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0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Escape of the Portuguese Leasing in Macao from Chinese Criminal Law and the Governanc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1
作者 Yuanmeng SH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5年第11期93-95,共3页
After the Portuguese leased in Macao in the mid-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e Portuguese officials here were asked to comply with the law of China more than once.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Portuguese still stubbornly ref... After the Portuguese leased in Macao in the mid-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e Portuguese officials here were asked to comply with the law of China more than once.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Portuguese still stubbornly refused to obey the law of China and often escaped from Chinese criminal law using briberies. In the case about Huiqian CHEN and the processing in the end of 1743, the fact that the Portuguese often escaped from the law of China was changed, and the principle of the Chinese judicial officials about processing the murders about Chinese killed by foreigners was explicitly defined. In this principle, Chinese significant compromises and concessions to the Portuguese were also included, but the criminal jurisdiction was ultimately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Thus, the foreign-related criminal procedures conforming to foreign conditions were revis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ircumstances of Macao. However, the foreign-related criminal procedures revis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were not honestly observed by the Portuguese. After several major cases occurred in Macao, security rules and regulations were further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in which the judicial control power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in Macao was unequivocally st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AO the Portuguese 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Criminal Procedures Judicial Control Power
下载PDF
宋代地方政府公信力损耗及其治理论析
2
作者 王晓龙 谢向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5,共9页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履职能力的认可和信任度,属于政府的无形资产。宋代地方政府在行政中公信力损耗严重,主要表现在政策执行朝令夕改、失信于民,官员滥用权力残害民众、贪赃腐败、渎职怠政等方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部分...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履职能力的认可和信任度,属于政府的无形资产。宋代地方政府在行政中公信力损耗严重,主要表现在政策执行朝令夕改、失信于民,官员滥用权力残害民众、贪赃腐败、渎职怠政等方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部分官员素质较差,地方财政窘迫,中央政令和考核指标要求以及监督问责体制难以发挥实效等。为了挽回民众信任,宋朝统治者也提出一系列防治举措,既有制度层面的法令规章,也有执行层面的人事运作,还包括诸如《官箴书》之类的劝诫引导等,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缺乏严格的惩治措施和长效问责机制,特别是中央决策的可行性和对地方财政的搜刮,导致地方政府违法扰民问题仍屡禁不止,治理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宋代民众以“不清不浊”的浆水色来形容地方政府和官员,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地方政府 公信力 防治举措 反思
