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质、价值意蕴及赓续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庞明明 陈晓晨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14,共4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实践、意志和价值维度四个层面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鲜明的特质,体现了科学性和先进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革命性和斗争性、政治性和人民性四个方面...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实践、意志和价值维度四个层面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鲜明的特质,体现了科学性和先进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革命性和斗争性、政治性和人民性四个方面的统一,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抵御各种风险挑战以及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新时代自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四个伟大”实践,是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核心要义 鲜明特质 价值意蕴 赓续路径
下载PDF
结构性黄土双轴压缩试验的离散元数值仿真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蒋明镜 李涛 胡海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241-246,共6页
通过建立胶结强度与初始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将含水率引入胶结接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饱和重塑土和不同含水率结构性黄土离散元试样的常规双轴试验数值模拟中。结果表明:结构性黄土离散元试样双轴试验的宏观力学行为与天然结构性黄土室内三... 通过建立胶结强度与初始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将含水率引入胶结接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饱和重塑土和不同含水率结构性黄土离散元试样的常规双轴试验数值模拟中。结果表明:结构性黄土离散元试样双轴试验的宏观力学行为与天然结构性黄土室内三轴试验结果相似。即围压越低,含水率越低,则试样越容易表现出应变软化和剪胀;反之则试样越容易表现为应变硬化和剪缩。该宏观力学行为与试样粒间胶结破坏密切相关。即围压越低,含水率越低,则试样固结过程产生的胶结破坏越少,后续胶结破坏对试样宏观力学行为影响较大,试样越容易表现出应变软化和剪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结构性土 胶结颗粒材料 离散单元法 双轴试验
下载PDF
庄子“天人观”刍议 被引量:4
3
作者 何光顺 王媛 《唐都学刊》 2005年第1期62-67,共6页
《庄子》的天人观和道物观紧密联系 ,并贯穿其思想的始终。在《庄子》中 ,天人关系是道物关系的现实化与具体化 ,是批判文明的重要出发点。道物关系及道物演化史是天人关系的自然基础。天人关系史就是以道物关系史为基础的文明发展史。... 《庄子》的天人观和道物观紧密联系 ,并贯穿其思想的始终。在《庄子》中 ,天人关系是道物关系的现实化与具体化 ,是批判文明的重要出发点。道物关系及道物演化史是天人关系的自然基础。天人关系史就是以道物关系史为基础的文明发展史。庄子认为 ,文明史就是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 ,再到天人和合的圆环之路。文明要良性发展就必须与自然化通有无、和谐共存。文明的终极追求应当重视人之生存的本真向度 ,注视天人之际的神性之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物分裂 天人之分 天人通化 终极追求
下载PDF
庄子道物关系的一种诠释进路——以“物物而不物于物”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立文 高晓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114,共8页
“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通过对“物”之本义的考察,“物”指向一个差别、对待的生存世界,人作为生活于其中的一个“物”,难逃被“物”分解整体完备之性的命运。因此,庄子针对万物本性常然惨遭破坏的“不物物”和... “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通过对“物”之本义的考察,“物”指向一个差别、对待的生存世界,人作为生活于其中的一个“物”,难逃被“物”分解整体完备之性的命运。因此,庄子针对万物本性常然惨遭破坏的“不物物”和人沉沦物中丧失真我本性的“物于物”的二重困境,发出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呼吁。“物物”即顺从万物之本性而不害物,任物自然;“不物于物”即超越万物之殊性而保养人之全性,逍遥以游。“物物而不物于物”是庄子道物关系的高度凝练,道赋形万物以分殊与不齐,以道观物而任物自然,这是“物物”,体现了“道在物中”;超越万物之分殊与不齐,以道齐物而逍遥以游,这是“不物于物”,体现了“道物无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物物而不物于物 道在物中 道物无际
下载PDF
儒家哲学与中国古代科技 被引量:5
5
作者 郭洪纪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7-31,共5页
