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刑法适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旭文 《河北法学》 CSSCI 2004年第1期26-29,共4页
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不构成我国刑法中的传播性病罪,在当代的医疗水平下,可以认为该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在审判时,被害人没有死亡的,只能追究行为人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经被害人承诺的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危... 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不构成我国刑法中的传播性病罪,在当代的医疗水平下,可以认为该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在审判时,被害人没有死亡的,只能追究行为人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经被害人承诺的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危及公共安全的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则会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 刑法适用 故意杀人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 犯罪构成 犯罪行为
下载PDF
关于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咏莉 汪宁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38,共3页
本研究源于对云南省某市131名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实地调查。调查发现:在131名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中,有6.1%的人存在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行为。着重考察了这部分人群的故意传播行为,包括其故意传播的行为动机、对象指向、主要途径... 本研究源于对云南省某市131名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实地调查。调查发现:在131名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中,有6.1%的人存在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行为。着重考察了这部分人群的故意传播行为,包括其故意传播的行为动机、对象指向、主要途径等问题,进而展开理论阐释和法律探讨,以补充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者 aids病人 故意传播
下载PDF
应设立故意传播艾滋病罪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奉文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2期54-57,共4页
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既不构成传播性病罪,也不构成故意伤害罪;表面上,这种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但事实上,定故意杀人罪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果关系难以证明、既遂、未遂难以确定等。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既不构成传播性病罪,也不构成故意伤害罪;表面上,这种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但事实上,定故意杀人罪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果关系难以证明、既遂、未遂难以确定等。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设立故意传播艾滋病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传播性病罪 故意杀人罪 故意传播艾滋病罪 因果关系
下载PDF
论设立故意传播艾滋病罪的必要性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戈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32-35,共4页
故意传播艾滋病是危害性极大的行为,但我国刑法典对于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定罪标准。与传播性病罪相比,两者是一种性质不同的行为;而基于艾滋病的特殊性,若将传播艾滋病的行为限定在故意杀人罪的名下,则又违反了法律的公... 故意传播艾滋病是危害性极大的行为,但我国刑法典对于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定罪标准。与传播性病罪相比,两者是一种性质不同的行为;而基于艾滋病的特殊性,若将传播艾滋病的行为限定在故意杀人罪的名下,则又违反了法律的公正原则;故意传播艾滋病给不特定人群的行为也不会危害到公共安全。只有将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设置为独立的犯罪,才能对此行为进行有效的刑法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传播性病罪 故意杀人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
下载PDF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立法解读与司法纠偏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文菊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51-159,共9页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立法的新罪名,其在实践中的适用存在争议,值得探讨。我国《刑法》中不存在直接规定帮助行为的条款,第25条第1款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涵盖了对帮助行为的处罚。《刑法》分则将帮助行为实行化符合国际立法潮流与国...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立法的新罪名,其在实践中的适用存在争议,值得探讨。我国《刑法》中不存在直接规定帮助行为的条款,第25条第1款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涵盖了对帮助行为的处罚。《刑法》分则将帮助行为实行化符合国际立法潮流与国内犯罪治理需要,阐明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帮助型犯罪”的行为本质。为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提供帮助之行为的存在是认定此罪的逻辑起点,但不是此罪成立的全部条件,司法实践中仍需认定帮助者的认识内容以及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有无通谋,确定其帮助故意。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者不应被定位于相应犯罪的从犯,而应赋予其独立的量刑空间,因其可能在多人犯罪中发挥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立法价值 帮助行为实行化 司法适用 帮助故意 非从犯
下载PDF
