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5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g Data, Transparent World and Individual Freedom
1
作者 Huang Xinrong Yi Xi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2期33-42,共10页
Big data technology turns everything into computerized information, so everything has its own data footprint. These footprints come together to form a data world that maps everything. By mining the data world, everyth... Big data technology turns everything into computerized information, so everything has its own data footprint. These footprints come together to form a data world that maps everything. By mining the data world, everything can be calculated and recognized. Our black box world is gradually open and transparent. Everything can be recognized, grasped, and predicted. Although big data may diminish individual privacy and even threaten personal freedom, through the precise portrayal and analysis of big data, people will gradually come to understand the laws of nature and society, and those once hidden in the black box will gradually move from the realm of necessity to the realm of freedom. Big data, therefore, brings a new world of freedom while bringing constraints to individu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D DATA DATA world TRANSPARENT world individual freedom
下载PDF
Freedom: Perquisite of Emerson's Individualism
2
作者 江晶鑫 《海外英语》 2015年第6期159-160,共2页
Emerson established a systematic philosophy of individualism at his early stage. The basic three 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 described in Emerson's works are: freedom, self-identity and independence to others. Freed... Emerson established a systematic philosophy of individualism at his early stage. The basic three elements of individualism described in Emerson's works are: freedom, self-identity and independence to others. Freedom, including the freedom to think and act, is the perquisite of the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ERSON individualISM freedom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the Existentialist CharacteristicsOn Invisible Man,The Assistantand Seize the Day
3
作者 田丽娟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S1期160-162,共3页
本文以《看不见的人》、《伙计》及《只争朝夕》为例 ,旨在介绍存在主义的几个特点 ,即荒谬性 ,与社会的格格不入 ,与其他人的格格不入 ,强调个性 。
关键词 EXISTENTIALISM ABSURDITY ALIENATION individualITY FINITE freedom
下载PDF
Analysis and Comment on“ Freedom”——Based on Liang Qichao's On Freedom
4
作者 Jin Ziwei Si Mingyu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5-243,共9页
Liang Qichao 's analysis of "freedom "in On Freedom is mainly focused on revealing the evolution and variation of the term "freedom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In his view,freedom is not only a... Liang Qichao 's analysis of "freedom "in On Freedom is mainly focused on revealing the evolution and variation of the term "freedom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In his view,freedom is not only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an individual's life,but also fully applicable to the course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 ent. Liang Qichao 's liberalism originates directly from the West,but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discourse system and the overwhelming reality context of saving the nation in modern tim es.What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liberalism is that the dim ensions of Liang Qichao 's freedom are developed at two levels,one is the individual level,the other is the national level. The form er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 ent,while the latter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saving lives. Enlightenm ent and salvation are not only the"double variations"of modern C hina,but also the dual responsibility of modern Chinese enlightenm ent thinkers,which is dem-onstrated in Liang Qichao 's thought of freed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ng Qichao On freedom LIBERALISM SPIRITUAL freedom GROUP Free-dom
下载PDF
Wifehood and Silent Separatist Policy in Alan Paton' s Cry, The Beloved Country
5
作者 Nonyelum Chibuzo Mb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期53-63,共11页
The paper presents abandonment, loneliness, and desolation, which defaced wifehood institution in South African polity. The disruption of family life and lack of opportunity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turned women desol... The paper presents abandonment, loneliness, and desolation, which defaced wifehood institution in South African polity. The disruption of family life and lack of opportunity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turned women desolate and children delinquent. The problem is the non-liberal practices in South Africa in spite of the struggle of people like Alan Pat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South African society as presented by Alan Paton in line with his Liberalist Theory in order to make freedom and development achievable. The main factual points are that racism still exists; most black homes are separated; most black women are not empowered; colour segregation hinder development.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is the interpretation discourse of Alan Paton's Cry My Beloved Country in line with South African society. The Silent Separatist Policy, Survival and Family; Societal Plague and Women; Apartheid: Implic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Way Forward are discussed. The outcome revealed the difficulty of transforming South Africa into a complete liberal society due to racism and the need to empower women. The conclusions are: Education should be made accessible to all; Women empowered and total freedom rest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BERALISM separation RACISM wifehood EMPOWERMENT freedom
