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igin of Qipao Fashion in Early Republic Period
1
作者 卞向阳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3年第4期21-26,共6页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origin of Qipao as women's fashionable wear in the early Republic Period (1911-1949).The origin of Qipao fash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1) discus...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origin of Qipao as women's fashionable wear in the early Republic Period (1911-1949).The origin of Qipao fash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1)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al time,place and consumer group of Qipao fashion;2) analysis of initial style and wear combination of Qipao,3) deduc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name Qipao.Besides,the analysis will also be given about Qipao's aesthetic characters,its production,consumption guarantee as well as its social backgrounds.The research will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history,social psychology of clothing and design,and will use many materials especially historical writings and publications to give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Here are some tentative conclusions. Firstly, Qipao as a kind of one-piece dress was not inherited directly from the robe of Banner Style. It was a new fashion in the 1920s, which combined the elements of long vest called Qipao Majia, Wenming Xin Zhuang and the Western dress. Secondly, the Shanghai female students were the pioneering group wearing Qipao in 1925. Thirdly, the gradual acceptance of Qipao was mainly due to its aesthetic characters,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s well as social backgrounds at that time. And it was the kind of daily wear of many Chinese women after 1927. Fourthly, since Qipao represents the special clothing which integra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tyle and the Western fashion in the early Republic Period, Qipao is advised to be taken as a special term to take the place of the previous ones like Mandarin Dress, Chipau and Cheongsam and so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HION Qipao dress mode Banner Style history of costume early republic period
下载PDF
Social Class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angzhou Home Garden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2
作者 ZHANG Lihu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6期102-106,共5页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870-1930),the social classes in Yangzhou were basically dominated by officials,businessmen,and scholars.In the building number,scale,and func...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870-1930),the social classes in Yangzhou were basically dominated by officials,businessmen,and scholars.In the building number,scale,and functional evolution of their home gardens,these three classes were different,reflecting abundant connotation of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 and regional culture,revealing the inheritance path of Yangzhou culture,as well as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home gardens in Yangzhou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classes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Yangzhou home gardens Typ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onnotation
下载PDF
CHINESE LADY'S DAILY WEAR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3
作者 包铭新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1991年第3期9-21,共13页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women’s we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early Republic Period(late 19th c.—early 20th c.),with an emphasis on the daily informal orsemi-formal wear,though some f...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women’s we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early Republic Period(late 19th c.—early 20th c.),with an emphasis on the daily informal orsemi-formal wear,though some formal or ceremonial costumes such as wedding dress will also beincluded.This study will use Chinese costumes and textiles from many museums to fill in theblanks left by previous research and to give a more detailed and accurate description.It will alsouse historical documents to find the original names of these items and to illustrate a general conceptof their usage on different occasions.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women’s wear will b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①robes orcoats;②jackets;③waistcoats or vests;④skirts;⑤pants and leggings;⑥shoes and socks;⑦headdresses;and⑧others.Of every category,the textiles,decoration,cut,form,style,colourand motif will be discussed.The way in which these items were combined will also be discussed.The comparison between women’s wear and men’s wear,women’s and children’s informal andformal dress will be given.Here are some tentative conclusions.First,the Manchu and Han style coexisted and mixedwith each other and were worn by both Manchu and Han women.Second,the basic silhouettesand cut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conventional,while the decorations and details(openings,fasten-ings,pleats,vents,collars and hemlines)were different.The former represented accepted socialstandards while the latter could be a matter of personal taste.Third,women’s wear in that periodwere highly stylized,miscellaneous,elaborate,detailed,multicolored and multi-thema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women’s garments DAILY wear Late Qing Dynasty early republic period
