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Hopeful Lamp Shinesin the Hom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1
《China Today》 1998年第6期33-34,共2页
AHopefulLampShinesintheHomeofConfuciusandMenciusBySuCHUANDENGTWOthousandyearsago,thecityofJininginShandongPr... AHopefulLampShinesintheHomeofConfuciusandMenciusBySuCHUANDENGTWOthousandyearsago,thecityofJininginShandongProvincewashometot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Hopeful Lamp Shinesin the Hom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下载PDF
Core Conceptions of the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Philosophy
2
作者 Chun-chieh Huang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7年第1期1-14,共14页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four core concepts that underpin the various theories of cultivation of East Asian Confucian philosophy: self (ji,已), cultivation (xiu, 修), transformation (hua, 化), and nurture...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four core concepts that underpin the various theories of cultivation of East Asian Confucian philosophy: self (ji,已), cultivation (xiu, 修), transformation (hua, 化), and nurture (yang,餋). The discussion is divided into six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ssue in question. The second section examines the substantial notion of "self" as expounded in the Confucian intellectual tradi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cept of selthood or personhood. Confucianism stresses that (1) personal selthood is based on the freedom of subjectivity (subjective volition), and (2) society's values and norms originate in this freedom of subjectivity. The third section discusses the functional concept of cultivation, focusing on the fact that in Confucian theories the terms "cultivation" and "body" are always combined to form the concept of "self-cultivation." Moreover, Confucian thinkers tend to discuss the effort of self-culti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body-mind continuum. Indeed, they often use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efforts entailed by cultivation. The fourth section analyzes the linguistic setting and context of the functional concept of transformation within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the concrete self. The term "transformation" indicates clearly that Confucian philosophy is a transformative philosophy. The fifth section analyzes the functional concept of nurture, stressing that Confucius' two greatest followers, Mencius and Xunzi, represent two opposed approaches to nurturing. Meneius stresses that one should undertake the effort of "nurturing qi," that is, produce culture through natural cultivation, while Xunzi advocates artificially instilling culture in order to discipline, tame, and order nature. Mencius and Xunzi both turn to the container metaphor in their discussions of self-cultivat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various cultivation activities advocated by these two disparate Confucians are based on two assumptions: (1) the self coincides with the physical body, and (2) the physical self is steeped in and interactive with the cultural values of society. In sum, the functional concept of self-cultivation is an important pillar of Confucian theories of self-culti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 CONFUCIANISM confucius mencius XUNZI philosophy of the body transformation NURTURE cultivation physical manifestation
下载PDF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n Confucianism
3
作者 Duan Youguo Chen Songs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87-295,共9页
Confucianism thought has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aspects of Chinese,and it has become the shared national spirit of Chinese nation.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thought is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a great recreati... Confucianism thought has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aspects of Chinese,and it has become the shared national spirit of Chinese nation.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thought is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a great recre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great ideologists and educators,which is based on ritual and music culture of Confucianism,reflecting the philosophy of zeitgeist in various stages of social changes.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statement of connotation of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n Confucianism. Then,six aspects of the thought,the benevolent loving others,principle of benevolence and loyalty,loving all people and animals,etc. are interpreted,including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ought,which provides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n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阐释 中华民族 民族精神 音乐文化 宗教仪式 哲学反思 时代精神
