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eat Flood Myths and Cultural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1
作者 Weihua WANG Jiafeng SUN Song SHI(Translator)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5期64-87,共24页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unified whole that consist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it is a cultural community that's formed alongside the long-term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all ethnic group...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unified whole that consist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it is a cultural community that's formed alongside the long-term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When disastrous events occur,the cultural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ll gradually take its shape and reveal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s it fights against disasters.Ancient myths are the carrier of a nation's national history and memory,cultural value,and spiritual character.Specifically,the Great Flood myths,which signify utter destruction and rebirth,demonstrate the ideological basis and spiritual origin of a cultural community.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Great Flood myths around the world that have longstanding influence.However,Great Flood myths in China are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from foreign Great Flood myths:foreign flood myths mostly emphasize the authority of heavenly divinity,and humans can do nothing about the flood but evade and struggle to survive.In comparison,flood-taming heroes in Chinese myths always take positive perspectives and proactive actions to courageously fight against and tame the flood,which demonstrates the national spirit of solidarity and perseverance of Chinese people.Great Flood myth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China reflect the history of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show that all Chinese people are of the same origi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national history and spiritual value,Great Flood myths in China vividly demonstrate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is an objectively existing,widely acknowledged by Chinese people,and indestructible community bound together by a common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great flood myth controlling the flood common origin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原文传递
4000a前中国洪水与文化的探讨 被引量:17
2
作者 崔建新 周尚哲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4-97,共4页
从环境演变及环境考古等方面给其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位 ,从气候、地质学角度分析了 40 0 0 a前洪水的形成原因 .同时 ,在史前时期 ,古文化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环境条件 ,极端的水文事件或许会导致文化格局的重大调整 ,40 0 0 a的洪水... 从环境演变及环境考古等方面给其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位 ,从气候、地质学角度分析了 40 0 0 a前洪水的形成原因 .同时 ,在史前时期 ,古文化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环境条件 ,极端的水文事件或许会导致文化格局的重大调整 ,40 0 0 a的洪水对当时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治水 洪水 文化演替
下载PDF
大禹治水方法新探——兼议共工、鲧治水之域与战国之前不修堤防论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6,共10页
