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统、学统与政统——以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和陆子《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为中心 被引量:3
1
作者 郑晓江 《教育文化论坛》 2010年第1期13-19,共7页
通过解读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和陆象山《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二篇文献,从道统、学统与政统关系的角度来揭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制度,并延伸考察现代中国教育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从传统书院教育中获得对促进现代教育发展的... 通过解读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和陆象山《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二篇文献,从道统、学统与政统关系的角度来揭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制度,并延伸考察现代中国教育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从传统书院教育中获得对促进现代教育发展的某些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与陆象山 教育理念与制度 反思与启迪
下载PDF
“两头明,中间暗”--朱子对象山心学的批评及其蕴含的理论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东方朔 Jason T.Clower 《孔学堂》 CSSCI 2022年第3期56-72,I0056-I0066,共28页
朱子对象山之学的批评所涉范围甚广,其中一种重要的说法则认为象山说话常常是“两头明,中间暗”,并以此指象山之学为禅学。对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朱子所谓的“两头明,中间暗”具体所指为何?象山之学毕竟如何表现为“两头明,中间暗”?假... 朱子对象山之学的批评所涉范围甚广,其中一种重要的说法则认为象山说话常常是“两头明,中间暗”,并以此指象山之学为禅学。对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朱子所谓的“两头明,中间暗”具体所指为何?象山之学毕竟如何表现为“两头明,中间暗”?假如朱子的批评有所针对,则由其针对所透露出来的象山之学的理论问题又是什么?审如是,我们有必要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说明朱子批评的含义,二是顺朱子的批评而呈现象山学之教法上的特点,最后是提出一点拓展性研究,亦即站在当今哲学的立场显示象山之学所可能存在的理论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反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象山 “中间暗” 知识 确定性
下载PDF
佐藤一斋及其心学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申绪璐 Chi Zhen(译) 《孔学堂》 CSSCI 2021年第2期89-99,I0086-I0096,共22页
19世纪日本儒者佐藤一斋长期主持幕府最高学府昌平坂学问所,对于江户后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推动了阳明学在江户社会的中兴。从佐藤一斋的生平、朱陆调和论以及心之思想,可见佐藤一斋的根本思想为阳明学。首先,佐藤一斋对于自... 19世纪日本儒者佐藤一斋长期主持幕府最高学府昌平坂学问所,对于江户后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推动了阳明学在江户社会的中兴。从佐藤一斋的生平、朱陆调和论以及心之思想,可见佐藤一斋的根本思想为阳明学。首先,佐藤一斋对于自己晚王阳明300年出生的巧合有清楚的认识并特别撰文纪念;其次,佐藤一斋的《言志四录》中强调朱陆调和,在官方学问为朱子学的江户社会背景中,为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辩护,表明了其心学倾向;再次,佐藤一斋提出心即天、心之灵光、天心流注等说法,表明其思想与阳明学一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前期是日本市民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佐藤一斋的善恶论及其对躯体、利益和欲望的肯定即此时代思潮的反映,与阳明学盛行的晚明社会似曾相识。虽然佐藤一斋不是激进的阳明学者,但其基本观念和思想无不源于心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藤一斋 《言志四录》 江户儒学 阳明学 朱陆调和
下载PDF
对唐君毅谈朱陆异同源流之反思
4
作者 杜保瑞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7,共7页
