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碛砂藏》随函音义甾思韵考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广宽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4,共13页
《碛砂藏》的随函音义作于宋初,其中止摄开口精、庄组字改良切下字,比例超过90%(少数特殊情况除外),而且完全不作其他字的切下字,反映甾思韵已经独立。甾思韵的性质大概是舌尖元音,有?、?两个条件变体,分别出现在精、庄组声母之后。甾... 《碛砂藏》的随函音义作于宋初,其中止摄开口精、庄组字改良切下字,比例超过90%(少数特殊情况除外),而且完全不作其他字的切下字,反映甾思韵已经独立。甾思韵的性质大概是舌尖元音,有?、?两个条件变体,分别出现在精、庄组声母之后。甾思韵进一步发展,则为《韵会》的赀字母韵,演变路径与《中原音韵》的支思韵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碛砂藏 随函音义 宋初 甾思韵 舌尖元音
下载PDF
近四十年来国内宋代茶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精耕 曾思莹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近四十年来,随着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茶诗研究热度的上升,学界对宋代茶诗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渐增多。其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4-2000年,为研究发轫期;2001-2016年,为研究蓬勃发展期;2017年至今,为研究渐趋成熟期。总体上看... 近四十年来,随着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茶诗研究热度的上升,学界对宋代茶诗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渐增多。其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4-2000年,为研究发轫期;2001-2016年,为研究蓬勃发展期;2017年至今,为研究渐趋成熟期。总体上看,近四十年来,宋代茶诗研究成果不算少,但还基本停留在茶诗名家研究,学科交叉研究如茶诗地理学研究还相对较少,茶诗的艺术性也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未来宋代茶诗研究还可在宏观把握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深度的挖掘,并充分利用交叉学科研究的优势,从多角度切入,进一步拓展、深入对宋代茶诗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四十年 宋代茶诗研究 阶段性特点
下载PDF
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探讨中古时期民间医疗行为
3
作者 王安萍 张丽君 +4 位作者 牛崇信 赵晓丽 吕有强 王平平 郑访江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12期22-25,共4页
通过分析敦煌吐鲁番相关出土文献,探讨我国中古时期疾病谱,以及民间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法,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认为这一时期官方医疗机构设置较为完备,普通百姓患病后仍然以自治为主要治疗方法,官方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重大疾病的诊治,此... 通过分析敦煌吐鲁番相关出土文献,探讨我国中古时期疾病谱,以及民间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法,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认为这一时期官方医疗机构设置较为完备,普通百姓患病后仍然以自治为主要治疗方法,官方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重大疾病的诊治,此外物理疗法、心理疗法、其他疗法也广泛运用于疾病的诊治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敦煌吐鲁番文书 隋唐五代宋初 民间医疗 常见疾病
下载PDF
刘皇后生年辨疑
4
作者 顾宏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66-76,共11页
宋真宗皇后刘氏生年,在宋代史籍中有太祖开宝二年、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两说。因史书记载刘氏“在襁褓而孤”,故通过辨析刘氏之父刘通卒年、刘氏“年十五入襄邸”的具体年份,考知其当生于太平兴国三年下半年或四年初,于淳化四年或五... 宋真宗皇后刘氏生年,在宋代史籍中有太祖开宝二年、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两说。因史书记载刘氏“在襁褓而孤”,故通过辨析刘氏之父刘通卒年、刘氏“年十五入襄邸”的具体年份,考知其当生于太平兴国三年下半年或四年初,于淳化四年或五年“入襄邸”,其明道二年崩时享年五十五岁或五十六岁,而非《宋史·后妃传》所称之六十五岁。宋代官史中涉及刘皇后生年诸记载之紊乱、抵牾的原因,可能为讳饰刘皇后初嫁龚美时曾有生育之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刘皇后 生年 辨疑