下载PDF
An Overview of Pre-Qin Confucianism
4
作者 Xia Hai 《孔学堂》 2020年第3期I0033-I0041,共9页
Confucius,Mencius,and Xunzi were representatives of pre-Qin Confucian scholars.Confucius,founder of Confucianism,took ren(benevolence)as the core,yi(righteousness)and li(propriety and rituals)as the wings.These three ... Confucius,Mencius,and Xunzi were representatives of pre-Qin Confucian scholars.Confucius,founder of Confucianism,took ren(benevolence)as the core,yi(righteousness)and li(propriety and rituals)as the wings.These three concepts are complementary to one another,forming the framework of Confucianism.Mencius insisted that human nature is inherently good and on the equal importance of ren and yi,while Xunzi insisted that human nature is inherently evil and on the equal importance of ren and li.Both developed the doctrines of Confucius.ese three thinkers’thought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onfucian traditions,which had great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helped form the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us mencius XUNZI REN YI li
下载PDF
养气、知言与赞美孔子——《孟子》“知言养气”章新解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涛 《管子学刊》 2024年第1期53-78,共26页
中国古代的气可分为物质之气与精神之气,后者又包括血气、情气和德气。血气主要针对人的生理欲望而言;情气指人的自然情感活动,如“喜怒哀悲之气”;德气则指人的道德情感活动,如仁气、义气等。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来自血气、情气,不是对... 中国古代的气可分为物质之气与精神之气,后者又包括血气、情气和德气。血气主要针对人的生理欲望而言;情气指人的自然情感活动,如“喜怒哀悲之气”;德气则指人的道德情感活动,如仁气、义气等。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来自血气、情气,不是对血气、情气的理性升华,而是来自仁义之气,是“集义所生”。孟子的“夜气”“平旦之气”均是指德气而言。孟子自称可以做到知言,可以辨别言辞的错误所在,但没有提出一套分析错误言辞的理论方法。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孟子过分重视良知、良能,强调心的直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验认知的作用。辨别错误言辞不能仅仅靠良知、良能,还要靠经验观察、逻辑分析,而这恰恰是孟子所缺乏的。孟子高度肯定、赞美孔子,实际是通过孔子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视孔子为自下而上用文化、道德影响政治的新王,在得君行道之外,探寻一条觉民行道,甚至为君行道的道路,故“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孔子 知言 养气
下载PDF
从“不安”到“不忍”——孟子对孔子人己思想的发展
6
作者 吴先伍 《云梦学刊》 2024年第4期49-57,共9页
历史上人们将孔孟并称,忽视了二者思想之间的差异。孔孟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体现在人己关系问题上,而这又可以通过“不安”与“不忍”两个概念反映出来。孔子认为正是“不安”使得我们能够仁义地对待他人。虽然“不安”与“不忍”... 历史上人们将孔孟并称,忽视了二者思想之间的差异。孔孟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体现在人己关系问题上,而这又可以通过“不安”与“不忍”两个概念反映出来。孔子认为正是“不安”使得我们能够仁义地对待他人。虽然“不安”与“不忍”都涉及自我与他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存在差别:“不安”是以他者为中心的,正是他人的悲惨处境激发了我的不安,我为他人感到不安;“不忍”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忍是一种自我的内在能力,我们之所以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之所以对他人做出仁义之举,是因为我们怀有不忍之心。因此,孟子把孔子的“不安”转换成“不忍”,实际上是强化了自我的道德主体地位,使得自我在道德上具有主体性。不过,这也容易使道德变成自我对他人的强加,这些都对中国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忍 不安 孔子 孟子 人己关系
下载PDF
圣之清、任、和、时——从孟子论四圣看其圣人观
7
作者 李鑫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3期90-99,共10页
孟子肯定伯夷、伊尹、柳下惠皆为古之圣人,同时也认为他们各有所偏,未至圆满。但圣人之偏,绝非出于私欲,而往往是四端之发未能中节所致,根本原因是“智”有不足。圣人之间亦可能存在高下层次的分别,孟子心中最理想的圣人人格是像孔子那... 孟子肯定伯夷、伊尹、柳下惠皆为古之圣人,同时也认为他们各有所偏,未至圆满。但圣人之偏,绝非出于私欲,而往往是四端之发未能中节所致,根本原因是“智”有不足。圣人之间亦可能存在高下层次的分别,孟子心中最理想的圣人人格是像孔子那样随时而处中的圣之时者。相较于孔子,孟子降低了圣人的门槛,扩大了圣人的范围,提振了人学以成圣的信心,与此同时,对孔子之为圣之时者的揭明,又坚持了圣人的高远理想性,使人知所向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夷 伊尹 柳下惠 孔子 孟子 圣人观
下载PDF
一以贯之的中庸人性观——孔子人性说浅析
8
作者 程强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人性论是儒家自先秦之后一直广为讨论的话题,是儒学体系核心观念之一。孔子作为儒家人性论的开创者,其学说一直被后学者所留意,但学者讨论孔子人性说,却一直未能从孔子中庸思想作深入探讨,未能从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观去解读孔子人性观... 人性论是儒家自先秦之后一直广为讨论的话题,是儒学体系核心观念之一。孔子作为儒家人性论的开创者,其学说一直被后学者所留意,但学者讨论孔子人性说,却一直未能从孔子中庸思想作深入探讨,未能从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观去解读孔子人性观。中庸人性观是孔子区别于其弟子,也区别于孟子人性说的根本处,也是他的人性说的广大包容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中庸人性观 人性说 孟子
下载PDF
先秦儒家节制美德思想及其现代发展——与柏拉图比较的视角
9
作者 晏玉荣 宋亚雯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05-112,共8页
