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T、FIB、FM、DD、PLT检测对孕产妇DIC的诊断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钟武平 高玲 +4 位作者 崔颖鹏 黄彬 万建新 刘敏 姜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4期2800-2802,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单体(FM)、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PLT)检测在正常孕产妇中的变化及其对产科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72例生育期妊娠及非妊娠妇女样本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早孕组、中孕组、晚...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单体(FM)、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PLT)检测在正常孕产妇中的变化及其对产科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72例生育期妊娠及非妊娠妇女样本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DIC组,分别用Clauss法、产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电阻法进行PT、FIB、FM、DD、PLT检测。结果: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DIC组、FM、FIB、DD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L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经方差检验除PT外各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DD与FM、FIB存在正等级相关,DD与PLT存在负等级相关;PT与DD、FM、FIB无相关关系。结论:妊娠期血液呈高凝状态,PT不能及时灵敏反映妊娠期孕妇血液的高凝状态,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产科DIC的敏感指标,DD、FM对早期诊断产科DIC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妇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血浆D-二聚体 血小板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在临产孕妇分娩前后及分娩方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桂琼 赖必发 +1 位作者 刘春林 吴贻敬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6期1988-1989,1992,共3页
目的评价孕妇分娩前后以及分娩方式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84例临产孕妇和非孕健康对照组40例,将临产孕妇分成自然分娩组(n=83),剖宫产组(n=101);采用酶免荧光法和凝固法检测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目的评价孕妇分娩前后以及分娩方式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84例临产孕妇和非孕健康对照组40例,将临产孕妇分成自然分娩组(n=83),剖宫产组(n=101);采用酶免荧光法和凝固法检测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评价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并随访其妊娠结局,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追踪。结果剖宫产组年龄、孕龄、住院天数明显大于自然分娩组;所有孕妇体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孕妇产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分娩前,而且剖宫产组产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也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产后第1天(P<0.01);临产孕妇中共有5例发生产后DIC,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无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妇女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体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健康人群,然而对于高危人群应该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分娩 产后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妊娠女性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3
作者 徐万洲 吴青 李艳 《微循环学杂志》 2019年第3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01—2019-04期间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女性927例(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女性270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两组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01—2019-04期间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女性927例(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女性270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两组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原-Ⅲ(AT-Ⅲ)和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浆PT、APTT、TT、AT-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和D-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PTT、FIB、AT-Ⅲ和D-D四项指标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PT和TT两项指标异常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血液呈高凝状态,加强孕妇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的监测,对及时了解孕妇凝血状态,提升孕妇安全,防治并发症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系统 抗凝系统 纤溶系统 妊娠女性 高凝状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DIC患者中的临床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岚 薛俭成 董洪强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9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成分输血方案,分析18例产科DIC患者经监测凝血功能,合理输注悬浮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新鲜冰...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成分输血方案,分析18例产科DIC患者经监测凝血功能,合理输注悬浮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成分血制品,并使用小剂量肝素的综合治疗的效果。结果应用成分输血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所提升。结论成分输血在抢救DIC时具有重要作用。早期输注成分血对去除病因,羸得抢救时间有一定的作用。去除病因后应用成分输血,疗效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成分输血
下载PDF
孕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成分输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于新发 董维 郭跃文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抢救孕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成分输血方案制订详细的孕产妇DIC治疗方案,分析在去除病因前、后输注成分血,特别是新鲜冰冻血浆(FFP)对血常规及出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及临床...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抢救孕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成分输血方案制订详细的孕产妇DIC治疗方案,分析在去除病因前、后输注成分血,特别是新鲜冰冻血浆(FFP)对血常规及出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及临床出血情况。结果符合条件的25名病人在去除病因前,成分输血(如FFP)对临床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3P试验等指标的纠正不明显(P>0.10),但在病因去除后得到明显改善(P<0.001)。在输注浓缩血小板前静脉注射微量肝素10mg是比较安全的。羊水栓塞孕产妇在密切观察下及时静脉注射小剂量肝素(25~50mg)可阻止DIC的进展。结论成分输血抢救孕产妇DIC出血有一定疗效,在去除病因后疗效更好,早期输注成分血对去除产科病因,赢得抢救时间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 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 成分输血
下载PDF
纤维蛋白单体、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检测对产科早期DIC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和平 陈冬莲 +3 位作者 陈晓英 章青英 董宝荣 曾凡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0期2992-2993,2996,共3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单体(FM)、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检测在诊断产科早期DI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90例健康的体检妇女(对照组)、270例正常妊娠的妇女(早、中、晚孕各90例)、36例产科早期DIC患者(早期DIC组)进行纤维蛋白单体(FM)、D-二聚...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单体(FM)、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检测在诊断产科早期DI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90例健康的体检妇女(对照组)、270例正常妊娠的妇女(早、中、晚孕各90例)、36例产科早期DIC患者(早期DIC组)进行纤维蛋白单体(FM)、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检测。结果早期DIC组FM、D-D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妊娠组各期(P<0.05);晚孕组PT、APTT比早、中孕组及对照组明显缩短,FI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PTT、FIB能反映妊娠晚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但不能诊断产科早期DIC,对于产科早期DIC的诊断,FM、D-D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单体 D-二聚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孕妇
