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xplication of a Paradox
1
作者 Jiang Hong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年第2期49-53,共5页
This essay studies how tragedy works in William Shakespeare’sKing Lear.It presents the argnments througt,the illustration of a paradox of the play.It concludes that,it is the powerful presentation of the worst side o... This essay studies how tragedy works in William Shakespeare’sKing Lear.It presents the argnments througt,the illustration of a paradox of the play.It concludes that,it is the powerful presentation of the worst side of human nature thatachieves the play’s great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ITY PARADOX ORDEAL EVIL absolute good virtue
下载PDF
What Is the Conformity-Nonconformity Dichotomy?
2
作者 Sándor Karikó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3年第10期409-415,共7页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nformity-nonconformity dichotomy is a false dilemma.This study first critically reviews the basic philosophical,ethical,social psychological,and pedagogical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two c...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nformity-nonconformity dichotomy is a false dilemma.This study first critically reviews the basic philosophical,ethical,social psychological,and pedagogical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two concepts.It then outlines the way to overcome the phenomena of conformism and nonconformism together.The description of conformity and nonconformity as deprivation of freedom becomes stronger in 20th century philosophy and special literature from Heidegger through Fischer’s definition up to Cooley,and Crutchfield.Conformity is the sinking of the Self into the Anyone,the unprincipled alignment to the opinion of group mates,and nonconformity is the unprincipled resistance to it.But what is beyond conformity and nonconformity together as a group?There is a real community,in it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r pedagogical culture in a both useful and reasonable manner to allow the youth to accept the world by denying it and to deny the world by accepting it.The real community involves the virtue of goodness.Educate for goodness,because we possibly are the honest and humane man,who disregards the sinking of the self into the anyone and the self-contained rebell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ORMITY nonconformity goodNESS virtue EDUCATION
下载PDF
Justice as the Virtue of "No Unacceptable Harm to the Human" 被引量:3
3
作者 Qingping Liu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2期179-192,共14页
Through a semantic analysis of such common words as "good," "right," and "rights," this article tries to argue that "justice" as a value-term basically means "no unacceptable harm to the human" or "respecti... Through a semantic analysis of such common words as "good," "right," and "rights," this article tries to argue that "justice" as a value-term basically means "no unacceptable harm to the human" or "respecting the deserved rights of the human" in the meta-ethical sense. In real life, then, the becoming of universal justice as an authentic moral virtue depends first and foremost upon the concrete and dynamic cultivation of such a universalistic ethical attitude: regarding neither merely oneself nor some persons specially related to oneself, but everyone as the "human," and valuing all of them morally important and dignified so as not to do morally unacceptable harm to them, but to respect their deserved righ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d Right Rights Justice virtue