自汉以来的人们便把鲧禹父子治水一成功一失败归之于父子二人治水的方法不同,禹治水成功是因为采用疏导的方法,而鲧治水失败是因为用堵截的方法。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古文献的误读。在大洪水来临之初,不可能用疏导的方式去治理洪水,只能... 自汉以来的人们便把鲧禹父子治水一成功一失败归之于父子二人治水的方法不同,禹治水成功是因为采用疏导的方法,而鲧治水失败是因为用堵截的方法。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古文献的误读。在大洪水来临之初,不可能用疏导的方式去治理洪水,只能像鲧一样用修筑堤防的方式。禹治理洪水只能是在大洪水逐渐平息下来的后期,用疏导水道办法去治水。古史传说中说共工和鲧是修筑堤防堵截洪水,完全是因为地处黄河中游,而且共工、鲧皆为农业部族方国,实行定居的生活方式,在大洪水来临之际只有用建堤防拦截洪水,这样便给黄河下游的众多方国部族带来了大灾难,而共工、鲧遭到讨伐后被迫迁徙到边远地区。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战国之前的上古时期有一个重要现象:人们在大小江河之上并不建筑堤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洪水治理 古史传说
下载PDF
尧舜大洪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兼论从“满天星斗”到黄河中游文明中心的转变 被引量:26
4
作者 王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6-86,共11页
尧舜时代是一个社会转折的重要时代,由于史前大洪水,处于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黄河中游的豫西、晋南及陕东一带。由于公共事务的繁多,各种官员的设立便越来越多。到禹的时代,兵器的使用与战争的出现也增多了,刑... 尧舜时代是一个社会转折的重要时代,由于史前大洪水,处于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黄河中游的豫西、晋南及陕东一带。由于公共事务的繁多,各种官员的设立便越来越多。到禹的时代,兵器的使用与战争的出现也增多了,刑法及管理刑法的官员便出现了;这样派往各方诸侯视察监督的使官也出现了,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赋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于是早期国家的政治组织形态便形成了。同时也出现了由新石器晚期各区域文化“满天星斗”的格局向黄河中游文明中心转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起源 上博楚竹书 史前大洪水 尧舜禹 夏代
下载PDF
禹是天神还是人王——对顾颉刚一个疑古主张的质疑 被引量:3
5
作者 沈长云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43,共5页
顾颉刚提出的禹是一位天神而非现实社会的人王、禹治洪水亦是出于神话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作为我国夏王朝的建立者和夏的第一位王者,禹在历史上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禹治洪水之事也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禹通过治理洪水而得到各部族的拥戴,... 顾颉刚提出的禹是一位天神而非现实社会的人王、禹治洪水亦是出于神话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作为我国夏王朝的建立者和夏的第一位王者,禹在历史上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禹治洪水之事也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禹通过治理洪水而得到各部族的拥戴,这里的关键在于弄清禹治洪水的真相。禹治洪水不是对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只是对其所居住的古河济地区经常发生的洪涝灾害进行排涝和开挖沟洫一类工作,这种性质的工作是完全可信以为实的。这些史事,可以从夏活动地域与禹治洪水发生地域的一致性,从该地域至今仍留有许多当时人们为躲避洪水而居住的小丘,为防止洪水而修筑的夯土城,以及文献所载夏的都邑与当地考古发掘结果相互吻合等线索,得到进一步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王朝 治水 神话 真相
下载PDF
从古文献与考古资料看夏文化的起始年代 被引量:4
6
作者 袁广阔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35-38,,46,,共5页
古代文献记载 ,氏族社会末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洪水。这场洪水最后由大禹治服 ,为其子启建立夏王朝奠定了基础。考察这场洪水结束的时间 ,对确定夏王朝建立的年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黄河中下游地区目前已知的... 古代文献记载 ,氏族社会末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洪水。这场洪水最后由大禹治服 ,为其子启建立夏王朝奠定了基础。考察这场洪水结束的时间 ,对确定夏王朝建立的年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黄河中下游地区目前已知的龙山文化遗址分析 ,龙山文化时期没有发现大的文化断层。到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 ,除豫西嵩山地区地势较高外 ,豫东、冀南及整个山东半岛地区龙山文化突然中断。与此同时 ,辉县孟庄龙山城址发现洪水冲毁城墙的现象 ,鲁西地区成组的龙山城址也随之消失。上述地区也都是文献记载洪水发生与淹没的地区 ,因此文化出现断层。而豫西嵩山周围因地势较高 ,使那里的人们躲过了洪水 ,龙山文化在继王城岗四期之后 ,发展成王城岗五期文化 ,进而形成新寨期二里头文化。所以夏文化应开始于豫中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研究 夏文化 起始年代 文化断层 龙山文化
下载PDF
大禹与九州原理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儒宾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1-19,共19页
大禹是儒家传统中的圣王,"古史辨"时期中争议的人物。从今日经学的角度,大禹在儒家传统中具有新的诠释内涵。大禹是虚实相参的人物,他的形象与治水神话紧密相关。大禹治水神话是环太平洋地区捞泥造陆神话的一种类型,但经由前... 大禹是儒家传统中的圣王,"古史辨"时期中争议的人物。从今日经学的角度,大禹在儒家传统中具有新的诠释内涵。大禹是虚实相参的人物,他的形象与治水神话紧密相关。大禹治水神话是环太平洋地区捞泥造陆神话的一种类型,但经由前代儒者创造性的转化,具有了普世性的意义。他成了大地原理的象征,他的治水敷土则成了体国经野的九州原理,大禹本人后来更成为儒家圣王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九州原理 治水神话 大地原理 海洋文化
下载PDF
基于“治水”文化母题的民间年画图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健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114-119,共6页