儒家哲学作为中国古老智慧与创造的精神源泉,缘于以早期农耕文化为典型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模式,在特定的农业文明阶段能够与科学技术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囿于传统哲学思维的某些局限性,中国近代科技在长时期内难以做出显著成就。因此,... 儒家哲学作为中国古老智慧与创造的精神源泉,缘于以早期农耕文化为典型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模式,在特定的农业文明阶段能够与科学技术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囿于传统哲学思维的某些局限性,中国近代科技在长时期内难以做出显著成就。因此,中国文化要发展自己的优秀传统,并走向现代化,必然要从纯哲学的角度考察自己的思维定势,并剔除原始的迷信因素和宗法影响,从神秘主义哲学走向完全科学化,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道德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易经 古代科技 道器之辨 思维模式
下载PDF
《老子》首章演绎:道言、有无、道物之辨
6
作者 李振纲 刘恒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24,共8页
《老子》首章在老子哲学及老子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宗明义道出老子道论三个基本问题:一、道言之辨,从道言关系诠释了“道”的形上本体意义;二、有无之辨,从“有”和“无”的关系揭示道之超越性、实存性及其统一性;三、道物之辨... 《老子》首章在老子哲学及老子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宗明义道出老子道论三个基本问题:一、道言之辨,从道言关系诠释了“道”的形上本体意义;二、有无之辨,从“有”和“无”的关系揭示道之超越性、实存性及其统一性;三、道物之辨,用“众妙之门”隐喻道生生不息的本源性及道生万物、万物尊道的道物关系。这三个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命世界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样一个生命终极关怀的问题,这是古今哲学安顿生命意义的逻辑前提,也是哲学所论究的最根本的问题。老子用“玄牝之门”隐喻道体只是为了借助隐喻的直觉性穿透“道言间隔”,把远古生殖崇拜内含的生命体验衍化成深刻的哲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言之辨 有无之辨 道物之辨
下载PDF
袁行霈的陶渊明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保宁 《唐都学刊》 2010年第1期91-95,共5页
在当代众多的陶渊明研究中,袁行霈先生可谓成果丰硕,自成一家。最突出的有四个方面:一是从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层面对陶渊明做了较全面的评价,提出了陶渊明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哲人的观点;二是对陶诗思想内容的考察提出了五大主题说... 在当代众多的陶渊明研究中,袁行霈先生可谓成果丰硕,自成一家。最突出的有四个方面:一是从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层面对陶渊明做了较全面的评价,提出了陶渊明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哲人的观点;二是对陶诗思想内容的考察提出了五大主题说;三是对陶渊明生平系年及陶集校注的考证研究成果卓著;四是在陶诗源流问题上辨清了钟嵘《诗品》"源出于应璩"的疑案。袁先生的陶渊明研究特色鲜明,如扎实的考证功底和详实可信的资料积累,对文本的悉心研读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人品研究和作品研究结合、艺术鉴赏和哲学思考研究结合的研究方法等,这些都将对后学者以深刻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行霈 陶渊明研究 成果丰硕 特色鲜明 启迪后学
下载PDF
Einstein与deBroglie的波粒二象性之本质区别 被引量:1
8
作者 甘永超 朱江 程莉 《荆州师专学报》 1999年第2期42-44,共3页
通过对Einstein 所揭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与de Broglie 所揭示的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追溯与分析。
关键词 实物粒子 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 波尔
全文增补中
论陶渊明的“志道”之学与“立名垂世”思想 被引量:1
9
作者 孟国中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25-29,共5页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士志于道 立名垂世 立功 立德 不朽
下载PDF
《淮南子》“以道观物”的生态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欣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26-31,共6页
《淮南子》"以道观物"的认知世界方式是建立在发现人与世界初步疏离的基础上,并认为这一切是由于人带着顽固的人的视角来审视万物,是建立在摆脱这种对外物加以审视的外在视野的期待之上。"以道观物"正是用"道&... 《淮南子》"以道观物"的认知世界方式是建立在发现人与世界初步疏离的基础上,并认为这一切是由于人带着顽固的人的视角来审视万物,是建立在摆脱这种对外物加以审视的外在视野的期待之上。"以道观物"正是用"道"的普遍性弱化人的视野的狭隘,用"道"的生成性弱化人的视野的僵化。于是在《淮南子》的这一论述视野中可以看到诸如整体的观念、平等的观念、发展制衡的观念,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以道观物 道始于一 我亦物 顺天遵时
