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conomic Context of Our Time:A Diagnosis in the Light of Transformative Ethics
1
作者 Ralf Lüfter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3年第2期92-101,共10页
The following contribution is the attempt to touch upon some fundamental questions for a reliable ethical diagnosis of what can be called the economic context of our epoch.For this purpose,we will consider a well-know... The following contribution is the attempt to touch upon some fundamental questions for a reliable ethical diagnosis of what can be called the economic context of our epoch.For this purpose,we will consider a well-known concept within the medieval economics in light of its modern reappropri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ransformative ethics:the meant concept is usury;the meant reappropriation is that of Ezra Pound.For reasons of space,the single steps will merely hint at ethical questions that require a much more careful investigation.Within these limits,the essay will therefore analyze certain traits of our current economic context while reconsidering its ethical dimension in the light of the concept of usury.The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his analysis will be conducted is that of transformative eth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ormative ethics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hermeneutical phenomenology economics and poetry
下载PDF
论“理、事、情”:四部之文与文学分类体系的建构
2
作者 伏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1,共8页
以“理、事、情”为核心的三分法和与之对应的文学表达方式,即议论、叙事、抒情,作为文学在内容上的分类标准,与包括六经、子史与后世各体文章在内的四部之文,共同建构了一个多层次的文体分类体系。在古文理论的视域内,“理、事、情”... 以“理、事、情”为核心的三分法和与之对应的文学表达方式,即议论、叙事、抒情,作为文学在内容上的分类标准,与包括六经、子史与后世各体文章在内的四部之文,共同建构了一个多层次的文体分类体系。在古文理论的视域内,“理、事、情”三分法也存在着“变体”:强调“子史”的并立即议论与叙事的二元对立以及在乾嘉汉学的时代背景下,考据作为新的要素进入这一体系。诗歌既可能兼包“理、事、情”三者,又在整个文学分类体系中作为抒情文类的代表与“情”对应,故而诗歌与“理、事、情”具有双重关系,而加入以古文为主的这一分类体系,既符合诗歌源于六艺之一的学术史事实,亦有利于丰富这一体系的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子史 考据 诗歌
下载PDF
诗与哲学之争: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总汇诗”思想
3
作者 妥建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143,160,共15页
肇始于古希腊的诗与哲学之争在西方思想文化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对现代性所造成的诸种异化进行了反思,在康德哲学、古典哲学的有关百科全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总汇诗”思想,并通过反讽和想象让“总汇诗”成为百科全... 肇始于古希腊的诗与哲学之争在西方思想文化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对现代性所造成的诸种异化进行了反思,在康德哲学、古典哲学的有关百科全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总汇诗”思想,并通过反讽和想象让“总汇诗”成为百科全书式的统领性的学科,具有形而上的超验意味。“总汇诗”思想不仅统一了诗与哲学,弥合了由启蒙运动所造成的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而且对后世的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反思现代性的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哲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与哲学之争 百科全书 总汇诗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 反讽