原文传递
The Manifestation Range of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the Danger of Separation: On Zhuzi's Ques#'on about Understanding Words
4
作者 DING Ji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2年第2期217-243,共27页
Zhuzi (Zhu Xi), Zhang Nanxuan and Lu Donglai continued a discussion begun by Hu Wufeng and his disciples on the subject of"knowing the form of benevolence," and "seeking for a true mind in an absent one." One re... Zhuzi (Zhu Xi), Zhang Nanxuan and Lu Donglai continued a discussion begun by Hu Wufeng and his disciples on the subject of"knowing the form of benevolence," and "seeking for a true mind in an absent one." One result of their discussion was to make people realize that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are not only manifested in loving one's parents and respecting one's elders, but also in the simple acts of drinking when thirsty and eating when hungry. This generated the idea of "manifestation range of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However, another conclusion of this discussion claimed that if the desire to drink and eat or the king of Qi's grudging an ox are included in this range, there would be a danger of viewing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merely as inborn human nature or instinct. This discussion reveals an unstead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the feeling of commiseration, which are sometimes united and sometimes sepa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ately good knowledge and ability knowing the form ofbenevolence SPROUT seeking for a mind in an absent one inborn human nature king of Qi's grudging an ox
原文传递
良法善规和美德合力护卫医学初心
5
作者 冯泽永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2,共6页
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护卫民众的生命和健康、坚持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学的初心,但当今社会,资本、技术、权力在特定条件下正在一步一步地扭曲医学的初心,资本在医学中逐步主体化,这正是医学初心面临挑战的根本所在,守卫医学初心必须从良... 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护卫民众的生命和健康、坚持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学的初心,但当今社会,资本、技术、权力在特定条件下正在一步一步地扭曲医学的初心,资本在医学中逐步主体化,这正是医学初心面临挑战的根本所在,守卫医学初心必须从良法善规着手,从制度上保障医学初心,同时,良法善规必须以美德为辅佐,美德是良法善规的基础,也是良法善规的核心,正确使用权力是护卫医学初心的重要条件,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确保医学初心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法善规 美德 医学初心
下载PDF
勇德:中国武术“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 被引量:3
6
作者 金玉柱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1,131,共10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是要守正创新、夯基固本立德树人的中国话语。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武术教育的时代契合为出发点,以德性条目中勇德的内在维度为切入点。研究指出:武术勇德作为一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是要守正创新、夯基固本立德树人的中国话语。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武术教育的时代契合为出发点,以德性条目中勇德的内在维度为切入点。研究指出:武术勇德作为一种生命能,它不是特定条目的形式之勇,而是由之形成的见义勇为、敢于担当的主体德性的表现,它始终被限定为完成智、仁而生发出“依自不依他”的顽强意志品质。经历了性格特征以及行为方式的自然之勇,在注入“仁”“义”“礼”等伦理内涵后,逐渐走向道德德性,它趋于终极存在的生命精神。勇德作为武术教育的根本指向,其思想意蕴主要体现在,心性之勇为“敢直其身,敢行其意”的德性之维;气力之勇为“浩然之气,勇武之魂”的生命之维;仁义之勇为“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君子之维。武术勇德的当代启示在于要重塑“身体作为成长的教育起点”的武术本体认知;夯实“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武术教育理念;厚植“英雄形象与日常生活交织”的武术育人沃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教育 勇德 立德树人 生命能 身心一体
