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1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lturally-loaded Chinese Discourse of Gu-qin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ranslation——Based on a Maxim from a Chinese Classics The Roots of Wisdom
1
作者 赵明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7期11-14,共4页
Inspired by one of the maxims in a Chinese classics entitled The Roots of Wisdom,the present paper borrows the typical culturally-loaded Chinese discourses of Gu-qin — "stringed lute" and "non-stringed... Inspired by one of the maxims in a Chinese classics entitled The Roots of Wisdom,the present paper borrows the typical culturally-loaded Chinese discourses of Gu-qin — "stringed lute" and "non-stringed lute"—to add to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erminology and to enrich some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some related theories in linguistics,pragmatics,aesthetics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show different perspectives relevant with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the present paper offers a new angle to illustrate how the Chinese discourses of Gu-qin,rich in cultural implications,can best describe translation and bring new vigor and vitality into the diversity and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discourses of Gu-qin cultural implications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下载PDF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Outlook on Human Rights
2
作者 WANG Xigen ZHANG Qianqian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4年第5期989-1013,共25页
Centering on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human rights theories,Xi Jinping’s discourses on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creatively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original theoretical viewpoints and academic prop... Centering on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human rights theories,Xi Jinping’s discourses on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creatively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original theoretical viewpoints and academic propositions,profoundly reveal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a contemporary Chinese outlook on human rights and realizing all-around and deep-level innov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ntemporary human rights theoretical system.In ontology,the four-in-one view of human rights of the political party,the govern-ment,society,and the people goes beyond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 political state and civil society.In element theory,the substantive view of human rights surpasses the formalist view of human rights.In category theory,the view of human rights focusing on the right to sub-sistence and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transcends the view of human rights based on the individual’s right to freedom.In operation theory,the“development-based human rights path”goes beyond the“hu-man rights-based development path.”In practice,the positive view of human rights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surpasses the negative view of human rights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 Jinping’s discourse on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human rights theory ORIGINAL contemporary chinese outlook on human rights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Announc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titude in Appraisal System—Take TV PSA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Examples
3
作者 卢以若 《海外英语》 2021年第7期272-273,共2页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the TV public service advertisem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essay will analyze PSA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titude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the TV public service advertisem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essay will analyze PSA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titude in Appraisal System,trying to find out how ads work by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sub-systems in attitude.And the essay will also focus on the propor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meanings,researching the myth of P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public service advertisements Appraisal theory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下载PDF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4
作者 南帆 Liu Hu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5年第3期151-161,共11页
A common symptom of the blanket coverage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was the way Chinese intellectuals "kept harping on Greece," to the neglect of their own literature's distinctive features. Even worse were attempt... A common symptom of the blanket coverage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was the way Chinese intellectuals "kept harping on Greece," to the neglect of their own literature's distinctive features. Even worse were attempts to force Chinese literature into the Procrustean bed of Western literary propositions. How ca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be used more effectively to interpret n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r Chinese experience? How can it throw off Western theoretical models and become a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s own narrative?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must be a high priority. It is a complex project, one that necessarily entails stepping on to the discourse platform of modernity, accepting various kinds of open dialogue, and thence envisioning a new form of discourse system set amid multilayered overlapping perspectives and even the challenge of different id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RECONSTRUCTION indigenous resources multiple dialogues discourse system
