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iticizing the queue: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ymbolism of hair in Qing dynasty and young republican China
1
作者 DING Li-li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0年第12期53-58,共6页
The human body, such as hair, serves as a prism through wh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re effectively refracted. Despite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role of hair, however, remains curiously ... The human body, such as hair, serves as a prism through wh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re effectively refracted. Despite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role of hair, however, remains curiously a marginalized subject among the renewed interests on the body in the academic field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ttempts to politicize the queue from 3 perspectives: maintaining a certain prescribed hairstyle is a top-down gesture to construct national conformity; the boundary between Manchu and Han is invoked and reinvented through the battles surrounding the queue politic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the widespread debate between keeping the queue and cutting the queue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epitomizes the haunting rhetoric of traditionalism and modernism pursuit of modernit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UE HAIRSTYLE politic social cultural symbolism Chinese Confucius Qing dynasty Republican China manchu han
下载PDF
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综述
2
作者 刘小萌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24,共20页
清朝统治268年,满汉关系始终是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一条重要线索。这一线索的演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的兴衰,而且对近代中国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着详近略远的原则,本文将海内外研究分为四个部分加以综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研... 清朝统治268年,满汉关系始终是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一条重要线索。这一线索的演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的兴衰,而且对近代中国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着详近略远的原则,本文将海内外研究分为四个部分加以综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研究,梳理研究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包括三个主题:清入关前的满汉关系研究、以八旗制度为中心的满汉关系研究、鸦片战争至辛亥时期的满汉关系研究,附带介绍民国时期满汉关系研究。为推进这项研究,结语从研究时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史料挖掘、概念澄清等六个方面略陈己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八旗 满汉关系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汉服与汉元素服装款式的差异分析
3
作者 邓小荣 《服装论丛》 2024年第1期45-52,共8页
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使得近年来汉服与汉元素服装在当下广泛兴起。汉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汉元素服装作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年轻人中广泛流行,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 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使得近年来汉服与汉元素服装在当下广泛兴起。汉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汉元素服装作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年轻人中广泛流行,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汉服与汉元素服装的历史渊源、发展和现状特点,选取几款具有代表性的汉服与汉元素服装产品进行剖析。经过对比,发现汉服侧重于彰显华夏传统的精髓,展现出交领、右衽、系带等经典元素,其种类纷繁各具特色。而汉元素服装注重于创新和实用性,保留了传统汉服的特色元素,结合当代审美与时尚、流行的设计风格使其更受年轻人喜爱。研究发现,汉服注重传统元素的传承和呈现,而汉元素服装则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结合现代审美和时尚元素进行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穿着需求[1]。同时,两类服饰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服 汉元素 款式结构 区别
下载PDF
红色在清代皇家建筑中的应用研究——以坤宁宫为例
4
作者 杨子媛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145-149,160,共6页