比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节制美德内涵的规定,即灵魂的好秩序与和谐,能够发现先秦儒学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节制美德思想,如“克己复礼”、以“心”治“欲”等。而对于节制美德的规范性,先秦儒家比柏拉图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论证。因为在柏... 比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节制美德内涵的规定,即灵魂的好秩序与和谐,能够发现先秦儒学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节制美德思想,如“克己复礼”、以“心”治“欲”等。而对于节制美德的规范性,先秦儒家比柏拉图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论证。因为在柏拉图那里,人类生活最高的善,即幸福是由理性对“善的形式”的认知来保证的,但理性最好能脱离肉体而存在,且人的理性天然的不平等,这些使得节制美德要么近似于禁欲,要么只是外在的强制;先秦儒家则认为最高的善,即“道”是通过人们“克己复礼”或存养“本心”或正确地使用“知心”而实现的,“本心”或“知心”是“道”赋予人的平等的修德之基础,且不离人身而存在、不离人伦而作用,故人人皆有实现身心和谐有序的可能。借鉴马斯洛存在心理学以及冯友兰抽象继承法有助于实现先秦儒家节制美德思想的现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制美德 规范性 孔子 孟子 荀子 柏拉图
下载PDF
安大战国简《仲尼曰》续探
10
作者 顾史考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4期70-87,172,共19页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的《仲尼曰》,是一篇基本完整的战国儒家竹书,共由二十五小章组成,几乎每章皆冠以“仲尼曰”三字,内容多与《论语》及《缁衣》《中庸》《大学》等文献中的章节相应而相对简略,另有部分内容未见传世。笔者针...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的《仲尼曰》,是一篇基本完整的战国儒家竹书,共由二十五小章组成,几乎每章皆冠以“仲尼曰”三字,内容多与《论语》及《缁衣》《中庸》《大学》等文献中的章节相应而相对简略,另有部分内容未见传世。笔者针对《仲尼曰》前半篇的章节先前已发表一文,试分析各章各句与传世文献相应章句的异同,以便进一步探讨此篇出土文献的性质,以及其能给战国时代孔门文献发展史带来的信息与意义。本文接于该文之后,续以对《仲尼曰》后半篇的分析,回顾整篇的情况并对前所得出的结论加以回思和重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尼曰》 《论语》 孔子语录 《缁衣》 《中庸》 《大学》 安大竹简
下载PDF
The Baoxun Bamboo Manuscrip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Confucian Daotong Revisited: With a Discussion of Xun Zi's Status in Daotong
11
作者 梁涛 Wang Wen'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年第1期190-206,共17页
Through the stories of Shun and Shangjia Wei, the Baoxun bamboo manuscript expresses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idea of zhongdao (中道 the middle way). Early Confucians had a strong sense of propagating the dao (道 th... Through the stories of Shun and Shangjia Wei, the Baoxun bamboo manuscript expresses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idea of zhongdao (中道 the middle way). Early Confucians had a strong sense of propagating the dao (道 the Way), but they kept an open mind as to how it was to be understood, which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later doctrine of daotong (道统 the tradition of the Way). Although ancient China possessed a long and continuous intellectual tradition ofzhong (中 center, middle, etc.), a tradition that gave rise to a series of concepts such as zhongzheng (中正 being fair and upright), zhongyong (中庸the principle of the Mean) and zhonghe (中和 being central and harmonious), zhong actually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religious rituals and wa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the ancient study of li (礼 rites or ritual). After Confucius, it was Xun Zi who was the true heir to the tradition of zhong in all its fullness. The Confucian daotong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radition of ren (仁 benevolence) and that of li, and the Confucian dao or Way refers to the Way of becoming a sage within and a king with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oxun zhong daotong renyi-zhong liyi-zhong confucius mencius Xun Zi
原文传递
论《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被引量:9
12
作者 霍松林 霍建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15,共6页
笔者从接受学角度认真考察了《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与历史上的孔子加以对比,认为《孟子》对孔子进行了“圣化”,《庄子》则进行了“寓言化”,尽管两者中的孔子都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那种不拘泥于历史、主动拿来、为... 笔者从接受学角度认真考察了《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与历史上的孔子加以对比,认为《孟子》对孔子进行了“圣化”,《庄子》则进行了“寓言化”,尽管两者中的孔子都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那种不拘泥于历史、主动拿来、为我所用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在治学方法上对后代亦有较大影响,可谓异曲同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庄子》 孔子形象
下载PDF
先秦儒家师道观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俊杰 刘卫彬 韩凤英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4期35-39,共5页
先秦儒家以孔丘、孟轲、荀况为代表,他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师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探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学记》在师道观方面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不仅有助于对先秦儒家师道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先秦儒家以孔丘、孟轲、荀况为代表,他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师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探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学记》在师道观方面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不仅有助于对先秦儒家师道理论的进一步认识,而且对当今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教师 《学记》
下载PDF
数字媒体时代工业产品设计中的“中庸”设计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建敏 杨勤 +2 位作者 邹欣 杨再豪 冉寒伟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32-35,39,共5页
