某市高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研究高校学生的低碳生活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行为意愿较高,价值认知、情感认知、规范信念、依从动机、个人能力、外部动员六要素对学生低碳生活行为意愿... 采用随机抽样法向某市高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研究高校学生的低碳生活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行为意愿较高,价值认知、情感认知、规范信念、依从动机、个人能力、外部动员六要素对学生低碳生活行为意愿有显著性影响,不同的年级和低碳知识了解程度,学生的低碳生活行为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与高校合作,建立相应的低碳生活监测机制,低碳生活正向激励机制等,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低碳生活行为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生 低碳生活意愿 行为态度 主观规范 知觉行为控制 依从动机 价值认知 情感认知
下载PDF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生活安全意识调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晶晶 李士雪 +3 位作者 徐凌忠 盖若琰 惠亚茹 崔伊萌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31-633,共3页
目的: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生活中的安全意识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及进一步开展农村学龄前儿童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山东省2个县735例学龄前儿童,并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目的: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生活中的安全意识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及进一步开展农村学龄前儿童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山东省2个县735例学龄前儿童,并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年龄、监护类型、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类型及父母共同陪伴孩子的时间与儿童生活安全意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农村学龄前儿童和父母的安全教育,从而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学龄前儿童 生活安全意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体意识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光照 倪永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15,共4页
嵇康《声无哀乐论》不但是音乐的,而且是哲学的,隐含了嵇康对生命哲学中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与价值认同,代表了魏晋士人探索主体性价值的成就。其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和主体性认识的新的理论趣味,既奠定了嵇康音乐新解的历史价值,也建构起... 嵇康《声无哀乐论》不但是音乐的,而且是哲学的,隐含了嵇康对生命哲学中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与价值认同,代表了魏晋士人探索主体性价值的成就。其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和主体性认识的新的理论趣味,既奠定了嵇康音乐新解的历史价值,也建构起他所主张的个性自由和逍遥的理想"音乐"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声无哀乐 生命意识 主体性 音乐人格 魏晋玄学
下载PDF
民间信仰的情感维度与村落公共生活的整合——以桂北村落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7
7
作者 袁松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69,共7页
桂北村落以"天地国亲师"为崇拜对象的传统民间信仰把集体仪式嵌入到村庄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在人们情绪高昂的时刻唤醒内心深处的亲情,人们在子孙绵延的情感之链中寻找安身立命的基础,祖先与子嗣在阴阳两界之间互相支持,而兄弟... 桂北村落以"天地国亲师"为崇拜对象的传统民间信仰把集体仪式嵌入到村庄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在人们情绪高昂的时刻唤醒内心深处的亲情,人们在子孙绵延的情感之链中寻找安身立命的基础,祖先与子嗣在阴阳两界之间互相支持,而兄弟与村友成为在同一块土地上延续永恒的同道者。通过以丧礼为代表的情感宣泄机制,人们直觉到村庄共同体的存在,并产生出宗教般的神圣感。这种信仰型塑了全体村民对于村庄的深切认同与情感依恋,使得他们在村庄公共生活中甘心付出,并主动承担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情感能量 村庄公共生活 整合功能
下载PDF
自觉意识下乡村振兴的维度——一种理解农民生活基础的文化转型人类学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旭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3-145,共13页
在文化转型背景下,乡村存在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与简单性,所谓乡村问题是旧问题和新问题的相互叠加,由此带来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变,同时而引发自觉意识下的文化转变。乡村以两个面向而存在:其一是以土地作为根基的乡村,其二是作为文化而存在... 在文化转型背景下,乡村存在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与简单性,所谓乡村问题是旧问题和新问题的相互叠加,由此带来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变,同时而引发自觉意识下的文化转变。乡村以两个面向而存在:其一是以土地作为根基的乡村,其二是作为文化而存在的乡村,两者交互作用,彼此依赖。乡村不是一种孤立性的存在,而是处在了城乡之间,乡村和城市之间在文化与社会功能上都有着一种彼此勾连的一体性。因此,我们便要注意到在文化约束下乡村形貌的根基性差异。在中国乡村的根底里有一种受到土地所束缚的乡土性存在,而西方世界则一直试图从土地之中脱离出来,转而成为受到十字架所束缚的那种共同体的存在。我们因此也需要注意到在转型的语境之下,中国乡村的独特性存在如何转而成为了现代知识得以创造的试验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乡村振兴 文化自觉 农民生活 乡村社会
下载PDF
农村留守妇女生命质量与情绪表达、睡眠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玖菊 齐音 +6 位作者 马清上 李薇 李梓杰 张郢 刘华清 李丽娜 王志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89-993,共5页
