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hist Theoretic System: The Rivalry Theory of Confucianism and Interconnections With the Universal Values and Global Sustainability
1
作者 SONG Jinzhou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0年第3期178-186,共9页
Mohism was established in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 for two centuries and half.It is the third biggest schools following Confucianism and Daoism.Mozi(468 B.C.-376 B.C.)was the first major intellectual rivalry to Confuc... Mohism was established in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 for two centuries and half.It is the third biggest schools following Confucianism and Daoism.Mozi(468 B.C.-376 B.C.)was the first major intellectual rivalry to Confucianism and he was taken as the second biggest philosophy in his times.However,Mohism is seldom studied during more than 2,000 years from Han dynasty to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due to his opposition claims to the dominant Confucian ideology.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three potential functions of Mohism:First,the critical/revision function of dominant Confucianism ethics which has DNA func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even in current China;second,the interconnections with the universal values of the world;third,the biological constructive function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Mohist had the fame of one of two well-known philosophers of his times,Confucian and Mohist.His ideas had a decisive influence upon the early Chinese thinkers while his visions of meritocracy and the public good helps shape the political philosophies and policy decisions till Qin and Han(202 B.C.-220 C.E.)dynasties.Sun Yet-sen(1902)adopted Mohist concepts“to take the world as one community”(tian xia wei gong)as the rationale of his democratic theory and he highly appraised Mohist concepts of equity and“impartial love”(jian ai).Liang Qichao and Lu Xun appreciated Mohism.And earl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such as Chen Duxiu,Li Dazhao,Zhang Tailei,and Mao Zedong had highly complimented Mohism,including the dialectic materialism.To some extent,Mohism had big impact on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ism impartial love(jian ai) confucianism the universal values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对当代生命教育的价值引领及实现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耀玲 张曦予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深邃的生命智慧。从伦理学的角度,儒家重视生命,认为生死由命,注重人生命的社会价值;道家从“道”的视角认识生命,认为生死自然,重其“生”之个体价值;墨家则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生命,反对“宿命论”,提倡“...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深邃的生命智慧。从伦理学的角度,儒家重视生命,认为生死由命,注重人生命的社会价值;道家从“道”的视角认识生命,认为生死自然,重其“生”之个体价值;墨家则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生命,反对“宿命论”,提倡“非命观”。这些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加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 道家 墨家 生命哲学 生命教育 价值引领
下载PDF
论先秦儒墨的葬祭观——兼论葬祭厚薄与至诚之关系
3
作者 饶晓玉 《西部学刊》 2024年第8期56-59,共4页
