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ource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Based on Entropy Theory in the Arid Areas of North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CHEN Jiansheng XU Y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390-391,共2页
Objective Any natural system is constantly exchanging material, energy and informa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all tkese processes follow the basic law of thermodynamics, with no exception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a... Objective Any natural system is constantly exchanging material, energy and informa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all tkese processes follow the basic law of thermodynamics, with no exception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discharge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the reverse geochemical simulation method is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runoff and drainage process. However, some studies only consider the material conservation in theprocess, but ignore the probabil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ource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Based on Entropy theory in the Arid areas of north china
下载PDF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and pore-water and the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e past 3.10 Ma in the Xiong’an New Area,North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Kai Zhao Jing-xian Qi +6 位作者 Yi Chen Bai-heng Ma Li Yi Hua-ming Guo Xin-zhou Wang Lin-ying Wang Hai-tao Li 《China Geology》 2021年第3期476-486,共11页
The groundwater level has been continuously decreasing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long-time overexploitation in the Xiong’an New Area,North China,which caused the enhanced mixing of groundwater in different aquifers a... The groundwater level has been continuously decreasing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long-time overexploitation in the Xiong’an New Area,North China,which caused the enhanced mixing of groundwater in different aquifers an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regional groundwater 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In this study,groundwater and sediment pore-water in drilling cores obtained from a 600 m borehole were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shallow and deep aquifers and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e past ca.3.10 Ma.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obvious change overall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along the direction of groundwater runoff,but different hydrochemical processes occurred in shallow and deep groundwater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Shallow groundwater(<150 m)in the Xiong’an New Area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 salinity(TDS>1000 mg/L)an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Mn and Fe,while deep groundwater had better water quality with lower salinity.The high TDS values mostly occurred in aquifers with depth<70 m and>500 m below land surface.Water isotopes showed that aquifer pore-water mostly originated from meteoric wat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vaporation,and aquitard pore-water belonged to Paleo meteoric water.In addition,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climate since 3.10 Ma BP was reconstructed,and four climate periods were determined by theδ18O profiles of pore-water and sporopollen records from sediments at different depths.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Quaternary Pleistocene(0.78‒2.58 Ma BP)was dominated by the cold and dry climate of the glacial period,with three interglacial intervals of warm and humid climate.What’s more,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applications of pore-water on the hydrogeochemical study and further supports the finding that pore-water could retain the feature of paleo-sedimentary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PORE-WATER HYDROGEOCHEMISTRY Stable oxygen isotope Paleoclimate change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Hydro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Xiong’an New Area north china
