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对话理论的法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1
作者 罗许生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5-120,共6页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关乎教学目标与大学功能的实现。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学专业作为一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科,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基于对话理论将对话...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关乎教学目标与大学功能的实现。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学专业作为一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科,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基于对话理论将对话式教学法引入法学课堂,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锻炼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对话式教学能够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体现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实现教师与学生间、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对话式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及其与教师之间知识结构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式教学 平等主体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新闻传播主体的多维对话及其行为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沈正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68,共8页
新闻生产与传播就是新闻记者代表新闻媒体与社会事实信息之间发生的一场“对话”,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对话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单向报道而言的双向交流方式。在当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主体间的对话主要分布和建构在新闻传播主体与... 新闻生产与传播就是新闻记者代表新闻媒体与社会事实信息之间发生的一场“对话”,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对话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单向报道而言的双向交流方式。在当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主体间的对话主要分布和建构在新闻传播主体与事实主体对话、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当事人主体对话、新闻传播主体与文本主体对话、新闻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对话、新闻传播主体与智能机器人主体对话等五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五个基本格局。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间的对话主要体现为跨语境对话、跨文化对话、跨时空对话、跨媒介对话、跨文本对话等多种形式与新型形态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媒体 新闻传播主体 对话
下载PDF
《汉旧仪》所见西汉相府中丞相——属吏的往来方式:兼论“治出于二”与官僚政治
3
作者 侯旭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141,共17页
基于文献、出土图像资料与简牍,对东汉初年卫宏所撰《汉旧仪》中关于西汉时期丞相府内属吏与丞相之间往来的两条记载进行了分析与阐释,揭示了在“文书行政”之外双方日常往来中仪节上的具体要求,指出相府内丞相与属吏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基于文献、出土图像资料与简牍,对东汉初年卫宏所撰《汉旧仪》中关于西汉时期丞相府内属吏与丞相之间往来的两条记载进行了分析与阐释,揭示了在“文书行政”之外双方日常往来中仪节上的具体要求,指出相府内丞相与属吏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是镶嵌在身体、物品与文辞的仪节中,而非简单的命令—服从。这种关系常被视为“二重君臣关系”,其实与真正的君臣关系有细微而关键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对源自宋代,近代以来因西学传入而更趋突出的偏重“理性行政”而忽视“仪式性”的制度史研究思路进行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旧仪》 丞相—属吏关系 拜谒 官僚政治 礼仪 二重君臣关系
下载PDF
学前教育实习“三主体”的“我-你”相遇——基于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
4
作者 崔霞 《职教通讯》 2024年第3期79-85,共7页
学前教育实习的质量对职前幼儿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实习需要实习生与“双导师”开展积极有效的“对话”。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认为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你”关系,并强调“我-你”关系的直接性、相互... 学前教育实习的质量对职前幼儿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实习需要实习生与“双导师”开展积极有效的“对话”。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认为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你”关系,并强调“我-你”关系的直接性、相互性、现时性。通过观照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结合当前学前教育实习实际样态,探讨学前教育实习的“三主体”——实习生、高校指导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在幼儿园实习场域中直接“相遇”的现实情况,分析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构建平等、包容、信任的“我-你”对话关系,从而提出“三主体”共同成长的实现策略,以期为提升学前教师教育质量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实习 对话哲学 三主体 “我-你”相遇
