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ter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Insights from the Three Rivers Headwaters Area 被引量:1
1
作者 LI Fen ZHANG Lin-bo +2 位作者 LI Dai-qing GONG Bin ZHU Fu-jing 《Ecological Economy》 2015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Using the Three Rivers Headwaters Area in China as a pilot project, this study h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have implemented in this area over the past decad... Using the Three Rivers Headwaters Area in China as a pilot project, this study h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have implemented in this area over the past decade. Major issues have encounter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cluding the formidable extent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the comprehensive nature of measures needed to restore the ecosystem, and the time needed to achieve these goals. These issues are discussed, and remedial measures proposed. They include: drafting regulations giving the Three Rivers Headwaters Area ecological protection, setting aside funds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establishing a national park, using an ecological assets accounting methodology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purposes, designing a science-based approach for conducting the livestock husbandry population migration, enhancing the oversight capacity for all aspects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ocess, and making an overall plan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together with other regions in Qinghai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ECOLOGICAL ASSETS accounting national PARK supervise THREE riverS headwaterS area
下载PDF
Isotopic evidence for the moisture origin and composition of surface runoff in the headwater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被引量:37
2
作者 ZHAO LiangJu YIN Li +5 位作者 XIAO HongLang CHENG GuoDong ZHOU MaoXian YANG YongGang LI CaiZhi ZHOU J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406-416,共11页
We investigated the moisture origin and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to surface runoff entering the headwater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on the basis of NEC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 We investigated the moisture origin and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to surface runoff entering the headwater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on the basis of NEC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re-analysis data and variations in the stabl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ratios(δ D and δ 18O) of precipitation,spring,river,and melt water. The similar seasonality in precipitation δ 18O at different sites reveals the same moisture origin for water entering the headwater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The similarity in the seasonality of δ 18O and d-excess for precipitation at Yeniugou and Urumchi,which showed more positive δ 18O and lower d-excess values in summer and more negative δ 18O and higher d-excess values in winter,indicates a dominant effect of westerly air masses in summer and the integrated influence of westerly and polar air masses in winter. Higher d-excess values throughout the year for Yeniugou suggest that in arid inland areas of northwestern China,water is intensively recycled. Temporal changes in δ 18O,δ D,and d-excess reveal distinct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bodies of water to surface runoff. For example,there were similar trends for δ D,δ 18O,and d-excess of precipitation and river water from June to September,similar δ 18O trends for river and spring water 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and similar trends for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volumes. However,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δ 18O between melt water and river water in September.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charge of surface runoff by precipitation occurred mainly from June to mid-September,whereas the supply of surface runoff in winter was from base flow(as spring water) ,mostly with a lower runoff amou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来源 地表径流 同位素比值 黑河流域 上游 组成 证据 降水量