下载PDF
The Criminal Law of Public Order as a Guardian of Public Interest in Terrorist Acts Scenario
6
作者 Altin Shegani 《Sociology Study》 2013年第3期172-181,共10页
Promotion of a model of the criminal law of public order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point of reflection in criminal law doctrine. Public order, as a juridical good, has many predispositions to be exposed to criminal acti... Promotion of a model of the criminal law of public order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point of reflection in criminal law doctrine. Public order, as a juridical good, has many predispositions to be exposed to criminal activity, and in this point of view, its special protection through criminal law norms constitutes a major concern of criminal legislation objectives. Criminal legislation (as a regulatory and modifying tool within society) is an intelligent social product It is a concrete expression of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society in ensur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lations of the model of public order. The latter finds expression as the object of a subjective right, which cannot be divided from the affirmation made by criminal legislation as a primary juridical good. In this context, the model of public 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that of protection of general interest, in the subjective sense of the right to punish (ius puniendO, implemented by state authorities. In their universal meaning, all criminal offences in one way or another affect the normal functioning of public order, but terrorist acts can violate or impinge upon public order more closely and specifically. While affecting the designated model of public order, terrorist crimes put in questio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rule of law. In response to the mechanisms of terrorist offences, two main criminalization techniques are elaborated: (1) the classical technique of criminalization; and (2] the enumerative technique of criminalization. Criminal sanctions, by which the repression of this criminal vector is carried out, aim at ensuring not only the survival of human society, but also its cardinal values and interests, as well as the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minal law public order juridical good individual freedom public interest
下载PDF
“自由的解放”:论马克思主义对主体实践“元信念”的重估
7
作者 王勇 张轩阁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29,159,160,共12页
主体实践的“元信念”具有作为主体实践的起点和动力的“元原因”和作为主体实践的终极标准的“元尺度”两重意蕴。然而无论是功利主义还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义务论对这两重意蕴的解释都因其理论体系的封闭性和自足性而无法与主体实践进行... 主体实践的“元信念”具有作为主体实践的起点和动力的“元原因”和作为主体实践的终极标准的“元尺度”两重意蕴。然而无论是功利主义还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义务论对这两重意蕴的解释都因其理论体系的封闭性和自足性而无法与主体实践进行彻底的结合。马克思通过将社会历史的视角重新引入对主体实践“元信念”的解释中,通过对“自由”和“实践”的同一化理解,指出主体实践的“元信念”正是能动的实践在具体社会历史中不断展开的倾向。因其受到了阶级社会的深重阻碍,故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与阶级社会彻底决裂,在“全部可能性展开”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通过对实践活动作为“第一需要”的认识才能实现主体实践“元信念”两重意蕴的真正统一以及其自身的彻底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解放 实践 元信念
下载PDF
血缘关系与原始公有制的内部矛盾: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
8
作者 陈广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原始公有制既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但又“排斥”血缘关系;既内在地否定个人所有制,但在现实中又能够与个人所有制同时并存;既赋予人以自由平等,但又使人处于普遍的等级和支配关系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原始公有制这三大矛盾... 原始公有制既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但又“排斥”血缘关系;既内在地否定个人所有制,但在现实中又能够与个人所有制同时并存;既赋予人以自由平等,但又使人处于普遍的等级和支配关系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原始公有制这三大矛盾都根源于它的主要形成因素:血缘关系。作为原始公有制的形成基础,血缘关系本身是狭隘的,它必须以生产资料的规模为条件来决定自身对共同体内部人口的容纳程度;它否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无法“压制”自然因素对原始所有制形成的影响;它同时包含自由和支配因素,使自由的实现产生“外部效应”。因此,在原始时期的生产力条件下,由血缘关系主导形成的原始公有制包含着结构性的内部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释这些矛盾,能够为我们理解血缘关系对人类社会所有制形成的作用、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公有制 血缘关系 个人所有制 自由 支配
下载PDF
国际航权自由化的困境及其纾解
9
