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论近年来中国扶贫剧的结构新变与叙事突围
1
作者 孙可欣 郑鹏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8-34,共7页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现讲述“脱贫攻坚”工作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这些扶贫剧在叙事结构中建立起诸多相似的“三角模式”,即通过对三类人物角色的形塑建构起相对闭合而又具有流动属性的叙事冲突。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剖析扶贫剧在叙事...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现讲述“脱贫攻坚”工作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这些扶贫剧在叙事结构中建立起诸多相似的“三角模式”,即通过对三类人物角色的形塑建构起相对闭合而又具有流动属性的叙事冲突。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剖析扶贫剧在叙事模式建构上的新变,发掘其中充分利用影像视听语言营造的富有乡土情怀的现实主义多元景观。与此同时,扶贫剧通过扶贫主体的觉醒与确立,传达当下社会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观念,进而完成了将个人身份认同与地方性书写逐渐融合进想象共同体的扶贫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剧 三角模式 扶贫景观 价值导向
下载PDF
跨媒介视域下的情感流动与意象生成——重审焦菊隐的诗意戏剧美学观
2
作者 郭羽思 《美育学刊》 2024年第4期55-63,共9页
焦菊隐的诗意戏剧观,意谓导演在舞台上描绘出蕴含深厚情感的戏剧形象,本质上是一种由浪漫主义通向象征主义的美学观念。我们可将“诗意”视为焦菊隐一以贯之的美学理念,而将“戏剧”视为实现这一理念的艺术手段。焦菊隐在青年时代创作... 焦菊隐的诗意戏剧观,意谓导演在舞台上描绘出蕴含深厚情感的戏剧形象,本质上是一种由浪漫主义通向象征主义的美学观念。我们可将“诗意”视为焦菊隐一以贯之的美学理念,而将“戏剧”视为实现这一理念的艺术手段。焦菊隐在青年时代创作象征主义诗歌,未能为诗情寻得典型意象;“戏校时期”逐渐形成跨媒介的戏剧观;“心象”概念的提出,揭示了象征主义诗学、契诃夫剧作与斯氏体系原理的内在契合;“话剧民族化”的形式实验,继续秉持横跨不同媒介为戏剧人物情感寻求意象表现的创作思维。焦菊隐的诗意戏剧美学观,使他毕生渴望为情感流动捕捉具体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诗意戏剧 美学观 情感 意象 媒介
下载PDF
CONFLICT ANALYSIS OF CITARUM RIVER BASIN POLLUTION IN INDONESIA:A DRAMA-THEORETIC MODEL
3
作者 Pri HERMAWAN Kyoichi KIJIMA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09年第1期16-37,共22页
The need to manage water resource within a holistic approach is crucial in Indonesia. Conflict situation which involves a variety of stakeholder needs an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to handle i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he need to manage water resource within a holistic approach is crucial in Indonesia. Conflict situation which involves a variety of stakeholder needs an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to handle i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a river basin pollution case in Indonesia. This research try to obt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of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takeholders of the Citarum River Basin and to give feasibl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a new developed integrated framework. We first describe the problem in a comprehensive way, then develop a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conflict. Next, we propose a general procedure to apply it, which we call Drama-theoretic Dilemma Analysis (DtDA). After analyzing the conflicts that arise there between stakeholders using DtDA, we will show how to resolve the dilemmas by using holistic as well as intensive approaches. By applying DtDA in stakeholder analysis and resolving the dilemmas that arise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m, we can identify barriers for collab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GOTIATIon drama theory holistic view DILEMMA conflict POLLUTIon
原文传递
现代戏剧的先声?--《鲍里斯·戈都诺夫》发表前后的论争
4
作者 耿海英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从1827年《鲍里斯·戈都诺夫》片段发表至1830年全剧发表,该剧在俄国批评界引发了激烈争论,其焦点主要是作品的体裁与风格问题:诗歌还是戏剧?浪漫还是古典?如果是诗歌但不押韵,如果是戏剧却违反古典戏剧规范,因而在众多批评家那里... 从1827年《鲍里斯·戈都诺夫》片段发表至1830年全剧发表,该剧在俄国批评界引发了激烈争论,其焦点主要是作品的体裁与风格问题:诗歌还是戏剧?浪漫还是古典?如果是诗歌但不押韵,如果是戏剧却违反古典戏剧规范,因而在众多批评家那里形成了肯定与否定的对决。普希金本人则意识到这是一种对古典戏剧的革新,一种浪漫主义戏剧的实践,虽然超出了当时观众对戏剧的认识,但也不愿为迎合观众而放弃新的艺术体系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正是迈向现代戏剧或曰现代文学的脚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希金 《鲍里斯·戈都诺夫》 体裁 论争 现代戏剧
下载PDF
陈白尘史剧观的核心见解及其演化成熟过程
5
作者 伏涤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106,121,共10页