下载PDF
A Survey of Engagement,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5
作者 YU Chao-gu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2期201-206,共6页
Engagement and subjectivity focus on the non-propositional meaning of discourse, and inter-subjectivity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writer/speaker and his potential readers/addressees. This article fi... Engagement and subjectivity focus on the non-propositional meaning of discourse, and inter-subjectivity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writer/speaker and his potential readers/addressees.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s of engagement,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n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that the process of engagement is an interaction of speaking subject and his/her potential readers and social behavior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social practice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AGEMENT SUBJECTIVITY dialogue inter-subjectivity
下载PDF
Power,the Body and Reflexivity:Hans-Herbert K?gler's Hermeneutics in the Context of Critical Sociology
6
作者 Rainer Winter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2年第3期21-41,共21页
In his contribution,Rainer Winter shows how Critical Hermeneutics,as developed by Hans-Herbert Kogler,has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agents are anchored in social processes and of their capacity to critically r... In his contribution,Rainer Winter shows how Critical Hermeneutics,as developed by Hans-Herbert Kogler,has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agents are anchored in social processes and of their capacity to critically reflect upon these processes.Additionally,he succeeded in broadening the field of critical theory by combining the anti-positivistic procedure that is hermeneutics wit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 of power and dominance.In doing so,he also refi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agency and posited "self-empowerment" as an important aspi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 subjectivity understanding dialogue HABITUS body self-will(Eigensinn) SELF-EMPOWERMENT
原文传递
晚清新小说的伦理叙事与观念转型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华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6期147-160,共14页
晚清新小说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反映民众的思想和精神,不仅批判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和戕害个体独立人格的礼教伦理,还实现了从忠君到爱国的思想转向和从臣民到国民的身份转变,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表现出救亡图存的政治诉求。晚清新小说君... 晚清新小说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反映民众的思想和精神,不仅批判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和戕害个体独立人格的礼教伦理,还实现了从忠君到爱国的思想转向和从臣民到国民的身份转变,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表现出救亡图存的政治诉求。晚清新小说君臣伦理叙事和伦理变革思潮交汇互动,在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新小说 伦理叙事 君为臣纲 忠君 爱国 臣民 国民
下载PDF
论《战国策》中君臣关系的立体书写
8
作者 郝敬 刘尔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9-105,共7页
目前学界对《战国策》的研究多聚焦于策士这一臣子主体,可君主形象及君臣关系的塑造同样值得重视。细读《战国策》原典文本,其君臣关系可梳理为臣依附君、君保全臣、君肯定臣、君轻贱臣等模式;《战国策》采用拟托、夸饰、活现等超现实... 目前学界对《战国策》的研究多聚焦于策士这一臣子主体,可君主形象及君臣关系的塑造同样值得重视。细读《战国策》原典文本,其君臣关系可梳理为臣依附君、君保全臣、君肯定臣、君轻贱臣等模式;《战国策》采用拟托、夸饰、活现等超现实叠加手法,立体化塑造了很多鲜活的君臣人物形象。在多元君臣模式和立体化人物塑造中,《战国策》一书中潜隐着明线尊士、暗线尊君的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策》 君臣关系 立体书写 明暗主旨
下载PDF
"君""臣"之辩——析布拉日金娜笔下《郭店竹简》政治哲学的思想体系
9
作者 靳铭吉 王祎杉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3年第3期74-84,88,91,92,共14页
