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detecting climate contributions to boundary shifts in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9
1
作者 SHI Wenjiao LIU Yiting SHI Xiaol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9期1059-1071,共13页
The quantitativ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fragile regions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Previous studies have qualitatively documented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boundary s... The quantitativ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fragile regions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Previous studies have qualitatively documented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boundary shifts in th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FPE); however, the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detecting climate contributions remain relatively limited. Based on long-term data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land use since 1970, climate and land use boundaries of the 1970s, 1980s, 1990s and 2000s were delineated. To detect climate contributions to the FPE boundary shifts, we developed two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explore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of climate and land use boundary at the east-west (or south-north) (FishNet method) and transect directions (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 DSAS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exhibited in climate boundaries, land use boundaries, as well as climate contribu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The northwest FPE had smaller variations, while the northeast FPE had greater shifts. In the northwest part of the southeast fringe of the Greater Hinggan Mountains and the Inner Mongolian Plateau, the shifts of climate boundarie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land use boundaries. The climate contributions at an east-west direction ranged from 10.7% to 44.4%, and those at a south-north direction varied from 4.7% to 55.9%. The majority of the results from the DSA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from the FishNet. The DSAS method is more accurate and suitable for precise detection at a small scale, whereas the FishNet method is simple to conduct statistical analysis rapidly and directly at a large scale. Our research will be helpful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to develop the productive potential, as well a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f the FPE in nor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FPE) in northern China climate change land use CONTRIBUTION quantitative detection
原文传递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ttlements in th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of Inner Mongolia,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Yu Peng Qinghui Wang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SCIE 2020年第1期558-565,557,共9页
Rural settlements serv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ral landscape,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fluence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We hypothesize that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acr... Rural settlements serv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ral landscape,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fluence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We hypothesize that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across different farming–pastoral ecotones that exist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 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We used remote sensing imagery,digital elevation model,and GIS technology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se patterns across pastoral,agricultural,and ecotone areas in Inner Mongolia,China.A Voronoi model,adjacency analysis,landscape metrics,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re conduc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the settlements in the three areas tended to have a random spatial distribution,and although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ttlement types,agricultural settlements tended to be clustered and pastoral settlements tended to be evenly distributed;(2)the pastoral area had only a few large and sparsely fragmented patches;(3)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mainly differed with respect to the NDVI,distance to roads and rivers,and elevation across three areas,but the slope degree was similar.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along the agricultural to pastoral gradient,althoug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iffer.Consequently,we can 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ettlements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in farming–pastoral ecot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SETTLEMENT spatial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factor
原文传递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 被引量:36
3