陈白尘的史剧观既有渐趋完善及自我否定的变的一面,又有一以贯之的不变追求。对于历史剧的创作模式,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心仪“翻案”剧、“还魂”剧到后来推重历史正剧的变化;对于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只把历史当成史... 陈白尘的史剧观既有渐趋完善及自我否定的变的一面,又有一以贯之的不变追求。对于历史剧的创作模式,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心仪“翻案”剧、“还魂”剧到后来推重历史正剧的变化;对于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只把历史当成史剧的外壳到后期不仅注重历史本质真实而且主张历史细节真实的变化。陈白尘一贯推重“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始终主张历史剧要有鲜明的现实倾向性。由于注重“今用”,陈白尘并不反对在历史剧中进行适当影射;出于政治余悸和不屑于拙劣影射,他又公开申明反对影射史剧。不歪曲历史,不逃避现实,是陈白尘最核心的史剧创作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尘 史剧范式观 史剧真实观 史剧价值观 史剧影射观
下载PDF
新编历史剧创作对传统史剧观的突破
6
作者 陈丽芬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24-32,共9页
传统史剧观遵循“历史真实”和“古为今用”两大原则,在历史剧创作中影响深远。“历史真实”原则束缚了创作主体的发挥,造成创作手法的单一。“古为今用”原则导致历史剧创作的主题内涵比较狭隘,限制历史剧艺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传统史剧观遵循“历史真实”和“古为今用”两大原则,在历史剧创作中影响深远。“历史真实”原则束缚了创作主体的发挥,造成创作手法的单一。“古为今用”原则导致历史剧创作的主题内涵比较狭隘,限制历史剧艺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史剧观的“古为今用”原则在表现知识分子复杂内心世界中被成功突围,作家的主体意识在系列新编历史文人史剧中彰显出来,历史剧创作主题向文化、人性、审美多维度展开。郭启宏的“传神史剧论”与大量表现复杂人性的历史剧突破了传统史剧观下人物塑造的“二元对立”模式,使人物形象走向复杂人性的刻画与深层心理的挖掘。罗怀臻的新史剧观认为,历史的虚构和假设也可以作为历史剧创作的素材和依托,由此开辟寓言史剧创作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编历史剧 传统史剧观 突破 历史真实 古为今用
下载PDF
社会教育与其他教育关系之争的历史考察
7
作者 王晓璇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6-123,共8页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以及与其相近、相关的各种教育关系之争,是近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教育大讨论,引起众多教育家以及教育学者的关注,留下了大量的富有启发性的言论和教育观点。社会教育与各种教育关系之争,源起于...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以及与其相近、相关的各种教育关系之争,是近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教育大讨论,引起众多教育家以及教育学者的关注,留下了大量的富有启发性的言论和教育观点。社会教育与各种教育关系之争,源起于国外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以及学习外国教育的失望,肇始于国内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具有深刻的教育思想渊源与教育制度探索的背景。这些争论“话语”具有丰富的教育学价值与教育史价值,为探索适应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价值的教育学思想体系、话语体系以及制度体系,为书写中国近代国民教育史,留下了宝贵的本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教育 其他教育 关系之争 历史考察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史剧观的深化与史剧理论建构的委顿
8
作者 伏涤修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5-15,共11页
新时期以来,历史剧创作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历史剧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化、多元。在历史剧与现实的关系上,从政治化的“古为今用”的创作观念到注重“现代意识”“主体意识”;在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上,从强调“历史真实”... 新时期以来,历史剧创作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历史剧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化、多元。在历史剧与现实的关系上,从政治化的“古为今用”的创作观念到注重“现代意识”“主体意识”;在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上,从强调“历史真实”进而提出以“历史可能性及假定性”为基础;在历史剧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从“历史表现需要”到拒绝史学奴役的“历史审美需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史剧理论体系建构在近几年呈现出委顿状态:新史剧观的表述不够系统完整,对于后现代史学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基本处于茫然、漠视状态,新史剧观对历史剧创作只是提供了可能性、或然性而非必然性,传统史剧观影响依然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剧观 现代主体意识 历史可能性 历史假定性 历史审美真实
下载PDF
元代瓷上杂剧元素成因探析
9
作者 尚想 吴涛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3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元代是我国杂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杂剧故事的唱词道白、故事情节、演出情景等得到广泛传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这一社会风尚下,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瓷器上出现了不少杂剧元素,并与各自的装饰技法相结合,成为这一时期瓷上装饰... 元代是我国杂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杂剧故事的唱词道白、故事情节、演出情景等得到广泛传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这一社会风尚下,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瓷器上出现了不少杂剧元素,并与各自的装饰技法相结合,成为这一时期瓷上装饰的突出特点。瓷上杂剧元素的形成,既受到杂剧演出场所、演出情景的直接影响,也与元人独特的爱情观及道教和神仙道化剧的流行有着密切关系,此外亦有文人参与创作青花瓷上杂剧人物故事图的现象。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这一时期的瓷上杂剧元素创作呈现较为繁荣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瓷器 元杂剧 爱情观 文人创作 神仙道化剧