原文传递
Variation of alpine lakes from 1986 to 2019 in the Headwater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Tibetan Plateau using Google Earth Engine 被引量:7
3
作者 LUO Dong-Liang JIN Hui-Jun +4 位作者 DU He-Qiang LI Chao MA Qiang DUAN Shui-Qiang LI Guo-Shuai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11-21,共11页
To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s in surface water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and permafrost in the Headwater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HAYR),we studied the dynamics of alpine lakes larger than... To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s in surface water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and permafrost in the Headwater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HAYR),we studied the dynamics of alpine lakes larger than 0.01 km^2 during 1986-2019 using Google Earth Engine(GEE)platform.The surface areas of water bodies in the HAYR were processed using mass remote sensing images consisting of Landsat TM/ETM-H/OLI,Sentinel-2A,and MODIS based on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water indices under GEE.Besides,the lake ice phenology of the Sister Lakes(the Gyaring Lake and the Ngoring Lake)was derived by threshold segmenting of water/ice area ratio.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hange of surface are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decreasing during 1986-2004,increasing during 2004-2012,decreasing again during 2012-2017,and increasing again during 2017-2019.Correspondingly,the number of small lakes decreased(-26.5 per year),increased(139.5 per year),again decreased(-109.0 per year),and again increased(433.0 per year).Eight lakes larger than 1 km^2 disappeared in 2004 but restored afterward.The overall trends in the area of small lakes(0.01-1 km^2),large lakes(>1 km^2),and all lakes during 1986-2019 were 0.4,3.1,and 3.4 km^2 per year,respectively.Although the onsets of freezing,freeze-up,breaking and the break-up of the Sister Lakes varied from year to year,there is no obvious trend regarding the lake ice phenology.Tendencies of lake variations in the HAYR are primarily related to the increased net precipitation and the declined aridity,follow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hydropower station around the outlet of the Ngoring Lake,as well as permafrost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dwater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Lake surface area Lake ice phenology Climate change Google Earth Engine Permafrost degradation
原文传递
黑河源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研究
4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5 位作者 刘英 赵青林 曹生奎 袁杰 汉光昭 张富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9-1470,共12页
本研究以黑河源区为研究区,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该区域3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粒径分形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砂粒含量最大(38.83%),灌木林地次之(26.11%),乔木林地砂粒含量最低(22.76%),土壤单重分形维... 本研究以黑河源区为研究区,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该区域3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粒径分形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砂粒含量最大(38.83%),灌木林地次之(26.11%),乔木林地砂粒含量最低(22.76%),土壤单重分形维数(Single fractal dimension,D)大小表现为草地(2.60)<灌木林地(2.64)<乔木林地(2.65);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粒径均呈非均匀性分布,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相比,草地的土壤粒径分布非均匀性最高;D与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容量维(D 0),信息维(D 1),关联维(D 2)与土壤各粒级含量的关系与D相反。此外,地形、植被盖度和土壤理化因子对3种植被类型土壤分形维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综上,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差异明显,分形维数主要受土壤粒径影响,其它因子通过影响土壤颗粒组成从而对分形维数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黑河源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源区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植被类型
下载PDF
基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的黑河源区高寒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孙玮婕 乔斌 +2 位作者 于红妍 赵彤 陈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1-313,共13页