下载PDF
由义尊与义方彝等周初铜器论及西周早期年代
5
作者 朱凤瀚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近年新见义尊、义方彝是一组商人大族■族贵族义受武王赏赐后所作的青铜器,同组还有一件圆鼎和两件方鼎。西周初年的义器铭文中的闰月历日可为武王克商年的判定提供参考。何尊与新见的贝毳尊卣、德方鼎等器均述成王迁宅于成周之事,迁宅... 近年新见义尊、义方彝是一组商人大族■族贵族义受武王赏赐后所作的青铜器,同组还有一件圆鼎和两件方鼎。西周初年的义器铭文中的闰月历日可为武王克商年的判定提供参考。何尊与新见的贝毳尊卣、德方鼎等器均述成王迁宅于成周之事,迁宅至迟于成王五祀三月已完成。铭文中有“新邑”一词的青铜器,年代均应早于何尊所铭成王五祀。新出青铜器使得西周早期诸王年代的考订已突破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年限,武王克商年有必要再重新考虑。以周初诸王在位王年,向前可推拟武王克商之年。以成王在位三十二年计,武王克商应为公元前1076年。以成王在位三十七年计,则武王克商年是公元前108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初铜器 何尊 武王克商年 西周早期王年
下载PDF
《宋诗钞》与清初宋诗宗尚
6
作者 蒋金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5-108,共4页
作为清人编订的第一部大型宋诗总集,《宋诗钞》的面世契合了京师之诗学趣尚,并有力地推动了清初宋诗风的兴起,在浙派的发展历程以及清初诗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究《宋诗钞》与清初宋诗宗尚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彼时诗风演进的一些动态... 作为清人编订的第一部大型宋诗总集,《宋诗钞》的面世契合了京师之诗学趣尚,并有力地推动了清初宋诗风的兴起,在浙派的发展历程以及清初诗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究《宋诗钞》与清初宋诗宗尚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彼时诗风演进的一些动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钞》 清初 宋诗 吴之振
下载PDF
论清初诗人吴之振的诗学观
7
作者 蒋金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4-29,共6页
吴之振作为清初宋诗派的一员主将,其诗学宗尚建立在反思明代诗学的基础上,表现出通达的“宗宋不黜唐”的诗学观,具体的阐释倾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真”侧重抒写性灵,穷达一耳;“变”强调贵在自得。
关键词 吴之振 清初 宋诗
下载PDF
民国初年民事“第一法源”的确立——民初大理院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形塑 被引量:2
8
作者 徐琨捷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学界普遍认为《大清现行刑律》民事部分的效力由1912年4月3日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决议所确立,但梳理史料却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原因在于,该决议由南方政权作出且并未被北洋政府承认,故民事法源的空白未在立法层面得到解决。“现行律民事有... 学界普遍认为《大清现行刑律》民事部分的效力由1912年4月3日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决议所确立,但梳理史料却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原因在于,该决议由南方政权作出且并未被北洋政府承认,故民事法源的空白未在立法层面得到解决。“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确立,离不开大理院在“司法兼营立法”过程中的塑造。民初民事“第一法源”的确立,大致经历了通过《大清民律草案》的尝试与挫败、大理院确立“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地位、剥离《大清现行刑律》刑法属性及该律地位的巩固等阶段。纵观民事“第一法源”的确立,自清末兴起的“诸法合体说”起了关键作用,大理院根据该观点将《大清现行刑律》区分为不同的部门法,既解决了“无法可依”的困境,又避免另立新民法将会遭受的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现行刑律》 《大清民律草案》 诸法合体 大理院 民事有效部分
下载PDF
宋代服饰文化中“一年景”的美学价值及应用浅析
9
作者 肖颖 安红 +1 位作者 李娅淑 周安琪 《西部皮革》 2024年第13期136-138,共3页