下载PDF
Optimiz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plan in North China Plain to repair shallow groundwater depression zone, 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Rui-fang Meng Hui-feng Yang +4 位作者 Xi-lin Bao Bu-yun Xu Hua Bai Jin-cheng Li Ze-xin Liang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3年第2期133-145,共13页
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one of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However, overexploitation has long been unsustainable since the water supply is mainly from groundwater. Since 2014,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 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one of the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However, overexploitation has long been unsustainable since the water supply is mainly from groundwater. Since 2014,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 central route has been charted to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supply and over-exploitation, which has alleviated the problem to a certain extent. Although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has made many efforts on groundwater recharge since 2018 most of which have been successful, the recharge has not yet been sufficiently focused on the repair of shallow groundwater depression zones. It still needs further optim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particular issue,proposes optimized recharge plan and provid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1) Seven priority target areas are selected for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alluvial and proluvial fans in the piedmont plain, and the storage capacity is estimated to be 181.00×10~8 m~3;(2) A recharge of 31.18×10~8 m~3/a is required by 2035 to achieve the repair target;(3) It is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recharge of Hutuo River, Dasha River and Tanghe River to 19.00×10~8 m~3/a and to rehabilitate Gaoliqing-Ningbailong Depression Zone;increase the recharge of Fuyang River, Zhanghe River and Anyang River to 7.05×10~8 m~3/a and rehabilitate Handan Feixiang-Guangping Depression Zone;increase the recharge of Luanhe River by 0.56×10~8 m~3/a and restore Tanghai Depression Zone and Luanan-Leting Depression Zone;moderately reduce the amount of water recharged to North Canal and Yongding River to prevent excessive rebound of groundwater;(4) Recharge through well is implemented on a pilot basis in areas of severe urban ground subsidence and coastal saltwater intrusion;(5) A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for groundwater quality risks in recharge areas is established to ensure the safety. The numerical groundwater flow model also proves reasonable groundwater level restoration in the depression zones by 2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Plain groundwater recharge groundwater depression zone Recharge target areas Storage capacity Recharge source Recharge effectiveness
下载PDF
Stable chlorine isotopic signatures and fractionation mechanism of groundwater in Anyang,China
4
作者 Xiao-xia Tong Rong Gan +3 位作者 Shu-qian Gu Xing-le Sun Kai-tuo Huang Xiao-feng Yan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年第4期393-404,共12页
The present work provides an online Bench II-IRMS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table chlorine isotope ratio,which is used to measure the δ^(37)Cl of 38 groundwater samples from the Karst and Quaternary aquifers ... The present work provides an online Bench II-IRMS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table chlorine isotope ratio,which is used to measure the δ^(37)Cl of 38 groundwater samples from the Karst and Quaternary aquifers in Anyang area.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signature of δ^(37)Cl value are characterized on the base of isotopic data.