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COLD AIR EFFECT ON 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TRIGGERED BY AN INVERTED TROUGH OF TYPHOON HAIKUI(1211)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海英 陈海山 +2 位作者 曾明剑 刘安宁 王伟丽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5年第3期211-221,共11页
Based on intensive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data, satellite cloud imagery, NCEP reanalyzed data,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mesoscale numerical model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 Based on intensive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data, satellite cloud imagery, NCEP reanalyzed data,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mesoscale numerical model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MCS) during the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that was triggered by a weakened low-pressure inverted trough of Typhoon Haikui on August 10/2012.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cold air at the rear of a northeastern cold vortex creates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favor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The main body of the cold air is northward located so that the cold air invades only the middle layer of the periphery of the inverted trough. Thus, the cold air minimally affects the lower layer, which results in a vertically distributed structure of the temperature advection that augment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vective instability stratification. 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 the cold air encounters the convergent, ascending, warm moist air from the low-pressure inverted trough, leading to frontogenesis. The frontogenesis enhances wind convergence which, in turn, further enhances the frontogenesis, and the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se two forces aug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meso- and small-scale convection systems in the rainstorm region and its vicinity, which strengthens the upward transportation of water vapor from low layers and thickening of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and results in local heavy 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rain cold air FRONTOGENESIS 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MCS)
下载PDF
Analysis on A Synoptic Process of Freezing Rain in Anshan City
2
作者 韩艳凤 何军 陈晓岩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11期20-22,共3页
Based on MICAPS(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bine Analysis and Process System) and observational data in Anshan Observatory,the freezing rain event occurred rarely in Anshan on February 24 in 2010 was analyzed.The re... Based on MICAPS(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bine Analysis and Process System) and observational data in Anshan Observatory,the freezing rain event occurred rarely in Anshan on February 24 in 2010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existed the inversion layer from the ground to 850 hpa level even to 700 hPa level when the local surface temperature was below 0 ℃.The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structure of coldness-warmth-coldness was prevailing from the upper level to the ground with the existence of the ice melting layer of a certain thickness.Thus the freezing event occurred in Ansh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air Freezing rain Low-level jet stream Temperature inversion China
下载PDF
2024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3
作者 严大春 方翀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7-904,共8页