俄罗斯汉学研究者布拉日金娜在对《郭店竹简》研读的基础上,阐发了以竹简"君臣"双主体、"禅让"为特色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开启了《郭店竹简》思想解读的俄罗斯视域。在简文的基础上,她见微知著,将"父慈子孝&qu... 俄罗斯汉学研究者布拉日金娜在对《郭店竹简》研读的基础上,阐发了以竹简"君臣"双主体、"禅让"为特色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开启了《郭店竹简》思想解读的俄罗斯视域。在简文的基础上,她见微知著,将"父慈子孝"加入"君臣"关系的考量思路之中加以解析:先是依托简文分析"君"内圣外王的实现路径,而后打破中国传统的《细衣》与《五行》一脉相承的分析模式,将《淄衣》与《鲁穆公问子思》相结合,将"臣"划分为"衣"与"子思"两类。在阐释"禅让"的过程中,她试图突破国内多引考之有据且冠以"禅让"之名的儒家经典这一传统解读模式,在典型篇目《唐虞之道》基础上,对其余多篇供书中诸如"道""礼""法"内容加以合,使被诸子百家激烈讨论的"礼法"关系、何为"正名"成为分析"禅让"的依据与关键步骤。最后转学术性为实用性,指出"禅让"循古今中国政治道路、鉴当下中俄发展的关键作用。该思想体系的再阐释过程为"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拓展了新的研究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汉学 郭店竹简 政治哲学 君臣 禅让
下载PDF
人观、对话与自觉:人类学视域下学校仪式教育的主体性转向——基于小学田野作业的反思
10
作者 王喜斌 蔡国英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年第4期51-58,共8页
仪式本身并不重要,只有参与者的言语、行动、思想与情感与之交汇时,它才变得重要起来。实现学校仪式教育的主体性转向,揭示仪式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才能在广阔的教育生活中探求其本真意义。首先,仪式... 仪式本身并不重要,只有参与者的言语、行动、思想与情感与之交汇时,它才变得重要起来。实现学校仪式教育的主体性转向,揭示仪式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才能在广阔的教育生活中探求其本真意义。首先,仪式目的的建构,要以“人观”理念为指向,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必备品格、崇高信仰的“完整的人”;其次,仪式过程的推进,要以“对话理性”为导向,实现全体受礼者与仪式文本的对话、参与者的在场性对话以及师生的互动性对话;最后,对仪式价值本意的追求,要以“生命体验”为旨归,促进儿童“主体自觉”“生命自觉”以及“文化自觉”的培养与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教育 主体性 儿童 “人观” 对话 自觉
下载PDF
《春秋公羊传》君臣观念探析
11
作者 王若菡 于筱丁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0期131-134,共4页
君臣观念是《春秋公羊传》中重要的政治思想内容,其认为君主制度之本在于君尊臣卑,君王居于政治架构之首,臣下必须保持对君王的尊崇与顺从,不可任意僭越;君臣在治国过程中要各行其是,各尽其责,方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同时认为,君臣之间... 君臣观念是《春秋公羊传》中重要的政治思想内容,其认为君主制度之本在于君尊臣卑,君王居于政治架构之首,臣下必须保持对君王的尊崇与顺从,不可任意僭越;君臣在治国过程中要各行其是,各尽其责,方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同时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牢不可破,而是需要以道义作为基础来维系。另外,《春秋公羊传》从现实出发,认为臣下可以采取变通的手段,在特殊情况下权宜行事,以达到安国家、利社稷的良好目的,体现了公羊学派特有的“任其权变”的思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公羊传》 君主 君臣关系
下载PDF
《周易程氏传》君臣民关系的民本思想根源及历史价值
12
作者 程必定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75-80,共6页
程颐所著的《周易程氏传》涉及对君臣民关系的阐释,主张尊君与劝君、用臣与束臣、爱民与教民,其根源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传承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 君臣民关系 民本思想 《周易程氏传》 程颐
下载PDF
仁不屈法:清代法外施仁的特质及成因
13
作者 龚珊珊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4-102,共9页
仁不屈法是清代法外施仁的特质。清代法外施仁案件存在数量少,且司法过程谨慎。为顾及官员想法,清代皇帝法外施仁时强调,所施之仁不违法并在程序与实体上都要求合情理。受功利性的经济因素、政治需求及高度成熟的君臣博弈机制的影响,清... 仁不屈法是清代法外施仁的特质。清代法外施仁案件存在数量少,且司法过程谨慎。为顾及官员想法,清代皇帝法外施仁时强调,所施之仁不违法并在程序与实体上都要求合情理。受功利性的经济因素、政治需求及高度成熟的君臣博弈机制的影响,清代法外施仁具有存在的必要性。清代法外施仁案件相较前朝明显减少的特质,在立法上表现为皇帝要求官员守文并不断加重相关追责制度;在司法上表现为皇帝对不合圣意的法外施仁案件的审办官员处罚严厉,官员依靠法律的屏障作用主动规避追责制度。因此,清代法外施仁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对残缺、僵硬的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补充、矫正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发挥了皇帝为了避免自身官僚化的工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外施仁 清代 仁不屈法 君臣博弈 法律工具化
下载PDF
传播: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被引量:27
14
作者 黄卫星 李彬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0-97,共8页
将"我和他"的关系变成"我和你"的关系,意味着对话和交往/传播过程需要确立每一位参与者的主体性,形成传播行为中各种对象性关系,由此超越个体的主体性,走向多个主体在对话和交往中的主体间性,从而达到多个主体性的... 将"我和他"的关系变成"我和你"的关系,意味着对话和交往/传播过程需要确立每一位参与者的主体性,形成传播行为中各种对象性关系,由此超越个体的主体性,走向多个主体在对话和交往中的主体间性,从而达到多个主体性的融合状态。超越传播过程中单一主体性(主客体性),走向不同主体之间平等互动所形成的主体间性,才能实现充分而自由的对话与交往,进而达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憧憬的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对话 交往
下载PDF
论从翻译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湘玲 蒋坚松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108,共3页