下载PDF
禅意的再生——文化诗学视角下王维禅诗英译新探索
4
作者 钟铭恩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6-102,114,共8页
“诗佛”王维的诗歌中,禅宗思想、文学价值和美学的体现是其独特价值所在。因此,翻译王维诗歌需要兼顾语言层面的转换和文化层面的传达。已有研究在平衡文本研究和文化传达上还可更进一步。童庆炳提出的文化诗学涵盖微观的语言分析和宏... “诗佛”王维的诗歌中,禅宗思想、文学价值和美学的体现是其独特价值所在。因此,翻译王维诗歌需要兼顾语言层面的转换和文化层面的传达。已有研究在平衡文本研究和文化传达上还可更进一步。童庆炳提出的文化诗学涵盖微观的语言分析和宏观的文化批评,是达到这一平衡的理想框架。以文化诗学为视角,本文探讨王维诗歌英译的语言审美价值,禅宗美学和思想在译本中的体现,以及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禅宗思想 文化诗学 诗歌英译 跨文化交流
下载PDF
“爱的哲学”与“五四”新女性——以冰心的诗歌为例
5
作者 孙晓娅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3年第2期28-37,共10页
在冰心看来,“爱的哲学”是缓解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救世良方,她将这一思想渗透进“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其诗歌中蕴含的“爱的哲学”主要包涵三组具有对比性的核心议题:首先,从“爱”的源泉母爱到普世性的人类之爱扩大了“爱的哲学”... 在冰心看来,“爱的哲学”是缓解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救世良方,她将这一思想渗透进“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其诗歌中蕴含的“爱的哲学”主要包涵三组具有对比性的核心议题:首先,从“爱”的源泉母爱到普世性的人类之爱扩大了“爱的哲学”的疆域;其次,洋溢着纯净灵魂和天真气质的儿童情感与置身新旧“旋涡”中不断进取的青年的反抗精神丰盈了“爱的哲学”内涵;最后,大自然的神秘与宗教崇高的神性打开了“爱的哲学”维度。此外,因个人经验的局限,“爱的哲学”的虚无感伤倾向曾遭到社会的批判,作为最早一批登上文坛的“五四”新女性,冰心对此亦有警觉和自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心 爱的哲学 诗歌 “五四”时期 新女性
下载PDF
“像似性”体认思维方式与古代诗文创作、接受
6
作者 朱宏胜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42-49,共8页
作为第二次启蒙文化背景下的有机语言学在中国的新发展形态,体认语言学提出了“现实—认知—语言”核心原则和“像似性”语源学基本原则。在此理论视野下,文章发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类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逐步形成“像似性... 作为第二次启蒙文化背景下的有机语言学在中国的新发展形态,体认语言学提出了“现实—认知—语言”核心原则和“像似性”语源学基本原则。在此理论视野下,文章发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类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逐步形成“像似性”体认思维方式,此种现象在使用象形文字的中国尤为突出。从《诗经》的赋比兴、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到楚辞的比兴象征,从汉魏辞赋的“联边”辞修,到后代的“联边诗”甚至是“神智体”诗的出现,率皆为“像似性”体认思维方式影响下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语言(哲)学 “像似性”体认思维方式 古代诗文 《诗经》 楚辞
下载PDF
清代唐宋诗之争的主要理论问题及其逻辑关系
7
作者 唐芸芸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7-104,共8页
清代唐宋诗之争是关乎诗歌本质、诗歌与作家、诗歌功用、诗歌流变、诗歌批评等一系列主要理论问题的讨论,这些主要理论问题首先集中体现于杜诗、严羽《沧浪诗话》、宋诗和竟陵派。清代唐宋诗之争绝不是简单的师法策略问题,而是对诗言志... 清代唐宋诗之争是关乎诗歌本质、诗歌与作家、诗歌功用、诗歌流变、诗歌批评等一系列主要理论问题的讨论,这些主要理论问题首先集中体现于杜诗、严羽《沧浪诗话》、宋诗和竟陵派。清代唐宋诗之争绝不是简单的师法策略问题,而是对诗言志、性情之正、辨体、温柔敦厚、正与变、学问、赋比兴、穷而后工等传统诗学概念的价值定位,这些概念又可以以文学史观和诗人主体为出发点建构逻辑关系。诗学核心概念温柔敦厚所面临的困境及阐释途径,便极具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唐宋诗之争 文学史观 诗人主体 温柔敦厚
下载PDF
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古诗词作者争议检测
8
作者 黄玮 冉启斌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3年第3期95-104,共10页