根据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审美观、价值观的影响。分析了工业产品设计师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论述了中国工业设计师注重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点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 根据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审美观、价值观的影响。分析了工业产品设计师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论述了中国工业设计师注重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点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媒体时代儒家"中庸"思想对工业产品外型设计的影响,论述了设计各要素的组合关系、儒家的环境保护理念与绿色设计的契合以及进行本土设计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孔子 传统文化 中庸 工业产品设计 数字媒体
下载PDF
善乎?恶乎?——论孔子人性论所蕴涵的两极趋向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琦 李生龙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0-123,共4页
孔子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其人性论蕴涵着“性善”与“性恶”的两极趋向,孟子与荀子分别将其拓展为性善论与性恶论,体现了人性论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原始儒学演进的内在逻辑线索。
关键词 孔子 人性论 性善论 性恶论
下载PDF
孔子孟子的治国思想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鑫辉 彭彦琴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58,共8页
孔孟儒学的治国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治国思想理论,在人贵论基础上确立了人是国家社会的主体和根本的民本论。以"民本·仁政·德治"为治国指导思想,"德治为先,礼刑并用"... 孔孟儒学的治国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治国思想理论,在人贵论基础上确立了人是国家社会的主体和根本的民本论。以"民本·仁政·德治"为治国指导思想,"德治为先,礼刑并用"为治国基本方针,"庶·富·教"为立国三大要素,要求治国者必须具备"政者,正也"的素质,采用"修己安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领导管理机制。孔孟儒家的治国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德治与法治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治国思想
下载PDF
儒家文化中的共情观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玮 王振东 +2 位作者 蔡宝鸿 杨晓峰 申荷永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83-488,共6页
共情是个体设身处地地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的心理现象,是道德与利他行为的动机源泉。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蕴含着具有深远理论意义和生动实践意义的共情观。本文将共情的情绪与认知两种成分作为视角,对儒家经典文本中... 共情是个体设身处地地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的心理现象,是道德与利他行为的动机源泉。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蕴含着具有深远理论意义和生动实践意义的共情观。本文将共情的情绪与认知两种成分作为视角,对儒家经典文本中的共情观进行梳理、分析与比较,发现儒家文化中的"恻隐之心"、"一体之仁"、"忠恕之道"、"絜矩之道"等思想观点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物待人道德伦理观的同时,在社会交往、理解他人等方面与共情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以及心理学原理。基于此发现,未来在继续探究儒家核心观念"仁"等文本与共情的联系与区别的同时,还可以针对儒式文化中的共情观,进一步尝试实证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儒家 恻隐 忠恕 絜矩之道
下载PDF
试论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4
18
作者 祁丽华 王展旭 周晓梅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1-45,73,共6页
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孔孟荀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而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思辨方法则是儒家文化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 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孔孟荀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而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思辨方法则是儒家文化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孔孟荀 生态文明 科学思辨方法
下载PDF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孔子、孟子的利他思想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庆科 刘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88,共9页
从进化心理学中的利他理论为研究切入点,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和孟子的利他思想以亲缘利他为主,同时强调亲缘和群体内成员间利他的互惠性,并通过道德训教和舆论压力强化利他行为。孔子和孟子虽然也提倡纯粹利他,但纯粹利他不容易被纳入伦... 从进化心理学中的利他理论为研究切入点,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和孟子的利他思想以亲缘利他为主,同时强调亲缘和群体内成员间利他的互惠性,并通过道德训教和舆论压力强化利他行为。孔子和孟子虽然也提倡纯粹利他,但纯粹利他不容易被纳入伦理纲常之中。孔孟式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思想有深刻的进化心理学机制,符合生物学和心理学规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的主导性伦理。其局限是对亲缘利他过分推崇,且人际间的互惠关系不具备平等性,因而不符合进化上稳定的利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亲缘利他 互惠利他 纯粹利他
下载PDF
试论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贡献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忠孝 薛文礼 杨洋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6-49,共4页
孝道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了事亲的孝道思想,孟子在此基础上予以继承并发展,由事亲推广到亲民、为政。孔孟的孝道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执政为民都有所借鉴。本文将从中华孝文化... 孝道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了事亲的孝道思想,孟子在此基础上予以继承并发展,由事亲推广到亲民、为政。孔孟的孝道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执政为民都有所借鉴。本文将从中华孝文化的发展与内涵,以及孟子对孔子孝道观发展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在孔孟孝道观的研究上有所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观 孔子 孟子 当代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