下载PDF
健康孕妇不同妊娠期凝血指标的动态监测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董艳丽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S1期4-5,共2页
目的探讨健康孕妇不同妊娠期凝血指标的动态监测意义。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至我院门诊进行定期产检的健康孕妇200例分为妊娠早期组31例,妊娠中期组75例,妊娠晚期组94例;再将这200例孕妇按照年龄分为≤30岁组143例,>30岁组57例... 目的探讨健康孕妇不同妊娠期凝血指标的动态监测意义。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至我院门诊进行定期产检的健康孕妇200例分为妊娠早期组31例,妊娠中期组75例,妊娠晚期组94例;再将这200例孕妇按照年龄分为≤30岁组143例,>30岁组57例;另选至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妇女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妊娠早、中、晚期组及对照组之间,以及不同年龄组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早期组的PT及妊娠中、晚期组APTT显著缩短,FIB水平显著升高;与妊娠早期组比较,妊娠中、晚期组PT、APTT均显著缩短,妊娠中、晚期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而FIB水平则随妊娠期的延长而显著升高。>30岁组妊娠晚期孕妇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30岁组。结论妊娠期间监测凝血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可及时发现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的迹象,对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子痫前期等严重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年龄在30岁以上的孕妇更应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孕产妇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6例临床分析
8
作者 任保辉 王素平 +2 位作者 梁文丽 王瑞玲 付钢锋 《疑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80-281,共2页
目的 分析孕产妇发生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种构成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11年来 2 6例孕产妇并发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羊水栓塞 12例 (46 .15 % ) ,重度妊高征 4例 (15 .38% ) ,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各 2例 (各占 ... 目的 分析孕产妇发生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种构成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11年来 2 6例孕产妇并发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羊水栓塞 12例 (46 .15 % ) ,重度妊高征 4例 (15 .38% ) ,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各 2例 (各占 7.6 9% ) ,子宫破裂、HELLP综合征、子宫内感染、妊娠晚期急性脂肪肝、大量库血输入、产后溶血性尿毒症各 1例 (各占 3.84 % )。 2 6例中死亡 5例 ,病死率为19 .2 3%。结论 注重原发病预防和治疗、早期祛除DIC病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预防和治疗 并发 库血 原发病 DIC患者 输入
下载PDF
D-二聚体及白细胞对孕妇Pre-DIC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黄莉萍 《临床医药实践》 2014年第10期723-727,共5页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状态 D-二聚体 白细胞
下载PDF
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抢救措施与护理技巧
10
作者 方金妃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6年第11期9-10,共2页
目的回顾性统计探讨孕妇DIC的抢救措施与护理技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6年2月抢救的DIC患者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对该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技巧。结果患者经祛除病因及扩容、止血、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急救措施及精心护理治... 目的回顾性统计探讨孕妇DIC的抢救措施与护理技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6年2月抢救的DIC患者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对该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技巧。结果患者经祛除病因及扩容、止血、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急救措施及精心护理治疗后存活率为100%,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经抢救护理后脱离危险。结论准确确证病因,并提高护理质量对于DIC孕妇的急救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DIC 抢救措施 护理技巧
下载PDF
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60
11
作者 李帅 吕时铭 汤杰英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 建立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D-二聚体参考区间.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健康孕妇669名、健康产妇578名、发生静脉血栓或DIC孕产妇8例以及健康非孕产妇对照者80名.将健康孕产妇按孕周、产后不同时间... 目的 建立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D-二聚体参考区间.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健康孕妇669名、健康产妇578名、发生静脉血栓或DIC孕产妇8例以及健康非孕产妇对照者80名.将健康孕产妇按孕周、产后不同时间及不同分娩方式分组:(1)≤13周组120名,14~20周组120名,21~27周组145名,28~34周组147名,≥35周组137名;(2)自然分娩后第1天组163名,自然分娩后第2天组121名;(3)剖宫产后第1天组166名,剖宫产后第2天组128名.将上述各组按年龄再分为<30岁组和≥30岁组.采集所有健康孕产妇柠檬酸钠抗凝静脉血1.8 ml,采用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确定相应的参考区间.孕产妇D-二聚体浓度为偏态分布数据,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参考区间评估8例患静脉血栓或DIC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以验证建立的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 年龄<30岁的孕妇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孕周≤13周、14~20周、21~27周、28~34周、≥35周的孕妇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5(0.17~0.37)、0.51(0.38~0.75)、0.75(0.57~1.10)、1.14(0.80~1.48)、1.60(1.14~1.89)、0.20(0.10~0.2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39.24,P<0.05);年龄≥30岁的孕妇组及健康对照组中,上述各组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8(0.14~0.38)、0.50(0.36~0.65)、0.83(0.59~1.41)、0.93(0.68~1.37)、1.47(1.22~1.84)、0.17(0.12~0.2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7.75,P<0.05).年龄<30岁的产妇组中,自然分娩后第1天、自然分娩后第 2天、剖宫产后第1天、剖宫产后第2天产妇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45(1.51~3.77)、1.30(0.97~1.96)、2.68(1.52~3.74)、1.55(1.10~2.10)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4.85,P<0.05);年龄≥30岁的产妇组中,上述各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20(1.33~3.54)、1.33(1.02~2.14)、2.27(1.66~3.17)、1.62(1.26~2.6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64,P<0.05).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不同孕周、产后不同时间、不同分娩方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该制定不同的参考区间.孕周≤13周、14~20周、21~27周、28~34周、≥35周的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0.64 mg/L、≤1.54 mg/L、≤2.60 mg/L、≤3.01 mg/L、≤3.19 mg/L;自然分娩后第1天、自然分娩后第2天、剖宫产后第1天、剖宫产后第2天的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7.83 mg/L、≤3.29 mg/L、≤9.95 mg/L、≤3.80 mg/L.采用上述参考区间评估8例患静脉血栓或DIC的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均为阳性结果.结论 本研究初步建立并评估了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提高了D-二聚体检测在孕产妇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产后期 D-二聚体 参考值 静脉血栓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原文传递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秀华 《临床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临产孕妇(临产组)和40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临产孕妇(临产组)和40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检测。结果临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FIB、D-D、PDW、MPV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产中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监测,对防止产妇血栓形成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确保母婴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产孕妇 凝血指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