下载PDF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The Re-trial System of the Beiyang Period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1912-1928)
4
作者 NA Heya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0年第1期59-83,共25页
During the Beiyang period of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re-trial system 覆判 referred to the practice where cases considered by the county magistrate had to be sent to the provincial high court for re-trial to en... During the Beiyang period of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re-trial system 覆判 referred to the practice where cases considered by the county magistrate had to be sent to the provincial high court for re-trial to ensure that the case facts were true,the law was correctly applied,and the penalties were appropriate.The scope of the re-trial cases continuously expanded from 1912 to 1922 and,finally,the Amendment to the Statutes on the Re-trial System in 1922 stipulated that all case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district courts where county magistrates tried,whether through appeal or re-trial,had to be re-tried by the high court or its branches.The adjustment of the scope of the re-trial case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ounty magistrates'judicial discretion was restricted.During the Beiyang period,due to the failure to establish fornial courts of the first instance in count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the county magistrates concurrently handled judicial affairs,which inevitably caused the magistrates’judicial discretion.The re-trial system was originally design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drawbacks of county magistrates managing judicial affairs and to facilitate the transition within the judicial system.However,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re-trial system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reconciliation and adaptation of the old and new judicial systems in the Beiyang period but also to compensate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county magistrates,judgments by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re-trial procedure and to ensure the fairness of justice through restrictions on the judicial discretion of county magistrates,the enjoyment of equality of procedures,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upervision proced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rial special CRIMINAL LITIGATION Beiyang perio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JUDICIAL DISCRETION county MAGISTRATE
原文传递
论清末民初博览会事业中的民族主义
5
作者 洪振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7-94,共8页
清末民初博览会事业蕴涵了丰富的民族主义。它产生的外部因素是西方“先进”所形成的“榜样”力量,以及西方帝国的霸权行径和经济侵略,内部因素是中国自身的落后,以及中国人所具有的“经世忧国”传统精神。它产生的路径基本是:先进的西... 清末民初博览会事业蕴涵了丰富的民族主义。它产生的外部因素是西方“先进”所形成的“榜样”力量,以及西方帝国的霸权行径和经济侵略,内部因素是中国自身的落后,以及中国人所具有的“经世忧国”传统精神。它产生的路径基本是:先进的西方列强,对落后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导致中国利权外溢,产生严重民族危机,具有“经世忧国”精神的中国人奋发图强,既积极学习西方,仿行西法,又反省自身落后,积极展开竞争,谋求改良、发展,其中,蕴涵了忧患、危机、反省意识及竞争、发展观念,最终目的是实现民族国家独立富强。这样的民族主义具有追赶性、内向性、开放性特征,且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虽有过急追求发展的一面,但其价值目标及立足自身的方法取向是理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博览会事业 民族主义
下载PDF
慢熟的土地:清末到民国的云南话剧文学(1913—1949年)
6
作者 吴戈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87-101,共15页
云南话剧文学的发展起步很早,经历了从萌芽到潮起、寂寞呐喊和学步模仿再到激情怒火中的爆发几个阶段,有学生的集体创作,也有个人的苦闷绝叫,还有时代催生的民族激情,更有民主大潮中的社会呐喊。云南话剧文学创作演出的构成分为本土剧... 云南话剧文学的发展起步很早,经历了从萌芽到潮起、寂寞呐喊和学步模仿再到激情怒火中的爆发几个阶段,有学生的集体创作,也有个人的苦闷绝叫,还有时代催生的民族激情,更有民主大潮中的社会呐喊。云南话剧文学创作演出的构成分为本土剧作家的本土创作演出和外来剧作家在云南的“在地”创作演出。在这一时期里,云南现代话剧文学创作蹒跚地走向初步成型,耕耘中,远远守望着姗姗来迟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话剧文学 民国时期 时代催生 早成慢熟
下载PDF
“史实”的考证与呈现——评赵盼超著作《民国初期(1912-1928)北京地区中国画研究》
7
作者 尹丹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9-192,共4页