下载PDF
熊十力《大学》诠释思想新探
7
作者 刘莉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2,共8页
熊十力从“本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体用不二”等思想出发,对《大学》进行了新的诠释,以发明经典中的精神与智慧。他的《大学》诠释有着融贯的整体性,无论三纲领还是八条目,都是在阐明“天德王道”。“天德王道”的概念与“内... 熊十力从“本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体用不二”等思想出发,对《大学》进行了新的诠释,以发明经典中的精神与智慧。他的《大学》诠释有着融贯的整体性,无论三纲领还是八条目,都是在阐明“天德王道”。“天德王道”的概念与“内圣外王”相比,更突出了一体性,而减弱了内外之别。熊十力对《大学》的思想进行了三重拓展:第一,道德不是强加的规范,而是自发的良知,这一良知又是“天德”,是本体的自性,它不仅包含万善,而且是动态变化、生生不已的;第二,良知不仅仅是道德,科学精神、理性和知识都是良知的必要组成部分,正确地量度事物才能使良知呈现自身、实现其作用;第三,实现王道的主体由君、官、士拓展到所有人,人人均应发挥自身的生命精神,健动奋进,止于至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熊十力 本心 天德 王道
下载PDF
从阳明心学理路透视儒家关系伦理
8
作者 殷筱 农卫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29-35,共7页
儒家关系伦理一直面临着“孔子困难”的挑战,即其关系伦理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普遍维度,致使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关系伦理。从阳明“致知格物”的心学资源中,或许可以找到破解儒家关系伦理“孔子困难”的路径。“良知”是自我和他人道德... 儒家关系伦理一直面临着“孔子困难”的挑战,即其关系伦理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普遍维度,致使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关系伦理。从阳明“致知格物”的心学资源中,或许可以找到破解儒家关系伦理“孔子困难”的路径。“良知”是自我和他人道德关系的基点,道德主体在澄明本有“良知”之后,以“格物”对关系世界中尚未澄明“良知”的他人进行解蔽,进而促成自我与他人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至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儒家 明德 亲民 至善
下载PDF
“一切存在随心转”如何可能——牟宗三“圆善论”再辨析
9
作者 赵连越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45-52,共8页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牟宗三在“圆善论”中所说的“一切存在随心转”是主体转变了对“存在”的态度,这就导致了“德福一致”也只是主观意义的“幸福感”与“德”一致。但是,通过深入了解牟宗三的“圆善论”可知,他首先将“幸福”建立于现...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牟宗三在“圆善论”中所说的“一切存在随心转”是主体转变了对“存在”的态度,这就导致了“德福一致”也只是主观意义的“幸福感”与“德”一致。但是,通过深入了解牟宗三的“圆善论”可知,他首先将“幸福”建立于现象界之存在之上,而“现象物”的存在紧系于“识心之执”,“识心之执”则由“无限智心”的“自我坎陷”而来。“无限智心”转化一物之存在实际上是其“自我坎陷”以从物和“会物以归己”之历程。因此,“无限智心”所转者为“存在”本身,只是同一“存在”对不同主体所现之“面向”不同。“一切存在随心转”为“德福一致”提供了必要之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牟宗三解决了康德没有解决的“圆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一切存在随心转 圆善 圆教
下载PDF
仁政与义学:“敬德保民”与“修己以敬”在孟子敬论中的深化与展开
10
作者 孙勇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66-74,共9页
孟子敬论上承两条线索发展而来:一是政治伦理中的“敬德保民”论,二是规范伦理下的“修己以敬”论。孟子在自己所建构的“仁政”与“义学”中以“恭敬之心”对这两条线索进行了深化与展开。“恭敬之心”作为一种潜能潜存于人,这一事实... 孟子敬论上承两条线索发展而来:一是政治伦理中的“敬德保民”论,二是规范伦理下的“修己以敬”论。孟子在自己所建构的“仁政”与“义学”中以“恭敬之心”对这两条线索进行了深化与展开。“恭敬之心”作为一种潜能潜存于人,这一事实不仅在“所是”层面说明了“何以为人”,更是在“能是”与“应是”层面指明了“如何成人”,孟子据此论证了“义内”之说并建构了“义学”;在政治领域中,孟子以“三达尊”之论提出臣敬君爵、君敬臣德,将庸俗化了的单向度的“君臣主敬”修正为双向的“君臣相敬”并阐述了政治伦理中的“友道”。此外,孟子提出君臣都应当敬尧舜之道,并据此阐述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王道仁政。通过对政治之敬与道德之敬的深化与展开,孟子将敬论扩展为涵盖了修身行义、君臣相敬、民贵君轻等多个层面的伦理原则,并确立了其“仁政”与“义学”的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恭敬之心 仁政 义学 敬德保民 修己以敬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域内人性论争的再思考——兼论人性善恶与儒家德治及法家法治的关联
11
作者 刘绪晶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9-85,共7页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中的核心议题。哲学史上的人性论主要归结为五种:性无善恶、性善、性恶、性善恶混、性三品,但各自均存在一些问题或困境。其中,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更全面、更深入的人性观,它内含着性本善与性向善两个面向。孟子的...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中的核心议题。哲学史上的人性论主要归结为五种:性无善恶、性善、性恶、性善恶混、性三品,但各自均存在一些问题或困境。其中,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更全面、更深入的人性观,它内含着性本善与性向善两个面向。孟子的性善论不仅能回应性善论自身面临的困境及问题,还兼顾、会通了其他人性论并弥补其不足,且为人的生存提供精神支撑与价值指引。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其治理依据与结果完全不同。前者以人性善为依据,主张明德慎罚,表现出对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尊重;后者以人性恶为依据,主张严刑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性论 善恶 德治 法治
