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ina’s Traditional and Modern Business Culture
1
《ChinAfrica》 2018年第10期63-63,共1页
China's traditional business cultureConfucian thought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way Chinese people do business. For example, "etiquette," the basic element of Confucianism, originated from the ritual wors... China's traditional business cultureConfucian thought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way Chinese people do business. For example, "etiquette," the basic element of Confucianism, originated from the ritual worship of, and sacrifice to, the ancestors. Later it developed into a set of moral rules based On kinship and hierarchy, and has been weaved into f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ose between ruler and subject, father and son, husband and wife, brothers and friends. Not only did it play a role in solidifying patriarchal-feudal relationship, but it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living habits and customs of today and has become a force which regulates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behaviors.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principle that "an even temper brings wealth" has been an essential part of Confuci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s traditional and Modern Business culture
下载PDF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clusive Culture
2
作者 Zhang Zhancang Mou Hong +2 位作者 Lin Siying Liu Xiaolong Xu Qingto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4期136-155,共20页
Inclusive culture is a dynamic pattern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formed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nd man and others. Chinese culture is among the sources of... Inclusive culture is a dynamic pattern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formed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nd man and others. Chinese culture is among the sources of inclusive culture. Being inheritable, open, assimilative, innovative and self–driven, this inclusive cultur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China's ideological evolution, ethnic integration, religious development, economic openness, literature and art prosperity, as well as political wisdom in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clusiveness is key to the las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uring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e CPC's leadership over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must be strengthened; a strong cultural confidence must always be maintained; the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further enhanced; the sustainabl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promoted; people's need for an enriched cultural life must be satisfied; and more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light of China's inclusive culture illuminate the future of glob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lusive culture chinas inclusive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innovation
下载PD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Implementing the Child's Position and Perspectiv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i Textbook Morality and Law 被引量:1
3
作者 Le Zhang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 2022年第4期702-719,共18页
Purpose:Failure to clarify the position of children in Chinese culture is a significant issue fa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CTCE).Indeed,moral education needs to establish child's perspective and ... Purpose:Failure to clarify the position of children in Chinese culture is a significant issue fa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CTCE).Indeed,moral education needs to establish child's perspective and position in Chinese society and incorporate these into the curricula on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xtbook,Morality and Law,has approached CTCE.Design/Approach/Methods:First,this article analyzes practical dificulties in CTCE:omission child's position.Second,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hild's position needed by CTCE based on Rousseau,Montessori,and Dewey's contemporary views on children.At last,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trategyof how to implement the child's position in CTCE based on Morality and Law.Findings:In respect to CTCE,Morality and Law positions children in various ways.In terms of its educational goal,the textbook is intended to improve children's cultural education and appreciation.While the textbook's editors mainly select positive content,negative content is also included.Always taking the child into consideration,the textbook incorporates systemized knowledge into children's own lives,particularly insofar as the teaching strategy uses events or experiences in which children are inter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d's position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elementary school textbook Moralityand law
原文传递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ivi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Zhong Lu, Editor 《Women of China》 1994年第3期19-19,共1页
In this issue we will introduce readers to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ivil Lav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was adopted at the Fourth Session of the Six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promulgat... In this issue we will introduce readers to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ivil Lav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was adopted at the Fourth Session of the Six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promulgated by order No.37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April 12, 1986, and effective as of January 1, 1987.This law was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drawing upon our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civil actirities,for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the lawful civi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itizens and legal persons and correctly adjusting civil relations,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The Civi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e of China has 156 articles and 9 chapters. The chapters are:1) Basic Principles;2) Citizen (Natural Person); 3) Legal Persons; 4) Civil Law and Agencies; 5)Civil Rights; 6) Civil Liability; 7) Limitations of Action; 8) Application of Law in Civil Relations with Foreigners; and 9)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All the articles apply to women. We have only extracted some of them which are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and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ivi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原文传递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林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4年第1期28-41,共14页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先进性和文明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符合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共同价值和科学理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当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对有关国家和地区对中华...