先秦儒家缘人情之葬祭礼文、墨家利死生之葬祭目的,均可归宿于至诚,即通过委弃、亏损自我以奉养鬼神,委弃自我的程度则代表了奉神的虔诚度。两家的葬祭观在理论导向上均有其合理性,但在礼崩乐坏的特殊时期,其理论在实践上往往有失偏颇... 先秦儒家缘人情之葬祭礼文、墨家利死生之葬祭目的,均可归宿于至诚,即通过委弃、亏损自我以奉养鬼神,委弃自我的程度则代表了奉神的虔诚度。两家的葬祭观在理论导向上均有其合理性,但在礼崩乐坏的特殊时期,其理论在实践上往往有失偏颇。且在战国学派互攻的历史语境下,诸子未能始终紧扣至诚之思理,进一步遮蔽了儒墨葬祭观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至诚 葬祭 厚薄
下载PDF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Discourse Act from the Moral Perspective
4
作者 Wu T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08-312,共5页
Chinese discourse and Chinese dissemination are two main propositions of discourse act.Discourse is the tool for dissemin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culture.Confucianism,Taoism and Mohism show the typical morality of the... Chinese discourse and Chinese dissemination are two main propositions of discourse act.Discourse is the tool for dissemin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culture.Confucianism,Taoism and Mohism show the typical morality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Discourse morality implies the competition of the civilization model among different people,nations and countries.Discourse civilization embodies the competi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ideology.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brings China the new opportunity to break the monopoly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strive for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Moreover,it expand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ideologies.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influence of its dissemination shall be based on the morality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discourse 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权 传播 道德 中国 行为 西方意识形态 国家利益 西方国家
下载PDF
由出土文献看儒墨战国时期的交融
5
作者 史大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8-23,共6页
儒墨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墨子曾受业于儒术,墨家源于儒家。墨家所反对的,并不是儒家的全部,只是儒家繁缛的礼节、厚葬的奢华、沉湎的音乐、保守的宿命。儒墨在区别的同时,也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儒墨之所以能够交融,在于思想层面、社会层... 儒墨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墨子曾受业于儒术,墨家源于儒家。墨家所反对的,并不是儒家的全部,只是儒家繁缛的礼节、厚葬的奢华、沉湎的音乐、保守的宿命。儒墨在区别的同时,也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儒墨之所以能够交融,在于思想层面、社会层面、时代层面的共通之处。儒墨具有共同的道德追求、政治诉求、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内在逻辑上有一些共通之处。墨家的“尚贤”“尚同”“兼爱”“节用”“天志”“明鬼”等思想往往可以在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等出土文献和儒家传世文献中得到印证,至于儒家辟墨、墨家非儒,恰恰能够说明战国时期儒墨思想在交锋中交融,在批判中互相吸收。儒墨合流后,墨家道德哲学则融入儒家,墨家的数理逻辑和科学精神保留在工匠技术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 儒家 墨家 战国 交融
下载PDF
黄老学说:法家之东方“别派”与另类的“汉承秦制”
6
作者 李禹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59,共14页
战国后期形成的黄老学说系法家在东方齐地的一门“别派”,由于东方齐地特殊的政治文化,使它与三晋法家和西秦商、韩法家理论都有着重要区别,但是它们的基本共同点则是为建构大一统君主集权政治服务,主张以“法”治国,以“术”“势”驭... 战国后期形成的黄老学说系法家在东方齐地的一门“别派”,由于东方齐地特殊的政治文化,使它与三晋法家和西秦商、韩法家理论都有着重要区别,但是它们的基本共同点则是为建构大一统君主集权政治服务,主张以“法”治国,以“术”“势”驭臣。黄老学说在汉初通过“萧规曹随”,走上帝制时代另类的“汉承秦制”之路,从而使汉初的“汉承秦制”具有更复杂的特点。在文景时期,由于皇权与外戚、宗室、军功大臣之间博奕的张力,促使黄老之学与儒家学派成为维护各派政治利益的理论武器,导致西汉前期政治制度的建构、变革异常错综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学说 齐地法家 “汉承秦制” 汉代儒老之争 《黄帝四经》
下载PDF