文章基于对宋代“一年景”花冠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及其设计应用方法的探析,通过结合宋代服饰文化,分析宋代“一年景”花冠的自然、造型、色彩等美学特征及其蕴含的美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探究将“一年景”花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的路径与方法... 文章基于对宋代“一年景”花冠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及其设计应用方法的探析,通过结合宋代服饰文化,分析宋代“一年景”花冠的自然、造型、色彩等美学特征及其蕴含的美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探究将“一年景”花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的路径与方法。研究认为,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可以通过对“一年景”花冠进行元素提取、解构重组、图形变幻、情感融合等方法进行设计融合。文章通过对宋代服饰文化的探究,为现代服饰设计的创新提供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服饰文化 “一年景”花冠 美学价值
下载PDF
宋代端午节令服饰穿搭风尚与设计特征
10
作者 沈乐怡 蔡丽玲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12期45-50,共6页
服饰是岁时节日转换的重要表现载体,可透视宋代的节令文化和审美风尚。文章从端午节令服饰入手,通过梳理与端午习俗相关的留世古籍文献、文学作品、绘画和墓葬资料,对比不同情景下服饰的异同及设计特征。研究表明:宋代端午着装风尚因穿... 服饰是岁时节日转换的重要表现载体,可透视宋代的节令文化和审美风尚。文章从端午节令服饰入手,通过梳理与端午习俗相关的留世古籍文献、文学作品、绘画和墓葬资料,对比不同情景下服饰的异同及设计特征。研究表明:宋代端午着装风尚因穿着场景而异,礼仪与民俗共存,端午节令服饰可透射出仪礼性、功能性和情感性的设计思想。从多视角阐释了端午服饰穿搭风尚,以及背后的文化价值,增强对宋代社会风貌和民众生活方式的认识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端午服饰 岁时节令 着装风尚 节日文化
下载PDF
从捐纳到荐举:三藩之乱中的制科事件与士人心态——兼论己未词科的诏试缘由
11
作者 袁鳞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51,共10页
顺康之际,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军事勋贵集团处于强势地位,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世乱重武的风气使得边缘心态在士林社会蔓延。为弥补战争带来的巨大财政消耗,清廷在康熙丁巳年为捐纳者增设乡试一场,这种唯“财”是举的选拔方式引发了士林社... 顺康之际,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军事勋贵集团处于强势地位,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世乱重武的风气使得边缘心态在士林社会蔓延。为弥补战争带来的巨大财政消耗,清廷在康熙丁巳年为捐纳者增设乡试一场,这种唯“财”是举的选拔方式引发了士林社会的极大不满。郭棻《请选拔贡监生疏》在肯定捐纳供给军需的同时,主张关注绌于无赀者,明确提出选拔博学鸿才,以收士心的建议。继丁巳乡试之后出现的己未词科使一批才大身微的士人脱颖而出,通过颂扬武功、典试地方、参与外事等活动,可以彰显博学鸿儒这一群体在清廷由上到下、由内而外推行文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丁巳乡试到己未词科,可以看出清廷在统治策略上的不断成熟,生动感知清初士人心态在科举语境下的嬗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三藩之乱 丁巳乡试 己未词科 士人心态
下载PDF
从《文苑英华》看孟浩然在宋初的接受
12
作者 龙亭妃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7,共7页
在“选本”视域观照下,“唐人选唐诗”十三种选本选录孟浩然诗的具体情况可大体窥见孟诗在唐代的接受面貌。时移世易,孟诗在唐代的接受与其在宋初也有着较大差异。《文苑英华》作为北宋初期的重要官修文学类书籍,可以将其视为孟诗在宋... 在“选本”视域观照下,“唐人选唐诗”十三种选本选录孟浩然诗的具体情况可大体窥见孟诗在唐代的接受面貌。时移世易,孟诗在唐代的接受与其在宋初也有着较大差异。《文苑英华》作为北宋初期的重要官修文学类书籍,可以将其视为孟诗在宋初接受情况的重要依据。《文苑英华》选录孟浩然诗歌共95首,约占其诗歌总量的36%,在盛唐诗人中排名第五。被选录的诗歌出现了几个明显特点:其一,只选孟浩然山水诗而不取其田园诗;其二,选诗题材多集中在与友人间的次韵唱酬及送行留别;其三,选录诗歌中多有释、道二家思想方面的内容。这显示出宋初馆阁文臣在统治阶级意志裹挟、白体诗风笼罩以及自身审美倾向影响下对孟浩然诗的接受情况。由此看到,宋初馆阁文人强化诗歌风雅传统、关注个人倾向日常生活以及追求以佛道思想观照内心的诗学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苑英华》 孟浩然 宋初 接受研究 “选本”视域
下载PDF
基于《虎钤经》的北宋初期城镇防御空间研究
13
作者 刘炜 刘琰玥 《建筑遗产》 CSSCI 2024年第2期63-73,共11页
