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pread of Chinese-character Culture on the Silk Road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1
作者 Zheng Acai Huang Ya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3期26-44,共19页
The spread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lassic work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presented diversified discourses of accep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regions. This wa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o... The spread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lassic work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presented diversified discourses of accep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regions. This wa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ommercial, economic, political, religiou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proportional to the real environment's demand for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lassical works.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introduced to Gaochang, Qiuci, Khotan, Korea, Japan, and Vietnam as early as the Han Dynasty, with different development paths in these regions. It is easy to form a long lasting culture spread by Chines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as long as official languages are consistent with national or religious languages of the regions.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a long lasting culture spread by official languages and characters if the official languages and characters are inconsistent with either languages of daily life or religious languages. Once there is replacement of official languages and characters, or a change in religious belief, it would caus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official languages and daily life languages, Chinese-character culture is bound to decline and gradually fade way. But if there are Han people, they will retain the use of Chinese charac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 Dynasty chinese-character cultural circle the Silk Road Gaochang QIUCI Khotan religious belief
下载PDF
国际中文教材史的研究维度、历时分期与基本内容——兼议《国际中文教材史》的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世友 张君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3年第3期81-89,共9页
本文从文化交流与传播、语言文字及政策、教育教学之需求三个维度分析国际中文教材的历时发展轨迹和类型流变,探寻国际中文教材“萌芽—发展—壮大—转型—成熟”的发展脉络与流变分期,并从“背景与概貌、类型与特点、案例与专书”三种... 本文从文化交流与传播、语言文字及政策、教育教学之需求三个维度分析国际中文教材的历时发展轨迹和类型流变,探寻国际中文教材“萌芽—发展—壮大—转型—成熟”的发展脉络与流变分期,并从“背景与概貌、类型与特点、案例与专书”三种视角审视其不同时期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助力国际中文教材的未来建设,推动中文国际传播和中华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材 教材史 类型流变 文化圈
下载PDF
西南土司的中华文化认同表达及实践逻辑——以播州土司为中心
3
作者 李然 严冬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3,共9页
在西南诸土司中,播州土司具有地理空间上的“中间圈”和天下体系中的“中间圈”两种特性。播州土司通过追溯华夏族源、广泛接受儒家文化、积极吸收佛、道思想等多种方式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播州土司认同中华文化,不仅在于满足王朝国... 在西南诸土司中,播州土司具有地理空间上的“中间圈”和天下体系中的“中间圈”两种特性。播州土司通过追溯华夏族源、广泛接受儒家文化、积极吸收佛、道思想等多种方式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播州土司认同中华文化,不仅在于满足王朝国家权力的向下延伸和土司权威法理化的需求,完成杨氏从“陌生人-王”向地区“宇宙王”转变,也在于整合区域内的多元文化,通过在“中间圈”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使当地民众慕义向化,进而维持社会秩序。播州土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本质上是不同民族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与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圈 播州土司 中华文化认同 实践逻辑
下载PDF
“攻略”一词的演进脉络及网络新义
4
作者 施建平 司洪虎 徐梦晓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0-43,共4页
“攻略”一词因2018年的网络电视剧《延禧攻略》爆红而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纵观“攻略”一词在汉字文化圈的演变和传播,其经历曲折而漫长。“攻略”始自汉代的“攻城略地”,由短语缩略而成;在东亚一直用作动词而延续到当代。20世纪80... “攻略”一词因2018年的网络电视剧《延禧攻略》爆红而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纵观“攻略”一词在汉字文化圈的演变和传播,其经历曲折而漫长。“攻略”始自汉代的“攻城略地”,由短语缩略而成;在东亚一直用作动词而延续到当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由walk through翻译而来的日语词“攻略”,最早以“攻略法”的面目出现,起初它在日本只是一个小众化的游戏术语,随着电子游戏的兴起而获得了“轻松过关法”“通关秘籍”等新的含义,并随着电子刊物及网络从日本“出口转内销”到中国。如今,“攻略”作为名词,不仅在中国、日本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还流传到韩国、越南等地区。这种新词的相互交流,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略” 同形词 汉字文化圈 网络语言 演进脉络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的三重逻辑
5