老子不老:作为儒法和解之基的新道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再林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124,共9页
一部中国思想史,就其根本而言,实际上就是一部儒法之争的历史,也即一部坚持“礼治”还是坚持“法治”的历史。然而,追本溯源,无论是儒家礼治所尚的亲亲而仁民的家国合一,还是法家法治所尚的己之私利以成天下之公的以利释义,都是以老子... 一部中国思想史,就其根本而言,实际上就是一部儒法之争的历史,也即一部坚持“礼治”还是坚持“法治”的历史。然而,追本溯源,无论是儒家礼治所尚的亲亲而仁民的家国合一,还是法家法治所尚的己之私利以成天下之公的以利释义,都是以老子“道法自然”的“生命自组织性”为其共同的终极依据、终极根基。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克服中国思想儒法取舍之间非此即彼的两难,同时正如近现代异军突起的“以道释儒”“以道释法”复老思潮所表明的那样,也为当代呼之欲出的“新道家”的兴起做出了极其重要的理论铺垫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法之争 道法自然 近现代复老思潮 新道家
下载PDF
论墨学对儒学的转化与发展——基于“礼”的视角
8
作者 钱永棒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5-33,共9页
墨家对“礼”并非完全否定。墨家批判“厚葬久丧”形式而重其本质,提倡“尊天”“事鬼”且重祭祀,并对忠惠之礼、孝慈之礼、友悌之礼、男女之礼持认同态度。“节葬”说是儒墨争辩的焦点,其思想渊源实可追溯至孔子。墨子与时儒的争辩,反... 墨家对“礼”并非完全否定。墨家批判“厚葬久丧”形式而重其本质,提倡“尊天”“事鬼”且重祭祀,并对忠惠之礼、孝慈之礼、友悌之礼、男女之礼持认同态度。“节葬”说是儒墨争辩的焦点,其思想渊源实可追溯至孔子。墨子与时儒的争辩,反映出儒者对于礼的维护诉诸传统却立论不足,相对而言,墨家在逻辑思辨上更占优势。儒家后期对墨家进行了更有力的批判,同时也吸收了墨家礼学中的合理成分。儒墨虽有分歧,但因墨家出于儒家而有着深厚的儒学底色,所以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墨家对“厚葬久丧”的批判实际上可视作对儒家礼制发展的纠偏,而墨家的“三表法”比儒家“从古旧”的思维取向更符合逻辑发展和时代思潮。墨家凭借墨辩逻辑对旧说加以评判改造,与儒家产生诸多分歧,实际上可看作墨家对儒学传统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的转化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学 儒学
下载PDF
也谈儒墨的殊途与同归——兼与杨武金教授商榷
9
作者 王颖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0-34,共5页
杨武金教授在《儒与墨的殊途与同归》一文中把儒墨之争判定为同一社会问题的不同解决路径,基于此认为二者是殊途同归。但从文化审美心理层面进一步探讨二者“为何殊途,可否同归”也尤为重要。从互构语言文化学的视角下重新审视儒墨之间... 杨武金教授在《儒与墨的殊途与同归》一文中把儒墨之争判定为同一社会问题的不同解决路径,基于此认为二者是殊途同归。但从文化审美心理层面进一步探讨二者“为何殊途,可否同归”也尤为重要。从互构语言文化学的视角下重新审视儒墨之间“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差别。由于地理环境与语言文字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趋于伦理型而非逻辑型,如此殊途使墨家的没落有其必然性。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这一时代背景下,儒墨的同归则又意味着墨学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墨之争 互构语言学 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宋恕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中国学术近代转型的影响
10
作者 孙邦金 吴帅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6,91,共11页
晚清温州学人宋恕一直以维新变法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的形象著称于世,学界对其研究也多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其实,宋恕对于三教平议、儒法之争、汉宋之争、经今古文之争以及中西之争等晚清重大学术论争皆发表过独到见解,其“力攻伪儒”的... 晚清温州学人宋恕一直以维新变法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的形象著称于世,学界对其研究也多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其实,宋恕对于三教平议、儒法之争、汉宋之争、经今古文之争以及中西之争等晚清重大学术论争皆发表过独到见解,其“力攻伪儒”的中国传统学术思辨不仅是其“藏诸石室,未敢示人”的思想精髓之所在,还为其变法思想提供了知识图景、历史坐标和理论基础,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系统梳理宋恕的学术思想,既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晚清学人游走于学术研究与政治运动之间的多重面相,也可以管窥中国传统学术近代转型的历史消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恕 儒法之争 汉宋之争 永嘉之学 学术转型
下载PDF
中国传统劳动观的三重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11