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越来越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为理论基础,以《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中译本为例,着重探讨在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中,原作作者-译者-赞助人-读者等主体之间平等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 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越来越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为理论基础,以《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中译本为例,着重探讨在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中,原作作者-译者-赞助人-读者等主体之间平等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成功的翻译应该充分实现主体间性,即通过翻译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做到最大效度的理解、同情和思想的契合,从而走出片面强调翻译主体性带来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对话
下载PDF
旅游审美是诗意的对话——兼论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审美观 被引量:23
16
作者 曹诗图 孙天胜 周德清 《旅游论坛》 CSSCI 2011年第2期115-118,共4页
从旅游哲学的视角论述了中国道家的逍遥说、儒家的比德说、佛家的随缘人生观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观点,认为旅游审美是诗意的对话,旅游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旅游审美主体与旅游审美客体融为一体,由"在场"洞见"不在场&q... 从旅游哲学的视角论述了中国道家的逍遥说、儒家的比德说、佛家的随缘人生观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观点,认为旅游审美是诗意的对话,旅游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旅游审美主体与旅游审美客体融为一体,由"在场"洞见"不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审美 逍遥游 比德说 主体间性 诗意的对话
下载PDF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图书馆活动中对话关系的转变 被引量:14
17
作者 夏文华 杨艳燕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13,共4页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它的核心在于以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以对话取代独白。以主体间性理论观照图书馆活动,建构馆员、文献与读者之间共在的主体间性关系。图书馆活动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交往的平等对话,...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它的核心在于以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以对话取代独白。以主体间性理论观照图书馆活动,建构馆员、文献与读者之间共在的主体间性关系。图书馆活动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交往的平等对话,馆员角色应定位于这种多元对话的策动者、组织者、建构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活动 主体间性 对话 馆员角色
下载PDF
两种外在教育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差异、辩证与对话 被引量:7
18
作者 唐松林 张辰宸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6-91,共6页
教育行政与学生家长,作为两种外在于学校的评价主体,其地位十分重要。通过对两者教育评价价值取向差异的辩证分析,以寻找其对话契机,使两者融通共进,形成教育评价合力。
关键词 教育评价主体 价值取向 差异 对话
下载PDF
论对话视阈下医患关系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支才 刘东梅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2-264,共3页
文章针对医患关系紧张的难点问题,从主体间性视角出发,在对话哲学视阈下,反思医患对话在主体、内容与方式上存在的困境与根源,探讨重构良性医患关系,建构医患共同体的应然选择,提出以对话思维和价值引领医患交往,进一步增强对话意识、... 文章针对医患关系紧张的难点问题,从主体间性视角出发,在对话哲学视阈下,反思医患对话在主体、内容与方式上存在的困境与根源,探讨重构良性医患关系,建构医患共同体的应然选择,提出以对话思维和价值引领医患交往,进一步增强对话意识、丰富对话内容、提升对话能力,以期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主体性 医患关系 重构
下载PDF
西周中晚期君臣体系的变化及其对王权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爱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9-73,共5页
西周时期的君臣体系,总体呈现出层叠架构的态势。其中,王臣的存在,对王权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但到了西周中晚期,这一君臣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在体系内部,用王与一部分王臣之间的君臣关系发生了隔断,而王臣与他们的臣属之间的... 西周时期的君臣体系,总体呈现出层叠架构的态势。其中,王臣的存在,对王权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但到了西周中晚期,这一君臣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在体系内部,用王与一部分王臣之间的君臣关系发生了隔断,而王臣与他们的臣属之间的君臣关系却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在王官系统内部,逐渐产生出新的君臣层级,且与此同时,个别王臣在王朝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化。上述种种变化,从多个方面削弱和动摇了西周王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中晚期 君臣体系 君臣关系 王臣 私臣化 王权 王官系统 王臣地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