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δ^(37)Cl value of Quaternary groundwater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Cl^(−) concentration,and has no correlation with δ^(18)O andδD values,but closely correlates with the depth to water table.The fractionation mechanism of the chlorine isotope is expounded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groundwater.The δ^(37)Cl value of karst water is generally positive,which is relevant to the dissolution of evaporite(gypsum mine),and may be caused by the mixing of groundwater and precipitation.The groundwater of Quaternary unconfined aquifer is mainly recharged by precipitation,and the δ^(37)Cl value of groundwater is generally negative.The δ^(37)Cl value of groundwater in Quaternary confined aquifer is more negative with increasing the depth to water level and elevated Cl^(−) concentration,which is possible to result from the isotope fractionation of ion filtration.The groundwater with inorganic pollutants in Quaternary unconfined aquifer has generally a positive δ^(37)Cl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Plain groundwater Gas Bench II-IRMS Chlorine isotope karst aquifer
下载PDF
北方岩溶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及补给机制:以羊庄岩溶水系统为例
5
作者 康凤新 郑婷婷 +4 位作者 冯亚伟 徐秋晓 刘彬涛 王义生 李传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82,共15页
为建立北方岩溶区水文地质参数系列,提高岩溶地下水可采资源计算精度,笔者团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山东羊庄封闭式泉排型岩溶水系统开展了岩溶水均衡试验研究,积累了40余年的监测试验数据。根据长期野外水均衡要素观测资料,推导出裸... 为建立北方岩溶区水文地质参数系列,提高岩溶地下水可采资源计算精度,笔者团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山东羊庄封闭式泉排型岩溶水系统开展了岩溶水均衡试验研究,积累了40余年的监测试验数据。根据长期野外水均衡要素观测资料,推导出裸露型、半覆盖型和覆盖型岩溶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计算公式,建立了岩溶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与降水量P和地下水位埋深D的相关方程,以及可调控的最大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系列,揭示了降水入渗补给过程与α变化机制。结果表明:α随水位埋深D的改变而改变,每个降水量P段分别对应一个最大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_(max)和最大降水入渗补给量即补给极限G_(max),相应的水位埋深便是最佳水位埋深D_(critical)。D>D_(critical)时,包气带截留量随着水位埋深的增大而增大,α<α_(max);D<D_(critical)时,地表径流量随着地下水位埋深的减小而增大,α<α_(max)。不同的降水量段对应不同的D_(critical),降水量增大时,对应的α_(max)及D_(critical)也增大。在任意水位埋深时,G_(max)为蓄满产流临界降水量与包气带最大截流量之差。本研究解决了岩溶区降水入渗补给的关键科学问题,即揭示降水入渗补给机制、建立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与降水量和水位埋深的定量关系,提升了我国北方岩溶水资源基础性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系统 包气带截留量 蓄满产流量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补给机制 羊庄盆地 北方岩溶区
下载PDF
华北典型丘陵地区地下水水质特征及污染成因分析——以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韩雪萌 蔡文倩 +3 位作者 王军强 李慧颖 徐香勤 田胜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92-1000,共9页
为探明华北典型丘陵地区——安阳市龙安区的地下水水质状况,共检测了龙安区内127个监测井的24项水质指标,开展区域地下水水质特征及污染成因研究;在水化学统计和水质评价的基础上,应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对污染物进行空间分布特征解析... 为探明华北典型丘陵地区——安阳市龙安区的地下水水质状况,共检测了龙安区内127个监测井的24项水质指标,开展区域地下水水质特征及污染成因研究;在水化学统计和水质评价的基础上,应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对污染物进行空间分布特征解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识别污染源。结果表明:龙安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多为HCO_(3)^(-)Ca型,区域内93.0%的地下水样品中NO_(3)^(-)浓度超过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限值,最大超标倍数为47.1倍。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样品中NO_(3)^(-)污染指数最大值为48.10,其中27%的样品处于较重污染状态,19%处于严重至极重污染状态;SO_(4)^(2-)处于中度污染状态,Cl^(-)、NH_(4)^(+)、F-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综合污染指数为0.01~34.69,地下水水质整体处于良好水平,但有4%的样品处于极差状态,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NO_(3)^(-)、NH_(4)^(+)、SO_(4)^(2-)、Cl^(-)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区域中部,且呈现中部高、东西低的分布特征;F-浓度高值区分布于地下水滞留区,且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特征。污染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状况主要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和农业面源污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质特征 污染成因 安阳市龙安区 华北丘陵地区
下载PDF
中国北方岩溶水变化特征及其环境问题 被引量:77
7
作者 梁永平 王维泰 +2 位作者 赵春红 王玮 唐春雷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1期34-42,共9页