作者 刘利才 董劲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8-63,77,共7页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在诉诸现实困境、纾解认同危机的需要中产生,并经过媒介技术的赋能而广泛使用和传播于青年圈群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积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历史厚度、荟萃百家思想文化理论深度、集聚多民族...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在诉诸现实困境、纾解认同危机的需要中产生,并经过媒介技术的赋能而广泛使用和传播于青年圈群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积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历史厚度、荟萃百家思想文化理论深度、集聚多民族融合发展情感温度而有着独特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和智识价值。以青年亚文化何以产生为逻辑基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独特的价值为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提供了内容支持和价值支撑而成为逻辑中项,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就自然成为其逻辑终点。理念与氛围共育、回应与治理共行、回归与超越共促、融圈与构圈共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青年亚文化 弥合发展 青年圈群 现代性
下载PDF
从圆文化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被引量:1
6
作者 肖慧丽 何星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2,共13页
中国的圆文化源远流长,是“连续性”最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之一。基于历时性角度,舞蹈圆文化、建筑圆文化、祭祀圆文化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直至今日仍不断发展演变。就共时性角度观之,史前发现的考古遗址中有圆... 中国的圆文化源远流长,是“连续性”最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之一。基于历时性角度,舞蹈圆文化、建筑圆文化、祭祀圆文化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直至今日仍不断发展演变。就共时性角度观之,史前发现的考古遗址中有圆圈舞蹈、圆形房屋、圆丘的遗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籍中,圆圈舞蹈曾于汉唐盛极一时,并流传至明清时期;圆丘祭天之礼完备于西周,发展至隋唐、明清;圆土之制是中国古代监狱制度最早的成文记载,自夏而始,流传至西周。近代以来,各类民族志资料中也有大量以圆为文化特征的舞蹈、祭祀等活动以及建筑物的相关记载。数千年来,中国圆文化延续不断,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深入研究中国圆文化,既有利于全面认识历史上的圆文化,也有利于当代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文化 中华文明 连续性 文化传承 文化事象
下载PDF
论张九龄的文化史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杭勇 马莉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98-104,共7页
张九龄是唐代开元中期的政坛兼文坛领袖,在政治、文学和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政治史上看,他出身庶族,以科举入仕,官至宰相,其经历和用人观打破了魏晋以来贵族政治的传统,刚正儒雅... 张九龄是唐代开元中期的政坛兼文坛领袖,在政治、文学和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政治史上看,他出身庶族,以科举入仕,官至宰相,其经历和用人观打破了魏晋以来贵族政治的传统,刚正儒雅的“九龄风度”成为后世文官的典范,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初步形成。从唐诗史上看,他的诗歌改变了初唐寒士诗歌悲凉的格调,形成了自信、昂扬明朗的格调,体现了鲜明的盛唐时代精神,是盛唐气象形成最为显著的标志。从岭南地域文化史上看,张九龄开辟大庾岭路,极大推动了岭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内地一体化发展;同时,以其才学、德望与风度成为岭南地域崇高的乡贤典范,为岭南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驱动力,从深层次加速了岭南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九龄 文官政治 盛唐气象 乡贤典范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下载PDF
新时代十年我国青年亚文化的演变路径、风格特征与发展趋向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细英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0-99,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嬗变之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9年),为无差别吸收西方青年亚文化理念阶段;第二个阶段(2000—2011年),为本土化西方青年亚文化理念阶段;第三个阶段(2012—2022年),为建构中国特色的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嬗变之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9年),为无差别吸收西方青年亚文化理念阶段;第二个阶段(2000—2011年),为本土化西方青年亚文化理念阶段;第三个阶段(2012—2022年),为建构中国特色的青年亚文化阶段。新时代十年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主要源于对原有青年亚文化的深化与重构、建构中国特色的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与互构、商业资本的主动创造等4条路径。我国青年亚文化呈现出鲜明的“风格”、多元的亚文化圈层、基于圈层的“新部落”,以及弱联结、弱抵抗、弱“中心化”的文化表征。我国青年亚文化逐渐摆脱了西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亚文化,呈现出消失与多元发展并存、青年亚文化之间的破壁融合、与主流文化互嵌、互渗与互构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十年 青年亚文化 中国特色 圈层 主流文化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的敖包文化圈研究
9
作者 敖敏 乌日乌特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9,共10页
敖包是中国北方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带有标志性的民俗文化现象。敖包作为中华文明丰厚的人文资源,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融合发展,融入了萨满信仰、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藏传佛教、道教等文化元素,是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多元融合的结晶。本... 敖包是中国北方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带有标志性的民俗文化现象。敖包作为中华文明丰厚的人文资源,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融合发展,融入了萨满信仰、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藏传佛教、道教等文化元素,是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多元融合的结晶。本文首先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的视角去把握敖包文化圈的文化内涵,将敖包文化圈纳入中华文化整体发展路线图中,进行概念提炼,厘清敖包起源及其发展脉络。其次,研究探讨敖包文化圈形成的地理空间与生态机理,纵横结合地勾勒出敖包文化圈的历史脉络和空间范畴。最后,总结敖包文化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及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敖包 文化圈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儒家五圣论析