2024年4月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偏心型分布,中心位于新西伯利亚群岛西北洋面,强度偏强;中高纬环流呈四波型,我国基本为正距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常年偏强,位置偏北。全国平均气温为13.2℃,较常年同期(11.5℃)偏高1.7℃;全国平均降水... 2024年4月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偏心型分布,中心位于新西伯利亚群岛西北洋面,强度偏强;中高纬环流呈四波型,我国基本为正距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常年偏强,位置偏北。全国平均气温为13.2℃,较常年同期(11.5℃)偏高1.7℃;全国平均降水量为71.9 mm,较常年同期(43.6 mm)偏多65%,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月内仅出现1次主要冷空气过程;10次强对流和7次大范围降水过程,均主要集中在南方且较常年偏多;6次沙尘过程影响北方地区,西南地区干旱阶段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冷空气 暴雨 强对流 沙尘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Long-Lasting Freezing Rain and Snowstorm Event at the Beginning of 2008 被引量:4
4
作者 杨贵名 孔期 +3 位作者 毛冬艳 张芳华 康志明 宗志平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0年第3期380-396,共17页
In this paper,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ng-lasting freezing rain and snowstorm event in southern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2008,features of the rel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 causes thereof are analyzed.D... In this paper,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ng-lasting freezing rain and snowstorm event in southern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2008,features of the rel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 causes thereof are analyzed.During the event,patterns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tayed stable;the polar vortex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Hemisphere was strong with little movement;the cold front from the polar region and the active warm air mass from the tropical ocean confronted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the blocking high to the west of Baikal remained strong and steady;the trough over central and western Asia maintained its position for quite long with a group of little troughs splitting from it frequently;the dominant wind at 700 hPa was southwesterly while shears and vortexes at 850 hPa developed continually,providing the necessary low-level convergence for subsequent precipitation.Meanwhile,in the mid troposphere,eddies were generated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positive vorticity disturbances in the Sichuan Basin propagated eastward to the coastal regions of eastern China.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as intensive with westward and northward migrations.The subtropical frontal zone was puissant and the north-south temperature gradient was large.Quasi-stationary fronts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remained stable.Warm air masses over the tropical ocean were active,so was the trough in the southern branch of the westerlies over the Bay of Bengal.There were four episodes associated with this event.The first one was featured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strong cold and warm air,while the other three with the quasi-stationary fronts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s well as vigorous penetration of cold air from the north.The existence of the inversion layer and the thick melting layer wer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long-lasting freezing rains.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nowstorms was that the positive vorticity over the Sichuan Basin propagated eastward to the coastal regions of eastern China.Abundant water vapor and intense updraft also favored the heavy sno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zing rain and snowstorm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cold and warm air INVERSION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原文传递