下载PDF
王阳明“六经皆史”与“道器之辩”思想初探——以阳明论“礼”、“乐”为线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志强 《怀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81-84,共4页
以王阳明论"礼"、"乐"为线索,着重探讨其"六经皆史"与"道器之辨"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内涵。所谓"六经皆史",是王阳明对《礼》、《乐》等六经文本内涵的定位;"道器之辨"则是探... 以王阳明论"礼"、"乐"为线索,着重探讨其"六经皆史"与"道器之辨"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内涵。所谓"六经皆史",是王阳明对《礼》、《乐》等六经文本内涵的定位;"道器之辨"则是探讨"至善心体"与"知识才能"的关系问题。以上两个命题的问题意识,是应对成德之学的衰落与功利之学的盛行这一思想痼疾,而其结论则是指明成就德性的方法:不在于学习专业技能与知识,以及向外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是着力于内在心性的德性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道器之辩 六经皆史 礼乐
下载PDF
从地域文化风格看陶、杜诗之不同
12
作者 葛华飞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35-137,共3页
由于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陶诗和杜诗在文化品格上、题材的选择上以及意象的选择和安排上都有所不同,因而在艺术风格上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 地域文化风格 陶诗 杜诗 题材 意象
下载PDF
走向“大道之说”:诗意栖居的维度——对海德格尔“大道”的释读
13
作者 高靖生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2-15,共4页
"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存在与语言"的思想在后期的"大道与道说"中得到完成;大道充沛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道说(区分)的方式运行,并在其中通过人的应和达乎人... "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存在与语言"的思想在后期的"大道与道说"中得到完成;大道充沛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道说(区分)的方式运行,并在其中通过人的应和达乎人言;道说的渊源是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世界;在对于大道的体验中,海德格尔给出了语言本质的某些暗示。而他所言说的这四重结构也成为当代文化"诗意栖居"的种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道之说” 语言本质 海德格尔 “诗意栖居” 四重结构
下载PDF
从康德“自然辩证法”看“周易”的有机系统思维
14
作者 曾永成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129,189,共12页
康德的“自然辩证法”关于有机系统中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先验原理,与中国《周易》图形化的系统思维可以跨越巨大时空相呼应。“周易”二字的构形就蕴含了系统思维的内涵,而“生生之谓易”从根本上表明了其生成性生命本质。“易道”观念基... 康德的“自然辩证法”关于有机系统中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先验原理,与中国《周易》图形化的系统思维可以跨越巨大时空相呼应。“周易”二字的构形就蕴含了系统思维的内涵,而“生生之谓易”从根本上表明了其生成性生命本质。“易道”观念基于太极而指向天地宇宙的原初整体,充盈其间的“气”为“道”提供了形而下的基础,两者共融弥补了康德物自身悬“空”的缺陷。其“气物二相”说还与现代“波粒二象说”相呼应,从根本上揭示了现象与本体的关系,并为美的生成提供了完满的哲学基础。今天,在对《周易》的道气本体论进行科学解读的同时,对其“早熟”的消极后果应有所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思维 道气共融 气物二相 动态结构
原文传递
“性与天道”问题与宋明理学分系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向世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6-132,共7页
 "性与天道"问题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基本思想资源,在孔孟以后却被儒家所丢弃。魏晋玄学家以对性与天道的新解走出了沉闷的汉代天人之辨。唐宋以后儒家的复兴实际上是"复性",理学家由复性开始了对性与天道的自觉体...  "性与天道"问题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基本思想资源,在孔孟以后却被儒家所丢弃。魏晋玄学家以对性与天道的新解走出了沉闷的汉代天人之辨。唐宋以后儒家的复兴实际上是"复性",理学家由复性开始了对性与天道的自觉体认。他们既接续了性与天道的源头,又因对复性的不同把握而开发出不同的本体范畴,推演出不同的理论体系。胡宏总结"五子"的"性"论和儒家传统的"尽性"要求,以"成性"解"尽性",并最终建立起区别于气学、道学(小理学)及后来的心学的性学理论系统,中国哲学发展由此有了整体的"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与天道”问题 宋明理学 中国 本体论 胡宏 儒家 性学理论 “天道” “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