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咸丰初年黄河丰北决口与清廷的应对 被引量:1
1
作者 贾国静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38-41,共4页
咸丰元年,黄河在江苏北部的丰北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决口。当时太平军兴,清廷疲于应对,无形中于河务有所忽略,对于此次决口也没有按照惯例组织紧急抢险,而是将其视为"缓"务,这使得决口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才得以堵筑。然而,决... 咸丰元年,黄河在江苏北部的丰北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决口。当时太平军兴,清廷疲于应对,无形中于河务有所忽略,对于此次决口也没有按照惯例组织紧急抢险,而是将其视为"缓"务,这使得决口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才得以堵筑。然而,决口堵而旋决。面对这一局面,清廷考量政治局势,决定放弃决口堵筑工作。透过整个事件可以看出:在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的局势下,清廷的施政能力大为减弱,自身的存亡绝续成为第一要务,河务与荒政已然陷入了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丰初年 丰北决口 移“缓”救急 “暂缓”堵筑
下载PDF
梁启超的早期议会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龚培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58-61,共4页
19世纪中国经学的变革与外来议会思想的传入,既构成梁启超早期议会思想的来源,也形成了其比附中西、推本于古的解释模式。戊戌时期的梁启超对于西方宪政制度基本上没有真正的了解,而是在传统经学中寻找理论依据。《古议院考》、《论君... 19世纪中国经学的变革与外来议会思想的传入,既构成梁启超早期议会思想的来源,也形成了其比附中西、推本于古的解释模式。戊戌时期的梁启超对于西方宪政制度基本上没有真正的了解,而是在传统经学中寻找理论依据。《古议院考》、《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是这一时期关于宪政制度的代表作。这种杂合了公羊三世说、儒家经世学、进化论和明清启蒙思想的解释模式基本上不能算作宪政理论,但已经包含了近代宪政尤其是议会制度的思想萌芽,并在梁启超后来的政治哲学理论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宪政思想 早期议会思想 比附中西 古议院考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下载PDF
北魏道武帝早年踪迹考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玉顺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42-148,共7页
《魏书》对什翼犍的死期、死地与北魏道武帝建国前踪迹的记载上,其可信性不能不受到怀疑。细究南北朝史籍的相关记载,看似存在矛盾,但能发现巧合之处,而且南朝史籍能够补充北朝史籍缺少的部分内容。据此可推知:拓跋代国灭亡之后到道武... 《魏书》对什翼犍的死期、死地与北魏道武帝建国前踪迹的记载上,其可信性不能不受到怀疑。细究南北朝史籍的相关记载,看似存在矛盾,但能发现巧合之处,而且南朝史籍能够补充北朝史籍缺少的部分内容。据此可推知:拓跋代国灭亡之后到道武帝九年(386年)回独孤部为止,道武帝并没有生活在代国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书》 什翼犍 道武帝 早年踪迹
下载PDF
光绪前期清廷整顿财政的努力与限度——以清查外省库款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4
作者 胡雁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77,共8页
光绪前期,国家由战时回归常态,清廷致力于恢复因战争被破坏的各项财政经济体制。光绪八年,经户部奏请,清廷饬令各省设局清查藩库,旨在革除司库积弊,掌握外省库款真实情况,加强对外省财政的监管。清查过程中,地方督抚基于畛域利益进行了... 光绪前期,国家由战时回归常态,清廷致力于恢复因战争被破坏的各项财政经济体制。光绪八年,经户部奏请,清廷饬令各省设局清查藩库,旨在革除司库积弊,掌握外省库款真实情况,加强对外省财政的监管。清查过程中,地方督抚基于畛域利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抵制,外省内部财政整合也遇到了不小的难度,成效不尽理想。此轮清查外省库款行动,是光绪前期整顿财政的重要一环,折射出该阶段清廷整顿财政的复杂境况与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绪前期 户部 整顿财政 清查外省库款
下载PDF
道光初年丽江的社会生活——以《鸿泥杂志》之记述为中心
5
作者 马银行 秦小健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92-96,共5页
史书对清代早期和后期云南丽江的社会生活记载颇多,而对道光初年的丽江社会生活鲜有描述。马毓林撰写的《鸿泥杂志》详细记载了清代中期丽江的社会生活,对于全面认识清代中期丽江市井、民俗、宗教、物产等提供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 道光初年 丽江 社会生活 《鸿泥杂志》
下载PDF
隆兴和议誓书“叛亡”条款与乾道初年宋金外交博弈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33,共14页
隆兴和议誓书中“归被俘人,惟叛亡者不与”,是宋金双方关于处置绍兴末年至隆兴时期战时越界军民的协议。而双方对于“被俘人”的不同理解,为日后的外交争端埋下了伏因。乾道三年,金朝依约取索“俘虏”,被宋朝回绝。乾道四至五年间,金朝... 隆兴和议誓书中“归被俘人,惟叛亡者不与”,是宋金双方关于处置绍兴末年至隆兴时期战时越界军民的协议。而双方对于“被俘人”的不同理解,为日后的外交争端埋下了伏因。乾道三年,金朝依约取索“俘虏”,被宋朝回绝。乾道四至五年间,金朝镇压沿淮地区侍旺叛乱时,指责宋朝收容南渡的侍旺余党违反了和议。迫于压力,宋朝只得在发遣侍旺余党的同时,接受金朝取索“俘虏”的要求。这一外交失利触发了乾道六年南宋祈请陵寝与更正受书仪的外交斗争。乾道初年的宋金外交博弈,是隆兴和议时期矛盾的延续。博弈进程,由两国外交争端以及国内各派力量斗争共同推动。总体来看,两国内部维护和议的力量均占上风。这是隆兴和议得以长期延续、双方愿意根据和议条款判定外交是非曲直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关系 乾道初年 隆兴和议 宋孝宗 侍旺叛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