台风摩羯(1814)引发山东持续性强降水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孙莎莎 陈博宇 +3 位作者 孙军 孙艺 刁秀广 王皘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2-977,共16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的最佳路径、高空与地面观测、分钟级降水、雷达、卫星及再分析资料对1814号北上类登陆台风摩羯所引发的山东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摩羯影响期间,暴雨阶段性特征显著,台风本体降水...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的最佳路径、高空与地面观测、分钟级降水、雷达、卫星及再分析资料对1814号北上类登陆台风摩羯所引发的山东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摩羯影响期间,暴雨阶段性特征显著,台风本体降水及冷空气与台风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降水远强于其他阶段。台风本体降水阶段暴雨范围大于冷空气与台风相互作用阶段,但雨强弱于冷空气与台风相互作用阶段。台风本体降水阶段低质心热带降水系统特征明显,而冷空气与台风相互作用阶段,高质心锋面降水特征明显。摩羯北上期间,水汽输送条件较常年显著异常,有利于持续性强降水发生。台风本体降水阶段主要强降水落区位于台风前进方向,冷空气与台风相互作用阶段主要强降水落区位于台风前进方向及右侧的螺旋雨带上。低空急流顶端、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及地面辐合线决定了强降水落区。台风移动方向与等熵位涡长轴方向、高值中心移动方向一致。移动过程中,等熵位涡明显增高,这是由于高位涡冷空气向低层传输导致。摩羯登陆后期,螺旋雨带发展,中小尺度对流特征显著,与冷空气侵入锋生作用及地形分布有关。一方面冷空气与台风相互作用阶段锋生明显,另一方面山东的中东部地区高海拔地形抬升作用配合天气系统的锋生作用有利于对流系统发生增强,从而促进螺旋雨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摩羯 暴雨 冷空气 山东
下载PDF
一场突发性局地大暴雨触发作用的分析和探讨
6
作者 王婷婷 姚凯 +3 位作者 朱文剑 张同 岳元 刘海峰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3-651,共9页
利用多种非常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并结合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9年6月2日长春市区的一场突发性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结果发现,低层或高层冷中心、暖湿气流和冷池出流三者之间不同的相互作用是该过程两段... 利用多种非常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并结合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9年6月2日长春市区的一场突发性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结果发现,低层或高层冷中心、暖湿气流和冷池出流三者之间不同的相互作用是该过程两段不同强度降水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一时段降水较强,并伴有强雷电和冰雹,700 hPa附近较弱冷中心在低层偏南风急流作用下北移至长春站北部并叠加在高层强冷中心之下,其下沉气流在边界层顶附近受该处降水形成的冷池和冷锋后部冷平流阻挡向南回流,冷池出流强度增强并在长春站附近迫使强暖湿气流抬升,长春站上空层结不稳定性加强,当上游对流云团东移至该地时强烈发展,回波强度超过60 dBZ,后向传播作用形成东西向线状对流,列车效应显著;第二时段降水相对较弱,仅伴有雷电,长春上空中低层仍为暖平流控制,高层冷空气继续加强并南压,其下沉气流在边界层顶附近受低层急流作用向北辐散,冷平流较强并与第一阶段强降水产生的冷池出流(较弱冷平流)在长春站附近辐合,迫使其低层相对较暖的气团抬升,700 hPa以下转为垂直上升运动,对流云团移至该处再次发展并与周围对流云团合并形成线状对流群,但两支辐合气流均为冷平流,近地面层缺少热力条件配合,不利于上升气流加强和维持,强度不超过55 dBZ且质心较低,维持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大暴雨 高层冷中心 低层冷中心 暖湿气流 冷池出流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北上锋生导致山东省创纪录暴雨天气学成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高晓梅 白莉娜 +2 位作者 郭蓉 王文波 马守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5-158,共14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NCEP/NCAR再分析、风廓线雷达及逐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等资料,对2019年8月10—13日台风“利奇马”造成山东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一次特大暴雨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台风特大暴雨主要为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NCEP/NCAR再分析、风廓线雷达及逐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等资料,对2019年8月10—13日台风“利奇马”造成山东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一次特大暴雨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台风特大暴雨主要为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及台风倒槽直接影响产生,其与冷空气密切相关,冷暖空气交汇的位置正对应强降水落区;(2)特大暴雨发生在θse密集带上冷暖空气交汇的对流不稳定强烈发展的锋生区域。锋生大值中心与特大暴雨中心对应较好,锋生强度对未来6小时降雨预报有指示作用;(3)切变变形锋生为总锋生的主要正贡献,强降水区位于θse密集带上风向曲率最大的地方,在台风预报业务中要注意等θse线密集带上是否出现“对头风”的明显风向切变;(4)强锋生次级环流与台风倒槽辐合及冷暖空气交汇等共同作用导致动力抬升快速增强,促使对流不稳定能量大量释放形成强降水。锋生次级环流上升支最强的区域,正对应降水最强的区域,也是冷暖空气交汇区域;(5)风廓线雷达超低空风场的变化对小时雨强大小有明显的指示意义。近地面层风向发生突变,由东南风转北风的时段与潍坊出现山东全省最大小时雨强的时段一致。低空急流向低空的快速扩展对应着短时强降水的开始。近地面层暖平流的强弱变化影响着此次强降雨的雨强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特大暴雨 冷空气 锋生函数 次级环流
下载PDF
四川冕宁山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闫彩霞 曾波 +1 位作者 王钦 张凯荣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3年第3期175-184,共10页
基于卫星、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20年6月26日四川省冕宁地区一次致灾性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冷空气作用下多尺度天气系统和复杂地形相互作用... 基于卫星、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20年6月26日四川省冕宁地区一次致灾性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冷空气作用下多尺度天气系统和复杂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尺度小、突发性强。2)降水发生在前倾槽形势下,槽后弱冷平流叠加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之上,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过程中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相向而行,中低层冷空气沿四川盆地自北向南推进,与两个高压之间阶段性增强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西南涡随之先减弱后增强并东移,不断被触发对流云团,最终形成“列车效应”,从而导致降水显著增强。3)暴雨带分布和雨团活动与MCS发展演变存在关联。雷暴冷出流、地面冷空气、复杂地形三个因素在强降水云团的触发、组织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中低层冷空气侵入与西南涡强弱变化及降水起止时间有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诊断分析 冷空气 地形