《虎钤经》是北宋初期的一部兵学著作,是了解北宋初期军事防御空间发展程度的重要媒介。文章通过对北宋历史背景、《虎钤经》原文中涉及防御理论的主要篇章进行详细分析,尝试探讨北宋初期防御体系中的防御策略和组织、城镇防御空间要素... 《虎钤经》是北宋初期的一部兵学著作,是了解北宋初期军事防御空间发展程度的重要媒介。文章通过对北宋历史背景、《虎钤经》原文中涉及防御理论的主要篇章进行详细分析,尝试探讨北宋初期防御体系中的防御策略和组织、城镇防御空间要素构成与格局特征,总结归纳出城镇防御的各层级关系及其相互联动情况,并探究各结构层级中城镇防御空间要素的发展状况,总结北宋初期城镇防御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古代城镇建设史与军事防御史中的地位,以及其演变过程蕴含的历史经验与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钤经》 防御空间 城镇防御体系 防御建设理论 北宋初期
下载PDF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一号殿复原研究
14
作者 韩炳华 李小龙 袁琦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1期91-107,共17页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是晋阳古城近年发掘的最为完整的寺庙建筑基址,时代与性质明确。本文选取二号建筑基址一号殿进行复原。首先根据平面布局关系推测营造用尺,在此基础上结合《营造法式》做法,并参考五代宋初木构建筑实例和图像资料... 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是晋阳古城近年发掘的最为完整的寺庙建筑基址,时代与性质明确。本文选取二号建筑基址一号殿进行复原。首先根据平面布局关系推测营造用尺,在此基础上结合《营造法式》做法,并参考五代宋初木构建筑实例和图像资料分析该殿木作。其次依据考古发现的建筑构件复原砖石瓦件。最后复原出一号殿的形制与尺寸。本文基于考古材料,完成一号殿的复原研究,尝试探索该建筑的结构与尺度关系,为遗址保护和现存古建筑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阳古城 一号殿 复原 五代至宋初
下载PDF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袭旧诗词的特征及成因
15
作者 杨志君 段海波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2-103,共12页
明末清初的9部代表性拟话本小说掺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其中诗歌275首、词作82首。拟话本小说中的袭旧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主,是唐诗、宋词经典化的一种表现;以小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名家名作;以通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典雅含蓄的诗词;大... 明末清初的9部代表性拟话本小说掺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其中诗歌275首、词作82首。拟话本小说中的袭旧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主,是唐诗、宋词经典化的一种表现;以小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名家名作;以通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典雅含蓄的诗词;大部分诗词带有劝诫意义,承载着作者的教化意图。这些特点的形成,缘于明末清初“轶宋窥唐”的文学主张、通俗诗词受明人追捧及书商青睐、小说对道德劝诫的重视、儒家的“诗教”传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拟话本小说 袭旧诗词 唐诗宋词 通俗诗词
下载PDF
宋代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保障及其近世化趋向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景良 吴欢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司法活动欲实现为社会运送正义的价值目标,必须首重制度设计。宋代司法传统中的一系列制度,不仅使仁爱司法理念得到践行、法官职业素养得到提升,而且还使司法制衡机制得到强化,审判程序设置更加精密,司法辅助制度更加完善。这些举措是... 司法活动欲实现为社会运送正义的价值目标,必须首重制度设计。宋代司法传统中的一系列制度,不仅使仁爱司法理念得到践行、法官职业素养得到提升,而且还使司法制衡机制得到强化,审判程序设置更加精密,司法辅助制度更加完善。这些举措是宋代司法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宋代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宋代司法文化的这种整体性突破与结构性优化,折射出了宋代司法传统的近世化转型趋向,有着深刻的历史成因和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公正 宋代司法传统 整体性突破 近世化趋向 唐宋变革
下载PDF
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婚嫁服饰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竞琼 高蓉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5,共6页