旨在通过研究红色系装饰在清代坤宁宫建筑内外空间的应用所体现出的特点,以及皇家洞房装饰的本源探究,揭示清代皇家建筑空间的色彩应用特征。通过对清代史料分析、近现代文物研究文本解读,以及对中国惯用色名色彩值对比等研究方法,对坤... 旨在通过研究红色系装饰在清代坤宁宫建筑内外空间的应用所体现出的特点,以及皇家洞房装饰的本源探究,揭示清代皇家建筑空间的色彩应用特征。通过对清代史料分析、近现代文物研究文本解读,以及对中国惯用色名色彩值对比等研究方法,对坤宁宫中室内红色装饰陈设品进行探查。分析坤宁宫营造装饰用品的制作工艺与色彩象征具有鲜明的满汉文化共同作用的特征,折射出清代统治阶级对于色彩的运用的深层含义。室内装饰色彩反映出清朝满族文化对汉族前朝文化的传承与融合,红色在坤宁宫中的使用有助于清朝封建统治者对幅员辽阔的中国进行文化、思想和资源的掌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坤宁宫 红色系 清代皇家建筑 满汉文化
下载PDF
论满语拟声拟态词——以《兼汉满洲套话》和《清文指要》为中心
5
作者 齐膺军 秀云 《满语研究》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拟声拟态词通过象征性的语音来摹仿表达人与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各种状态。满语中存在为数众多的拟声拟态词。通过对《兼汉满洲套话》和《清文指要》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进行统计、归纳、总结和分析,证实满语拟声拟态词具有使用频率高、... 拟声拟态词通过象征性的语音来摹仿表达人与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各种状态。满语中存在为数众多的拟声拟态词。通过对《兼汉满洲套话》和《清文指要》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进行统计、归纳、总结和分析,证实满语拟声拟态词具有使用频率高、数量众多的特点,厘清该类词汇的基本特征及在满语文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语 拟声拟态词 《兼汉满洲套话》 《清文指要》
下载PDF
“不分满汉,但问旗民”--对清代满汉关系研究中“旗民界限”视角的反思
6
作者 张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6-34,共9页
“旗民界限”视角在清代满汉关系研究中备受重视,但学界对于“旗民界限”的性质存在重大争议。在“不分满汉,但问旗民”这一话语的影响下,一些学者惯于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旗民界限”。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旗民界限”的性... “旗民界限”视角在清代满汉关系研究中备受重视,但学界对于“旗民界限”的性质存在重大争议。在“不分满汉,但问旗民”这一话语的影响下,一些学者惯于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旗民界限”。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旗民界限”的性质不是“二元对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二元合一”的。在辨析各种观点基础上,笔者提出反思“旗民界限”视角的若干进路,以飨学界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旗民界限” “不分满汉 但问旗民” 二元对立 二元合一
下载PDF
从骆秉章抚湘看咸丰朝权势的汉长满消
7
作者 王毓伟 刘志鸿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1-97,125,共8页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骆秉章两次抚湘,时长近十年。因八旗、绿营屡战屡败,清朝遂将军事希望寄托于湘军等团练武装。由此引发兵权转移。抚湘近十年的骆秉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亚于曾国藩。为激励湘军作战以挽救清朝统治,骆秉章大行保举,...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骆秉章两次抚湘,时长近十年。因八旗、绿营屡战屡败,清朝遂将军事希望寄托于湘军等团练武装。由此引发兵权转移。抚湘近十年的骆秉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亚于曾国藩。为激励湘军作战以挽救清朝统治,骆秉章大行保举,并力求清廷让戴罪之能人留营效力。出于人文关怀和激励将弁死战之目的,骆秉章不断上奏,请求抚恤和褒奖阵亡将士。骆秉章为君分忧,却无意间推动汉人逐渐握有兵权,掌控地方,并帮助汉人在精神文化领域建立起满人无法比拟的形象,促成了咸丰时期权势的汉长满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秉章 抚湘 权势 汉长满消
下载PDF
清代女性服饰的满汉文化交融体现
8
作者 唐硕 《西部皮革》 2024年第15期137-140,共4页
满族与汉族的文化因清代特殊的历史背景而深度交融,使清代女性的服装呈现出满汉两制并存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着装风尚的演变,满汉两族女性的服装开始相互影响并最终走向了融合。文章以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女性服饰变化为视角,通... 满族与汉族的文化因清代特殊的历史背景而深度交融,使清代女性的服装呈现出满汉两制并存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着装风尚的演变,满汉两族女性的服装开始相互影响并最终走向了融合。文章以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女性服饰变化为视角,通过罗列和对比的方法诠释满族与汉族服饰融合的过程,明晰民族融合的必然性,为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和服饰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汉服饰 清代女性服饰 民族融合 文化融合
下载PDF
中韩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优势
9
作者 李林 董春诗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7-94,共8页
中韩两国在近代都曾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同为后发外生型国家,其现代化之路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约束,两者在具体的现代化道路上呈现诸多的差异性。通过探讨两国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发展模式与对资本的辩证认识等方... 中韩两国在近代都曾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同为后发外生型国家,其现代化之路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约束,两者在具体的现代化道路上呈现诸多的差异性。通过探讨两国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发展模式与对资本的辩证认识等方面来比较两国现代化的特点,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创新驱动、全国统筹、绿色低碳、双市场驱动和共享发展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实质性地超越了韩国现代化在启动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自身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韩对比 “汉江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 鲜明优势
