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问题、目标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
1
作者 何丽华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51,共9页
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规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目标,价值规范素养体现于价值认同水平。要实现高水平的价值规范认同,需要克服教条遵循教材造成知识对象虚化的问题、盲目遵从标准答案造成学生思维能动空间被窄化的问题和过于注重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规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目标,价值规范素养体现于价值认同水平。要实现高水平的价值规范认同,需要克服教条遵循教材造成知识对象虚化的问题、盲目遵从标准答案造成学生思维能动空间被窄化的问题和过于注重成绩造成试题设计偏离生活实践的问题。要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从价值规范、知识创新和情感沟通3方面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改革的目标追求。价值规范目标的实现既要借助于知识创新开阔价值规范认同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基础,又要借助于情感沟通找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价值规范认同方法。基于上述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试题设计的路径是:一要通过挖掘价值规范中的榜样示范要素,实现宏观价值的个性表达;二要聚焦那些冲突性的问题情境,践行开放探究式的试题设计理念;三要重视生活逻辑的情感塑造作用,正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仅有是非对错之分,还有立场和角色的差别,学生对价值规范的认同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四要制定可操作性的评分标准,以落实试题设计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新课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 教育评价改革 考试改革 试题命制
下载PDF
课程育德三境界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正江 汪亚莉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78,共4页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除了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外,主要是通过其他课程的教学进行的,即课程育德。课程育德有三个境界:最低境界是学科德育渗透(融入),即把外在于学科课程的德育目的、任务、内容渗透进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第二境界是挖掘...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除了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外,主要是通过其他课程的教学进行的,即课程育德。课程育德有三个境界:最低境界是学科德育渗透(融入),即把外在于学科课程的德育目的、任务、内容渗透进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第二境界是挖掘、发挥和体现课程与教学内在的德育因素,反对外在的渗透、融入。这个层次的课程育德依然存在着德育与教学、知识与道德的二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可能存在不去挖掘、不去内生或体现的问题。因此,参照《道德经》相关思维,课程育德的最高境界是彻底消除德育与教学的二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刻意去育德,只按照教育教学的本质和教育教学的宗旨进行教学,自然会有育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育德 学科德育渗透 教学本质
下载PDF
“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 被引量:4
3
作者 郭书愚 王亚飞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6-136,共11页
作为晚清中国主流的文化观,“中体西用”论对“新政”改革影响深远,尤其在“学务”方面,经张之洞的提倡而成为“新教育”体系的首要办学原则。唯这一学理层面的思想言说,固然是张之洞“参酌中、东、西”的办学实务之主体,但不必是全部... 作为晚清中国主流的文化观,“中体西用”论对“新政”改革影响深远,尤其在“学务”方面,经张之洞的提倡而成为“新教育”体系的首要办学原则。唯这一学理层面的思想言说,固然是张之洞“参酌中、东、西”的办学实务之主体,但不必是全部。以“实践中的主义”为视角,将张之洞戊戌变法以降的办学努力回置到他整个一生的办学履迹中,通过追溯“新教育”的“品行”课源流,梳理中小学堂经学教法方案的嬗替,关注张氏在“中体”、“西用”光环下低调而务实地“参酌中用”并探寻中西“通性”的办学努力,从细节入手,落实到具体人和事,应能增进对“中体西用”言说以及晚清“新教育”建制(尤其是西式学堂办法与“旧式书院”的实际关联)的全面理解,或也有助于我们稍更深入地认知张之洞这位晚清重臣办学理念的前后沿承与嬗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中体西用 晚清新教育 品行课 经学教法
下载PDF
基于品德心理学视域的高校德育课程考试分析及改进策略
4
作者 钟庆文 倪亚兰 +1 位作者 于美华 邓宏萍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4,共4页