下载PDF
论明代统治者对云南边地佛教的经营及边疆治理的影响
3
作者 黄海涛 邹翀 赵兴元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191,共10页
明代统治者基于经略云南的政治考量,通过政策扶持、设僧司衙门、礼遇僧人、兴建寺院、僧籍管理、地方官员参与、传播佛教文化等多种手段,为云南边地佛教营造出相对和谐宽容的宗教文化环境,使云南边地佛教发展获得制度保障和政治便利。... 明代统治者基于经略云南的政治考量,通过政策扶持、设僧司衙门、礼遇僧人、兴建寺院、僧籍管理、地方官员参与、传播佛教文化等多种手段,为云南边地佛教营造出相对和谐宽容的宗教文化环境,使云南边地佛教发展获得制度保障和政治便利。而明代统治者通过社会动员、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等政策措施对云南边地佛教的经营管理,促使其成为拓荒垦殖、固疆兴边、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以及内地与边地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黄金纽带”,也促成云南边地佛教在中国化、社会化、世俗化、民俗化的进程中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云南边地佛教 管理经营 边疆治理
下载PDF
汉代循吏治政生态考察——以《汉书·循吏传》为中心
4
作者 牛子晗 《晋阳学刊》 2024年第3期127-132,共6页
汉代循吏多出自宣帝朝,循吏建树地方善政,与其所处“自然—社会—政治”三位一体的治政生态息息相关。汉宣帝时期天灾较少,偃武修文的政策促使环境优化,为地方善政奠定基础。循吏富民治平,化民以礼,移风易俗,使民众回归理性,营造良好的... 汉代循吏多出自宣帝朝,循吏建树地方善政,与其所处“自然—社会—政治”三位一体的治政生态息息相关。汉宣帝时期天灾较少,偃武修文的政策促使环境优化,为地方善政奠定基础。循吏富民治平,化民以礼,移风易俗,使民众回归理性,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以为善政核心。汉宣帝选贤任能,给予地方官久任制、自治权,并严格监察,奖励务实,惩罚伪诈,成为实现地方善政的关键与保障。历史经验可以为当代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供借鉴,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秩序,正确选人用人,理顺央地关系,循吏善政启示良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循吏 治政生态 地方治理
下载PDF
新出《李世寿墓志》与唐初宗室治理交州论考
5
作者 王承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158,共17页
汉唐时期交州是中央王朝开拓经略南部边疆和海洋的重镇,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衰安危密切相关。六朝至唐初交州地区政治军事形势十分严峻而复杂。新出《李世寿墓志》记载了唐初皇室成员李世寿出任交州都督的背景和经历,反映了唐朝统... 汉唐时期交州是中央王朝开拓经略南部边疆和海洋的重镇,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衰安危密切相关。六朝至唐初交州地区政治军事形势十分严峻而复杂。新出《李世寿墓志》记载了唐初皇室成员李世寿出任交州都督的背景和经历,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对于交州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唐初中央先后委派了至少6位皇室成员出任交州都督,同时又通过增派御史、黜陟大使等以加强对交州地区官员的监督和查处,其结果既使长期以来困扰中央王朝的交州吏治问题得到很大的改观,也为唐朝对交州地区的有效治理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繁盛发展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初 《李世寿墓志》 交州 宗室 治理
下载PDF
内涵与取径:金源“借才异代”再考察
6
作者 于东新 康奥博 《北方论丛》 2024年第5期120-128,共9页
为满足疆域不断扩大的国家治理需要,金朝统治者将“借才异代”确立为巩固国家政权的基本国策。然“借才异代”不仅仅指“借”人才,其内涵与取径可梳理为四方面:一是“借”辽、宋图籍文献,二是“借”渤海、辽国、北宋降人,三是“借”汉... 为满足疆域不断扩大的国家治理需要,金朝统治者将“借才异代”确立为巩固国家政权的基本国策。然“借才异代”不仅仅指“借”人才,其内涵与取径可梳理为四方面:一是“借”辽、宋图籍文献,二是“借”渤海、辽国、北宋降人,三是“借”汉语为通用语,四是“借”中原的先进文化。通过上述四个路径的努力,金国完成了由部落联盟的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帝国的转变,实现了少数女真人对大多数汉人、契丹人的统治,也使金代文化、文学获得了高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才异代” 金朝文治 内涵与取径
下载PDF
周必大对南宋国家治理的建言对策
7
作者 丁建军 冯世毓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7-125,共9页
南宋名臣周必大积极入世,官至丞相,其针对南宋国家存在的问题提出诸多建言对策。在人才问题上,他提倡不拘资序,平时做好人才储备,有需要时适才而用;在制度问题上,周必大针对科举发解试中的积弊和档案管理中的漏洞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 南宋名臣周必大积极入世,官至丞相,其针对南宋国家存在的问题提出诸多建言对策。在人才问题上,他提倡不拘资序,平时做好人才储备,有需要时适才而用;在制度问题上,周必大针对科举发解试中的积弊和档案管理中的漏洞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措施;周必大主张官员推行久任制度,同时革除荐举之弊;在国防问题上,周必大针对四川马政和两淮民兵提出了改进建议;在社会治理方面,周必大提出了疏与堵结合的对策,既要加强防范又要缓和矛盾。他对南宋国家治理的建言对策多能切中时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必大 南宋 国家治理 建言对策