下载PDF
陈龙正《阳明要书》的核心要旨及其思想史意义
12
作者 刘海成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5-21,共7页
为应对晚明的政治危机与王门后学重本体、轻工夫所造成的空疏玄荡的学风,东林学者陈龙正编纂《阳明要书》对王阳明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评点。概括起来,该书的义理要点有三:一是朱熹理学未尝不有心理合一的维度,但心不等同于理;二是... 为应对晚明的政治危机与王门后学重本体、轻工夫所造成的空疏玄荡的学风,东林学者陈龙正编纂《阳明要书》对王阳明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评点。概括起来,该书的义理要点有三:一是朱熹理学未尝不有心理合一的维度,但心不等同于理;二是阳明“无善无恶”的本旨是“善本无善”,后人执着于“无”反而造成种种流弊;三是“致良知”的经世维度,良知必落实于现实经世,“致良知”是“万物一体”之政治理想的根本前提。从《阳明要书》的批注来看,调和朱王是陈龙正的学术倾向,但无论是宗朱抑或崇王,陈龙正的最终目的都在于经世致用。由此我们可以反观明清之际的学术走向,为东林学派的学术定位提供一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龙正 《阳明要书》 阳明心学 无善无恶 经世
下载PDF
论精神控制行为的侵权法规制
13
作者 肖雪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9-106,共8页
近年来,精神控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先行行为与交往安全义务理论的视角看,精神控制行为具有违法性,是类型性侵权行为,故在损害后果要件中应对纯粹性精神损害予以认可。从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视角看,精神控制行为与纯粹精神损害及... 近年来,精神控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先行行为与交往安全义务理论的视角看,精神控制行为具有违法性,是类型性侵权行为,故在损害后果要件中应对纯粹性精神损害予以认可。从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视角看,精神控制行为与纯粹精神损害及生命健康等人身损害具有因果关系,故在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过失的主观过错且不具有免责事由之际,行为人实施精神控制侵害他人权益构成侵权,需承担侵权责任。总之,精神世界并非法外空间,行为人实施精神控制,因故意或过失造成受害人损害,行为人应承担侵权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控制 先行行为理论 纯粹精神损害 相当因果关系 公序良俗
下载PDF
“修辞立诚”与“迁善改过”——王阳明易学视域中的道德工夫论
14
作者 钟纯 Zhang Ling(译) Hou Jian(译) 《孔学堂》 CSSCI 2024年第1期90-99,190-202,共23页
在以往的阳明学研究中,王阳明道德工夫论主要集中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研究理路上,而导致源于《周易》的“修辞立诚”和“迁善改过”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在阳明心学工夫论中被忽视,因而有必要拨云见日,呈现具有阳明自我特色的道德实... 在以往的阳明学研究中,王阳明道德工夫论主要集中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研究理路上,而导致源于《周易》的“修辞立诚”和“迁善改过”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在阳明心学工夫论中被忽视,因而有必要拨云见日,呈现具有阳明自我特色的道德实践工夫。在阳明“诚”的哲学视域中,“修辞立诚”之“立诚”在不同的语境、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如它既可以作为心性之本,又可以作为为学之基,更可以作为本体之境。而在道德教化视野中,阳明通过对“一念改过,即得本心”,“勇于改过,而促为善”,“实心改过,去己之疵”等层面的析证,将“迁善改过”纳入了道德实践修养的工夫进路。这两条道德修养路径反映了阳明心学与其易学存在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修辞立诚 迁善改过 道德工夫论
下载PDF
感通能力与“可以为善”:朱子对性善论的诠释
15
作者 江求流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心性论构成了朱子哲学的重要内容,但论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心、性、情等概念的内涵及相互之间关系的辨析。事实上,朱子心性论的核心所涉及的是以仁义礼智之性为具体内容的人性对主体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人性何以是善的这两个关键... 心性论构成了朱子哲学的重要内容,但论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心、性、情等概念的内涵及相互之间关系的辨析。事实上,朱子心性论的核心所涉及的是以仁义礼智之性为具体内容的人性对主体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人性何以是善的这两个关键问题。在朱子那里,人性实质上是主体内在的感通能力,主体以这种感通能力为基础,在遭遇相应的外在情境时发而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对朱子而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作为心理层面的善的意识,可以进一步引发亲亲、仁民、爱物、敬长、尊贤等具体的善的行为。虽然从善的意识到善的行为的转化往往受到主体自身的自私自利的动机的抑制,但这种善的意识本身总是会在主体遭遇孺子入井等情境时,不可遏止地、必然地流露出来。所谓的人性本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通 性善 仁义礼智 作用是性 知觉为仁 仁道原则
下载PDF
“乐”于合作:感知社会善念诱导合作行为的情绪机制 被引量:36
16