本文收集了《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六首作者存在争议的作品所涉及作者的其他作品作为训练语料,经过分词和特征提取后,使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学习作者特征,随后对争议作品进行作者判断。判断结果详细显示了各首争议作品的作者可能性... 本文收集了《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六首作者存在争议的作品所涉及作者的其他作品作为训练语料,经过分词和特征提取后,使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学习作者特征,随后对争议作品进行作者判断。判断结果详细显示了各首争议作品的作者可能性,除《生查子·元夕》外,其余判断结果与文献考证的契合度较高。本文还收集了三组唐朝并称诗人——“元白”“皮陆”“小李杜”的作品,使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进行作者判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在作者检测上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争议 作品风格特征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古诗词
下载PDF
朝鲜朝初期文人群体的唐宋诗观研究
9
作者 朴哲希 《国际汉学》 CSSCI 2023年第2期124-130,159,共8页
唐诗与宋诗的分别传入,使朝鲜诗坛掀起了对唐宋诗审美特征、取法侧重的讨论。总体而言,朝鲜文人群体对唐宋诗的认识与取舍并非绝对地“宗唐”或“崇宋”,往往具有唐宋兼学和交融的特质。即,唐宋诗同为最高典范,文人学诗需在唐宋之域内... 唐诗与宋诗的分别传入,使朝鲜诗坛掀起了对唐宋诗审美特征、取法侧重的讨论。总体而言,朝鲜文人群体对唐宋诗的认识与取舍并非绝对地“宗唐”或“崇宋”,往往具有唐宋兼学和交融的特质。即,唐宋诗同为最高典范,文人学诗需在唐宋之域内。但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他们对唐风宋韵的理解不断深化,遂提出以“气”来分唐界宋,且其诗文作品亦呈现出不同的创作倾向。之后,随着海东江西诗派等学宋派以及南孝温、金时习、金净、李胄等学唐先驱的出现,朝鲜朝文人对唐宋诗态度的转变在15世纪末逐渐凸显出来,其围绕应当“学唐”还是“学宋”见解各异,争执不休,为朝鲜朝中期“唐宋诗之争”的正式形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朝初期 学唐 学宋 唐宋诗之争
下载PDF
法庭与讼争:康德政治哲学的隐喻
10
作者 贺梓恒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6-32,共7页
现有对康德政治哲学的研究尤为缺少对其整体定位的关注,以至于对作为其政治哲学最终目的的永久和平理念的解读形成了偏差.康德哲学之逻辑框架由要素论与方法论构成,表现为法庭与讼争的隐喻.要素论是对人之诸能力的先天性根源、范围和限... 现有对康德政治哲学的研究尤为缺少对其整体定位的关注,以至于对作为其政治哲学最终目的的永久和平理念的解读形成了偏差.康德哲学之逻辑框架由要素论与方法论构成,表现为法庭与讼争的隐喻.要素论是对人之诸能力的先天性根源、范围和限度的考察,确立法庭的构成材料;方法论涉及如何运用人之诸能力的理性规划,包括构建法庭的方法与主体参与讼争的方法,并在公共性上具有政治的内涵.康德政治哲学之内在逻辑更偏重于方法论而非要素论,反映在要素论上,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纯然法权的普遍合法性状态,没有给出更多的内容;反映在方法论上,则指向一种具有普遍合法性的争论与共识循环往复的讼争状态,尽管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却在历史的维度显露出其特有的实践品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哲学 政治哲学 法庭 讼争 实践品格
下载PDF
柏拉图的诗与哲学之争——对《理想国》第十卷的诠释
11
作者 孙小省 吴凯迪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15-17,共3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卷对诗与哲学之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对诗人与诗歌的本质和哲学的本质进行了系统的论证阐释,他指出诗是模仿的一种影像,哲学才是对真实存在的追求,最后提出将诗人与诗歌逐出理想城邦,只留下那些能够为自己正名...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卷对诗与哲学之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对诗人与诗歌的本质和哲学的本质进行了系统的论证阐释,他指出诗是模仿的一种影像,哲学才是对真实存在的追求,最后提出将诗人与诗歌逐出理想城邦,只留下那些能够为自己正名的赞颂神明与赞颂善的诗歌。而其中的逻辑就是柏拉图灵魂论的自然延伸,追求真实存在对应着人的理性的部分,而诗人能够把握的仅仅是模仿真实的影像,对应的是人的非理性部分。顺着这样的论证逻辑,可以总结出柏拉图对哲学家主导教育的追求,运用哲学的理性来统御诗学感性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想国 诗与哲学
下载PDF
从“叙人生”到“叙哲学”的现代新诗
12
作者 姜玉琴 《长江学术》 CSSCI 2023年第3期16-23,共8页
在西方文学影响下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中国现代新诗,头绪繁多。如果以现代新诗一直所崇尚和追寻的“新思想”为线索,那么从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的这段新诗创作,可以划分和总结成三大叙事传统范式,即“为人生”的叙事传统、以“理”为上的叙... 在西方文学影响下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中国现代新诗,头绪繁多。如果以现代新诗一直所崇尚和追寻的“新思想”为线索,那么从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的这段新诗创作,可以划分和总结成三大叙事传统范式,即“为人生”的叙事传统、以“理”为上的叙事传统和在西方宗教、哲学框架下的叙事传统。这三个阶段反映了现代新诗由早期的叙人生、叙哲理到后来的叙宗教、叙哲学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诗 叙人生 叙哲学 叙事范式