原文传递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Discourse in Literary Studies Based on Current Practice
5
作者 高建平 Cheng Yanq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5年第3期126-138,共13页
There are two mistaken tende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in academia. One is the "red dancing shoes" phenomenon, where scholars run helter- skelter after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Wester... There are two mistaken tende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in academia. One is the "red dancing shoes" phenomenon, where scholars run helter- skelter after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the other is the "bound feet" phenomenon, where tradition-bound scholars believe that tradition must be kept unchanged and tha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should be cleansed of all alien elements. Neither approach is desirabl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should be grounded in present realities and should distinguish between substance and function. "Substance" has to consist of China's present literary creation and critical practice; only thus can we appropriate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ies in the service of today's needs, and make the ancient serve the modern and the foreign the Chinese. This will enable us to develop a literary discourse that is both contemporary and Chine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substance and fixnctio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原文传递
Rethinking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6
作者 朱立元 Zhang Dachu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5年第3期162-174,共13页
Though it is not new, the topic of the modem transform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still hold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current efforts in carrying forward the essence of classical literary the... Though it is not new, the topic of the modem transform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still hold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current efforts in carrying forward the essence of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constructing a new literary theory that conforms to the spirit of our times. Today, Chinese scholars have to handle two traditions: one is the classical literary scholarship up to the 19th century, distant in time and space from today; the other is the modern tradition that start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se two traditions involve not only rupture and heterogeneous change but also continuity and partial homogeneous preservation. Taking our stand on the modem and contemporary tradition, we should consciously pursue research o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using modem consciousness to scrutinize, reorder, discover, select, interpret, activate and absorb its finer elements, those that are still vital, so as to creatively promote its modem transformation and further integrate it as an organic compon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m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Over the past two or three decades, Chinese scholars have been advancing this great project in a systematic and solid way, achieving gratifying progress. We must strengthen our efforts and make further progress with this great underta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tradition modem consciousness modem transformation
原文传递
文明互鉴: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意识 被引量:9
7
作者 曹顺庆 刘诗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1,212,共8页
自晚清民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以来,基于西方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建构的文科知识体系近乎主导了中国文科百年以来的构建进程。在这百余年间,如何重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重建中国理论话语一直都是世纪之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孜... 自晚清民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以来,基于西方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建构的文科知识体系近乎主导了中国文科百年以来的构建进程。在这百余年间,如何重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重建中国理论话语一直都是世纪之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孜孜以求力图解决的目标,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命题的提出引发了又一轮激烈的研讨。文章指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要立足中国实际、中国经验,更需要将中国文化放置于“文明互鉴”的视野下审视西方经验、西方实践以及西方理论。通过史实的梳证可知,包括“浪漫主义”“意象派”“新批评”“生态伦理批评”等诸多英美文论的形成明显汲取了来自中国文化哲学的元素。以此延展,文章提出了中外文论互鉴史研究、文论他国化变异研究、比较诗学变异研究等以中国为视角、以中国理论为建构方法的新领域,提出属于自身的标志性概念、创新性问题。做到知识自主,更要做到阐释自主,才能解决话语问题,解决人文社会科学“说不出”“不想说”“不敢说”的“卡嗓子”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文论互鉴 英美文论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话语
下载PDF