下载PDF
勃兴与途穷:《南部档案》所见晚清金商办矿研究
8
作者 熊梅 阎钰铃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6-128,共23页
四川省南部县出产金矿,开采以山金为主,有民间散户开淘、厂夫办厂开淘、金商自办矿厂三种开采模式。清代光宣年间,县衙招徕四届金商经办矿务、谋求矿利。金商办矿后,形成了官督商办、商为主导的地方矿业管理体系,与厂夫、民众等人的互... 四川省南部县出产金矿,开采以山金为主,有民间散户开淘、厂夫办厂开淘、金商自办矿厂三种开采模式。清代光宣年间,县衙招徕四届金商经办矿务、谋求矿利。金商办矿后,形成了官督商办、商为主导的地方矿业管理体系,与厂夫、民众等人的互动中演化出了新的基层矿业关系网格。越境者承揽矿采、商人出资办矿准入资格限制的释放,反映出晚清地方办矿的松动。晚清四川办矿进程中,由于官商前期缺乏周密调查、地方政府监管不足、政商隔阂与商民争讼,导致广开利源、振兴矿政的预期效益难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南部县 《南部档案》 金矿 金商
下载PDF
西汉中后期边疆治理范式的转型与重构
9
作者 袁宝龙 《南海学刊》 2024年第5期58-71,共14页
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与边疆治理均以“大一统”精神为引领。秦汉帝国统治集团关于边疆的理解与认知决定了边疆治理在不同阶段的基本格调,并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时代风貌。西汉宣、元之际,适值“有为”政治瓦解、儒生政治初兴的过渡转换期,... 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与边疆治理均以“大一统”精神为引领。秦汉帝国统治集团关于边疆的理解与认知决定了边疆治理在不同阶段的基本格调,并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时代风貌。西汉宣、元之际,适值“有为”政治瓦解、儒生政治初兴的过渡转换期,受经学转向的影响,“夷夏之辨”重新成为主流思想,夷夏群体的对立亦被理论化。与此相应,“民本”成为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地位逐渐凌驾于边疆经略之上。受前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西汉中后期的边疆治理逐渐走上了迥异于武、宣之世的另一条道路,而边疆治理的调整与转向,成为西汉王朝盛世终结的标志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中后期 边疆治理 转型 重构
下载PDF
清代台湾城市营建述论
10
作者 孙诗萌 《台湾历史研究》 2024年第3期1-18,共18页
清代是台湾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两岸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台湾的重要时期。康熙二十三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684一1895),台湾不仅发生建置提升、人口激增,还规划建设起16座府州县厅城市,成为当时全国治城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奠... 清代是台湾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两岸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台湾的重要时期。康熙二十三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684一1895),台湾不仅发生建置提升、人口激增,还规划建设起16座府州县厅城市,成为当时全国治城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奠定了当代台湾城镇格局基础。这些城市的选址、规划、建设由祖国内地渡台官员和技术人员主持,由两岸人民共同参与,既遵循当时的官方规制和行业通法,也适应台湾山水条件和社会需求而有所创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价值。本文梳理这些城市的建置历程,从选址、形态、配置三方面论述其主要特征,并尝试提出清代台湾城市营建的重要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台湾 治城体系 行政建置 城市营建
下载PDF
论唐宋之际的贡奉
11
作者 盛险峰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76-86,共11页
唐代中期出现具有赋税性质的进奉,贡奉之弊由此而生,这一现象反映了唐宋之际君臣关系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五代承唐末藩镇割据之余绪,尽管朝廷致力于藩镇州县化,但实际上地方与中央财政关系仍然遗留藩镇特征。以后梁时期“四镇”、魏博、... 唐代中期出现具有赋税性质的进奉,贡奉之弊由此而生,这一现象反映了唐宋之际君臣关系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五代承唐末藩镇割据之余绪,尽管朝廷致力于藩镇州县化,但实际上地方与中央财政关系仍然遗留藩镇特征。以后梁时期“四镇”、魏博、镇、定来看五代财政中央集权路径:朱温据有“四镇”,易代后直接州县化,属易代型;魏博依附朱温,通过集权和武力手段州县化,为依附型;镇、定是以武力征服州县化的,属贡献型。以上州县化路径不同,大体反映出五代财政中央集权的基本情形。而五代藩镇州县化形成了上供和贡奉互济的中央财政模式,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藩镇性,这表明五代并没有解决唐末遗留的历史问题。宋初成功地革除贡奉之弊,走出唐末五代历史的“逆向”,重建中央集权,开辟了一个新的王朝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之际 贡奉 上供 藩镇州县化