目的:探讨留守妇女生命质量与情绪表达、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SF-36生命质量、情绪表达和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对294名留守妇女进行施测。采用方差分析,分析了生命质量与情绪表达、睡眠在不同年龄、收入、朋友数量、务工时间上的差异... 目的:探讨留守妇女生命质量与情绪表达、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SF-36生命质量、情绪表达和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对294名留守妇女进行施测。采用方差分析,分析了生命质量与情绪表达、睡眠在不同年龄、收入、朋友数量、务工时间上的差异;使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分析生命质量、情绪表达、睡眠的相关;使用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睡眠质量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①不同年龄的留守妇女在生命质量(F=6.043,P<0.01)、情绪表达(F=5.355,P<0.01)和睡眠质量(F=2.646,P<0.0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丈夫外出务工时间不同在生命质量(F=5.322,P<0.01)、情绪表达(F=4.476,P<0.01)和睡眠质量(F=4.121,P<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不同的子女数量在睡眠质量(F=6.221,P<0.01)和生命质量(F=8.903,P<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知心朋友数量不同的在生命质量(F=7.325,P<0.01)、情绪表达(F=4.836,P<0.01)和睡眠质量(F=3.655,P<0.0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睡眠质量得分和情绪表达得分、生命质量得分呈负相关(r=-0.125,-0.472;P<0.05);情绪表达和生命质量正相关(r=0.147,P<0.05);⑥年龄(50岁及以上)、丈夫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睡眠质量进入了回归方程(R^(2)=0.285)。结论:年龄、务工时间、子女数量、睡眠质量影响留守妇女的生命质量和情绪表达,情绪表达得分越高,生命质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妇女 生命质量 情绪表达 睡眠质量
下载PDF
民间信仰的情感之维与村庄公共生活的整合——以桂北村落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7
10
作者 袁松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29-34,共6页
从桂北农民基于信仰基础的情感视角来考量村庄公共生活中的行动者,可以发现并理解传统民间信仰在当代村庄公共生活中发挥整合功能的抽象机理。通过把集体仪式嵌入村庄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在人们情绪高昂的时刻唤醒内心深处的亲情,村民... 从桂北农民基于信仰基础的情感视角来考量村庄公共生活中的行动者,可以发现并理解传统民间信仰在当代村庄公共生活中发挥整合功能的抽象机理。通过把集体仪式嵌入村庄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在人们情绪高昂的时刻唤醒内心深处的亲情,村民们形成了将子孙绵延的情感之链作为生命依托的意义系统,而兄弟与村友则成为在同一块土地上延续永恒的同道者。通过以丧礼为代表的情感宣泄机制,人们直觉到村庄共同体的存在,并产生出宗教般的神圣感,它型塑了全体村民对于村庄的深切认同与情感依恋,使得他们在村庄公共生活中甘心付出,并主动承担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情感能量 村庄公共生活 整合功能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小学教师精神生活现状调查研究——基于四川省C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岚 邓成飞 李森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10-118,共9页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社会背景下,关注乡村教师精神生活对促进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调查结果显示,乡村小学教师的精神生活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与其专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精神生活...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社会背景下,关注乡村教师精神生活对促进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调查结果显示,乡村小学教师的精神生活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与其专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精神生活水平有利于改善乡村小学教师生存境况、提高教学生活质量和促进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改善乡村小学教师精神生活状况,应完善乡村教育制度体系,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建构乡村校园生态文化体系,丰富乡村教师文化生活;培育乡村教师精神文化,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乡村教师 教师精神生活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教师文化自觉
下载PDF
张岱山水小品文的个性意识与时代内涵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永泉 《武警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84-86,共3页
张岱的山水小品文创作受晚明社会风气的影响 ,鲜明地体现出晚明山水文学的共性特征 ,指出了晚明士大夫适世娱世的人生态度和注重山水的悦已作用 ,同时由于其独特的人生历程及审美视野 ,张岱的山水小品文亦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个性风彩和思... 张岱的山水小品文创作受晚明社会风气的影响 ,鲜明地体现出晚明山水文学的共性特征 ,指出了晚明士大夫适世娱世的人生态度和注重山水的悦已作用 ,同时由于其独特的人生历程及审美视野 ,张岱的山水小品文亦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个性风彩和思想内涵 ,如其对自然生命观、个性美的认识等 ,在晚明文坛独树一帜 ,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理解 ,提升了人们对自然的观照态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品 山水文学 个性意识 生命观 个性化 情感化
下载PDF
苦难生存境域中生命意义的探寻——阎连科乡村小说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1
13
作者 韦永恒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9-162,共4页
阎连科善于在苦难生存境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乡村小说在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生存状态的热切关注和审美表现中,不仅揭示了沉重苦难与边缘生存中生命存在的苦痛与叹息,还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著精神和坚韧顽强的抗... 阎连科善于在苦难生存境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乡村小说在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生存状态的热切关注和审美表现中,不仅揭示了沉重苦难与边缘生存中生命存在的苦痛与叹息,还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著精神和坚韧顽强的抗争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连科 乡村小说 苦难 生命意识 抗争 死亡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民众的社会意识觉醒与心理嬗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东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2010年第1期22-25,共4页
长期以来由于乡村民众自我认同的缺失,致使乡村社会一直处在那种波澜不惊的既往秩序之中。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却是另一番景象,个中缘由既有当初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边区民众自我意识认知的转变与升华的结果。边区开展以... 长期以来由于乡村民众自我认同的缺失,致使乡村社会一直处在那种波澜不惊的既往秩序之中。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却是另一番景象,个中缘由既有当初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边区民众自我意识认知的转变与升华的结果。边区开展以"吴满有运动"为代表的劳动英雄奖励大会,不仅塑造了乡村民众的自我意识认知,而且使得这种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而这种自我意识的转变与升华,又从根本上促成了民众生活方式的觉醒与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乡村民众 自我意识 生活方式
