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首都圈下的京津冀快速交通网一体化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徐瑛 郭瑞军 +1 位作者 虞明远 王笑京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23,共13页
在对建设国家首都圈下的京津冀交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剖析国外国家都市圈交通建设的经验和启示,总结国际经验。利用交通区位线测算方法,提出京津冀建设快速轨道交通网的发展思路和空间战略格局。明确京津冀快速轨道交... 在对建设国家首都圈下的京津冀交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剖析国外国家都市圈交通建设的经验和启示,总结国际经验。利用交通区位线测算方法,提出京津冀建设快速轨道交通网的发展思路和空间战略格局。明确京津冀快速轨道交通网建设的重点任务,通道等级以及功能。突出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的产业分工、人口转移、环境协调等的协同发展,提出了出台首都圈交通法、统筹交通建设资金等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首都圈 快速交通网 交通区位线 首都圈交通法
下载PDF
民国“国都论争”与北京城政治形象的衍化
2
作者 高红兵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2,35,共10页
在民国时期三次“国都论争”中,古都北京的政治形象成为首都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帝制刚被推翻的民国初年,北京虽在政治强力下被定为首都,却被时论普遍定性为“专制巢穴”。20世纪20年代,基于新的政治与社会局势,主张定都南京与北京... 在民国时期三次“国都论争”中,古都北京的政治形象成为首都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帝制刚被推翻的民国初年,北京虽在政治强力下被定为首都,却被时论普遍定性为“专制巢穴”。20世纪20年代,基于新的政治与社会局势,主张定都南京与北京的双方围绕北京“专制巢穴”形象的建构与消解展开激烈博弈,结果首都南移。抗战胜利前后,北京虽未迎回首都身份,但论争中曾经的建都劣势却被转化为优势,“历史名都”的正面形象基本取代了“专制巢穴”的负面定位。北京形象的衍化是政局、社会环境、个人思想诸要素叠加影响、演变的结果,是其作为千年古都的独特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北京 国都论争 “专制巢穴” “历史名都” 城市形象
原文传递
都城区位与国家战略:顾祖禹建都思想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毛曦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0,共6页
清初顾祖禹具有丰富的建都思想:认为都城区位的选择虽应考虑多种因素,但地理形势应位居首要;都城选址通常是以国家战略为出发点,综合权衡各种要素而做出的选择,并需要对其不足方面进行弥补,尤其需要以国都为核心做好相应的军事布防;国... 清初顾祖禹具有丰富的建都思想:认为都城区位的选择虽应考虑多种因素,但地理形势应位居首要;都城选址通常是以国家战略为出发点,综合权衡各种要素而做出的选择,并需要对其不足方面进行弥补,尤其需要以国都为核心做好相应的军事布防;国都的区位选择固然重要,然而决定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不是"天时"与"地利",而在于"人和",尤其是国力的强弱。这一建都思想具有系统性和领先性,对于当今建都问题的讨论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建都
原文传递
人口空间分布对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杜子平 孙瑞泽 《当代会计评论》 2021年第3期37-55,共19页
地理因素在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而国家审计研究对此重视不足。本文论述了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国家审计质量的理论依据,基于201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GIS建模、多元回归等实证检验了人口空间分布对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 地理因素在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而国家审计研究对此重视不足。本文论述了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国家审计质量的理论依据,基于201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GIS建模、多元回归等实证检验了人口空间分布对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一省人口到省政府驻地的平均距离、省会城市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对该省审计质量有负向影响。其中后者的影响在不同计量方法下保持稳健。研究结论为国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国家审计这一"免疫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审计 政府审计 人口分布 中国省会城市 GIS
原文传递
20世纪40年代中国建都论战现象解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肖爱玲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6,共9页
中华民国都城是中国古都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1940—1948年发生了一场由知识阶层发起、被政界利用的关于都城选址问题的大讨论。它是近代建都问题争论时间最久、内容最复杂和保存资料最丰富的一次论战。有近20座城市或地区被选为未来... 中华民国都城是中国古都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1940—1948年发生了一场由知识阶层发起、被政界利用的关于都城选址问题的大讨论。它是近代建都问题争论时间最久、内容最复杂和保存资料最丰富的一次论战。有近20座城市或地区被选为未来都城所在,其诸多优势及不利条件均被提及并有所讨论。此次建都论战既有对中国古代建都经验的总结及对中国战后国防战略部署的思考,亦有对国外首都区位特征的借鉴,蕴含了近代都城空间生产的新动向。将都城选址问题作为国家战略问题,置入历史、未来和世界这样的时空框架中分析与研究,拓展了中国古都学研究的内容和视野,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40年代 建都论战 中国古都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