作者 窦凯 刘耀中 +1 位作者 王玉洁 聂衍刚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基于两个仿真行为实验,考察了互动博弈中行为实施者的社会善念促进接受者合作行为的情绪机制。实验1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控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结果发现:接受高社会善念行为的被试体验到更强的积极情绪和更弱的消极情绪,... 基于两个仿真行为实验,考察了互动博弈中行为实施者的社会善念促进接受者合作行为的情绪机制。实验1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控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结果发现:接受高社会善念行为的被试体验到更强的积极情绪和更弱的消极情绪,且愿意在随后的公共物品游戏中贡献更多的资源;其中,积极情绪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操纵被试在"纸牌"选择游戏中需要对手提供帮助的程度来设置自主性需要水平,进而揭示自主性需要在社会善念增强积极情绪体验中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除了证实实验1的结论外,积极情绪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而自主性需要对感知社会善念—积极情绪关系起调节作用,即相比于低自主性需要,接受者的高自主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更低。据此可认为,积极情绪体验是实施者的社会善念促进接受者合作行为的中介机制,而自主性需要的满足是获取积极情绪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行为 社会善念 积极情绪 自主性需要 公共物品游戏
下载PDF
信任还是设防?互动博弈中社会善念对合作行为的促进效应 被引量:18
17
作者 窦凯 聂衍刚 +1 位作者 王玉洁 刘耀中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0-396,共7页
社会善念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善意地关注、尊重并保护他人选择的需要和权利的行为,通过实施社会善念有助于提升他人的合作行为。为检验这一假设,本实验设置了"施—受"双方的互动博弈情境,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 社会善念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善意地关注、尊重并保护他人选择的需要和权利的行为,通过实施社会善念有助于提升他人的合作行为。为检验这一假设,本实验设置了"施—受"双方的互动博弈情境,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纵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分别利用信任博弈和公共物品游戏测查接受者在互动过程中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结果发现:相比于低社会善念组,被试在高社会善念组中表现出更高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进一步路径分析也发现,信任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善念行为的实施为互动双方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降低了人们时时"设防"的监控动机,使合作带来的利益双赢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行为 社会善念 信任 公共物品游戏 互动博弈
下载PDF
求善的政治——现代情境下的孟子政治思想解读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再林 肖向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30,共4页
在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批评的视角下,对孟子政治思想进行了某种新的解读,认为孟子政治思想的真正精华在于试图通过政治活动实现人的德性、完善人的生命,实现那真正的善。这一点是被我们这个以权力或权利为本位的现代情境所忽视的,... 在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批评的视角下,对孟子政治思想进行了某种新的解读,认为孟子政治思想的真正精华在于试图通过政治活动实现人的德性、完善人的生命,实现那真正的善。这一点是被我们这个以权力或权利为本位的现代情境所忽视的,但也是现代政治最需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美德 权利 权力
下载PDF
正念研究的分歧:概念与测量 被引量:122
19
作者 段文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16-1627,共12页
正念是当代临床健康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尽管其应用在临床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对于正念的理论研究却亟待加强。在对正念的三阶段概念演进过程及四种取向的测量工具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价后,发现目前对正念的理论研究存在两... 正念是当代临床健康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尽管其应用在临床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对于正念的理论研究却亟待加强。在对正念的三阶段概念演进过程及四种取向的测量工具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价后,发现目前对正念的理论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概念不够清晰,它可以指代一种行为(冥想)、心理状态、心理过程,甚至是一种人格或类人格特质;二是测量过于多元,有状态取向、能力取向、认知取向和特质取向。两大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正念。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及以往实证研究,建议可以借鉴价值实践分类体系(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以类特质为取向,采用兼顾文化共同性和特殊性的方法,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核心内涵,在命名、测量上突显个体对当下经验留心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念 特质 长处 概念化 测量
下载PDF
锻炼类型和竞技类体育活动的心境效益 被引量:17
20
作者 黄志剑 姒刚彦 李艳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9-44,共6页
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外锻炼心理学领域有关心境的理论构想、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前景及锻炼类型和竞技类体育活动对个体良好身心状态的效益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心境 锻炼心理学 良好身心壮态 活动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