下载PDF
中国当代话剧争鸣史中的“我们”——话剧《WM(我们)》及其论争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兴阳 窦飞翔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68,共6页
本文简要描述了话剧《WM(我们)》(王培公编剧,王贵导演)在上世纪80年代的论争情况,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了本剧引起论争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主题"、"格调"与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二是人物塑造上的"... 本文简要描述了话剧《WM(我们)》(王培公编剧,王贵导演)在上世纪80年代的论争情况,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了本剧引起论争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主题"、"格调"与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二是人物塑造上的"非英雄化"、"知青群像"与"典型性";三是舞台呈现的现代形式创新与表演的"低俗性"。试图在新世纪的文化语境中,抵近渐已远逝的那段历史,揭示在各种论争话语背后的历史本相,重新审视《WM(我们)》及其引发的论争,以期更加客观地评估这部戏剧作品及其论争对中国大陆当代话剧发展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艺术创作 话剧《WM(我们)》 艺术作品 论争 争鸣史 艺术价值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史论战”对于唯物史观的传播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89-95,共7页
20世纪 2 0年代末到 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 ,是大革命失败后人们思考中国往何处去和人们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造成的 ,其兴起的学术原因完全是共产国际关于中国社会不同看法的交锋在中国的反响。论战中唯物史观的经典著作... 20世纪 2 0年代末到 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 ,是大革命失败后人们思考中国往何处去和人们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造成的 ,其兴起的学术原因完全是共产国际关于中国社会不同看法的交锋在中国的反响。论战中唯物史观的经典著作被大量翻译过来并被许多学者争相引用 ,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受到了广泛注意。那时的论战者对待唯物史观的态度并非完全赶时髦或者纯粹是党派之争 ,事实上确有一些学者对待西方的社会学说和论战中出现的观点 ,保持着学者的风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论战 传播 唯物史观
下载PDF
教学中技术应用价值取向的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卫军 王文君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0年第8期11-14,共4页
文章在分析教学中技术应用论争典型观点的基础上,从哲学层面探讨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描述了信息技术作用下教学时空、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发生的巨大变革。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观点论争 技术与教学关系 思考
下载PDF
传统武术价值体系亟待重构——由徐晓冬事件引发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0
13
作者 马廉祯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29,共5页
自号"格斗狂人"的徐晓冬与若干传统武术传人的对决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度成为网络热点,引发了众多武术爱好者的热烈讨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传统武术理论界在此关键时刻不同寻常的缄默,这种看似不合情理的现象其... 自号"格斗狂人"的徐晓冬与若干传统武术传人的对决吸引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度成为网络热点,引发了众多武术爱好者的热烈讨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传统武术理论界在此关键时刻不同寻常的缄默,这种看似不合情理的现象其实并不令人太过意外,而是由长时间以来传统武术理论界受差序格局效应影响导致的理论积弱趋势所决定的。传统武术理论界应当以此事件为契机进行充分反思,重构传统武术的价值体系,思考传统武术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传统武术的现代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徐晓冬事件 土洋体育之争 武术价值观
下载PDF
论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为中国话剧百年纪念而作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本相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27,共6页
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既在国内戏剧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环绕"写意戏剧观"的批评争议也成为国内外热门的话题。但这些批评和争议都失之于偏颇: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抓住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要害,... 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既在国内戏剧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环绕"写意戏剧观"的批评争议也成为国内外热门的话题。但这些批评和争议都失之于偏颇: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抓住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要害,对僵化的传统戏剧观念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佐临先生的三大戏剧观,是他进行比较戏剧研究的一个升华,也是他对于世界戏剧导表演艺术体系发展研究的具有创意的发现。而"黄佐临现象"是一个符合戏剧历史发展潮流的戏剧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的美学目标是走向"三大戏剧观"的"综合"。这不仅是他的理论,而且构成他始终不渝的舞台实践的目标。他的写意戏剧观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的理论依然有着可行的实践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戏剧观 三大戏剧观 “黄佐临现象”
下载PDF