下载PDF
2023年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权婉晴 孙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3-640,共8页
2023年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次中心位于鄂霍次克海,强度较常年偏强;欧亚中高纬地区由多槽型转变为“两槽一脊”型。我国中高纬度大部处于高压脊前锋区内,槽前为正距平,冷空气活动较多但强度偏弱,南支槽位置强... 2023年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次中心位于鄂霍次克海,强度较常年偏强;欧亚中高纬地区由多槽型转变为“两槽一脊”型。我国中高纬度大部处于高压脊前锋区内,槽前为正距平,冷空气活动较多但强度偏弱,南支槽位置强度接近常年同期,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多雨雪天气过程,南方地区出现阶段性阴雨寡照天气。全国平均气温为0.3℃,较常年同期偏高1.6℃,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5.5 mm,较常年同期偏少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雨雪天气 冷空气
下载PDF
冷垫背景下冻雨和极端大暴雪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桂莲 霍志丽 王学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5-733,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通辽市和赤峰市多普勒雷达资料、气候极端降雪以及NCEP的FNL(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1月17-19日内蒙古中东部极端回流大暴雪天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500 hPa东移高空槽前暖湿气流、700 hPa...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通辽市和赤峰市多普勒雷达资料、气候极端降雪以及NCEP的FNL(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1月17-19日内蒙古中东部极端回流大暴雪天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500 hPa东移高空槽前暖湿气流、700 hPa西南急流以及暖式切变线为降雪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和动力辐合抬升机制,地面至850 hPa均为偏东风冷垫,中高空西南暖湿空气沿低层冷垫爬升产生锋生,是造成此次大暴雪的主要原因。降雪最强时段,从低层到高层均为上升运动,中低层水汽几乎接近饱和状态,深厚湿层有利于产生高效率的强降雪;通辽探空图有冰相层、逆温层、融化层、中性层等多种特殊层结,并有明显表征冻雨的“象鼻”层结曲线;低层东北风急流与中高层西南急流形成强的垂直风切变和温度差,动力锋生在降雪期间一直维持,动力锋生最强阶段和降雪最强时刻相对应。雷达反射率有0℃层亮带,50~55 dBz带状强回波;基本径向速度低层长时间维持东北急流构成的冷垫,并有一对正负速度中心的风速核,形成“牛眼”结构,“牛眼”结构代表边界层出现急流核;雷达基本径向速度图低层东北风,中高层西南急流,很好地反映了西南暖湿急流在冷垫上爬升的天气学结构特征,通过多普勒雷达实时监测弥补了普通降雪短时观测的不足,这对暴雪短时预报预警具有非常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大暴雪 冷垫 冻雨 特殊大气层结 0℃层亮带 “牛眼”结构
下载PDF
冷空气背景下湘北地区2次预报失误的暴雨个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诸玲 袁钰容 刘宇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3期61-67,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等,对2020年6月7—9日(以下简称“6·8”过程)和7月26—29日(以下简称“7·26”过程)2次冷空气背景下的暴雨预报失误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次过程环流背景相似,均有冷空气...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等,对2020年6月7—9日(以下简称“6·8”过程)和7月26—29日(以下简称“7·26”过程)2次冷空气背景下的暴雨预报失误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次过程环流背景相似,均有冷空气、低涡、切变线配合,且2次过程均未形成强西南急流,但由于冷空气强度、影响时间、厚度不同,造成了暴雨的空报和漏报:“6·8”过程偏东风带动弱冷空气缓慢渗透南下,在迎风坡地形作用和暖倒槽向北强烈发展的背景下有利于局地暴雨的发生和维持;“7·26”过程冷空气影响时间过早,强度过强,导致地面辐合线位置偏南,实况雨带偏南;且冷空气阻碍了水汽向北输送,是导致湘北地区暴雨出现空报原因之一。(2)“6·8”过程大气环境场呈现不稳定状态,具备一定的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预测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发生时间的潜势条件难以从现有观测资料中体现,使得预报难度加大。(3)“7·26”过程冷空气势力过强还表现在中层冷平流较强,存在一支下沉气流,不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在季节环境背景场下,预报员需根据临近冷空气的强度、路径和影响时间进行预报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 暴雨 水汽条件
下载PDF
北上台风引发锦州连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12
作者 徐玉秀 蒋姗姗 +3 位作者 张璇 周福然 曲梓祎 姜文 《河南科技》 2023年第24期110-113,共4页
【目的】诊断分析锦州地区2019年8月10日至15日出现的连续性暴雨。【方法】利用Micaps实况数据资料、ECWMF再分析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受西风带冷空气、副热带高压及减弱台风“利奇马”外围云系等连续影响,锦州地区此次暴雨过程持... 【目的】诊断分析锦州地区2019年8月10日至15日出现的连续性暴雨。【方法】利用Micaps实况数据资料、ECWMF再分析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受西风带冷空气、副热带高压及减弱台风“利奇马”外围云系等连续影响,锦州地区此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风力较强、致灾程度高,总降水量达暴雨到大暴雨量级,局部特大暴雨。【结论】此次暴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两高对峙,移速较慢,以及源源不断的水汽和能量补充的影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高低空配置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发展。此外,冷空气从底层卷入使台风“利奇马”结构破坏,减弱填塞,斜压发展,虽然缩短了台风生命史,却是造成本次暴雨“长时效”特点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带冷空气 台风“利奇马” 暴雨 天气分析 锦州
下载PDF
贺州市一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及预报效果分析