文章从品德心理视角阐述了德育课程考试的评价主体是个体品德心理要素而非道德知识,提出了高校德育课程考试应以道德认知水平为抓手,采用符合道德认知发展特点的考试方法,进而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全面评价,针对不同考试目的... 文章从品德心理视角阐述了德育课程考试的评价主体是个体品德心理要素而非道德知识,提出了高校德育课程考试应以道德认知水平为抓手,采用符合道德认知发展特点的考试方法,进而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全面评价,针对不同考试目的、类型选择考试模式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课程 品德心理结构 德育课程考试
下载PDF
基于教育学视域的高校德育课程考试分析及改进策略
5
作者 邓宏萍 钟庆文 于美华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1-24,共4页
从教育学视角阐述高校德育课程考试的使命是对课程价值进行评判,分析当前高校德育课程考试存在“以道德知识替代道德认知为评价对象,评价目标不清;唯知性、单一量化考试形式与方法无法评价学生道德整体水平;功能性、结构性失位导致考试... 从教育学视角阐述高校德育课程考试的使命是对课程价值进行评判,分析当前高校德育课程考试存在“以道德知识替代道德认知为评价对象,评价目标不清;唯知性、单一量化考试形式与方法无法评价学生道德整体水平;功能性、结构性失位导致考试失去真实意义”等问题及原因,提出德育课程考试改革走向人文建构范式,突出考试功能全面性与主体性,构建考试方法体系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考试本质 德育课程考试改进策略
下载PDF
论“课程育人”的本质 被引量:27
6
作者 杨修平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70,共11页
“课程育人”在概念形式上是一个极具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教育新视点,在概念内涵上是一个富含理论基因和现实意蕴的教育着力点。“课程育人”概念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下呈现出多维内涵:在课程与教学涵义的演进关系视角下,课程育人是课程... “课程育人”在概念形式上是一个极具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教育新视点,在概念内涵上是一个富含理论基因和现实意蕴的教育着力点。“课程育人”概念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下呈现出多维内涵:在课程与教学涵义的演进关系视角下,课程育人是课程与教学从分离走向整合的现代教育革新;在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视角下,课程育人是当代课程与教学共同关注的时代教育改革论题;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发展整合视角下,课程育人是三维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价值追求;在教育功能形成与释放的价值规律视角下,课程育人是回归教育本质和初心的基本行动路径;在我国教育目的的统合层次视角下,课程育人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实践方略;在教育哲学的后现代范式变革视角下,课程育人是教育哲学世纪转向中的实践价值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育人 课程教学 教育目的 教育本质 立德树人 教育哲学
下载PDF
具身德育:机制、精髓、课程*——三论新时代具身德育 被引量:32
7
作者 孟万金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78,96,共7页
在前面两篇(一论二论具身德育)探讨具身德育的背景、内涵、创新、源泉、体系、模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具身德育关于品德形成发展的机制,即双向协同;具身德育的精髓,即:正心立德,劳动树人,以德祈福;具身德育课程建设的八项落实,即:落到... 在前面两篇(一论二论具身德育)探讨具身德育的背景、内涵、创新、源泉、体系、模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具身德育关于品德形成发展的机制,即双向协同;具身德育的精髓,即:正心立德,劳动树人,以德祈福;具身德育课程建设的八项落实,即:落到身心实处,落到自然实处,落到生活实处,落到学校实处,落到家庭实处,落到社会实处,落到国家实处,落到国际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德育 机制 精髓 课程 三论
原文传递
试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考内容改革的协调与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赵静宇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0-156,共7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考内容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两大重点领域。1949年建国后至今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二者关系错综复杂。本文梳理了基础教育课程和高考内容存在的差异,分析了二者竞争与协同的动态关系及这种关系产生的影响,提出在2014年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考内容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两大重点领域。1949年建国后至今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二者关系错综复杂。本文梳理了基础教育课程和高考内容存在的差异,分析了二者竞争与协同的动态关系及这种关系产生的影响,提出在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只有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尊重和善于利用差异,积极寻求协同,才能使改革进展更加顺利,共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高考内容改革 立德树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