随着自然条件改变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大,我国北方岩溶水系统从输入、输出到结构、水资源要素转换关系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短短几十年内有近30%岩溶大泉断流,80%泉水流量大幅度衰减,区域岩溶地下水位每年以1~2m速度持续下降,同时,有20%... 随着自然条件改变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大,我国北方岩溶水系统从输入、输出到结构、水资源要素转换关系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短短几十年内有近30%岩溶大泉断流,80%泉水流量大幅度衰减,区域岩溶地下水位每年以1~2m速度持续下降,同时,有20%以上的岩溶水系统主排泄带的水质在Ⅲ类以下且总体趋向恶化,此外,还存在着矿坑突水,岩溶塌陷、地裂,海水入侵,旅游功能降低,生态功能丧失等诸多的岩溶水环境问题,极大地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本文根据前人成果和实地调查资料并采用一些典型事例归纳总结了岩溶水环境问题及其发展演化趋势,展示北方岩溶水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加大岩溶水资源调查研究与保护力度,同时,也为广大学者开展相关立项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系统 环境地质问题 发展变化趋势 中国北方
下载PDF
我国北方型裂隙岩溶水流及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8
作者 钱家忠 汪家权 +2 位作者 葛晓光 张寿全 李如忠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9-512,共4页
简要回顾了近几十年来我国北方型裂隙岩溶水流及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成果,评述了裂隙岩溶水资源评价和污染物运移模拟的计算方法和模拟技术,其中对一些与数值模拟相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如模型参数识别及其尺... 简要回顾了近几十年来我国北方型裂隙岩溶水流及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成果,评述了裂隙岩溶水资源评价和污染物运移模拟的计算方法和模拟技术,其中对一些与数值模拟相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如模型参数识别及其尺度效应问题、数值弥散和数值振荡问题、Non Darcy流和Non Fickian运移问题以及随机方法研究等进行了重点评述,对已有的解决办法进行了比较和对照,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型裂隙岩溶 水流 污染物运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对比研究——以寨底地下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杨 赵良杰 +2 位作者 潘晓东 夏日元 曹建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查清地下水资源量是科学管理水资源的基础,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方法多样,计算过程不同,进而评价结果也存在差异。本文选择寨底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种不同的评价方法(总排泄量法、基流分割法...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查清地下水资源量是科学管理水资源的基础,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方法多样,计算过程不同,进而评价结果也存在差异。本文选择寨底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种不同的评价方法(总排泄量法、基流分割法、径流模数法、数值模型法)对流域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分析各方法的评价机理和流程,研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适用性进行讨论。结果显示:针对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基流分割法简单快捷,适用于枯季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在雨季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足;总排泄量法的评价结果较为准确,但资料获取难度大,且成本较高;数值模拟法运算高效,但需要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数据资料;径流模数法操作性较强,对岩溶山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参数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确定计算参数是水资源评价中的关键步骤,通过实测流量反推和灰色聚类法,可提高参数精度和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地下水资源 西南岩溶区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太行山区水循环及其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 被引量:20
10
作者 宋献方 李发东 +3 位作者 刘昌明 唐常源 张秋英 张万军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8-408,498,共12页
山区水循环研究不仅对山区本身,对与其相连的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也具有重要意义。太行山区作为华北平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其水循环现状以及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研究尚少,许多机理还不明确。研究通过阐述山区水循环过程与机理,结合... 山区水循环研究不仅对山区本身,对与其相连的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也具有重要意义。太行山区作为华北平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其水循环现状以及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研究尚少,许多机理还不明确。研究通过阐述山区水循环过程与机理,结合地处太行山中段的牛家庄实验流域的实例研究,对太行山区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过程进行了分析。2004年4—11月的研究结果表明,牛家庄流域对山前的侧向补给量为1.53×106m3,补给系数(补给总量/降水总量)为0.242。流域的下游补给系数最大,中游次之,上游最小。最后,用概念模型对太行山区流域水循环机制和山前侧向补给的机理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文 山区水循环 地下水补给 太行山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南方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特征与水资源保障对策 被引量:12
11
作者 夏日元 卢海平 +3 位作者 曹建文 赵良杰 王喆 栾崧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9-1153,共15页