作者 张永情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0-105,共6页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劳动观是我国劳动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石。儒家的“重义轻劳”、墨家的“重农重劳”和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劳动态度的三个基本维度。儒家提倡道德至上;墨家重视劳动,主张劳动人本论和劳动精神论;中...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劳动观是我国劳动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石。儒家的“重义轻劳”、墨家的“重农重劳”和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劳动态度的三个基本维度。儒家提倡道德至上;墨家重视劳动,主张劳动人本论和劳动精神论;中国佛教提倡的“农禅并重”,主张劳动与修行二者统一。挖掘中国传统劳动观的优秀思想内涵,能够为坚定农民主体地位提供文化支撑,为推动劳动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中国佛教 传统劳动观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近十年来儒墨对比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薛柏成 马海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35-39,共5页
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儒墨对比问题方面的研究仍集中在爱人、尊贤、修身、仁义、义利、忠孝、节俭、天命鬼神、礼乐制度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上,涉及两家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文学思想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并出现了用出... 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儒墨对比问题方面的研究仍集中在爱人、尊贤、修身、仁义、义利、忠孝、节俭、天命鬼神、礼乐制度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上,涉及两家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文学思想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并出现了用出土简帛等新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的新方法,研究领域也有所扩展。总体上比较两家区别的论述多,而探讨二者之间联系及应用的论述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儒墨对比
下载PDF
“大武术观”下门派之争的当代文化张力及其调适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晓晨 吉灿忠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90-93,共4页
从文化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对武术门派的产生及观念的形成进行述评,分析门派之争对"大武术观"产生阻滞的当代表现,提出对门派之争进行规避和淡化的调适策略。研究发现:武术门派及门派之争滥觞于儒家理学,门派之争将导致赤裸的追... 从文化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对武术门派的产生及观念的形成进行述评,分析门派之争对"大武术观"产生阻滞的当代表现,提出对门派之争进行规避和淡化的调适策略。研究发现:武术门派及门派之争滥觞于儒家理学,门派之争将导致赤裸的追名逐利和武术珍贵资源的粗放开发。针对于此,规避门派之争应使狭隘门派观念放大到民族层面,淡化门派之争应在遵守文化发展规律的条件下提高武术人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武术观 门派之争 儒家理学 文化张力
下载PDF
秦汉以后的墨家思想及其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薛柏成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0-63,共4页
秦汉以后 ,墨家思想趋于与儒道诸家的融合 ,墨家思想的影响也就通过封建正统思想表现出来。墨家思想的优秀之处及墨子本人的伟大人格不时出现在封建史书典籍中 ,影响着士大夫的价值选择。此外 ,墨家思想的影响也体现在一些著名的儒家“... 秦汉以后 ,墨家思想趋于与儒道诸家的融合 ,墨家思想的影响也就通过封建正统思想表现出来。墨家思想的优秀之处及墨子本人的伟大人格不时出现在封建史书典籍中 ,影响着士大夫的价值选择。此外 ,墨家思想的影响也体现在一些著名的儒家“异端”人物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思想 儒学 影响
下载PDF
仁、义的本义与演变 被引量:7
15
作者 谢维俭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2-148,共7页
"仁"与"义"是先秦时期至高的范畴,是古代文化两个重要的"遗传密码"。儒学与墨学的根本分歧在于"仁"与"义"哪个应该放在首位。儒家特别看重亲情,强调对内要"仁",这同孔子... "仁"与"义"是先秦时期至高的范畴,是古代文化两个重要的"遗传密码"。儒学与墨学的根本分歧在于"仁"与"义"哪个应该放在首位。儒家特别看重亲情,强调对内要"仁",这同孔子本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用"精神分析法"来解释,这属于个体的"潜意识"和"前意识"。"仁"与"义",一个是维系亲情;一个是卫护公道。所谓"仁内义外"主要是强调在家族内部讲"仁",在外面讲"义"。然而,在古汉语中,一个符号可以包含多项所指。所以,仁、义、内、外的意思都不是唯一的。孟子不赞同"仁内义外",实际上是否定了私德与公德的区别。后世的统治者赞赏孟子,不过,他们的意图不在"天下一家",而在"家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仁内义外 家族制
下载PDF
从当代治理哲学看中国先秦哲学的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阳举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9,25,共8页