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刑法规制
6
作者 崔晓 《医学与法学》 2020年第6期65-70,共6页
我国刑法未规定"故意传播艾滋病罪",司法实践中对于单独实施传播或在其他犯罪中涉及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处理都不尽相同;而分析艾滋病属性、传播行为所侵犯的法益性质及侵害结果,可得出无须增设该罪名的结论,且以故意伤害罪... 我国刑法未规定"故意传播艾滋病罪",司法实践中对于单独实施传播或在其他犯罪中涉及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处理都不尽相同;而分析艾滋病属性、传播行为所侵犯的法益性质及侵害结果,可得出无须增设该罪名的结论,且以故意伤害罪便可规制以不同方式实施的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艾滋病 法益性质 传播性病罪 故意传播艾滋病罪 故意伤害罪
下载PDF
一起故意传播艾滋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7
作者 褚堃 石小俊 +6 位作者 姜海波 裴学丽 谭诗文 史宏博 叶泽豪 杨建辉 张丹丹 《预防医学》 2024年第3期232-234,共3页
2021年5月18日,Z省P市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公安分局一起涉嫌故意传播艾滋病案件的协查通知,对涉案人员王某和赵某开展流行病学溯源调查。王某,男性,于2019年确证HIV阳性。赵某,男性,在王某未告知感染HIV的情况下,2021年3月期间与之... 2021年5月18日,Z省P市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公安分局一起涉嫌故意传播艾滋病案件的协查通知,对涉案人员王某和赵某开展流行病学溯源调查。王某,男性,于2019年确证HIV阳性。赵某,男性,在王某未告知感染HIV的情况下,2021年3月期间与之发生多次无保护性行为。3月28日,赵某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5月11日经P市疾控中心确证为HIV抗体阳性。在与王某发生性行为前后,赵某未与他人发生过性行为,未发现手术史、输血史、吸毒史等其他HIV暴露史。经Z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赵某与王某样本的HIV核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和公安部门收集的证据,王某在未告知HIV感染的情况下与赵某发生无保护肛交性行为,导致赵某感染HIV,判定王某故意传播艾滋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故意传播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传播艾滋病病毒行为的刑法定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冷枫 王哲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55-1257,共3页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传染病,由于艾滋病本身的危害性,刑法必须对传播艾滋病病毒(HIV)的行为予以回应。明知自己感染HIV而进行卖淫、嫖娼的行为应认定为传播性病罪。对于明知自己感染HIV却不采取安全措施与他人发生性接触,...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传染病,由于艾滋病本身的危害性,刑法必须对传播艾滋病病毒(HIV)的行为予以回应。明知自己感染HIV而进行卖淫、嫖娼的行为应认定为传播性病罪。对于明知自己感染HIV却不采取安全措施与他人发生性接触,或是通过血液传播HIV,而致使他人感染的,应当根据其主观意志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者过失伤害罪;坚持采用母乳喂养而致使健康婴儿感染HIV的母婴传播行为构成犯罪。传播艾滋病的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应当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除此之外,在正常的性接触中,被害人承诺不能作为致使他人感染艾滋病的免责事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司法解释 故意/过失伤害罪 被害人承诺
原文传递
论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定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朱丽伊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4年第2期50-54,共5页
对于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定罪,刑法学上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亦持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最主要的两种观点集中于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实践中被害人感染艾滋病至死伤结果出现其间距过长,因此在有限的诉讼时效内认定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面临着诸... 对于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定罪,刑法学上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亦持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最主要的两种观点集中于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实践中被害人感染艾滋病至死伤结果出现其间距过长,因此在有限的诉讼时效内认定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面临着诸多的难题。文章从疫学因果关系理论出发,另辟蹊径,探究了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合理定性,证明了该行为实质应为故意伤害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传播性病罪 故意伤害 故意杀人 疫学因果关系
原文传递
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司法鉴定实务问题研究
10
作者 朱海标 王旭 《证据科学》 2019年第3期359-374,共16页
目前我国的艾滋病流行现状不容乐观,且其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解释》)的颁布,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故意传播... 目前我国的艾滋病流行现状不容乐观,且其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解释》)的颁布,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更好的控制艾滋病的发展趋势,且弥补了我国法律在这方面的不足。但是其未涵盖全部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且未规定如何对被害人人身损害程度进行鉴定.因此,本文对涉及故意传播艾滋病问题的相关法律及司法鉴定实务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类型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刑罚处罚问题以及被害人损伤程度鉴定等司法实务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故意传播 法律 司法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