下载PDF
甘肃现代学者韩定山生平思想、诗文著述述论
13
作者 张海楠 张海龙 《甘肃高师学报》 2023年第6期26-29,共4页
自明清以来,甘肃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大家,他们在文史哲等领域都取得了不俗成绩,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陇南籍现代学者韩定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他的著述尤其是诗歌作品不仅蕴含深厚学养,且灵气天成,才气逼人,是同时期陇上文人诗歌... 自明清以来,甘肃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大家,他们在文史哲等领域都取得了不俗成绩,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陇南籍现代学者韩定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他的著述尤其是诗歌作品不仅蕴含深厚学养,且灵气天成,才气逼人,是同时期陇上文人诗歌的杰出代表。文章以漆子扬教授《韩定山诗文校释》为研究底本,结合韩定山研究背景,对韩定山生平思想、诗文著述作一综述性介绍,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对甘肃地方学者、文化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韩定山 生平思想 诗文著述
下载PDF
“仍有一种至高无上”——论张枣诗歌中的宗教哲学
14
作者 姜雅平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88-96,共9页
张枣是一位具有“化欧化古”独特诗艺的当代诗人。《圣经》和荷尔德林等西方现代诗人给予他诗艺生成的灵感,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纯诗”理念的融合开拓了他的诗歌之路。在张枣的诗艺路径中,隐含的宗教哲学促成其诗歌创作的内在... 张枣是一位具有“化欧化古”独特诗艺的当代诗人。《圣经》和荷尔德林等西方现代诗人给予他诗艺生成的灵感,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纯诗”理念的融合开拓了他的诗歌之路。在张枣的诗艺路径中,隐含的宗教哲学促成其诗歌创作的内在超越。张枣的独特诗艺和超越企图应置于20世纪80年代非典型流散状态中来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枣 宗教 哲学 诗歌 语言
下载PDF
美国自白派诗歌的书写特征及生命意识
15
作者 李雪凤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0-88,共9页
美国自白诗派一反现代主义维多利亚诗风的感伤温婉,采用自我剖析、自我袒露的方式直面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抒写对生死哲学的理解。在对死亡意象的选取和狂欢化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诗人试图通过写作的方式反抗苦闷生活和精神创伤,完成对生命... 美国自白诗派一反现代主义维多利亚诗风的感伤温婉,采用自我剖析、自我袒露的方式直面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抒写对生死哲学的理解。在对死亡意象的选取和狂欢化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诗人试图通过写作的方式反抗苦闷生活和精神创伤,完成对生命意识的艺术表达。在强烈的自我怀疑和死亡情结背后,诗人对生命苦难的承担、对个体存在的关怀和对人生价值的认同亦凸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白诗 生命意识 生死哲学
下载PDF
李白诗歌中的古铜陵及铜文化
16
作者 唐元元 黄晓东 《铜陵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8-91,共4页
李白奉唐玄宗征召西入长安,动身前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诗中的南陵到底是安徽的南陵还是山东的南陵?新时期以来学术界争议不断,近年来尤甚。笔者认为,南陵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也兼及对新的学术生长点的开掘。李白来到古铜陵,... 李白奉唐玄宗征召西入长安,动身前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诗中的南陵到底是安徽的南陵还是山东的南陵?新时期以来学术界争议不断,近年来尤甚。笔者认为,南陵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也兼及对新的学术生长点的开掘。李白来到古铜陵,是政治原因,也是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是偶然也是必然。但正是他的诗歌,让我们能够回望历史上的古铜官及五松山,文章从铜文化的视角,解读了当年铜采冶的盛况和古铜官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诗歌 南陵之争 古铜陵行旅 铜文化
下载PDF
鲁迅作品《野草》的艺术构思机制研究