“禹王锁蛟”这类题材成为“治水”主题民间年画的标准样式,并形成自清初以来北方年画《禹王锁蛟》的固定图式。这一题材在历史传承中面貌发生变异,从北至南出现了“紫微高照”“紫微正照”等的年画样式,图式形象以及地方文化信仰都有... “禹王锁蛟”这类题材成为“治水”主题民间年画的标准样式,并形成自清初以来北方年画《禹王锁蛟》的固定图式。这一题材在历史传承中面貌发生变异,从北至南出现了“紫微高照”“紫微正照”等的年画样式,图式形象以及地方文化信仰都有了很大改变。如果从图式符号、故事背景、文化信息逐层探究的话,就会洞见它们共通的“治水”文化母题。由“治水”母题下“英雄治水”的民间主题,亦可以推断中原地区文化南渐,与佛教文化、地方文化交融形成了同一主题的认知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水母题 年画 图像 禹王锁蛟
下载PDF
大禹治水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贾兵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28-31,共4页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大力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治水精神 内涵 意义
下载PDF
大禹治水与“九州”和“十二州”形成考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5-9,共5页
4.2-4.0KaBP全球正处在仰韶温暖期的末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明显比现在更高,较高的气温引起了海平面的上升和降水量的增大,继而导致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大禹时期的洪水灾害也可从古代文献和考古学上找到证据。生态环境... 4.2-4.0KaBP全球正处在仰韶温暖期的末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明显比现在更高,较高的气温引起了海平面的上升和降水量的增大,继而导致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洪水灾害的发生;大禹时期的洪水灾害也可从古代文献和考古学上找到证据。生态环境因素中的水环境因素是解决古代"十二州"和"九州"形成先后问题的关键因素。尧舜禹时期温湿的气候条件是陆地被分割成众多"州"的主要原因,十二州为泛言而非实指。对尧舜禹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研究表明,先有了"十二州"的概念,然后才有了"九州"的具体称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治水 仰韶温暖期 气温 十二州 九州
下载PDF
《洪范》的夏政诠释之维——“五行”、“念用庶征”两畴经意新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白立超 《政治思想史》 2013年第3期66-78,199,共13页
大禹治水的历史契机促使以尧舜为主体的华夏共同体治理之道的转化,农业民族夏族的"政在养民"的务实特点逐步上升为华夏共同体的新的主导力量,展现了独特的政治精神。而"洪范九畴"中的"五行"和"念用... 大禹治水的历史契机促使以尧舜为主体的华夏共同体治理之道的转化,农业民族夏族的"政在养民"的务实特点逐步上升为华夏共同体的新的主导力量,展现了独特的政治精神。而"洪范九畴"中的"五行"和"念用庶征"两畴反映了夏族重视养民的务实精神和以自然现象、规律构建政治秩序的特点,同时,在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思想背景下,夏人又赋予这些现象和规律信仰的意义,作为他们眼中的"天则"、"天道"。这样对"五行"、"念用庶征"经意的理解就具有信仰和理性的双重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治水 政在养民 达于上下
下载PDF
鲧禹治水传说与先夏文化东渐新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得祖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7-50,共4页
本文认为,鲧禹治水的传说源于昆仑神话。大禹出于羌戎,又是夏族的宗神。夏族兴起于西部甘青河湟地区,羌戎文化即先夏文化。随着大禹率领的以羌戎为主体的治水大军由黄河上游向东推进,先夏文化也东渐至晋、冀、洛、伊地区,在那里形成了... 本文认为,鲧禹治水的传说源于昆仑神话。大禹出于羌戎,又是夏族的宗神。夏族兴起于西部甘青河湟地区,羌戎文化即先夏文化。随着大禹率领的以羌戎为主体的治水大军由黄河上游向东推进,先夏文化也东渐至晋、冀、洛、伊地区,在那里形成了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鲧禹治水 先夏文化 东渐
下载PDF
1931年大水灾与政府的粮食调控政策 被引量:2
13
作者 孔祥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44-150,共7页
1931年江淮大水之后的粮食调控,彰显出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诸多要素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灾区粮价,中央政府则从源头和大局的角度对地方的粮食流通进行宏观调控,并对粮食的运输给予优惠政策和便利措... 1931年江淮大水之后的粮食调控,彰显出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诸多要素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灾区粮价,中央政府则从源头和大局的角度对地方的粮食流通进行宏观调控,并对粮食的运输给予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最终,政府借助于行政和市场两只手,有效缓解了灾区粮荒,稳定了灾区的社会经济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救灾 粮食调控 1931年大水灾 市场调节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洞庭湖防洪和生态的思考 被引量:5
14
作者 童潜明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2年第3期1-6,共6页
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洞庭湖区的显著作用:一是泥沙源将大幅度减少;二是降低了防洪压力;三是三峡水库年内下泄量的增减对湖区生态环境有利亦有弊。翔实的资料论证了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将成为饥饿型湖泊,而未淤积湖内的泥沙将转移淤积到... 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洞庭湖区的显著作用:一是泥沙源将大幅度减少;二是降低了防洪压力;三是三峡水库年内下泄量的增减对湖区生态环境有利亦有弊。翔实的资料论证了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将成为饥饿型湖泊,而未淤积湖内的泥沙将转移淤积到城陵矶至汉口河段,使江水、湖水顶托加剧,从而产生新的变化。此外,建议恢复嘉鱼县九宫湖-樊口这条一万年前的古长江河道,作为三峡水库的配套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洞庭湖 泥沙淤积 构造沉降 湿地 生态 古长江河道 防洪