作者 周德成 赵淑清 朱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2-449,共8页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198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通过统计模型重建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综合评价二者动态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影响。研究区土地整体处于准平衡态势,各...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198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通过统计模型重建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综合评价二者动态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影响。研究区土地整体处于准平衡态势,各地类双向转换较频繁;耕地与草地的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起支配作用;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逆转了天然植被(包括草地与林地)整体减少及耕地与未利用地增加的局面,使各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这可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科尔沁左翼后旗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波动的响应--以准格尔旗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特生 李波 张新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6155-6167,共13页
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大影响。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准格尔旗为例,利用气象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准格尔旗1961—2009年降水量、平均气温的波动特征,计算出该地区1961—2009年农业生态系统NPP值和... 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大影响。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准格尔旗为例,利用气象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准格尔旗1961—2009年降水量、平均气温的波动特征,计算出该地区1961—2009年农业生态系统NPP值和主要农作物的气候产量,论述了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波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年际、年内波动均显著。(2)准格尔旗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呈现阶段性地波动上升趋势。排除社会、科技等影响,气候生产力对气候波动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是作物气候生态适应的结果。(3)中国北方雨养旱作区,粮食气候产量受降水量年际波动(特别是7、8月)显著影响;谷子、糜黍、玉米、薯类、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与降水量年际波动呈显著正相关;谷子、糜黍的气候产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年内波动呈显著负相关。集水型生态农业是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4)谷子、糜黍、薯类、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与6、7、8月平均气温年际波动呈显著负相关;生长季平均气温年内波动对谷子、糜黍、大豆和油料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有显著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综合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将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气候产量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 气候波动 气候产量 北方农牧交错区
下载PDF
夏河农牧交错区小黑麦与豌豆混播比例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邵春慧 徐强 +2 位作者 史志强 田新会 杜文华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53-163,共11页
【目的】筛选适合于夏河农牧交错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比例。【方法】本试验研究了3种豆科牧草(加拿大饲用豌豆、青海箭筈豌豆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 【目的】筛选适合于夏河农牧交错区小黑麦与豌豆的混播组合及比例。【方法】本试验研究了3种豆科牧草(加拿大饲用豌豆、青海箭筈豌豆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下的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结果】从混播组合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加拿大饲用豌豆混播后不同混播比例的平均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最低(31.57%)、鲜草产量最高(48.14 t/hm^(2))、综合评价值(0.954)最高,小黑麦与绿箭1号箭筈豌豆混播时小黑麦的株高(137.00 cm)、豆科牧草的株高(121.78 cm)、粗脂肪(EE)含量(2.76%)最高;从混播比例看,3种豆科牧草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30∶70的比例混播时,平均干草产量最高(13.76 t/hm^(2)),综合评价值(0.687)最高;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间的交互作用表明,青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30∶70的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较高(15.69 t/hm^(2)),综合评价值最高(0.706),以20∶80的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最高(16.45 t/hm^(2)),综合评价值较高(0.633)。【结论】夏河农牧交错区青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30∶70或20∶80的比例混播时草产量和营养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牧区 小黑麦 混播 干草产量 营养价值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时空演变规律及预测
6
作者 曹浩然 孟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404,共11页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状况及空间分异状况,为北方农牧交错带未来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布局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2000—2023年耕地资源状况,并细分研究区域,分析耕地...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状况及空间分异状况,为北方农牧交错带未来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布局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2000—2023年耕地资源状况,并细分研究区域,分析耕地压力时空发展态势,利用预测模型测算耕地压力未来变化状况,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1)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总体上升,在时间序列上呈现“W”形变化;空间格局呈现“整体警戒,局部平稳”的态势,压力重心随时间总体向西南迁移;(2)区域耕地压力异质性呈逐渐分异趋势,受区域功能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时间格局上呈现异质性逐渐明显的趋势,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出“长城沿线沙化地区长期稳定,黄土丘陵沟壑地区逐渐上升,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区平缓下降”的特征;(3)未来7 a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呈现整体升高态势,对粮食安全及区域发展构成一定威胁,需引起有关部门的保护及重视。[结论]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压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内差异逐渐明显,未来应提高全域耕地地力及环境整治能力,开展跨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压力指数 粮食安全 预测模型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复种燕麦品种的筛选与评价
7
作者 袁波 徐丽君 +6 位作者 赵雅茹 聂莹莹 杨敏 薛玮 吴欣珈 孟庆全 孟宪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2-663,共12页