17
作者 严小军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2-95,共4页
鲁迅作品《野草》之所以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与作家的艺术构思机制有着很大的关系。探究和分析其在作品创作中的艺术构思机制,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深入挖掘鲁迅在文学创作中的文本思想及对艺术表现追求的基本倾向。从主题开掘、描写方式... 鲁迅作品《野草》之所以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与作家的艺术构思机制有着很大的关系。探究和分析其在作品创作中的艺术构思机制,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深入挖掘鲁迅在文学创作中的文本思想及对艺术表现追求的基本倾向。从主题开掘、描写方式、艺术手段等方面结合具体文本对《野草》的艺术构思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获得鲁迅在散文诗创作中的独创精神和宝贵经验;明确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思想表达和艺术表现方式,可以发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机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推动《野草》研究的继续深入及当代散文诗创作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散文诗 《野草》 艺术构思机制 描写个别 梦境抒写现实 诗哲融合
下载PDF
美国教育博士与教育哲学博士之争的缘起和发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霁云 顾建民 严文蕃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2-97,共6页
美国教育博士(Ed.D.)学位与教育哲学博士(Ph.D.)学位之争由来已久。这既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也与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不同利益诉求、对学位教育质量关切等因素有关。从历史角度分析两种学位之争的缘起、演变及成因,并探讨其对发展我国教... 美国教育博士(Ed.D.)学位与教育哲学博士(Ph.D.)学位之争由来已久。这既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也与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不同利益诉求、对学位教育质量关切等因素有关。从历史角度分析两种学位之争的缘起、演变及成因,并探讨其对发展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启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教育博士 教育哲学博士 争论
下载PDF
当前社会变革中的人生观争论与教育 被引量:2
19
作者 卢黎歌 兰美荣 吴欢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91,共7页
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变革往往引起人生观的争论,主要体现在人的自主性与物的束缚性之争、提倡奉献与追求功利之争、虚无逃避与乐观进取之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争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变革导致人们利益... 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变革往往引起人生观的争论,主要体现在人的自主性与物的束缚性之争、提倡奉献与追求功利之争、虚无逃避与乐观进取之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争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变革导致人们利益的重组,利益的重组造成人生观的多元化,人生观的多元化进而带来人生观的争论。辨明人生观的是非曲直,需要进行人生观教育,其着力点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与发展阶段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教育人们树立起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并用其指导人生,进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革 人生观 人生观争论 人生观教育
下载PDF
加里·斯奈德诗中的中国文化意蕴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生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7-81,共5页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影响 ,着重分析加里·斯奈德如何借鉴中国禅宗哲学和中国古典诗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艺术风格。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中国禅宗哲学 中国古典诗歌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