下载PDF
清末重臣端方化除满汉畛域思想探析
10
作者 喻大华 安晓颖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化除满汉畛域思想是晚清统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提出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化除满汉畛域的目的是消弭革命、强国和解决旗人生计问题,其实质仍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端方主张通过裁撤驻防、移屯别居、改革官制、统一法制等... 化除满汉畛域思想是晚清统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提出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化除满汉畛域的目的是消弭革命、强国和解决旗人生计问题,其实质仍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端方主张通过裁撤驻防、移屯别居、改革官制、统一法制等方法化除满汉畛域,具有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进步意义,为清朝皇室最终接受“五族共和”做出了历史贡献。当然,囿于时代和身份其思想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端方 满汉畛域 化除
下载PDF
清代盛京三陵总理事务衙门设立时间考辨——以《黑图档》为中心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芳 范立君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95,共5页
清代盛京三陵总理事务衙门是管理盛京三陵的机构,盛京三陵始建于入关前,对盛京三陵的管理蕴含清代“敬天法祖”思想,及清帝对皇权与礼仪制度的重视。目前学界对于此衙门的设立时间有分歧,大致分为四种,一为雍正八年(1730)之前已有设立;... 清代盛京三陵总理事务衙门是管理盛京三陵的机构,盛京三陵始建于入关前,对盛京三陵的管理蕴含清代“敬天法祖”思想,及清帝对皇权与礼仪制度的重视。目前学界对于此衙门的设立时间有分歧,大致分为四种,一为雍正八年(1730)之前已有设立;二为乾隆九年(1744)六月;三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本文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黑图档》等满汉档案,梳理《清实录》《大清会典》等相关文献,考证盛京三陵总理事务衙门的设立时间应为乾隆十七年(175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盛京 陵寝 三陵总理事务衙门 礼仪制度 《黑图档》 满汉档案
下载PDF
从满族家谱探析满汉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守朋 宋清颖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18,共9页
满族家谱是记载满族家族发展变迁的文字载体,具有记述满族姓氏源流、维系满族亲族联络和承袭官职之重要凭证等作用。而从其功能和内容上来讲,皆仿效汉文化。满族借鉴汉族家谱“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之宗旨,编... 满族家谱是记载满族家族发展变迁的文字载体,具有记述满族姓氏源流、维系满族亲族联络和承袭官职之重要凭证等作用。而从其功能和内容上来讲,皆仿效汉文化。满族借鉴汉族家谱“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之宗旨,编纂家谱。从满族家谱发展过程可知,其按字排辈、满姓变汉姓、满人取汉名、满汉通婚、满人学习汉人文学和汉文取代满文书写等内容,均体现了满汉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家谱 满汉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康熙朝汉人补旗缺事例研究
13
作者 田金奎 陈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4-78,112,共6页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划分旗籍和民籍,对汉人补缺加以制度上的限制。旗缺作为满、蒙、汉军八旗组织内部的官职名额,更是将汉人排除在外。但纵观清初补旗缺人员之身世,尚有汉人担任副都统、将军等特例存在,且...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划分旗籍和民籍,对汉人补缺加以制度上的限制。旗缺作为满、蒙、汉军八旗组织内部的官职名额,更是将汉人排除在外。但纵观清初补旗缺人员之身世,尚有汉人担任副都统、将军等特例存在,且康熙朝居多。清初汉人补旗缺这一反常现象,是清朝统治者缓和尖锐的满汉矛盾、稳固统治与加强沿边海防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人 旗缺 满汉关系
下载PDF
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把钥匙
14
作者 李治亭 邓树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共14页
中国边疆史研究,是清史的一个重大学术命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边疆无疑是中国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 中国边疆史研究,是清史的一个重大学术命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边疆无疑是中国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前,历代以长城为限,实行华夷分治,始终没有完成对边疆的真正统一。至清,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行“大一统”,破“华夷之辨”,废长城,是解读清代边疆史的3把钥匙,为构建中国边疆学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边疆 大一统 华夷之辨 长城
下载PDF
清代法律的满汉融合——以旗奴告主法律的变迁为中心
15
作者 宋兴家 《古代文明(中英文)》 2023年第4期117-124,M0006,M0007,共10页