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先进性和文明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符合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共同价值和科学理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当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对有关国家和地区对中华法系以及域外法律文化转化融合经验的比较研究,走出一条“借鉴”与“双创”相结合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之路;应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原理同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医法学”与“西医法学”有机融合,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法治文明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法治文明 中华法系 “中医法学” “西医法学”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依据、使命耦合、进路落点
6
作者 杜俊华 李晶晶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2,共11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旗帜引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演进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酝酿而来的新的文化使命。它的出场,紧密关联着“两个结合”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旗帜引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演进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酝酿而来的新的文化使命。它的出场,紧密关联着“两个结合”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蓝图,是势之所趋、使命所向。新的历史起点,要从赓续中华文明“历史文脉”、构筑意识形态“精神家园”、谱写中华民族“文明华章”、承托全球“文明倡议”四大落点,推陈出新地实现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与现代转型,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构建现代中华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契机与路径
7
作者 宋才发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23-135,共13页
中华法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既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实现5000年连续发展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体。中华法系是世界公认的五大法系之一,是法治文明具有标识意义的重要概念。中华法系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 中华法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既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实现5000年连续发展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体。中华法系是世界公认的五大法系之一,是法治文明具有标识意义的重要概念。中华法系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要素化复兴是新时代中华法系复兴嬗变的方向,中华法系孕育了良法善治的多维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肇始于中华法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新时代的新中华法系。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具有强大韧性和适应性。改革开放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关键是破除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迷信,既不能用西方现代化的模式来套解中国式现代化,也不能用中国过去的经验来束缚今天的现代化实践,要努力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达到一个更新的境界。构建现代中华法治文明新形态的路径是:强化当代人复兴中华法系的文化使命与担当,建构新时代中国独立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进程,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法律文化 中华法治文明 中华法系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8
作者 宋才发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3期70-78,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著称于世。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和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改革和转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良法善治彰显了中华民族建构法治秩序的理性态度。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司法审判中具有价值引导功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行为规范作用,建成法治国家则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价值目标。这就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谱写中华文明新华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法律文化 创造性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之源探析
9
作者 吴传毅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1-108,共8页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和合思维、天下情怀、责任担当。新民主主义革命炼就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自强品格、斗争精神、统战本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拓宽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世界眼光、思维空间、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治国理政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生性思考
10
作者 李俊 邓清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1,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以其历史的主动性和责任担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中开创、发展、丰富和确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以其历史的主动性和责任担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中开创、发展、丰富和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关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的基本原理和现代民族思想为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提供了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基因;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成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共产党 “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11
作者 孙颖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39-43,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孕育出的“以人为本”“执法原情”“无讼”等理念,对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大有裨益,将其融入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是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孕育出的“以人为本”“执法原情”“无讼”等理念,对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大有裨益,将其融入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是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应有之义。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教师文化素养有待提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融入路径单一、融入成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教学应从提升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发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教学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民事诉讼法学课程 课程思政
下载PDF
马克思精神生产视阈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12
作者 梅岚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3,共10页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探析提供了可靠的分析视阈。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向度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了深刻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精神生产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的理论研究的精神生产成果,...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探析提供了可靠的分析视阈。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向度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了深刻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精神生产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的理论研究的精神生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时代优秀精神产品的总和,体现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蕴含的规律性原则,体现着马克思精神生产活动的历史使命。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首先要对伟大精神生产成果进行谱系化传承,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不断增强伟大精神生产成果的引导力,在党的自我革命的推进中不断增强伟大精神生产成果的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研究与学习中不断增强伟大精神生产成果的穿透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不断增强伟大精神生产成果的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党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13