下载PDF
鲧禹治水的洪水神话性质及其原始观念 被引量:1
15
作者 段友文 秦珂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6期85-92,共8页
洪水神话是上古神话的重要类型之一,学界使用这一术语时大多将其等同于"洪水过后仅遗的人传衍人类"神话,可以将其称为典型的洪水神话。这类神话的内容一般由洪水母题和人类再殖母题相结合,在世界各民族文献及口承洪水神话中... 洪水神话是上古神话的重要类型之一,学界使用这一术语时大多将其等同于"洪水过后仅遗的人传衍人类"神话,可以将其称为典型的洪水神话。这类神话的内容一般由洪水母题和人类再殖母题相结合,在世界各民族文献及口承洪水神话中均有体现。鲧禹治水神话中虽然没有体现出典型的再殖创世型母题特征,但是具有明显的洪水神话性质,它与治水母题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非典型洪水神话。鲧禹治水神话体现出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原始初民对待洪水灾害的积极态度和应对智慧,兼有体现先民原始生存境遇的自然生态神话与彰显族群文化意蕴的社会文化神话的双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鲧禹治水 原始意蕴 氏族过渡 政治隐喻
下载PDF
时代与性格的悲喜剧——鲧禹形象探微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晨霞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112-115,共4页
鲧禹父子前赴后继,历经数十年终使尧舜时期的洪灾得以平息。然鲧禹同为治水,却命运相悖",鲧则殛死,禹乃嗣兴"。探析其中的原因,则是时代与性格共同上演的悲喜剧。
关键词 鲧禹形象 治水 时代与性格
下载PDF
从历史人物到神话传说:禹之精神崇拜嬗变的哲学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安礼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3年第2期28-31,共4页
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其启山治水的故事深入人心。禹被神化以后,成了控制水情的神明,民间到处都有禹王庙供奉禹王。禹已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精神,是人们心目中改天换地的神性英雄。有关禹的史前传说同史实可能有... 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其启山治水的故事深入人心。禹被神化以后,成了控制水情的神明,民间到处都有禹王庙供奉禹王。禹已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精神,是人们心目中改天换地的神性英雄。有关禹的史前传说同史实可能有些距离,从史学的角度,对禹从历史走上神坛的路径进行简略的哲学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水英雄 历史人物 神秘化
下载PDF
龟城赣州营建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庆洲 《建筑师》 2012年第1期64-73,共10页
本文论述赣州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特别论述了风水大师杨筠松营建赣州城以龟为意匠的文化内涵,以及赣州城选址的利与弊,赣州城历代水患及城市防洪排涝措施及其城历代的营建和布局。大师选址营城,兼有防卫和抗洪功用的城墙,排涝的福... 本文论述赣州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特别论述了风水大师杨筠松营建赣州城以龟为意匠的文化内涵,以及赣州城选址的利与弊,赣州城历代水患及城市防洪排涝措施及其城历代的营建和布局。大师选址营城,兼有防卫和抗洪功用的城墙,排涝的福寿沟水系,古老的街巷,众多的文物名胜,中国第一个城市名胜景观的诞生地,灿烂的历史文化,都表明了赣州是中国古城营建的典范和活教材,体现了古人的大智慧。而杨筠松、孔宗翰、刘彝三位大师则为赣州城市营建史上的功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水 大师 龟城 选址 营建 城墙 福寿沟 抗洪排涝 大智慧
下载PDF
早期五行说及其政治思维——以“和实生物”旧说与新说为中心
19
作者 丁四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2期133-141,F0003,共10页
“禹平水土”和《洪范》五行畴属于原始五行说,二者相为表里。在殷周时期,平治水土或理顺五行是圣王治理天下及其居位受命的正当性所在,目的是“彝伦攸叙”。“彝伦攸叙”有多方面的含义,但以“和”为核心价值。不仅如此,原始五行说还... “禹平水土”和《洪范》五行畴属于原始五行说,二者相为表里。在殷周时期,平治水土或理顺五行是圣王治理天下及其居位受命的正当性所在,目的是“彝伦攸叙”。“彝伦攸叙”有多方面的含义,但以“和”为核心价值。不仅如此,原始五行说还包含着“和实生物”说的萌芽。“和实生物”包括史伯所述先王旧说以及他自己提出的新说,旧说与新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土为中心行,而后者无中心行。新说更具普遍性,更接近于实际经验和生活常识。新说和旧说都以“生物”为根本指向。“和实生物”说的应用很广,晏子的“和与同异”“水火相济”“可否相济”和孔子的“和而不同”等说法都是新说的推演。此外,早期五行说都带有政治思维的特征,它既是从政治出发,又是为政治服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禹平水土 和实生物 史伯 晏婴 孔子
下载PDF
太湖禹迹略考
20
作者 戈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81-84,共4页
大禹在太湖地区留有不少古迹遗闻:在林屋洞存放素书;从太湖中牵山至陆地;在禹期山与诸侯共商治水大计,并留下辅佐官治苏等传说;自古以来建有众多祀禹建筑。从上述史迹可知,尧舜时代太湖洪水泛滥,大禹曾至此治水,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并... 大禹在太湖地区留有不少古迹遗闻:在林屋洞存放素书;从太湖中牵山至陆地;在禹期山与诸侯共商治水大计,并留下辅佐官治苏等传说;自古以来建有众多祀禹建筑。从上述史迹可知,尧舜时代太湖洪水泛滥,大禹曾至此治水,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可证明,禹期山,似即会稽山,地点在今苏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太湖 治水 禹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