13
作者 欧阳家萌 韦小雪 +1 位作者 廖志朗 黄远盼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4期91-95,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2022年2月19—23日贺州市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及预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500hPa高空槽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配合中低层切变线影响造成;欧洲中心数值预报模式(EC)和中...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2022年2月19—23日贺州市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及预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500hPa高空槽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配合中低层切变线影响造成;欧洲中心数值预报模式(EC)和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模式预报产品与实况相比均有一定的偏差,其中EC细网格模式对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温度和降雨预报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低温 雨雪冰冻 数值预报
下载PDF
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的位涡分析与冷空气活动 被引量:65
14
作者 陆尔 丁一汇 李月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66-274,共9页
文章用位涡分析讨论1991年5-7月江淮特大暴雨期间的冷空气活动特征及其对暴雨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持续的东亚阻塞形势下,中高纬冷空气分三次以低频振荡(15-20天)的形式南下、侵入江淮流域。南下冷空气在江淮一带被... 文章用位涡分析讨论1991年5-7月江淮特大暴雨期间的冷空气活动特征及其对暴雨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持续的东亚阻塞形势下,中高纬冷空气分三次以低频振荡(15-20天)的形式南下、侵入江淮流域。南下冷空气在江淮一带被来自低纬的西南暖气流和东南暖气流所切断,形成一高位涡冷空气中心,它与两支暖气流相互作用,维持梅雨锋,从而形成持续性暴雨。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东亚温度场呈现南北暖、中间冷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冷空气活动 位涡
下载PDF
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勇 徐娟娟 +2 位作者 李明娟 胡启元 李萍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9-749,共11页
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对2011年9月16-18日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500hPa稳定的东高西低形势下,西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持续强劲的... 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对2011年9月16-18日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500hPa稳定的东高西低形势下,西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持续强劲的东路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为区域性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系统的层结特征与夏季暴雨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即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稳定的状态下;卫星云图显示,暴雨云系主要以中低云为主,云顶亮温一般最低为-43℃;低层东路的冷空气对暴雨的作用远远超过中空冷空气;低层锋区附近的强水汽辐合是秋季区域性暴雨产生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连阴雨 区域性暴雨 东路冷空气 锋区 强水汽辐合
下载PDF
切变线冷区和暖区暴雨落区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侯淑梅 孙兴池 +1 位作者 范苏丹 肖明静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3-343,共11页
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1°,逐6h)和WRF模式逐小时资料,对2010年6月30日—7月2日山东省暴雨过程的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具有暖区暴雨和冷区暴雨两种特征.暖区暴雨强度强、范... 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1°,逐6h)和WRF模式逐小时资料,对2010年6月30日—7月2日山东省暴雨过程的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具有暖区暴雨和冷区暴雨两种特征.暖区暴雨强度强、范围广、落区集中,位于925 hPa经向切变线右侧或者低涡的东南象限“人”字型切变线内、暖温度脊后部、地面低压前部南风区内;冷区暴雨区强度弱、范围小、落区分散,位于925 hPa经向切变线左侧、冷温度槽前、地面低压后部北风区内.冷区和暖区暴雨均位于大气可降水量大于70 kg/m^2的区域、低空急流顶端的左侧.低空急流与强降水同时开始或者低空急流提前1h开始,降水强度最大时段出现在850 hPa风速跃增后1~3h.只有冷区暴雨时,冷空气较弱,冷锋伸展高度较低,暴雨区位于冷锋后部θse锋区前沿、θse暖脊脊线顶点、强上升运动中心.冷区与暖区暴雨共存时,冷暖空气势力均比只有冷区暴雨时强,冷锋伸展高度较高,冷区与暖区暴雨均位于强上升运动中心南侧1个纬距内风速辐合处.只有暖区暴雨时,冷空气较强,冷锋伸展高度较高,暴雨区位于冷锋前1个纬距内、θse暖脊脊线与地面交点、上升运动中心.低层向北倾斜锋区的南北跨度与中层向南倾斜锋区的南北跨度的差值大小,直接影响上升运动的强度和暴雨区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线 冷区暴雨 暖区暴雨 干侵入 大气空间结构
下载PDF
080125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降水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4
17
作者 苗春生 赵瑜 王坚红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33,共9页