下载PDF
环境史视野下辽金韩州城迁徙考论
12
作者 夏宇旭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22-129,共8页
人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进行生产生活的,同时自然环境又影响和制约人的生计活动。辽金时期韩州治所韩州城的建置及迁徙就是环境制约下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辽圣宗时韩州城(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始建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后来因... 人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进行生产生活的,同时自然环境又影响和制约人的生计活动。辽金时期韩州治所韩州城的建置及迁徙就是环境制约下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辽圣宗时韩州城(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始建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后来因气候转寒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韩州城受风沙围困,兴宗时被迫徙于白塔寨(位于今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金初,地处白塔寨的韩州城又因受辽河水患侵扰,迁至柳河县(位于今辽宁省铁岭市八面城镇);海陵王时,地处柳河县的韩州城因地理位置偏僻,又迁徙到九百奚营(位于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白山乡)。韩州城的“三迁四治”反映了辽金时期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及区域环境变迁,是辽金时期环境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区域环境史 辽金时代 韩州城 “三迁四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清朝“华夷观”的理论重构与实践演绎
13
作者 马亚辉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4-62,共9页
清朝为了稳固其统治,对“华夷观”进行了理论重构,认为“华夷一家”,而“华夷”的区分标准是居住地域不同。考查清朝官方文献中对“夷”字的使用情况,基本符合清朝的“华夷观”理论,但细研史料,发现清朝的“华夷观”理论与实践又存在磨... 清朝为了稳固其统治,对“华夷观”进行了理论重构,认为“华夷一家”,而“华夷”的区分标准是居住地域不同。考查清朝官方文献中对“夷”字的使用情况,基本符合清朝的“华夷观”理论,但细研史料,发现清朝的“华夷观”理论与实践又存在磨合现象,主要是清朝从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视域做出的考量。总体来看,清朝对“华夷观”的重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上的一次理论设想与实践尝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清朝 华夷观 边疆治理
下载PDF
明清之际文化转型中的经世实学——兼谈《虚实之辨:颜元的问题意识及其哲学展开》一书的新探索
14
作者 李振纲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
17世纪中叶,亦即通常所说的明清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李颙、傅山、颜元等一大批极富批判个性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后期封建宗法社会君权政治及其思想意识形态进行了总体性的批判与重构,开... 17世纪中叶,亦即通常所说的明清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李颙、傅山、颜元等一大批极富批判个性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后期封建宗法社会君权政治及其思想意识形态进行了总体性的批判与重构,开启了封建文化内部的自我批判与时代转型。颜元实学思想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文化转型 经世实学 虚实之辨
下载PDF
西汉王国“太仓”行政归属问题考辨
15
作者 王尔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9-145,共7页
汉初王国无治粟内史,其太仓归属王国内史。在汉朝廷的治粟内史从内史中分离出来而独掌国家财政后,王国太仓才纳入国家财政管理体系,归属治粟内史。归属时间当在吕后统治时期,最早在吕后二年以后。王国太仓的主要负责人从王国选置,在纳... 汉初王国无治粟内史,其太仓归属王国内史。在汉朝廷的治粟内史从内史中分离出来而独掌国家财政后,王国太仓才纳入国家财政管理体系,归属治粟内史。归属时间当在吕后统治时期,最早在吕后二年以后。王国太仓的主要负责人从王国选置,在纳入国家财政管理体系前,称太仓令;纳入国家财政体系后,改称太仓长。王国太仓改属中央,是汉朝廷尝试在“汉国”与“王国”关系上所做出的的重大改变,其后七国之乱没有酿成大祸与此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王国 太仓行政归属 太仓令 太仓长
下载PDF
汉唐赋税制度比较及其对税收现代化的启示——理想、技术与效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志波 张卫国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100,共12页