下载PDF
乡村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表现水平实证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海珠 王爱玲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44-48,共5页
通过对山西、河北、河南三省30所乡村学校初中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表现水平的调查研究发现,乡村初中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表现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传递教学信息的能力"表现最好,"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表现最差。同... 通过对山西、河北、河南三省30所乡村学校初中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表现水平的调查研究发现,乡村初中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表现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传递教学信息的能力"表现最好,"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表现最差。同时,教学实施能力受性别的影响较大,受职称、教龄和学历的影响较小。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应从物质生活、情感关怀、专业提升三个方面建立三维一体的教学实施能力支持系统,其中,物质生活支持系统的构建是提升乡村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基础,情感关怀支持系统的构建是提升乡村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动力,专业提升支持系统的构建是提升乡村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根本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教学实施能力 表现水平 物质生活 情感关怀 专业提升
下载PDF
宋代隐逸词生命意识探微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术文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74-77,共4页
生命意识是生命本体的外在化和客体化表现,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情感交流现象,其作为人所共有的特殊心理情绪,具有高度的审美意义。具体到宋代隐逸词,其生命意识由自由之心、闲适之情、空灵之境构成。文章通过细读文本、考察文化,对宋代... 生命意识是生命本体的外在化和客体化表现,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情感交流现象,其作为人所共有的特殊心理情绪,具有高度的审美意义。具体到宋代隐逸词,其生命意识由自由之心、闲适之情、空灵之境构成。文章通过细读文本、考察文化,对宋代隐逸词三个层面的生命意识进行更为深入的审美观照,从词作的深层意蕴中,探究宋代词人对生命存在的体验与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词 生命意识 自由 情感 意境
下载PDF
生命崇拜与心灵净化——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性意识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鲁华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69-74,共6页
文学创作与性及其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贾平凹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文章从女性意识、生命情感的破却与抑郁、男性中心意识等方面,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性意识进行了阐述,以期对这位作家的文化人格进行更深一步的探... 文学创作与性及其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贾平凹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文章从女性意识、生命情感的破却与抑郁、男性中心意识等方面,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性意识进行了阐述,以期对这位作家的文化人格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与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贾平凹 男性中心意识 文化人格 女性意识 作家 生命崇拜 心灵净化 证明 情感
下载PDF
孟浩然、王维山水诗的情感差异及其原因 被引量:1
18
作者 葛力力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21-124,共4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异同,通过将二人题材相同的山水诗加以比较分析,得知二人一些山水诗存在着描写的景物相似,而其中的情感却存在着明显差异的情况,引入马克思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理论后认为:此种差异主要... 为了进一步探讨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异同,通过将二人题材相同的山水诗加以比较分析,得知二人一些山水诗存在着描写的景物相似,而其中的情感却存在着明显差异的情况,引入马克思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理论后认为:此种差异主要是由作者不同的思想情感造成的,或者说,是由作者不同的生命意识活动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浩然与王维 山水诗 比较分析 情感差异 生命意识
下载PDF
《野草·颓败线的颤动》中的怨恨情感探究
19
作者 张琴凤 曲珊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23-26,共4页
鲁迅先生《颓败线的颤动》蕴含了丰富的怨恨情感。文中的母亲以出卖肉体的屈辱养活了子女,却被子女怨恨鄙视。子女的怨恨导致母亲内心的痛苦、愤怒与怨恨,使母亲最终进行绝望的复仇。论文运用马克斯·舍勒的怨恨理论,详细解读文中... 鲁迅先生《颓败线的颤动》蕴含了丰富的怨恨情感。文中的母亲以出卖肉体的屈辱养活了子女,却被子女怨恨鄙视。子女的怨恨导致母亲内心的痛苦、愤怒与怨恨,使母亲最终进行绝望的复仇。论文运用马克斯·舍勒的怨恨理论,详细解读文中子女对母亲的怨恨和母亲对子女的怨恨这两种情感,从而深入揭示鲁迅爱与复仇的生命哲学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颓败线的颤动》 怨恨情感 社会伦理 复仇意识 生命哲学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丑”效应
20
作者 朱堂锦 宁凡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48-54,共7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审美中是否有个“审丑”问题?其效应如何?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研究文学审美的问题,人们可以尽情发挥;研究“审丑”,似乎就受到种种禁忌。从主体隐秘情感的宣泄,自我审美能力的提高等...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审美中是否有个“审丑”问题?其效应如何?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研究文学审美的问题,人们可以尽情发挥;研究“审丑”,似乎就受到种种禁忌。从主体隐秘情感的宣泄,自我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对此进行探索,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审丑 效应 情感宣泄 虚假 生命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