重写文明史: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底座 被引量:7
8
作者 曹顺庆 刘诗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0,206,共17页
中国自古便有完整的哲学体系、文论体系、史学体系、艺术体系、教育体系、医学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然而,中国原有的自主知识体系在现当代基本上不被承认。这一问题的根源在文明观,文明观是基础,是自主... 中国自古便有完整的哲学体系、文论体系、史学体系、艺术体系、教育体系、医学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然而,中国原有的自主知识体系在现当代基本上不被承认。这一问题的根源在文明观,文明观是基础,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底座。近现代以来支撑各学科知识生产的标准、内涵、体系都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底座上。文明底座是西方的,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也就必然唯西是从,直接导致了对中国文明的贬低,对中国知识体系的全盘否定,形成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整体性的垮塌,走上了自毁长城之歧途。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首先要“重塑文明观”,重塑文明观则必须“重写文明史”,再从文明底座上建构哲学、史学、医学、科学技术等各个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重获各学科知识体系本来的“话语权”,向世界呈现“理论中的中国”“创新中的中国”“文明中的中国”,建构自立自强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文明史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文明观 变异学 中国话语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少数民族文学表达及其叙事话语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徐俊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78,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新表述,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在诸多方面反映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现代化面貌。少数民族文学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讨论和国家话语建构中,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审美,...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新表述,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在诸多方面反映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现代化面貌。少数民族文学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讨论和国家话语建构中,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审美,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各民族的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几个方面表达中国式现代化。从历史维度、时空维度及学科主体性角度重新梳理少数民族的话语结构,实现传统叙事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学叙事话语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少数民族文学 文学表达 叙事话语 建构
下载PDF
“空间转向”的本土化以及网络文学空间叙事研究趋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海燕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5-92,共8页
中国叙事学在受到国外研究影响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不断从本土叙事资源中探索新路径,开创新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但在空间叙事的“本土化”方面,囿于古典小说对于时间的高度依赖和现当代小说对于乡土书写的执着关... 中国叙事学在受到国外研究影响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不断从本土叙事资源中探索新路径,开创新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但在空间叙事的“本土化”方面,囿于古典小说对于时间的高度依赖和现当代小说对于乡土书写的执着关注,导致空间研究一度被忽视。伴随着与网络空间关系最为密切的网络文学的崛起,国内网络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逐渐受到重视。以硕士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年学者,对网络文学的空间叙事表达了较多关注。这一发展趋向基本契合网文的“青年”属性,表明Z世代不仅在网络文学阅读和批评上,甚至在理论研究层面,都能够立足网络文学这块热土,依仗互联网原生居民得天独厚的网感优势,朝向中国文艺批评理论创新的伟大使命进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网络文学 空间叙事 青年群体
下载PDF
在精神会通处找寻建构路径——“第二个结合”与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初论
11
作者 王德胜 李雷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10期37-45,I0001,I0002,共11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深度结合。二者的高度契合及融通,主要不在于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相近或相同,而在于它们都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批... 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深度结合。二者的高度契合及融通,主要不在于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相近或相同,而在于它们都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不仅有着共同的理论问题域或话题关注点,而且在文艺性质与功能、文艺批评标准与原则、人物形象塑造等核心问题的观念主张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或精神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
12
作者 李西建 尚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6,共8页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整体建构与创造。其内涵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文艺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在培植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的精神沃土与根基;以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科学构建了一种具有中国风格和凸显现代价值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谱系,继而从根本上促进和实现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范式转换,展现为一种思想“合力”的力量,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一种完整系统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
下载PDF
中国话语研究理论建构的探索实践——田海龙教授访谈录
13
作者 李志远 田海龙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田海龙教授于2021年出版的专著《社会网络中的话语互动》对话语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概念体系、应用路径进行了系统阐发。自该书出版以来,话语互动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话语互动论作为批评话语研究新阶段的产物,不仅对认识社会... 田海龙教授于2021年出版的专著《社会网络中的话语互动》对话语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概念体系、应用路径进行了系统阐发。自该书出版以来,话语互动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话语互动论作为批评话语研究新阶段的产物,不仅对认识社会网络中社会主体通过话语实践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对研究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新话语的产生过程提供了新方法。为了深入学术探讨,特邀请田海龙教授就话语互动论的基本内涵、提出背景、应用拓展以及由此所体现的中国话语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等问题作进一步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互动论 中国特色话语研究 理论与实践 学术创新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问题与路径
14
作者 寇鹏程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3,共10页