阐述了汉代的“税赋役”和唐代的“租庸调”及“两税法”,并从理想、技术与效能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汉唐的赋税制度,发现汉唐赋税征管组织体系松散,税收征管成本过高,治理效能偏低,其原因主要在于税收治理幅员太大,地理阻隔导致物流成本... 阐述了汉代的“税赋役”和唐代的“租庸调”及“两税法”,并从理想、技术与效能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汉唐的赋税制度,发现汉唐赋税征管组织体系松散,税收征管成本过高,治理效能偏低,其原因主要在于税收治理幅员太大,地理阻隔导致物流成本过高,税收征管技术有限。汉代和唐代的赋税制度演化史对现代税收治理的启示在于:税收制度理想必须根植于社会现实的土壤,所有的制度均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税收制度体系必须有税收治理技术配套,变通执行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秩序失范问题;税收基础必须建立在具有弹性的标的上,税收治理应当随着社会条件而动态调整;税收治理必须考虑治理规模与治理成本,在既有约束条件下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税制度 税收治理 税收现代化 汉代赋税 唐代赋税
下载PDF
宋代县域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武力构成 被引量:1
17
作者 耿元骊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88-94,共7页
宋代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当中,以军事武力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多种武力复合运作体系,为官府掌控乡村提供了暴力(权力)基础。在县域内,一般有三种武力体系。“正规军”即军事武力主要为御敌之用,按轻重缓急、山川形势而有重点部署在县境,但不... 宋代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当中,以军事武力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多种武力复合运作体系,为官府掌控乡村提供了暴力(权力)基础。在县域内,一般有三种武力体系。“正规军”即军事武力主要为御敌之用,按轻重缓急、山川形势而有重点部署在县境,但不受地方管控;司法武力逐步形成了条块区域的分割权力行使模式,是基层社会秩序主要维持者;防卫武力因应统治区域内部较大反抗压力而产生,但因国家财政无力负担其庞大开销,逐渐变成了职役。诸武力结构互相配合,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呈现出复杂互动关系,展现了国家暴力与乡村社会中各种势力多角度纠缠状况。分析宋代基层社会管控模式与治理方式动态变化,观察县域内基层社会运行模式,必须要关注到县域内武力系统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县域 社会治理 武力构成
下载PDF
清代诬告案件审理的法理逻辑及其展开——基于《刑案汇览》实证分析
18
作者 杨田甜 《西部学刊》 2024年第4期76-79,共4页
清代人口快速增长,导致资源紧张,民间为获利而诬告的情况频发,加之,治理策略失当,处理力度欠缺,以致诬告之风盛行。历代各朝关于禁诬均有明确规定,清代《大清律例》关于诬告在行为构成、处罚规定上更加完善。《刑案汇览》中关于诬告案... 清代人口快速增长,导致资源紧张,民间为获利而诬告的情况频发,加之,治理策略失当,处理力度欠缺,以致诬告之风盛行。历代各朝关于禁诬均有明确规定,清代《大清律例》关于诬告在行为构成、处罚规定上更加完善。《刑案汇览》中关于诬告案件的处理表明,清朝中央在治理诬告案件中有其特定治理路径及逻辑范式,通过“正条”与“比照”之法律适用,力求罪名与刑罚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诬告 治理逻辑
下载PDF
《刘昭墓志》所见唐代官员廉政事迹及现代启示
19
作者 张平 郭海文 《唐都学刊》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廉洁奉公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官吏是研究廉政文化的基本对象,唐代勤政为民、公忠奉国的官员亦具典型。其中,刘昭是唐代清正廉洁官员的缩影。细揆其墓志,可见他的廉政事迹具体有三方面表现:在为人处事方面,他严以律己、德行清明;在家... 廉洁奉公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官吏是研究廉政文化的基本对象,唐代勤政为民、公忠奉国的官员亦具典型。其中,刘昭是唐代清正廉洁官员的缩影。细揆其墓志,可见他的廉政事迹具体有三方面表现:在为人处事方面,他严以律己、德行清明;在家风建设中,他建立起忠孝仁义、恭谨礼让的良好家风;在为官从政上,他廉洁自持,从不损公肥私、中饱私囊。其事迹为后世的廉政文化发展也提供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昭墓志》 廉政 唐代
下载PDF
北宋名相韩琦相州园亭营造研究
20
作者 余知衡 王丽方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1期15-25,共11页
北宋中期名相韩琦三判乡郡时营造的相州州园是宋代官造园林中贯彻“与民同乐”理念的先行之作,州园造景也在北方地区具有相当代表性。囿于后世史料记载含混,相州州园与韩琦私第园林的景观未曾得到梳理区别。本文以韩琦诗文为依据,还原... 北宋中期名相韩琦三判乡郡时营造的相州州园是宋代官造园林中贯彻“与民同乐”理念的先行之作,州园造景也在北方地区具有相当代表性。囿于后世史料记载含混,相州州园与韩琦私第园林的景观未曾得到梳理区别。本文以韩琦诗文为依据,还原其官私二园的动态营造过程,重构其中的堂亭景观,并结合北宋中期政治背景,论述韩琦三判乡郡前后的造园观念差异如何经由空间实践、景观叙事而塑造了相州州园的两个不同侧面:“同乐园池”与“吏隐仙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衙署园林 公共园林 宋代 韩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