现代治理哲学提倡社会力量的自主管理,要求与人民共有、共治、共享。中国先秦思想家在国家治理方面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儒家主张行"王道",成就公平正直的社会。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以"慈"治理天下;如果一个社会光... 现代治理哲学提倡社会力量的自主管理,要求与人民共有、共治、共享。中国先秦思想家在国家治理方面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儒家主张行"王道",成就公平正直的社会。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以"慈"治理天下;如果一个社会光讲公正不讲慈爱,就成了冷冰冰的社会。墨家充分认识到社会精英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法家的法,可以声张国家的意志,树立公法的绝对威望;谋求富国强兵必须变法改革。杂家主张治理的好坏要看能否汇集更多的智慧和优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哲学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杂家
下载PDF
论儒道墨三维和谐的管理观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思义 管遵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22-125,共4页
儒道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都曾有过显赫的地位,注意挖掘和利用三家资源,探讨当代中国儒道墨三维和谐管理观,意义深远。儒道墨作为管理体系中的三个支点,它们之间是有机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墨是根基,若无儒道,根基不能自美;儒是连接墨道... 儒道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都曾有过显赫的地位,注意挖掘和利用三家资源,探讨当代中国儒道墨三维和谐管理观,意义深远。儒道墨作为管理体系中的三个支点,它们之间是有机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墨是根基,若无儒道,根基不能自美;儒是连接墨道的纽带,若无墨道,纽带则无意义;道是儒墨的升华,若无儒墨,道则无所加。注重社会和谐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魂灵,无论是"仁爱"、"道爱"还是"兼爱",皆体现了和谐的管理境界,可谓是殊途而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墨 三维和谐 管理境界
下载PDF
调解、诉讼与公正——对现代自由社会和儒家传统的反思 被引量:71
18
作者 陈弘毅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4,共12页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纷争的做法和制度 ,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调解否已经过时 ?本文首先介绍中国的调解传统的哲学基础、理论和实践 ,然后从现代自由主义和法治理想的角度 ,对传统的调解提...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纷争的做法和制度 ,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调解否已经过时 ?本文首先介绍中国的调解传统的哲学基础、理论和实践 ,然后从现代自由主义和法治理想的角度 ,对传统的调解提出批判。本文进而指出 ,调解在当代的中国以至西方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西方学者对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另类选择”之一提出了多种理论依据 ,其中不少与儒家传统的睿见不谋而合。本文的结论是 ,经过“创造性转化”后的调解理论与实践能对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仍是十分宝贵和有用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解 诉讼 传统法律文化 儒家 法治 自由主义 创造性转化 权利 正义 公正 道德
下载PDF
儒法之争的本质及其现实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静 刁志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1-15,共5页
儒法之争发端于中国春秋战国之际,是在儒法两家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德刑关系的争论。儒家认为"以德治为本",法家认为"以法治为本"。随着秦灭汉兴,德治为本成为大势所趋。文章从儒法之争的历史及其本质进行深层探析,... 儒法之争发端于中国春秋战国之际,是在儒法两家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德刑关系的争论。儒家认为"以德治为本",法家认为"以法治为本"。随着秦灭汉兴,德治为本成为大势所趋。文章从儒法之争的历史及其本质进行深层探析,揭示其对现实的几点启示,即要适应当代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努力加强德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法之争 本质探析 现实启示
下载PDF
从大实践的境域看儒家思想——兼论儒、道、墨的异同与互补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岿然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28,共6页
儒家"以人意相存问",将做人及其内涵宗法伦理情感、规范形而上学化,让自然与社会历史服从宗法伦理秩序,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大实践的境域诉求。走出儒、道、墨各自的形而上学窠臼,走向大实践的境域,则儒家的"相濡以沫... 儒家"以人意相存问",将做人及其内涵宗法伦理情感、规范形而上学化,让自然与社会历史服从宗法伦理秩序,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大实践的境域诉求。走出儒、道、墨各自的形而上学窠臼,走向大实践的境域,则儒家的"相濡以沫"与道家的自然逍遥,儒家的"以己养鸟"、道家的"以鸟养鸟"以及墨家的"以社会养鸟"都是互补的。儒家的有为、力行与道家的无为、不争,在可持续发展、共同发展、全面发展融贯互生的境域中也是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实践 形而上学 儒家 道家 墨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