中国当代文论还未完全建立本土性的原创话语体系。从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经验来看,要建构中国自己的文论话语体系,至少要从以下六点入手:一是要把握时代精神,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话语;二是要在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来建构;三... 中国当代文论还未完全建立本土性的原创话语体系。从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经验来看,要建构中国自己的文论话语体系,至少要从以下六点入手:一是要把握时代精神,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话语;二是要在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来建构;三是要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建构的基础上继续建构;四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五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学相结合;六是要长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体系 中国文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从中国审美传统特质看中国文论话语自主性
15
作者 何中华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11期18-31,I0001,共15页
在现代化的狂飚突进中,现代性的话语霸权造成了中国文论叙事方式被同化的趋势。它使我们从一个“他者”视角读出以往不曾读出的含义,但也导致中国审美传统之固有特质的遮蔽,更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自主性的隐遁。中国文化重体... 在现代化的狂飚突进中,现代性的话语霸权造成了中国文论叙事方式被同化的趋势。它使我们从一个“他者”视角读出以往不曾读出的含义,但也导致中国审美传统之固有特质的遮蔽,更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自主性的隐遁。中国文化重体认和亲证的基本旨趣,规定了中国文艺批评的特有方式和取向。与西方审美传统重再现、求形似、偏写实不同,中国古典审美方式重表现、求神似、偏写意。中国的审美创造总有一个道德负荷,即发挥伦理教化功能,因而拒绝唯美主义。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审美的,是诗意化的文化。在应对现代性挑战中,如何维系并捍卫中国文化的自主性,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任务。建构中国文论自主话语体系,就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审美传统 表现 神似 写意 中国文论话语 自主性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6
作者 刘永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确立了科学主体的地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民族科学大众的根本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三大体系”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确立了科学主体的地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民族科学大众的根本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三大体系”有其丰富的内涵但三者发展并不平衡“;三大体系”建设具有开创性和范式性,对后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早期建设
下载PDF
论科学主义与草创期中国文论建构
17
作者 朱首献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31,159,共12页
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为价值鹄的,笃信科学万能,推行学科归约逻辑,取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域限,将实验归纳和进化方法提升为研究诸学之“息壤”。草创期中国文论在价值论、学科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建构上深受科学主义影响,形成其以... 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为价值鹄的,笃信科学万能,推行学科归约逻辑,取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域限,将实验归纳和进化方法提升为研究诸学之“息壤”。草创期中国文论在价值论、学科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建构上深受科学主义影响,形成其以自然科学价值取代文论特殊价值,将文论归入自然科学范畴,将实证、归纳、进化术提升为文论普遍方法等特征。科学主义在推动草创期中国文论知识体系细化、文学分门别类研究、扬弃整体直观的印象式浑言立论而导向深入细致的析言研究等方面有其积极意义。但它在为草创期中国文论提供学科建构理念、发掘学术增长点之余,也给此后中国文论的建构和发展留下了至今依然未能完全超越的学科之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主义 草创期 中国文论 建构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论知识型的生成与合法性依据
18
作者 姜文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1,共10页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理论从“古代文论知识型”向“现代文论知识型”的历时性转换生成于社会文化知识型的现代性建构历程之中。在这一知识型转换过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和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建构,是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秩序的重建...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理论从“古代文论知识型”向“现代文论知识型”的历时性转换生成于社会文化知识型的现代性建构历程之中。在这一知识型转换过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和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建构,是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秩序的重建同频共振,并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的。百余年来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历程和现代知识型的生成及范式转型过程,是一个对于现代性内涵及知识的特性与功能的认知不断游移深化的过程。只有在现代思想文化知识生产的总体性话语关联与知识系统的坐标系中,我们方可历史地把握现代形态的中国文论的建构特质与其知识学的基本定位,探寻和确认中国现代文论知识生产的合法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论知识型 中国现代性 文化秩序重建 合法性
下载PDF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内部体系建构研究
19
作者 赵炎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内部体系可以分为学科、学术、话语三个方面。建构学科体系,一是要建构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二是要加快与学科体系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学科建设的现实基础;四是构建引领学科发展的优势学科。建构学术体系,...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内部体系可以分为学科、学术、话语三个方面。建构学科体系,一是要建构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二是要加快与学科体系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学科建设的现实基础;四是构建引领学科发展的优势学科。建构学术体系,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要坚持创新导向,提倡原创性;四是要关注中国现实,突出民族特色。建构话语体系,一是在建构对象上要以中国文学审美经验为中心;二是要重视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也即建构者本身的建设;三是在建构方法上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统一下的“事件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阐释:向死而生之路
20
作者 曹顺庆 王熙靓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205,共12页
古代文论在当代学术语境与文化环境中的失效问题由来已久,“古代文论在当代已死”的论断甚至成为学界心照不宣的某种共识。20世纪90年代,学界提出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命题并未能挽救古代文论,反而进一步将其扫入了“故纸堆”... 古代文论在当代学术语境与文化环境中的失效问题由来已久,“古代文论在当代已死”的论断甚至成为学界心照不宣的某种共识。20世纪90年代,学界提出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命题并未能挽救古代文论,反而进一步将其扫入了“故纸堆”。学科化、体系化、科学化的“转换阐释”路径正是导致自主自为的古代文论逐渐丧失生命力的症结所在。因而,需在对此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古代文论在当代的阐释路径,从古代文论古今通变之“通”——古代文论的当代阐释有效性、古代文论古今通变之“变”——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重审古代文论的现代性意义——走向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三方面出发,重新焕发古代文论在当代的生命力,探寻古代文论向死而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当代阐释 方法与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