10
作者 杨朝明 《济宁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圣人主要指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等。系统阐述儒家五圣,讲清楚他们的文化传承、思想内涵与价值影响意义重大。儒家五圣是中华文化、中国智慧的代表。他们思考社会之“治”,从“天理”... 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圣人主要指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等。系统阐述儒家五圣,讲清楚他们的文化传承、思想内涵与价值影响意义重大。儒家五圣是中华文化、中国智慧的代表。他们思考社会之“治”,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出发,希望人们克己反躬、明道守礼。他们都推崇“先王”,思考“人心”与“道心”,从而要求人们持正守中。他们认为,人之为人,就要区别于其他的动物,就应当明礼义、守礼仪,无理不动。儒家五圣代表的是中华文化,只有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论述,才能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卓越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儒家五圣 文化圣人
下载PDF
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的汉字书法传播与发展研究
11
作者 池程远 杨文琪 张伟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2期71-78,共8页
对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汉字书法传播的研究,即是对汉字书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的深入理解,对其在不同文化圈中传播现状的具体梳理,对其未来发展路径的科学规划。具言之,汉字书法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 对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汉字书法传播的研究,即是对汉字书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的深入理解,对其在不同文化圈中传播现状的具体梳理,对其未来发展路径的科学规划。具言之,汉字书法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当前其最主要的功能应当移位成为海内外汉语学习者学习、热爱汉语的重要工具。在不同文化圈中,汉字书法的传播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亦不同。在汉字文化圈中应注重中华文化的深层体认,在非汉字文化圈中应注重中国元素的浅层感知。综言之,要做到“变与不变”,从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其中“变”在于要转变过去的国际中文教育、传播观念,学习、掌握、运用芯片时代的各种新信息、新技术,“不变”在于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把握自身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 汉字书法 文化教学 汉字文化圈
下载PDF
从“鬼”字字义在日本的演变看日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嬗变过程
12
作者 于心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0期166-170,共5页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承载了中华文化,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周边的其他国家。这些深受汉字文化影响的国家共同组成了汉字文化圈,而日本便是其中的一员。汉字在传入日本后,带去中华文化的同时,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演变发展至...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承载了中华文化,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周边的其他国家。这些深受汉字文化影响的国家共同组成了汉字文化圈,而日本便是其中的一员。汉字在传入日本后,带去中华文化的同时,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演变发展至今。由此,日本使用的汉字中既富含中华文化,也包含日本自己的文化。该文选取中日两国民俗学中有多重文化意义的“鬼”字为切入点,在考察“鬼”字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具体用例及字义演变的同时,还对比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鬼”字用例。经过比较总结,认为中国民俗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路径是由中央逐步向地方扩散,最后与日本文化融合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文化圈 汉字“鬼” 日本古代文学 日本汉字释义演变 汉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
下载PDF
青年亚文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分析
13
作者 龙波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1期56-60,共5页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前提。新媒体时代要以技术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青年群体在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前提。新媒体时代要以技术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青年群体在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强大精神内核的同时,发挥其当代价值,将其运用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主动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演变进行分析,探讨青年亚文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以期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更好地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媒体 关系演变 亚文化圈层 传播策略
下载PDF
中国书法文化澜湄五国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14
作者 郑开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5期172-178,共7页
《文化中国国家形象要素排序》显示,中国书法已成为外国人最喜欢的中国文化艺术之一,其作为有极强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具有深厚的国际传播基础。东南亚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极为重要的地区之一,而澜湄五国于东南亚的地位更是不言而... 《文化中国国家形象要素排序》显示,中国书法已成为外国人最喜欢的中国文化艺术之一,其作为有极强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具有深厚的国际传播基础。东南亚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极为重要的地区之一,而澜湄五国于东南亚的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其与中国“共饮一江水”,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理想窗口。故该文首先分析澜湄五国在中国书法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以澜湄五国所有孔子学院的公众号中关于书法的推文数据为研究样本,并使用八爪鱼数据采集器对网页相关报道数据进行抓取筛选作为补充数据,对其举办的书法活动种类及次数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尝试解析澜湄五国书法文化传播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面向澜湄五国的书法文化传播策略及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湄五国 书法文化 孔子学院 汉字文化圈 公众号 数据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冀域演变及京津冀文化圈考略 被引量:8