唐君毅对宋代儒学朱陆之争的解说别具深意,认为两者共出一源、同溯二程,只是在学圣成贤的工夫论上各现峥嵘;其实二贤之论始终相涵、博约相资,不论涵养、致知或省察,只要善会其意,善用其心,皆可使本心呈现、增扩存养;而如对朱陆的会通不... 唐君毅对宋代儒学朱陆之争的解说别具深意,认为两者共出一源、同溯二程,只是在学圣成贤的工夫论上各现峥嵘;其实二贤之论始终相涵、博约相资,不论涵养、致知或省察,只要善会其意,善用其心,皆可使本心呈现、增扩存养;而如对朱陆的会通不以其道,则难免徒生门户之见、意气之争,如古今八百年来诸多学者的轻易之论。唐君毅意旨细腻,分解绵密,虽过多翻折推说,却实为正本清源之举,一扫前人之窠臼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朱熹 陆象山 二程 朱陆之争 工夫论
下载PDF
朱陆之争与朱熹陆九渊往来书信的佚缺
5
作者 顾宏义 《中原文化研究》 2019年第4期47-52,共6页
朱熹、陆九渊二人多次发生学术之争,其学术争辩多通过往来书信互探疑义。但朱、陆往来书信多有佚缺者,似当出自有意之所为。首先,佚缺的朱熹、陆九渊往来书信,其部分内容、文句,皆含有表彰、服膺对方学说,或观照对方观点而反思、反省己... 朱熹、陆九渊二人多次发生学术之争,其学术争辩多通过往来书信互探疑义。但朱、陆往来书信多有佚缺者,似当出自有意之所为。首先,佚缺的朱熹、陆九渊往来书信,其部分内容、文句,皆含有表彰、服膺对方学说,或观照对方观点而反思、反省己说的文字。但在朱、陆身后,随着论争的激化,二人之后学皆不能接受其师竟然接受或服膺对方之说,如此则只能将此类书信隐匿,而拒绝收入朱、陆二人的文集之中,终至佚缺。其次,为证明对方服膺己说,朱熹、陆九渊在引录对方书信时,屡有删略文字以使对方文字看起来符合己意。最后,朱熹引录陆九渊书信文字,多是为批评陆说以伸张自己的观点,而陆九渊引录朱熹书信文字,却大多是为证明朱说实与自己的观点相同。此一现象可说明在晚宋乃至稍后的学界内,大抵处于朱主陆从的状态。分析朱熹、陆九渊往来书信的佚缺现象以及形成原因,可知此类现象往往是因为编纂其文集、著述之后学的有意作为,以便能与其坚持之学说相符合。此当引起今日阅读、研究者的充分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陆之争 往来书信 佚缺
下载PDF
仁性是否透彻与智性是否必需--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鹅湖之会争议焦点的分析
6
作者 杨泽波 Wang Keyou 《孔学堂》 CSSCI 2022年第3期36-44,I0033-I0043,共20页
鹅湖之会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争论中,象山主张“悟得本心”,其学理基础在仁性,朱子重视“读书讲论”,其学理基础在智性。双方所论各有根基,但也各有所失:朱子之失在于不了解仁性的思维方式是直觉,也无力真正讲清学习认知在成... 鹅湖之会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争论中,象山主张“悟得本心”,其学理基础在仁性,朱子重视“读书讲论”,其学理基础在智性。双方所论各有根基,但也各有所失:朱子之失在于不了解仁性的思维方式是直觉,也无力真正讲清学习认知在成德过程中的实际作用;象山之失在于不明白仁性并非自足,也不了解孔孟心性之学的不同。从儒家生生伦理学三分法的角度看,整个争论的焦点,可概括为仁性是否透彻和智性是否必需。从这个新的视角出发,对这场争论当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象山 仁性 智性 儒家生生伦理学
下载PDF
“尊德性”与“道问学”:朱陆之辩及其历史回响
7
作者 丁为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22,114,共10页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中庸》所提出的一种关于“尊德”与“问学”关系的概念,以指谓君子人生修养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方面,人们似乎也从未怀疑过其相互关系。但自从理学崛起,由于讲学与求知需要的凸显,“尊德性”与“道问学”便成...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中庸》所提出的一种关于“尊德”与“问学”关系的概念,以指谓君子人生修养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方面,人们似乎也从未怀疑过其相互关系。但自从理学崛起,由于讲学与求知需要的凸显,“尊德性”与“道问学”便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而所谓“朱陆之争”便由此而展开。在朱子包括象山弟子对这一争论的叙述中,已经形成了所谓“泛观博览”与“发明本心”式的概括。到明代,又通过罗钦顺与王阳明之不同走向,转换为两种不同的为学进路之争。而从戴震到章学诚,则又通过“博”与“约”、“专”与“精”来深化这一问题在为学中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还原于《中庸》之本义,并从儒家超越而又内在的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那么这一近千年的争论也许就可以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头绪,也可以看出现代知识论追求与认识论走向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与象山 尊德性与道问学 博与约 专与精 超越与内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