清入关前所定离主条例鼓励旗下奴仆通过首告家主的不法行为,获得离主的机会。入关之初,即便与顺治律中严禁家奴告主的律文完全冲突,官方仍旧允许旗下家奴首告家主。康熙、雍正年间,官方在旗下家奴告主的立法上表现出一些游移:既开始吸... 清入关前所定离主条例鼓励旗下奴仆通过首告家主的不法行为,获得离主的机会。入关之初,即便与顺治律中严禁家奴告主的律文完全冲突,官方仍旧允许旗下家奴首告家主。康熙、雍正年间,官方在旗下家奴告主的立法上表现出一些游移:既开始吸收顺治律中“干名犯义”条文制定相关条例,对家奴告主的行为做出一些限制;又比照关外法条新定一些鼓励家仆告主的条例。至乾隆年间,官方才彻底接受“干名犯义”律条,严惩旗下奴仆首告家主。官方对旗下家奴告主的立法,从依照关外传统予以鼓励,到逐渐接受内地法律,最终转向严惩旗奴告主,是满汉法律融合复杂过程的真实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旗奴告主 干名犯义 满汉法律融合
下载PDF
清代满、汉服饰的演变与交融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东生 周丽艳 尉晓娟 《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32-34,共3页
满族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民族,满服对我国服饰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由于满、汉两族人民长期混居,使两族服饰文化逐渐走向融合。本文主要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和满汉两族的民族特点... 满族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民族,满服对我国服饰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由于满、汉两族人民长期混居,使两族服饰文化逐渐走向融合。本文主要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和满汉两族的民族特点,论述两族服饰的演变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背景 满族 汉族 服饰 演变 融合
下载PDF
从沈阳故宫宫殿建筑看满汉文化的交融 被引量:6
17
作者 栾晔 李理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66-171,共6页
以清初、清代中期沈阳故宫各主要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格局、建筑结构的比较研究,提出沈阳故宫宫殿建筑是以中原地区传统的宫殿建筑为本,使用汉族工匠和传统材料、工艺而建造,宫殿建筑将满汉文化融合一体,反映了满族发展... 以清初、清代中期沈阳故宫各主要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格局、建筑结构的比较研究,提出沈阳故宫宫殿建筑是以中原地区传统的宫殿建筑为本,使用汉族工匠和传统材料、工艺而建造,宫殿建筑将满汉文化融合一体,反映了满族发展进程中对汉族文化的继承与兼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故宫 宫殿建筑 满汉文化 融合发展
下载PDF
清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重建和社会治理为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一民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94,共10页
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重建和社会治理为视角进行考察,清代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清朝建立后,不仅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继承了明朝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对宗族、保甲、乡约以及会馆等民间组织... 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重建和社会治理为视角进行考察,清代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清朝建立后,不仅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继承了明朝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对宗族、保甲、乡约以及会馆等民间组织的恢复与重建予以支持,并让渡部分公权力,使其统治触角向下延伸,“皇权”也由此渗入县以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满族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而非域外之人,因此,他们一旦取得政权之后,除了保留满族的部分政治文化和风俗传统外,更多的是在大中华文化体系中寻找生存智慧与治国理政之道。在清代,不仅汉族、满族,也包括蒙古族、藏族或回族以及其他中国境内各民族,都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进程之中。正因为如此,民族融会才升华为“中华民族”这一新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宗族 保甲 乡约 自治性 满汉一体
下载PDF
清代八旗汉军的瓦解及其社会影响——兼论清代满汉融合过程的复杂性 被引量:13
19
作者 谢景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64,共10页
清朝满汉文化的矛盾与融合过程,其最典型时期约有150年,即从天命到乾隆中期。八旗汉军不仅是这种矛盾斗争的产物,也是汉人满族化的例证,但仍是"在旗的汉人"。这种特殊身份,反映出汉军社会地位的双重性。汉军本身的改造和复杂... 清朝满汉文化的矛盾与融合过程,其最典型时期约有150年,即从天命到乾隆中期。八旗汉军不仅是这种矛盾斗争的产物,也是汉人满族化的例证,但仍是"在旗的汉人"。这种特殊身份,反映出汉军社会地位的双重性。汉军本身的改造和复杂的变化,使其成为瓦解八旗制度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汉军人已经成为满族走向汉化的媒介与桥梁,而淹没在广大汉人之中的驻防汉军八旗的重新汉化,不仅是乾隆帝实行汉军出旗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对旗人汉化的无可奈何的一种承认。清朝对汉军人的区别对待,并不具有民族差异的认识,完全是一种政治控制手段。乾隆以后允许部分汉军仍留在旗内,其实只是对汉人仍然采取分化政策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八旗汉军 满汉融合
下载PDF
端方与清末的满汉政策 被引量:6
20
作者 翟海涛 王建华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3-56,共4页
清末满汉矛盾日益激化 ,排满成为革命派进行舆论动员的口号。端方作为具有革新思想的清廷大吏 ,充分认识到满汉矛盾的巨大危害 ,对消除满汉畛域提出了系统的建议 ,为加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 清末 满汉畛域 端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