为筛选出适宜呼伦贝尔地区栽培的复种燕麦(Avena sativa)品种,从发芽特征、物候期、生产性能、茎叶比、生长速率和营养品质6个方面开展系统分析,本研究以综合产量和品质参数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选择的品种,筛选适应于试验区生产的品种... 为筛选出适宜呼伦贝尔地区栽培的复种燕麦(Avena sativa)品种,从发芽特征、物候期、生产性能、茎叶比、生长速率和营养品质6个方面开展系统分析,本研究以综合产量和品质参数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选择的品种,筛选适应于试验区生产的品种资源。结果表明:‘燕麦品系3’发芽率、发芽势表现最好;不同燕麦品种生育期存在一定差异,‘燕麦品系1’与‘香燕8号’成熟性晚于其他试验品种;生产性能方面,‘香燕13号’株高、生长速率和干草产量表现最优,‘小燕麦’鲜草产量最高,‘香燕8号’的茎叶比最小,粗蛋白与饲料相对值表现最高,但产量最低。通过灰色关联统计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燕麦品系3’‘燕麦品系2’‘小燕麦’‘香燕13号’较适宜试验区作为复种燕麦品种进行栽培。通过燕麦复种,可以获取更高产量和优质的饲草,有利于缓解当地家畜冬季饲草匮乏和优质牧草短缺的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对保障试验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区 复种 燕麦 综合评价 品种筛选 生产性能 营养成分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异特征
8
作者 赵唯茜 杜华明 +1 位作者 董廷旭 邢意珂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为了解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植被群落生产能力.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估算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对时空特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内... 为了解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植被群落生产能力.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估算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对时空特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内多年年均植被NPP,在东北部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而在中南部植被NPP的分布呈现自南、东南向北、西北减少的分布特征.(2)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单位面积年均植被NPP为234.33 gCm^(-2)a^(-1),年均植被NPP总量为167.90×10^(12)gCm^(-2)a^(-1).(3)研究时间段内植被NPP变化以波动增加为主,其变化范围190.91~284.09 gCm^(-2)a^(-1);与2000年相比,2020年NPP增加了42.05%.(4)植被NPP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6.98%;减少的区域占总面积的2.06%.植被NPP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内植被生态系统整体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生态环境监测 CASA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NPP)
下载PDF
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优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亚萍 朝乐门 《财经理论研究》 2024年第1期39-50,共12页
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劳动年龄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农村牧区养老问题严峻,老年人的养老环境及养老模式选择问题亟待各界关注。为解决养老问题,互助养老逐步在农村牧区兴起,并得到了广泛推广。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农牧交... 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劳动年龄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农村牧区养老问题严峻,老年人的养老环境及养老模式选择问题亟待各界关注。为解决养老问题,互助养老逐步在农村牧区兴起,并得到了广泛推广。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农牧交错带老年人互助养老服务现状进行田野调查,运用扎根理论解析这一特殊区域互助养老模式运行过程中的瓶颈,归纳出3个主范畴、8个副范畴和相对应的23个子范畴。研究发现,虽然互助养老模式在不同地区的实践中成效显著,但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存在互助服务空壳运行、基本养老资源匮乏与基层治理能力不足等三大问题范畴,范畴与范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维度又有各自的问题。研究认为,要从丰富互助养老服务内容、社会化运营互助养老幸福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涵养互助文化、养老政策向农村牧区倾斜、提升经济保障与增强服务提供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实现西部农牧交错带互助养老服务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农牧交错带 互助养老 基层治理 扎根理论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现代化区域差异--基于15个县域面板数据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晓瑶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77,共8页
乡村振兴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从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农业经营现代化水平、农业服务现代化水平、农村社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态现代化水平、农业多功能发展水平6个维度考察评价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水平符合新时代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从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农业经营现代化水平、农业服务现代化水平、农村社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态现代化水平、农业多功能发展水平6个维度考察评价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现代化水平符合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运用熵值-Topsis法,建立农业现代化指数模型,对2010〜2019年北方农牧交错带15个典型样本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时空分异比较。结果表明:①样本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呈现上升的时序特征,期间呈现W型波动;②样本区域内各旗县区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截面差异明显:乌拉特后旗农业现代化指数最小(0.06),临河区农业现代化指数最大(0.76),极差为0.70;③样本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显著:样本区农业为主农牧结合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牧业为主农牧结合地区,农产品主产区优于重点开发区域,且两者差距逐步扩大;④农业现代化水平与距中心城区距离反向匹配,人口及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熵值-Topsis法 区域差异 农牧交错区
下载PDF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农牧系统耦合研究--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继 于萨日娜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0年第3期65-70,共6页
农牧系统相悖制约着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农牧业协调发展。以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样本,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围绕农牧业经济发展指标,构建农牧业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方法,对科尔沁左翼后旗农牧系... 农牧系统相悖制约着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农牧业协调发展。以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样本,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围绕农牧业经济发展指标,构建农牧业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方法,对科尔沁左翼后旗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7年,科尔沁左翼后旗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并且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种植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耦合度不高,2012年以前耦合度没有达到0.1,从2012年开始农牧系统耦合度逐年提高,到2016年耦合度达到最大值;从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来看,科尔沁左翼后旗在2012年以前处于农牧系统极度不耦合协调发展阶段,自2012年开始逐渐趋于协调,到2016年达到良好耦合协调发展阶段。提出了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人才和智库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系统耦合 内蒙古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历史地理研究实践