文明论:东北亚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金荣 田毅鹏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7年第3期112-116,共5页
作为东北亚区域研究重要的理论架构,文明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东亚文明“浑然一体论”的束缚,进一步理解东北亚区域文明的基础构造,把握东北亚区域文明结构体系内部“中心—边缘”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处理好国别研究和区域文明整体... 作为东北亚区域研究重要的理论架构,文明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东亚文明“浑然一体论”的束缚,进一步理解东北亚区域文明的基础构造,把握东北亚区域文明结构体系内部“中心—边缘”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处理好国别研究和区域文明整体研究之间的关系,在比较中加深我们对东北亚区域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论 东北亚研究 新视角 文明涵化 “亚洲主义”论争
下载PDF
试论钱穆与胡适的交谊及其学术论争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勇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77,共13页
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钱穆与胡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者,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西化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传统史学派的大家、文化民族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本文以钱穆眼中的胡适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时期两人的学术关联及其文化观的异... 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钱穆与胡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者,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西化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传统史学派的大家、文化民族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本文以钱穆眼中的胡适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时期两人的学术关联及其文化观的异同,认为钱穆对胡适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尊崇到疏离再到公开批评的转变过程,研究这个转变过程,对于20世纪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而言,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胡适 交往 中西文化观 学术之争
下载PDF
当代戏剧论争与阿尔托的中国接受 被引量:2
17
作者 康建兵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当代戏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过多场戏剧论争,反思从"戏剧观"争鸣到"三大戏剧体系"争论中阿尔托的中国遭遇,有助于廓清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轨迹,并揭示出当代戏剧生态难以承载乃至漠视残酷戏剧的必然和悲哀。在... 当代戏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过多场戏剧论争,反思从"戏剧观"争鸣到"三大戏剧体系"争论中阿尔托的中国遭遇,有助于廓清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轨迹,并揭示出当代戏剧生态难以承载乃至漠视残酷戏剧的必然和悲哀。在某种意义上阿尔托是一杆标尺,中国对这位戏剧先知的接受程度有多深,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戏剧的未来有多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论争 阿尔托 残酷戏剧 接受 影响
下载PDF
鲁迅的戏剧活动和戏剧观 被引量:1
18
作者 卓光平 肖百容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55-58,共4页
不仅介绍了鲁迅在提倡和发扬现代戏剧艺术方面曾作过的大量工作,同时阐述了他对戏剧艺术的独特见解,涉及到戏剧的许多根本问题,如戏剧的社会功用,戏剧和生活的关系,表演和欣赏等,至今仍可以给人们很多启示。
关键词 鲁迅 戏剧艺术 戏剧活动 戏剧观
下载PDF
“混沌之死”与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之解构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116,共9页
《庄子·应帝王》的结尾是混沌之死的寓言,这个寓言的背景视域是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混沌之死暗喻礼(报)对德的谋杀,而一旦不以德维系,而以德之戕害为后果,礼自身也就式微崩坏了。这是庄子版本的"礼坏乐崩",它暗示,随... 《庄子·应帝王》的结尾是混沌之死的寓言,这个寓言的背景视域是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混沌之死暗喻礼(报)对德的谋杀,而一旦不以德维系,而以德之戕害为后果,礼自身也就式微崩坏了。这是庄子版本的"礼坏乐崩",它暗示,随着帝、王时代及其政教典范(德与礼)的终结,以礼义论展开自我界定的中国观念以及以中国中心论为轴心的天下观的精神基础,也面临着基本型的危机。这正是《应帝王》通过混沌之死传达的深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帝王 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 华夷之辨
下载PDF
清代曲阜戏剧作家之文化观照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玲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1-84,共4页
孔子故里曲阜有着浓重的文化色彩。在清代依旧浓重的正统文化氛围中 ,曲阜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戏剧作家 ,他们大都拥有圣人血统 ,具有强烈的文化正统意识。他们为什么要从事被正统观念视为雕虫小技的戏曲创作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 ,曲阜剧作... 孔子故里曲阜有着浓重的文化色彩。在清代依旧浓重的正统文化氛围中 ,曲阜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戏剧作家 ,他们大都拥有圣人血统 ,具有强烈的文化正统意识。他们为什么要从事被正统观念视为雕虫小技的戏曲创作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 ,曲阜剧作家作品的文化承载是相当厚重的 ,他们以俗文学的形式 ,表现了雅正的内容 ,在精神深处与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曲阜 戏剧 文化观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