作者 马得懿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2-32,共11页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试点开放第七航权,但如何实施开放第七航权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航空自由的变迁规律决定了国际航权开放具有自由化特质、主要以航空运输双边协定的模式展开以及若干航空运输大国主导的特点。国际航权开...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试点开放第七航权,但如何实施开放第七航权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航空自由的变迁规律决定了国际航权开放具有自由化特质、主要以航空运输双边协定的模式展开以及若干航空运输大国主导的特点。国际航权开放主要包括美国的积极推动和主导、欧盟的谨慎融入以及亚太区域的积极跟进。然而,国际航权自由化面临着国际航权开放融入多边体制步履维艰和全面惠及各国的国际航权自由化的多边体制尚未形成的困境。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背景下,中国应该通过凝练成熟的谈判范本以确立中国主导国际航权开放双边体制的主导地位,以试点开放第七航权为基础和原点推动国际航权开放的区域性多边体制,以及以《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法律基础细化国际航权开放的制度设计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航权 自由化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
下载PDF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政治哲学深蕴——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分析为例
10
作者 薛俊强 吴大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15,共8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对德国思辨唯心主义哲学抽象化叙事的批判为逻辑前提,主张把对“人”的理解从观念领域回归现实世界,将“现实的个人”置于具体社会历史进程给予分析,将现实个体及其阶级视为政治活动的主体,强调从“粗...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对德国思辨唯心主义哲学抽象化叙事的批判为逻辑前提,主张把对“人”的理解从观念领域回归现实世界,将“现实的个人”置于具体社会历史进程给予分析,将现实个体及其阶级视为政治活动的主体,强调从“粗糙”的物质生产及其承载的社会关系层面把握“人”的本质属性。“现实的个人”是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的感性力量,“人”在实践过程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对象化为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指明,在资本主义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各自分裂的情形下,“人”被异化为二重化存在的现实,市民社会中的“人”是“现实的个人”,但也是非真实的;政治国家中的个人是真实的,但也是非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的“人”是异化的理性“工具人”,要实现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摆脱唯心主义和非批判的经验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投入颠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现实斗争之中,将“人”从市民社会的人提升至社会化的人类,进而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现实的个人 人的解放 物质生产 政治哲学
下载PDF
罗马法复兴与近代欧洲的自由主义传统
11
作者 何勤华 祝檀吉 《南海法学》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自由主义是一个近现代的概念,但也有古代渊源。古代罗马的法律观、人性观、政治观中都具有近代自由主义的元素,这些古老的思想通过罗马法的复兴运动重新回到了中世纪,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16—18世纪罗马法复兴的新浪潮更是直接促... 自由主义是一个近现代的概念,但也有古代渊源。古代罗马的法律观、人性观、政治观中都具有近代自由主义的元素,这些古老的思想通过罗马法的复兴运动重新回到了中世纪,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16—18世纪罗马法复兴的新浪潮更是直接促进了古典自由主义的诞生。17世纪以来,古典自由主义学者基于前述研究成果论述了自由主义的人性观、财产观与法治观,构建了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回顾自由主义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罗马法的复兴既是自由主义连续发展的关键,也给予了自由主义新风格。它不仅是学术上的复古运动,同时也对西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法 复兴运动 古典自由主义 自由 平等
下载PDF
高质量家政教育助推角色自由与女性解放
12
作者 李懿哲 刘克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6,共7页
当前,中国需要完成从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的转变。职场潜规则、就业面狭窄、工作、家庭难以两全等依旧阻碍着女性解放的步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就需要破除这些不平等待遇。这些不平等待遇主要源于女性在家庭... 当前,中国需要完成从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的转变。职场潜规则、就业面狭窄、工作、家庭难以两全等依旧阻碍着女性解放的步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就需要破除这些不平等待遇。这些不平等待遇主要源于女性在家庭、社会角色上的摩擦以及这些摩擦带来的家庭、工作冲突。因此,探寻缓解摩擦的手段和办法是现阶段中国女性解放的关键。家政教育作为沟通家庭与社会的桥梁,是化解家庭-工作冲突的润滑剂,是实现女性角色自由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家政教育,实施家政观念、家政教育的革命性变革,是助力现阶段中国女性解放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政教育 女性解放 角色自由 两性和谐
下载PDF
为了儿童的解放和自由——麦克莱伦(Peter McLaren)《反抗教育学》(Pedagogy of insurrection)的价值意蕴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聪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46,共11页
《反抗教育学》沿袭着麦克莱伦批判教育学的研究传统,是麦克莱伦对自身思想的一次自我提升和阶段性总结,其核心价值为儿童的解放和自由。在这本书中,麦克莱伦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主导儿童的教育制度(政策)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偏狭,市... 《反抗教育学》沿袭着麦克莱伦批判教育学的研究传统,是麦克莱伦对自身思想的一次自我提升和阶段性总结,其核心价值为儿童的解放和自由。在这本书中,麦克莱伦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主导儿童的教育制度(政策)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偏狭,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利益撕扯而影响了儿童的生存,而现存的教育学解释框架又难以有效探寻儿童不自由的内在根源。为此,麦克莱伦在"回归马克思"、力主"社会正义"、澄清"价值观与文化资本"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抗教育学,以期从理论上促进儿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抗 教育学 儿童 解放 自由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契合
14
作者 杜立 王晓翔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19,共9页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当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有效利用和驾驭资本逻辑的新道路。自提出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基础、实践方式和时代价值三个方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改变...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当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有效利用和驾驭资本逻辑的新道路。自提出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基础、实践方式和时代价值三个方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改变了以往资本位和官本位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性特征,真正实现了人本位的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坚持人的自由解放实现了内在契合。马克思关心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现实生存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始终围绕以人类劳动实践发展为基础的“人的本质对象化”来展开。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实践特质的生存论美学,这与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主题实现了高度融合,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协调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 实践 自由 解放
下载PDF
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对人类自由解放的意义
15