民国初期(1912-1928)即“北洋时代”北京地区的美术史研究,以往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来成了一个热点并诞生了很多新的成果,赵盼超新著《民国初期(1912-1928)北京地区中国画研究》即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该著作有三个特点,首先... 民国初期(1912-1928)即“北洋时代”北京地区的美术史研究,以往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来成了一个热点并诞生了很多新的成果,赵盼超新著《民国初期(1912-1928)北京地区中国画研究》即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该著作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该书结构及行文清晰,以史料的客观性为基础展开论述,同时注重问题意识;其次是注重以“社会身份”的视角来对所论及人物进行讨论,将“人”放到政府、社团、学院等社会网络中来进行考察;再次是注重将艺术创作放到艺术传播的视角来进行考察。这部专著在具体的研究中将更多的重心倾注于影响制约艺术创作与艺术观念的诸多社会因素,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更为完整的艺术场域,以便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北京的美术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期 北京 中国画 书评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党员教育与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推进--以山东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红珠 《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消除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错误认识,打破“革命成功”的胜利情绪,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党员教育。通过农村党员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党的组织初步建立了党课制度,提高农民党员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消除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错误认识,打破“革命成功”的胜利情绪,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党员教育。通过农村党员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党的组织初步建立了党课制度,提高农民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改变部分党员存在的“个人生产、发家致富”的思想,划清党员干部先锋队与群众的界限,启发他们带头参加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并在其中发挥示范作用,有效推进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作为当时农村党员占比最多的省份,其农村党员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当下党员干部教育有积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农村党员教育 农业合作化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基于21世纪以来CNKI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叶倩 陈勇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理论和实践命题受到学界高度重视。21世纪以来,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斐然,主要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分析、原因归结、具体内容、经验总结、...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理论和实践命题受到学界高度重视。21世纪以来,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斐然,主要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分析、原因归结、具体内容、经验总结、价值评价等方面。但是深入分析现有成果后发现,尚存在研究视野较为狭窄、研究方法有待拓展、研究深度相对不够等薄弱之处。基于此,未来研究应跨越学术岛链,开阔研究视野;突破固化思维,拓展研究方法;强化学理分析,深化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视野 学理分析 内容架构
下载PDF
清末民初报刊剧话的文体承变与理论革新
10
作者 孟昕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流行剧种为主要批评对象,以即时化、公开化、品牌化的跨平台专栏创作为特色生产模式,文本与舞台兼重、史论研究与实践批评并举的综合性艺术批评文体。舞台本位意识在清末民初报刊剧话中的建构发展反映了古典戏剧理论“剧学”体系内部重心由“剧本作法”向“表演艺术”的迁移,曲话的独立发展、京剧与新剧剧话的日趋分离亦可视作传统剧论对近代传奇杂剧、花部戏曲、外来新剧“三足鼎立”之全新剧体格局的直接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刊 剧话 批评文体 戏剧理论批评
下载PDF
从民国初期女性报刊图书广告看民初女性的阅读旨趣——以《香艳小品》《香艳杂志》《中华妇女界》为样本的考察
11
作者 曾雨荪 《图书馆》 2024年第4期69-75,共7页
民国初期,女性报刊是女性自我表达、社会参与的重要媒介,报刊上登载的图书广告重构着女性的阅读空间,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生动反映。《香艳小品》《香艳杂志》《中华妇女界》是民初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报刊,文章以三种女性报刊所登载... 民国初期,女性报刊是女性自我表达、社会参与的重要媒介,报刊上登载的图书广告重构着女性的阅读空间,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生动反映。《香艳小品》《香艳杂志》《中华妇女界》是民初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报刊,文章以三种女性报刊所登载的图书广告为研究对象,从图书广告的时代背景、内容倾向、阅读人群、推广策略等多维度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探究民初女性报刊图书广告对民初女性阅读产生的影响,以为当代图书广告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期 女性报刊 图书广告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中心
12
作者 于朝阳 《工会理论研究》 2024年第5期55-67,共13页
劳动保险是新中国成立后施行的一项重要劳动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总结解放区积累的劳动保险实施经验和征求全国各地意见之后,1951年政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此条例具有保险面的相对普及,保险费用... 劳动保险是新中国成立后施行的一项重要劳动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总结解放区积累的劳动保险实施经验和征求全国各地意见之后,1951年政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此条例具有保险面的相对普及,保险费用不由被保险人承担,劳动保险金的支付以职工工龄长短、工作性质和危险程度及供养人数为标准,享受集体劳动保险等特点。而《劳动保险条例》适用范围外职工的劳动保险,根据规定则由企业与职工协商或签订集体合同来约定。《劳动保险条例》的实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相对稳定和制度化的国家社会保险体系,对缓和劳资关系、构建社会保险体系以及此后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当时劳动保险事业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工商企业 劳动保险条例
下载PDF
“保存国粹”:图书馆与民国前期的文物保护(1912-1937)
13
作者 张治军 朱存世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4年第3期40-46,共7页
抗战之前,在传统与现实共同影响下,图书馆兼负保存古代典籍与器物的使命。民国前期的众多图书馆通过建设附属博物馆机构、开展博物馆学课程、参与田野考古工作以及进行文物征集保管等实践保护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又通过推介文物考古图书... 抗战之前,在传统与现实共同影响下,图书馆兼负保存古代典籍与器物的使命。民国前期的众多图书馆通过建设附属博物馆机构、开展博物馆学课程、参与田野考古工作以及进行文物征集保管等实践保护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又通过推介文物考古图书、报道文物考古消息、举办文物展览会等方式传播文物保护知识,推动了近代文物保护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博物馆 民国前期 文物保护 现代考古学
下载PDF
清末民初徽州婺源县民众饮食生活探讨--以《量入为出》为中心的考察
14
作者 肖琴 《黄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21,共5页
徽州婺源地区的排日账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文献。婺源塾师朱鲁瞻的账本《量入为出》记载了从宣统元年到民国二年朱家的家庭日常收入支出和社会活动情况,包括因地制宜的日常饮食、丰俭有度的时节饮食、饱含寓意的婚丧祭祀饮食等方面的... 徽州婺源地区的排日账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文献。婺源塾师朱鲁瞻的账本《量入为出》记载了从宣统元年到民国二年朱家的家庭日常收入支出和社会活动情况,包括因地制宜的日常饮食、丰俭有度的时节饮食、饱含寓意的婚丧祭祀饮食等方面的内容。清末民初时,婺源的饮食生活稳定不变、饮食观念转变缓慢、饮食消费保持传统模式,甚少受到西方饮食的影响,为研究这一时期长江流域饮食文化提供了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徽州 饮食生活