【研究目的】中国南方岩溶地区干旱缺水等问题异常突出,岩溶地下水赋存和分布的复杂,开发利用率低,基于多年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系统总结南方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特征,研讨水资源保障对策。【研究方法】基于南方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特点、地... 【研究目的】中国南方岩溶地区干旱缺水等问题异常突出,岩溶地下水赋存和分布的复杂,开发利用率低,基于多年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系统总结南方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特征,研讨水资源保障对策。【研究方法】基于南方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特点、地下水系统类型、地下水系统空间结构的叠置性和时空分布不均性分析,提出南方岩溶区水资源保障对策。【研究结果】南方岩溶区可从以下三方面充分发挥地下水资源安全保障作用,一是掌握地下水赋存分布规律,发挥分散供水和应急供水作用;二是加强调蓄工程建设,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三是建立与生态重建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结论】南方岩溶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复杂,具有表层带岩溶水系统、岩溶地下河与管道流系统、岩溶大泉系统以及分散排泄地下水系统多种类型,规模大小不一,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在垂向上具有叠置性,水空分布严重不均;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在地球科学系统论的指导下,查明岩溶水资源赋存分布规律,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因地制宜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为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系统 水资源特征 可持续利用 保障对策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岩溶区 中国南方
下载PDF
华北平原典型剖面地下水碘分布及对配碘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媛静 张玉玺 +2 位作者 向小平 孙继朝 李亚松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5期7-9,共3页
在华北平原选择典型剖面开展了野外地质及配碘情况调查,并采集了224组地下水样品进行碘化物测试分析,掌握了该剖面地下水碘化物浓度空间分布状况,发现了4个高值碘区以及多个地下水碘化物异常点,结合配碘调查结果进行了合理配碘建议,对... 在华北平原选择典型剖面开展了野外地质及配碘情况调查,并采集了224组地下水样品进行碘化物测试分析,掌握了该剖面地下水碘化物浓度空间分布状况,发现了4个高值碘区以及多个地下水碘化物异常点,结合配碘调查结果进行了合理配碘建议,对于保护居民身体健康,防止甲状腺类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高碘区 地质调查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降雨特性及浅层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静 陈洪松 +1 位作者 聂云鹏 王克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9-243,共5页
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连续6年(2006-2011年)的降雨资料和浅层地下水埋深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区降雨特性和浅层地下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虽然降雨丰富,但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布不均。除2008年为丰水年(1 979.8mm)、2... 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连续6年(2006-2011年)的降雨资料和浅层地下水埋深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区降雨特性和浅层地下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虽然降雨丰富,但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布不均。除2008年为丰水年(1 979.8mm)、2011年为欠水年(1 127.3mm)外,其余年份均为平水年(1 302.7~1 510.1mm);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雨季),其占全年降雨量的比例表现为平水年(82.4%~85.1%)>丰水年(74.7%)>欠水年(65.9%);有效降雨次数、累计有效降雨量和最大日降雨量有随年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60min雨强大于16mm/h的降雨和最大日降雨量的最大值分别为67.4mm/h和152.9mm,主要集中在5-8月;年内50%以上为无雨天气,其中,平均出现26次连续3d以上,5次连续10d以上的无雨天气,不同水文年差异不大,且多发生在旱季,年降雨量并未因无雨天数的增加而降低。雨季地下水埋深约为2m,旱季大于3m,呈中等变异,且雨季大于旱季;地下水埋深年内随降雨呈单峰型分布,但峰值维持时间短,前期降雨对地下水位的涨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峰丛洼地 降雨特性 浅层地下水埋深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北方干旱区地下水补给源问题讨论 被引量:27
14
作者 陈建生 王庆庆 《水资源保护》 CAS 2012年第3期1-8,50,共9页
野外调查表明,内蒙高原、华北平原、东北湿地河流、湖泊的主要补给源来自于泉水,但是河流、泉水中的同位素与当地降水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表明地下水存在外源的补给。通过北方干旱区地下水中的2H、18O与全国降水加权平均值的对比发现,西... 野外调查表明,内蒙高原、华北平原、东北湿地河流、湖泊的主要补给源来自于泉水,但是河流、泉水中的同位素与当地降水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表明地下水存在外源的补给。通过北方干旱区地下水中的2H、18O与全国降水加权平均值的对比发现,西藏内流区的渗漏水与北方干旱区的河流水、湖泊水具有相同的来源,西藏内流区的河流、湖泊存在渗漏,初步估算渗漏量超过800亿m3/a,其中纳木错湖泊的渗漏量超过90亿m3/a。氚与氟利昂(CFC)测定地下水的循环周期为20~30a,由此推断,羌塘盆地的渗漏水可能通过一种深循环方式补给到了内蒙高原、华北平原、东北湿地等地区,深循环的导水通道沿着西域克拉通、东亚克拉通以及微板块的缝合带分布,据此推断,板块缝合带附近分布的深层承压水与地下水的深循环有关,缝合带中地壳出现的高导低速结构可能是由导水通道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补给源 同位素 北方干旱区
下载PDF
中国“采水型”地裂缝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艺伟 叶淑君 +1 位作者 于军 龚绪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1-752,共12页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的地裂缝("采水型"地裂缝)灾害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系统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出"采水型"地裂缝...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的地裂缝("采水型"地裂缝)灾害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系统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出"采水型"地裂缝的差异沉降成因、拉张性水平应变成因和四种成因模式;然后针对中国三个典型的"采水型"地裂缝发育区,即汾渭盆地、华北平原、苏锡常地区,阐述了各地地裂缝分布、发育特征和成因机理,并选择典型地段地裂缝进行成因分析,认为汾渭盆地和华北平原地区部分地裂缝属于"先期断层模式",而苏锡常地区地裂缝总体属于"基岩起伏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下导致地裂缝发育的差异性变形、水平应变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下水开采 成因机制 汾渭盆地 华北平原 苏锡常
下载PDF
西南岩溶地区不同含水介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被引量:23
16
作者 武毅 孙银行 李凤哲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78-284,共7页