利用WRF模式对2008年1月25—29日中国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雨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长时间存在着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形态,且低空急流不断向雨雪区域输送暖湿水汽,使该地区低层的水汽辐合,促进大范围雨雪发生和维... 利用WRF模式对2008年1月25—29日中国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雨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长时间存在着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形态,且低空急流不断向雨雪区域输送暖湿水汽,使该地区低层的水汽辐合,促进大范围雨雪发生和维持。强高空辐散的抽吸作用,促进低空辐合、整层上升运动加强以及正涡度的维持。干冷空气从对流层高层倾斜南下加强了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累。本次雨雪冰冻天气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干侵入,降水区北侧对流层高层高位涡干冷空气沿等相对湿度(RH)线密集带侵入低层,促使雨区低层位涡中心迅速增大,促进强降水发生;本次过程表明位涡和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对降水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由于极涡偏强促使冷空气南下,南方近地面浅薄冷空气使雨水结成冰导致灾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雨雪冰冻 WRF模式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的异常与前冬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10
18
作者 谷德军 梁建茵 +2 位作者 郑彬 林爱兰 李春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利用1951-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ERSST海温资料,研究了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前期冬季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小波分析表明,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以准2~3年变化为主,年... 利用1951-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ERSST海温资料,研究了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前期冬季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小波分析表明,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以准2~3年变化为主,年代际变化周期约16年。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偏早年在大气环流上的前兆信号表现为前期冬季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东亚大槽较深,阿留申低压偏强,冷空气活动偏强。冬季,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海温异常为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迟早有物理意义的、稳定正相关前兆信号。合成分析表明,冬季鄂霍次克海附近SST正异常时,5月100hPa青藏高压偏东偏北偏弱,异常偏西风控制华南;850hPa环流在华南表现为东北风,华南受冷空气影响为主,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偏晚。相反时,若冬季鄂霍次克海附近SST负异常,5月100hPa青藏高压偏西偏南偏强,异常偏东风控制华南;850hPa环流在华南表现为偏南风,华南受热带系统影响为主,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期偏早。并提出冬季中高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影响华南夏季风降水开始日异常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降水 年代际变化 前兆信号 青藏高压 冷空气活动
下载PDF
“7·18”济南突发性大暴雨特征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瑾 蒋建莹 江吉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5-302,共8页
运用FY-2号气象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这次大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十分不稳定和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有利大尺度环流... 运用FY-2号气象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这次大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十分不稳定和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强烈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直接造成,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低层冷空气南侵,触发了具有高不稳定能量的对流发展;低空强劲的西南急流直抵黄河下游一带,不仅与南下的冷空气形成强烈辐合,还将大量水汽和能量输送到该地区,使降水得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大暴雨 强对流云团 急流 冷空气
下载PDF
粤东台风“浣熊”大暴雨的辐散风动能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程正泉 林良勋 +1 位作者 刘燕 杨国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57-566,共10页
利用热带气旋和雨量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辐散风动能方程,对台风"浣熊"在粤东造成大暴雨到特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及动能转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台风残涡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自西太... 利用热带气旋和雨量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辐散风动能方程,对台风"浣熊"在粤东造成大暴雨到特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及动能转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台风残涡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自西太平洋的低层强偏东南急流和与热带气旋相连的西南急流,维持强水汽输送且输送至粤东地区;辐散风动能的变化对本次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低空两支急流的分布及辐合变化造成的动能通量辐合效应,是暴雨区辐散风动能的主要能量来源。此外,两支急流中心分别存在暖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沉运动,斜压有效位能释放转化为辐散风动能。在上述两种过程中,冷空气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低层近似辐合条件下,大气层结条件的不同是造成粤东和登陆点附近降水强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强降水 散度风 动能方程 冷空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