清末民初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和嬗变期,新与旧的剧烈冲突,使得这一阶段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婚嫁服饰同样经历了由传统至现代的过渡。江南地区作为清末民初服饰变革的重要阵地,其婚嫁服饰变革特征明显。以相关画报等资料为线索,对... 清末民初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和嬗变期,新与旧的剧烈冲突,使得这一阶段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婚嫁服饰同样经历了由传统至现代的过渡。江南地区作为清末民初服饰变革的重要阵地,其婚嫁服饰变革特征明显。以相关画报等资料为线索,对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婚嫁服饰进行研究,并将其重要历史特征及变革过程进行分析,从而为研究婚嫁服饰的历史衍变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婚嫁服饰 江南地区 变革过程
下载PDF
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被引量:31
18
作者 邓小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64,共8页
本文希望讨论的问题,是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过程。所谓“语境”问题,是指某一说法得以流行的现实情境,实际上涉及到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涉及到时人的认识心理与解释角度。所谓“胡/汉”语境的“消解”,在历史上体现为一个并非... 本文希望讨论的问题,是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过程。所谓“语境”问题,是指某一说法得以流行的现实情境,实际上涉及到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涉及到时人的认识心理与解释角度。所谓“胡/汉”语境的“消解”,在历史上体现为一个并非与朝代兴亡同步的漫长过程。它一方面是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进程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观念与认识的演变也是促成这种“消解”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宋初 胡汉 语境
下载PDF
北宋初汉族男性服饰特征探微 被引量:3
19
作者 束霞平 张蓓蓓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8-64,共7页
通过对晚唐至北宋初品级朝官、在野隐士及平民等汉族男性所着服饰及其特征进行研究,此时男性服饰所呈现出几种不同之"变"的形态在动乱结束后长期并存,并在服饰历史发展中均发挥着不同效应的影响作用,以此力求反映和折射出当... 通过对晚唐至北宋初品级朝官、在野隐士及平民等汉族男性所着服饰及其特征进行研究,此时男性服饰所呈现出几种不同之"变"的形态在动乱结束后长期并存,并在服饰历史发展中均发挥着不同效应的影响作用,以此力求反映和折射出当时不同阶层的审美趋向、精神文化追求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即无论是品级朝官与在野隐士所着渐儒趋雅风格的服饰,还是平民所着便捷实用的服饰,均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当时世人的一种复古心态,反映出北宋初期男性服饰风格发生变革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初 汉族 男性 文人服饰 庶民服饰
下载PDF
宋代的双季稻 被引量:15
20
作者 曾雄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5-268,共14页
宋代虽然有早稻和晚稻的名称 ,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双季稻 ,但这并不能否定宋代有双季稻的存在。宋代存在再生、间作和连作三种形式的双季稻。再生稻 ,又名再熟稻、稻孙、二稻、传稻、孕稻、魏撩、再撩、再生禾、女禾等 ,分布于两浙、... 宋代虽然有早稻和晚稻的名称 ,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双季稻 ,但这并不能否定宋代有双季稻的存在。宋代存在再生、间作和连作三种形式的双季稻。再生稻 ,又名再熟稻、稻孙、二稻、传稻、孕稻、魏撩、再撩、再生禾、女禾等 ,分布于两浙、淮南、江南、福建和湖北等地。间作稻 ,又名寄生 ,主要分布在浙东一带。连作稻 ,在宋代虽然没有专门的名称 ,但却出现了许多连作稻的品种 ,如江苏的乌口稻、浙江的乌和第二遍、江西的黄穋禾、福建的和献台、岭南的月禾等等。另外 ,在宋代的稻品种中 ,还发现了有些品种既当早稻又充晚稻的现象 ,也应是双季连作的结果。宋代的连作双季稻分布虽广 ,但由于品种不佳、产量不高、季节和劳动力的矛盾、放牧的需要、肥水条件的限制、投入产出率低等等原因 ,双季稻总的种植面积并不大 ,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如同凤毛麟角。宋代的双季稻大多都是在原有的品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当时引进的早熟而耐旱的品种占城稻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双季稻 早稻 晚稻 间作稻 占城稻 稻作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