15
作者 贾建梅 杨国玉 王紫璇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7-21,共5页
"冀"以早期九州之首之冀州为基础,经过强盛之冀发展到今天的河北之冀。"冀域"则是包括京津在内的京津冀区域。与"冀域"相对应,经过五千年兴衰变迁发展,融行政区划和文化形态为一体,形成了包括今日河北省... "冀"以早期九州之首之冀州为基础,经过强盛之冀发展到今天的河北之冀。"冀域"则是包括京津在内的京津冀区域。与"冀域"相对应,经过五千年兴衰变迁发展,融行政区划和文化形态为一体,形成了包括今日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在内的冀文化、京文化、津文化等多样化文化集合体,称之为京津冀文化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中华文化 冀文化 京津冀文化圈
下载PDF
“汉字文化圈”刍议 被引量:30
16
作者 冯天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6,共6页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即"东亚文化圈"所囊括的范围,从泛宗教视角又可称之为"儒教文化圈"、"中华佛教文化圈"。这一区域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以及中国式生产技术、生活习俗等,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汉字文化发展并在中国境内外传播的结果。以汉字这一文化要素作为标志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真实的、富于弹性的、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人文地理区域和文化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
下载PDF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衰退与重建——以汉字的地位变迁为视角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铭娜 武振玉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7-122,共6页
东亚文化圈立根于魏晋,形成于隋唐,衰落于近代。在20世纪90年代后,又呈现出复兴之势。它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主要包括汉字、儒学、律令和汉传佛教四个要素。汉字作为其他三个要素的传播承载工具,在文化圈形成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亚文化圈立根于魏晋,形成于隋唐,衰落于近代。在20世纪90年代后,又呈现出复兴之势。它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主要包括汉字、儒学、律令和汉传佛教四个要素。汉字作为其他三个要素的传播承载工具,在文化圈形成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汉字在文化圈中的地位变迁见证了文化圈从形成发展、衰退削弱到复兴重建的过程。东亚文化圈的复兴重建,有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当今中国与日韩等国的合作种植了文化根基,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构建了文化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文化圈 汉字 地位变迁 区域合作 软实力 文化平台
下载PDF
基于国际汉语教材语料库的中华文化项目表开发 被引量:37
18
作者 周小兵 谢爽 徐霄鹰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50-58,73,共10页
国际汉语教学领域现有中华文化项目表存在系统性不足、覆盖面不够广、缺乏大规模语料支持等问题。本研究参考二语文化教学有关理论,利用大型国际汉语教材语料库,设计研发新的中华文化项目表。《新项目表》共分3层,第一层5个项目,第二层4... 国际汉语教学领域现有中华文化项目表存在系统性不足、覆盖面不够广、缺乏大规模语料支持等问题。本研究参考二语文化教学有关理论,利用大型国际汉语教材语料库,设计研发新的中华文化项目表。《新项目表》共分3层,第一层5个项目,第二层46个项目,第三层212个项目,并标注了各项目在教材语料库中的常用度及其典型实例,弥补了以往中华文化项目表在系统性、涵盖面、辅助信息建设上的不足。《新项目表》可为国际汉语文化教学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与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汉语 文化教学 中华文化项目表 教材语料库
下载PDF
“西南”与“中原”:民族文化圈层概说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宇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本文以民族文化圈层为视角,对西南文化边疆的形成和发展作出新的解读,以西南政区的民族文化属性和西南城镇(雏形)的民族文化据点为着眼点,通过对"西南"与"中原"两个上古时段的民族文化圈层格局和互动发展进行论述,... 本文以民族文化圈层为视角,对西南文化边疆的形成和发展作出新的解读,以西南政区的民族文化属性和西南城镇(雏形)的民族文化据点为着眼点,通过对"西南"与"中原"两个上古时段的民族文化圈层格局和互动发展进行论述,归纳民族文化圈层视角下"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初始格局和民族文化圈层互动的发展趋势,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体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为后世王朝国家西南政治边疆的塑造发展准备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中国历史上边疆与中原民族关系的核心是文化的关系,以文化圈层的视角解读西南与中原的民族关系,凸出了民族文化互动的作用和民族文化融合的规律,为其他区域边疆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互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文化圈层 多元民族文化融合 中华文化边疆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勇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39,共9页
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传播的主流,但它们在不同国家传播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二三流作品的传播有时超过了其在本土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带有随意性、偶然性以及名著文化含量高,传播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古代小说... 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传播的主流,但它们在不同国家传播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二三流作品的传播有时超过了其在本土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带有随意性、偶然性以及名著文化含量高,传播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古代小说对接受国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其中被改编以适应接受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中国古代小说在译为外文时,除了文学翻译本身的限度,在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误解与遗漏,这在非汉字文化圈表现得更明显。由于文化传统与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的解读,还产生了许多与本土不同的歧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域外传播 汉字文化圈 中华文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