针对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带岩溶水、管道型岩溶水(溶洞、暗河、管道等)、构造裂隙岩溶水等不同类型地下水赋存介质特点,通过适宜的地球物理方法使用条件以及找水特点的分析,提出不同含水介质中寻找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拟... 针对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带岩溶水、管道型岩溶水(溶洞、暗河、管道等)、构造裂隙岩溶水等不同类型地下水赋存介质特点,通过适宜的地球物理方法使用条件以及找水特点的分析,提出不同含水介质中寻找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拟采用的综合物探方法,分别总结出了它们的电性参数(或曲线)的响应特征,形成了不同含水介质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组合方案。最后通过实例验证其实用性,并对在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工作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地区 表层岩溶 暗河管道 断层储水构造 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下载PDF
华北山前平原典型井灌区地下水水位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婧 马贵宏 +4 位作者 高雅 沈彦俊 刘晓英 邹妍 戴茂华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8,84,共9页
为定量评估华北山前平原多因子对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影响,选取华北山前平原典型井灌区石家庄市栾城区为研究区,从水量平衡角度分析了影响该地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排除主要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为定量评估华北山前平原多因子对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影响,选取华北山前平原典型井灌区石家庄市栾城区为研究区,从水量平衡角度分析了影响该地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排除主要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了各综合因子对地下水水位回升的贡献率;构建了栾城地下水水位主成分-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多因子影响下的华北山前平原地下水水位变化。结果表明:1994—2015年栾城地下水水位主要受本地气候因子、本地人类活动和上游人类活动三方面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各因子对当地地下水水位回升的贡献率分别为11.7%、-50.9%和-37.4%,对这三方面影响因子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栾城降水量、栾城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以及上游石家庄市区人口;1994—2015年栾城自然气候变化有利于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恢复,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仍占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水位 华北山前平原 井灌区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主成分-时间序列模型 栾城
下载PDF
北方岩溶区地表水库—地下岩溶水库联合决策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鸿汉 张永祥 +2 位作者 任仲宇 刘文军 刘本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1-70,共10页
建立了我国北方岩治区地表水库—地下岩溶水库联合决策模型。给出了一个实例,并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模拟、预报,对各种不同的建库方案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岩治区,进行地表水库—地下岩溶水库联合决策,将可有效地截取地... 建立了我国北方岩治区地表水库—地下岩溶水库联合决策模型。给出了一个实例,并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模拟、预报,对各种不同的建库方案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岩治区,进行地表水库—地下岩溶水库联合决策,将可有效地截取地表洪水,增加地下水开采量,调节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从而为解决我国北方岩治区水资源紧缺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岩溶水库 联合决策模型 北方岩溶 地表水库
下载PDF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不同类型地下河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被引量:12
19
作者 曹建文 夏日元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9-617,共9页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发育规律复杂,给地下河的有效开发利用带来了困难。在近年来西南岩溶区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不同岩溶地貌类型区地形地貌条件、岩溶发育特征,提出了6种典型地下河开发利用模式:(1)峰丛洼地区地下河溶洼成...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发育规律复杂,给地下河的有效开发利用带来了困难。在近年来西南岩溶区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不同岩溶地貌类型区地形地貌条件、岩溶发育特征,提出了6种典型地下河开发利用模式:(1)峰丛洼地区地下河溶洼成库模式;(2)岩溶深切河谷区地下河堵洞成库模式;(3)岩溶槽谷区地表-地下联合成库模式;(4)岩溶垄脊褶皱区隧洞引水模式;(5)峰林平原(谷地)区地下河机井提引利用模式;(6)断陷盆地边缘地区地下河地表-地下联合成库模式。这6种模式的提出,为因地制宜、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借鉴,可有效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岩溶地貌类型 开发利用模式 地下水资源
下载PDF
我国北方灌区地下水资源演变与农田生态环境问题 被引量:12
20
作者 魏晓妹 把多铎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5-28,共4页
通过对北方灌区地下水形成机理及其演变态势的分析,认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是导致灌区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地下水资源量的衰减已经影响到了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从水循环的角度提出... 通过对北方灌区地下水形成机理及其演变态势的分析,认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是导致灌区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地下水资源量的衰减已经影响到了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从水循环的角度提出充分利用灌区地下含水层的调蓄作用,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利用控制水盐平衡、涵养地下水源是实现地下水资源永续利用、农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灌区 地下水资源 演变态势 农田生态环境 形成机理 调控途径 渍涝盐碱灾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