作者 黄小彤 陈静宜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7-42,共6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成的。从价值理念、思维方法、路径保障和系统兼容性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有机的联系:以“民为邦本”思想为基的“人民至上”之价值...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成的。从价值理念、思维方法、路径保障和系统兼容性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有机的联系:以“民为邦本”思想为基的“人民至上”之价值理念飞跃;以“知行合一”思想为基的“实践第一”之思维方法迁升;以“革故鼎新”思想为基的“守正创新”之路径保障升华;以“和衷共济”思想为基的“和平包容”之系统性开放。新时代,阐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既能更为全面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也能为人类文明演进的格局提供重要的价值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境遇、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14
作者 朱丽萍 《理论建设》 2024年第4期54-64,共11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一般规律、现代文明普遍规律以及中华文明特殊规律的有机融合。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力图破解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一般规律、现代文明普遍规律以及中华文明特殊规律的有机融合。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力图破解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是以人民为中心、“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正确的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精神伟力;秉持开放包容,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传播力;坚持守正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古今中西之争” “两个结合”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逻辑基础、多重意蕴和路径遵循
15
作者 李后东 周梦琳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13,共9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其生成是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通的逻辑必然。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多重意蕴愈益彰显:激发“两个结合”的时代效应...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其生成是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通的逻辑必然。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多重意蕴愈益彰显:激发“两个结合”的时代效应彰显其方法论意蕴,搭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广阔平台彰显其文化意蕴,构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通路彰显其价值意蕴,勾画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文明样态彰显其实践意蕴,构思破解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彰显其世界意蕴。这就要求,坚持以中华民族历史文脉为智慧滋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必由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遵循,以开放包容为交流理念,续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彩华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野下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16
作者 刘诗怡 唐明彦 《莆田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在“两个结合”视野下考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旨在为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更加完善提供参考。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政治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在“两个结合”视野下考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旨在为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更加完善提供参考。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政治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坚持“两个结合”可不断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深刻意蕴、重点任务及时代要求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易 王凡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101,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既是续写...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既是续写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使命自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重点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精髓,即聚焦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哲思、邦交之道、治国理念和精神追求展示出来、传播出去。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着力回应时代诉求,保持开放的视野胸襟。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筛选和补充完善;二是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树立回应时代问题的自觉意识,采用时代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路径;三是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尊重不同文明的平等地位,承认和维护不同文明的多样性,深化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马克思主义 文明观
下载PDF
对当代“国学”及其教育热潮的学理检视和深度追问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有光 张金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2-166,共5页
当代"国学热"缘起于中国学人试图实现由"照着讲"到"自己讲"的学术理想,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对待国学复兴思潮,采取"棒杀"或"捧杀"的非此即彼式的态度都是有害... 当代"国学热"缘起于中国学人试图实现由"照着讲"到"自己讲"的学术理想,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对待国学复兴思潮,采取"棒杀"或"捧杀"的非此即彼式的态度都是有害的,我们必须从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两个视域切入,才能看清国学对当代精神真空的填补作用和对道德滑坡的刹车功效,也才能悟出它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方兴未艾的国学教育只有落实到国民的生命实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所谓"重振国学"和"文化复兴"方有可能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国学热 国学教育 民族文化建设
下载PDF
论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思考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允熠 陶武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1-86,共6页
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文化中国”的命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诸如“三个意义世界”、“公众知识分子与公民社会”以及“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等命题。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思考有着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蕴涵,不仅显现... 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文化中国”的命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诸如“三个意义世界”、“公众知识分子与公民社会”以及“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等命题。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思考有着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蕴涵,不仅显现了当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理念,而且也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走向从新儒家角度提供了一家之言。尽管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论证富有创意,但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仍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新儒家在新世纪的文化诉求提供了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 文化中国 三个意义世界 公共知识分子 公民社会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杜维明
下载PDF
论血缘文化的锁定及其突破——中国传统伦理的近现代转换 被引量:5
20
作者 颜琳 刘宝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34,共4页
血缘是中国文化的最本质要素,它建构、锁定了以家庭为核心,以"家国一体"为主要构架的中国伦理;在承载几千年的历史使命之后,在遭遇西方文明的碰撞之时,血缘文化及其建构的中国伦理在合法性上遭受了质疑;从过去的封建小农经济... 血缘是中国文化的最本质要素,它建构、锁定了以家庭为核心,以"家国一体"为主要构架的中国伦理;在承载几千年的历史使命之后,在遭遇西方文明的碰撞之时,血缘文化及其建构的中国伦理在合法性上遭受了质疑;从过去的封建小农经济到今天的大工业社会,中国伦理的失范与重建成为一代代学人所共同关注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缘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 伦理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