作者 季驰然 包国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136,共7页
人类自由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所发现的社会发展规律,描绘展望的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从替代工人体力劳动的机器和自动机器体系的应用中,看到了人类自由解放的可能性,预设了“人工智能”这类特殊的“自动机器”替代... 人类自由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所发现的社会发展规律,描绘展望的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从替代工人体力劳动的机器和自动机器体系的应用中,看到了人类自由解放的可能性,预设了“人工智能”这类特殊的“自动机器”替代工人“智力”劳动的出现。人工智能是社会科技创新、人类智能发展和智能外化的必然结果,亦是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利用智能化机器系统替代“白领工人”劳动的必然结果。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增加了人类的自由时间,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创造了条件。然而,人工智能系统成为劳动手段和劳动条件为资本所利用,无偿占有了一些社会成员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引发了“分配公平”和“劳动正义”等问题,因而也提出了深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类自由解放 自由时间 劳动正义
下载PDF
人的自由发展的集合体——关于共同体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
16
作者 闫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把握社会历史规律的重要线索。基于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立场或挽救个人主义道德困境的社群主义立场,西方学者把共同体作为个体的对立面,或视其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手段,或视作抵抗现代性危机的终... 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把握社会历史规律的重要线索。基于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立场或挽救个人主义道德困境的社群主义立场,西方学者把共同体作为个体的对立面,或视其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手段,或视作抵抗现代性危机的终极道德目标。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个体与共同体的有机统一,“自由人联合体”是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全球治理、生态文明、数字文明等方面的合理表现形态,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合规律性与现代人类文明发展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是人类探索21世纪世界治理方案的科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个体 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何谓高等教育——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探析
17
作者 姜倩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第1期8-14,共7页
罗纳德·巴尼特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他立足教育、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批判性地探索和分析高等教育。巴尼特从概念考古学视角探讨古希腊、欧洲中世纪等各个历史阶段,以及同时代著名教育家的高等教育理念,认为高... 罗纳德·巴尼特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他立足教育、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批判性地探索和分析高等教育。巴尼特从概念考古学视角探讨古希腊、欧洲中世纪等各个历史阶段,以及同时代著名教育家的高等教育理念,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的自我反思,促进学生个体的心智发展,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面对高等教育在认识论和社会学公理基础上的双重削弱,基于对高等教育文化、理性、研究和学术自由4个关键概念的探讨,巴尼特提出重建自由高等教育的策略,明确高等教育过程需要满足的标准;面对世界的“超复杂性”“不确定性”,提出“生态大学”理念。巴尼特关于高等教育的阐述奠定了当代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论根基,对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纳德·巴尼特 高等教育哲学 自由高等教育 自由与解放 批判性 生态大学
下载PDF
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再考察与当代发展
18
作者 朱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理想,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平等社会、以人的自由个性为宗旨的自由社会和国家职权复归社会的超政治社会。对于如何通向“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提出了劳动解放和时间解放的双重解放方案。这种方案超...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理想,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平等社会、以人的自由个性为宗旨的自由社会和国家职权复归社会的超政治社会。对于如何通向“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提出了劳动解放和时间解放的双重解放方案。这种方案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未来社会实现方案,揭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现实的社会变革与运动的本质。“自由人联合体”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是世界左翼力量开展社会运动的精神旗帜和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尤其是中国对“自由人联合体”的赓续发展为世界共建美好社会提供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人联合体 联合劳动 自由时间 解放 异化
下载PDF
毛泽东自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19
作者 曹文楷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毛泽东自由精神是在借鉴中华民族的自我超越精神,扬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自由思想,汲取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逐步形成的。毛泽东自由精神的内涵体现为三个维度:在实践路径上实现国家独立和民... 毛泽东自由精神是在借鉴中华民族的自我超越精神,扬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自由思想,汲取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逐步形成的。毛泽东自由精神的内涵体现为三个维度:在实践路径上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社会发展上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科技文化进步,在价值目标上崇尚人格自由和个性解放。立足新征程,毛泽东自由精神彰显出独立自主、人民至上和实事求是的现实启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自由精神 人的解放 理论内涵 当代价值
下载PDF
现代社会风险治理的伦理探寻
20
作者 王栋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9-23,共5页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兼具的风险社会,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人为制造的风险日益取代外部风险而在风险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进步的负面效应开始以危险或灾难的形式返还于人类。文章从伦理视角对弥散于现代社会中...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兼具的风险社会,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人为制造的风险日益取代外部风险而在风险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进步的负面效应开始以危险或灾难的形式返还于人类。文章从伦理视角对弥散于现代社会中的各类风险进行哲学审视。现代社会风险在本质上是由人的伦理责任的消逝导致的,人对工具理性的极端追求、对自身主体性的过度张扬,以及对个体自由的极度推崇是风险社会放大的价值根源。社会发展不只是追求形式化的发展过程,社会发展理应内蕴道德责任和价值关怀的伦理向度。防范和化解现代社会风险的治理之策不应一味地依赖于技术手段,更要积极地从伦理责任的方向进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社会 风险社会 伦理责任 个体自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