12
作者 贾金晖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35-45,共11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课题的独特性与现代学术研究旨趣关系紧密,是区域民族史、环境史、全球变化等前沿问题的综合性学术田野。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历史现场进行重现,不仅是对特殊区域社会演进动态的历史关心,也是对区域生态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现... 北方农牧交错带课题的独特性与现代学术研究旨趣关系紧密,是区域民族史、环境史、全球变化等前沿问题的综合性学术田野。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历史现场进行重现,不仅是对特殊区域社会演进动态的历史关心,也是对区域生态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关心,更是对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矛盾、国家生态安全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议题的未来关心。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参与到北方农牧交错带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运用文献记载、考古成果等代用证据,深入实践区域历史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区域典型地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区域人地互动等专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历史地理学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农牧交错带概念不断深入挖掘与拓宽、推动区域研究时空范围的延展、弥补区域研究方法的不足等多方面。而得益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历史地理课题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特殊性,历史地理学学科思想、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得到了长足的实践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 农牧过渡地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30年来东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估算及其空间特征分析——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
13
作者 蒋好忱 雷宝佳 +2 位作者 田怀启 姚镇海 张鹏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7期34-37,共4页
以吉林省通榆县为研究区域,采用1986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1∶10 000基础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土壤数据,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该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分析了近30年来不同类... 以吉林省通榆县为研究区域,采用1986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1∶10 000基础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土壤数据,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该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分析了近30年来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变化特征的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变化对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影响显著;从土壤类型上看,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淡黑钙土、草甸钙土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明显升高;坡度在0-2°范围的生态服务价值明显降低;距离水系、居民地越远,生态服务价值呈逐步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生态系统 价值 变化 特征分析
下载PDF
微观个体认知视角下北方农牧交错带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的汉化进程--从文化符号向空间指位符号的衰变
14
作者 陈晨 汪丽 程林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0-176,共7页
地名的生命历程包括命名和用名两个环节。地名的符号意义通过命名者得以构建,而在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又不断被重构。以内蒙古达茂旗为例,通过大量微观个体的深度访谈,从地方民众认知的视角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文化... 地名的生命历程包括命名和用名两个环节。地名的符号意义通过命名者得以构建,而在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又不断被重构。以内蒙古达茂旗为例,通过大量微观个体的深度访谈,从地方民众认知的视角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文化符号意义的变迁及成因。结果显示:案例地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汉化趋势明显,其大致经历了少数民族语地名主导阶段、少数民族语和汉语地名共存分立阶段、汉语地名与汉译少数民族语地名主导阶段。随着语言文字环境和用名群体结构的剧烈变迁,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的符号意义在新的用名环境中不断被弱化,地方民众对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的认知越来越有限,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逐渐从意义丰富的文化符号衰变为简单的空间指位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地名 文化符号 少数民族 认知 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生态与生产用地时空转换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以张家口坝上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彦杰 武爱彬 +4 位作者 赵艳霞 唐守普 刘欣 沈会涛 张胜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8-807,共10页
为实现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的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以张家口坝上地区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利用地理集中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时空变化、转换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张家... 为实现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的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以张家口坝上地区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利用地理集中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时空变化、转换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张家口坝上地区生态用地规模增加了5.41%,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生产用地规模减少了6.89%,表现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2)生态用地和生产用地之间相互转换频繁,生产用地向生态用地转换了21.23×10^(4)hm^(2),转换数量逐渐减少,自然条件较好地区(降雨量多、海拔低和坡度缓等)的生产用地开始向生态用地转换;生态用地向生产用地转换了12.47×10^(4)hm^(2),转换数量逐渐增加,且自然条件较恶劣地区的生态用地开始向生产用地转变。(3)土壤有机质、人均耕地面积和坡度等是影响生产用地向生态用地转换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机质与人均耕地面积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人均耕地面积多、坡度6°~15°和年均降雨量低于400 mm的地区容易发生生产用地向生态用地转变。坡度、年均降雨量和人均耕地面积等是影响生态用地向生产用地转变的主要因素,坡度与地貌类型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大;在坡度2°~6°较缓区、年均降雨量大于400mm、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地区容易发生生态用地向生产用地转变。研究区近年来出现生态用地向生产用地的转换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生产用地 转换 驱动 农牧交错带 张家口坝上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养分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6