下载PDF
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大华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79,共11页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这说明,五四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还很不成熟。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都纳入了对“中华民族”的书写。由此,自觉运用中华民族的观念成为该时期历史教科书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亦即中华民族所指并非某一个民族(如汉族),而是中国各民族。这表明,中华民族观念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业已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历史教科书 民国初年 五四时期 抗战时期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大学校长群体特征分析
16
作者 张正峰 刘晶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年第1期96-106,共11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大学校长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大学校长均为男性,年富力强,籍贯集中在革命地区,拥有丰富的国内外高等教育经历,且均具有一定的革命经历。他们普遍主张大学为社...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大学校长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大学校长均为男性,年富力强,籍贯集中在革命地区,拥有丰富的国内外高等教育经历,且均具有一定的革命经历。他们普遍主张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注重政治治校、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大学校长群体特征对新时代一流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重点大学校长 群体特征
下载PDF
美国早期汉学知识圈与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人留美之路
17
作者 郑丽芬 《图书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0-108,116,共10页
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基金会、图书馆构成了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知识圈。汉学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中文文献管理专门人才。借助洛克菲勒基金会、来华汉学家等汉学知识圈的内生力量,在国内官费留学无望的中国图书馆学人“另辟蹊径”获得了... 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基金会、图书馆构成了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知识圈。汉学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中文文献管理专门人才。借助洛克菲勒基金会、来华汉学家等汉学知识圈的内生力量,在国内官费留学无望的中国图书馆学人“另辟蹊径”获得了新的留美通道,国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和哥大图书馆等汉籍收藏重地成为留美图书馆学人主要的工读基地。文章探究了美国早期汉学知识圈与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人留美之路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如何形成了互动的知识共同体,对于汉学研究及图书馆学研究具有学术史及知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留美图书馆学人 洛克菲勒基金会 汉学知识圈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合作化史研究热点话题述论
18
作者 岳谦厚 王莉莉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2,F0002,150,共1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早前革命时期的土地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动与农业合作化的实现。该项政策上承土地改革运动,下启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短暂时间内完成从个体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经济过渡,不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早前革命时期的土地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动与农业合作化的实现。该项政策上承土地改革运动,下启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短暂时间内完成从个体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经济过渡,不仅带来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转变,亦对整个农村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如何认识这一变革则一直是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重点课题,而对几十年来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学术脉络及其重要问题进行再梳理再总结,将有助于学界敏妙地把握该主题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 农业合作化运动 热点问题
下载PDF
民国前期烟台的商业、商人、商会
19
作者 于军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4-60,共7页
近代时期的烟台借助自然和区位优势,曾一度领风气之先,成为19世纪我国东部沿海的新兴城市之一。但烟台是一个因商而兴的城市,在工业、城市组织架构等方面存在先天的缺陷,城市发展后劲不足,且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民国之后,随着青岛等... 近代时期的烟台借助自然和区位优势,曾一度领风气之先,成为19世纪我国东部沿海的新兴城市之一。但烟台是一个因商而兴的城市,在工业、城市组织架构等方面存在先天的缺陷,城市发展后劲不足,且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民国之后,随着青岛等周边港口城市的崛起,烟台商业呈现出停滞、衰落的局面。绝地求生的烟台商人随机应变、因地制宜,通过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学习、借鉴,迅速调整着力点,走上了发展工业,以民族工商业兴市,谋求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意识到建立商会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商业精英加入了商会组织,并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保障自身权益,推动行业经济发展。烟台商人通过这一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职能。同时,商人、商会也因各自在社会领域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推动着烟台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台 民国前期 商业 商人 商会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旧公立大学接收与改造的启示
20
作者 李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1-188,共8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依据我国教育不平衡性的复杂特点,按照轻重缓急制定出对旧公立大学接收和改造的具体方针和步骤,开展了对旧公立大学的接收和改造工作,取得了大的成效,使得我国公立高等院校焕然一新。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依据我国教育不平衡性的复杂特点,按照轻重缓急制定出对旧公立大学接收和改造的具体方针和步骤,开展了对旧公立大学的接收和改造工作,取得了大的成效,使得我国公立高等院校焕然一新。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旧公立大学的接收和改造工作的基础上,阐释党对高等学校领导和治理的规律性认识,可总结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有益启示:发扬革命传统,在改造中国传统教育基础上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坚持开放包容,在学习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立足中国国情,在总结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 旧公立大学 为人民服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