作者 廖成松 翁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4期22-24,共3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跨度大、范围广、农牧兼有,是研究北方农牧业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养分流动直接反应养分循环状况,是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表征之一,研究农牧系统养分流动对于发展可持续农牧业,减少环境养分负荷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农... 北方农牧交错带跨度大、范围广、农牧兼有,是研究北方农牧业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养分流动直接反应养分循环状况,是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表征之一,研究农牧系统养分流动对于发展可持续农牧业,减少环境养分负荷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农牧系统氮、磷、钾3种主要养分流动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提出了农牧系统养分循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为后续农牧系统养分循环的理论研究、提高养分利用率技术手段的研发以及环境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农牧系统 养分流动 环境效应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业轩 甄霖 胡云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117-6130,共14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自2000年起,当地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引导农牧民由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优化了农牧业生产...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自2000年起,当地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引导农牧民由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优化了农牧业生产格局,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随之改变。由于入户跟踪调查数据较难获取,现有食物消费研究缺少长时间尺度的消费特征变化研究,且农区和牧区的对比研究较少。以赤峰和鄂尔多斯为例,采用基于随机抽样调查方法收集的食物消费面板数据,对比研究2000—2020年典型农牧交错区的食物消费类型、结构及其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农牧居民食物消费种类趋于多样化,但消费结构不尽合理。赤峰趋于传统农区以谷类为主的消费结构,其谷类消费正在稳步减少,其他食物类型的消费增加;鄂尔多斯表现为多粮肉、少果蔬的消费结构,兼具农牧区的消费特点,其谷类和畜肉消费的年际波动较大,体现出传统牧区粗放式经营下产出不稳定的特点。食物消费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农牧居民谷类消费偏多,肉蛋类、豆类和食用油消费较为适度,薯类和果蔬类消费不足,奶类消费涨幅虽十分突出,但仍比我国膳食标准低20倍以上,因此减少谷类消费和增加奶类消费是当前调整消费结构的重中之重。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带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调整以及农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消费 消费结构 农牧交错带 赤峰 鄂尔多斯 农牧户入户调查 生态工程
下载PDF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定西市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燕花 闫丽娟 +2 位作者 李广 马维伟 梁赟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7-265,共9页
为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安全问题,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代表区域定西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研究。研究发现:1995—2019年间定西市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从0.61 hm^(2)·人^(... 为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安全问题,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代表区域定西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研究。研究发现:1995—2019年间定西市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从0.61 hm^(2)·人^(-1)增加到0.75 hm^(2)·人^(-1),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从1.22 hm^(2)·人^(-1)增加到1.60 hm^(2)·人^(-1)。从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的构成组分来看,耕地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对定西市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草地人均能值生态足迹。25年间,定西市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从11.92 hm^(2)·万元^(-1)下降到1.09 hm^(2)·万元^(-1),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由0.92变化到1.44,生态协调系数从1.34变化到1.33,生态压力指数由2.01上升到2.15,发展能力指数由1.12变化到2.32,生态安全等级在危险和不安全之间变化,生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安全评价 北方农牧交错带 定西市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障碍因子 被引量:5
19
作者 崔潇 王永生 施琳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7,共12页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人地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人地系统协调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农牧业、村庄子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乡域子系统发展水平增幅明显;人地系统耦合度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稳步提高,整体由轻度失调衰退向勉强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阻碍人地系统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乡村人均草地面积、人均GDP、乡村人均肉产量,且障碍程度不断增强;子系统障碍度顺序为农牧业>村庄>城镇>乡域,农牧业、村庄子系统障碍作用突出,乡域子系统障碍作用明显减弱。综上,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农牧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三产融合发展等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耦合协调 障碍度 乡村振兴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耕作方式下坡面土壤侵蚀对有机碳流失的影响
20
作者 李晶 蔡海珍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2期73-76,共4页
土壤有机碳是农作物、牧草等植被生长的主要碳素来源,其流失会对土壤肥力具有显著影响。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地表径流实验,分析了该地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坡面土壤侵蚀对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的年径... 土壤有机碳是农作物、牧草等植被生长的主要碳素来源,其流失会对土壤肥力具有显著影响。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地表径流实验,分析了该地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坡面土壤侵蚀对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的年径流量、年侵蚀量和侵蚀强度远高于其他耕作方式,其次为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方式的可溶性有机碳流失量、土壤有机碳流失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空白对照的可溶性有机碳流失量和土壤有机碳流失量最多;横坡垄作的可溶性有机碳流失量最少,横坡垄作和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碳流失量相对较少;4种不同耕作方式和空白对照的地表径流量与可溶性有机碳流失量、土壤有机碳流失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进行土地耕作可显著减少有机碳的流失,相较而言横坡垄作减少土壤侵蚀作用的效果最好,传统耕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耕作方式 坡面 土壤侵蚀 有机碳流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