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典型高寒河源湿地,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是衡量高寒湿地当前及未来发展状态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引入景观生态脆弱性指数,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恢复力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4个方面构建高寒湿地生... 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典型高寒河源湿地,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是衡量高寒湿地当前及未来发展状态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引入景观生态脆弱性指数,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恢复力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4个方面构建高寒湿地生态健康综合评价体系,定量评估2014—2021年黑河源区生态健康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是黑河源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高、中和低覆盖度草地呈镶嵌式分布;其次是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西北部。(2)黑河源区以低脆弱区和较低脆弱区面积为主,整体景观生态脆弱性较低。(3)黑河源区以健康和中等健康为主,整体生态环境健康水平较高。综合来看,黑河源区2014—2021年生态系统较为健康,今后黑河源区应该以生态功能为主,兼顾牧业生产,保证生态系统朝着“生态和谐”的健康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景观指数 生态健康 土地利用 VOR模型 黑河源区
下载PDF
黑河中游耕地变化与节水灌溉对地表耗水与地下水的影响
6
作者 张震域 唐娜 +2 位作者 吴彦昭 董国涛 赵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09,共6页
为探究黑河中游耕地面积变化与节水灌溉影响下地表水耗水及地下水动态演变特征,基于1985—2022年黑河莺落峡、正义峡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月数据和中游地区49眼地下水观测井埋深月数据,结合对节水灌溉的实地调研结果,利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分... 为探究黑河中游耕地面积变化与节水灌溉影响下地表水耗水及地下水动态演变特征,基于1985—2022年黑河莺落峡、正义峡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月数据和中游地区49眼地下水观测井埋深月数据,结合对节水灌溉的实地调研结果,利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地表水耗水和地下水埋深对耕地面积变化与节水灌溉的响应。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变化、节水灌溉和水量统一调度多重影响下,黑河中游地表水耗水量略有下降;黑河中游地下水埋深总体呈增大趋势,扩耕较大的大满灌区东南部与东北部及友联灌区中部地下水埋深明显增大;不同灌溉方式对地下水埋深也有较大影响,河灌区地下水埋深随地表水入渗补给量变化,井灌区和混灌区地下水埋深随地下水开采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耗水 地下水埋深 耕地面积变化 节水灌溉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化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自然驱动因素分析
7
作者 赵玉红 兰天 +5 位作者 雷军 郭彩霞 赵明 王艺林 武龙庆 兰晓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8期110-114,118,共6页
对2019—2023年黑河中游4个类型荒漠区样地植被生长状况和监测区气温、空气湿度、蒸发量、土壤含水率等自然因子进行监测,分析监测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自然驱动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降水量大、空气湿度大、蒸发量小、风速低的年份... 对2019—2023年黑河中游4个类型荒漠区样地植被生长状况和监测区气温、空气湿度、蒸发量、土壤含水率等自然因子进行监测,分析监测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自然驱动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降水量大、空气湿度大、蒸发量小、风速低的年份和月份,植被状况相对较好,盖度、高度、密度和生物量都比较高;相反,降水量小、空气湿度小、蒸发量大、风速高的年份和月份,植被状况相对较差。从年际变化趋势看,各样地植被变化规律很不稳定,总体来说由于降水、气温、空气湿度等关键气象因子数据的不稳定性,植被变化规律也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从月际数据分析,各样地均表现出5月、6月、7月、8月和9月盖度、生物量、高度较大的特性。4个样地之间植被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说明气象因子对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植被的影响是不同的。单从2023年数据看,4个样地植被状况和往年纵向相比有明显长势变弱的趋势,2023年出现持续高温、少雨现象,植被生长量下降,一些植物受高温、干旱影响而死亡,造成植被盖度降低。5年监测数据显示,土壤含水率不论年际还是月际数据变化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只随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而变化;土壤含水率明显降低的年份和月份,植被生长也相应缓慢,植被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类数据均表明,样地2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其他3个样地,说明盐碱区(沼泽草地)土地的持水能力要好于其他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动态变化 自然驱动因素 定位监测 黑河中游 荒漠化地区 甘肃张掖
下载PDF
黑河源区高山草甸的冻土及水文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陈仁升 康尔泗 +9 位作者 吉喜斌 阳勇 张智慧 卿文武 白生云 王连东 孔庆柱 雷有宏 裴宗喜 王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7-396,共10页
介绍了黑河源区野牛沟流域在试验点尺度和山坡尺度上所开展的冻土水文过程初步结果.冻土水文观测场建于最大冻结深度约为3.0 m的季节冻土区,近50 a来,该区降水量变化不大,器测蒸发量(20)和风速呈明显的降低趋势,而气温和地表温度则分... 介绍了黑河源区野牛沟流域在试验点尺度和山坡尺度上所开展的冻土水文过程初步结果.冻土水文观测场建于最大冻结深度约为3.0 m的季节冻土区,近50 a来,该区降水量变化不大,器测蒸发量(20)和风速呈明显的降低趋势,而气温和地表温度则分别上升约1.0℃和1.7℃.研究区季节冻土冻结上限和下限深度均与地表温度呈二次多项式关系,这表明地表温度与冻结或融化区地温变化之间有一个滞后过程.在地表融化季节,季节冻土存在两层现象.当融化深度接近最大冻结深度时,存在向上和向下的双向融化现象,但自下而上融化速率较慢.2005年9月—2006年9月,具有较高代表性的3个山坡径流场均没有观测到产流量,结合蒸散发观测和野外调查,发现夏季高山草甸具有明显的地表径流拦蓄和水源涵养作用.COUP模型能够较好的连续演算试验场生长季节高山草甸-季节冻土-大气-维水热传输和耦合过程,但因其土壤完全冻结临界温度阀值设置偏高,影响了非生长季节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和季节冻土 水文过程 高山草甸 黑河源区
下载PDF
近15年来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变化 被引量:136
9
作者 王根绪 丁永建 +1 位作者 王建 刘时银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基于长江黄河源区土地生态分类,利用1986年与2000年两期TM遥感数据的对比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从分布面积变化和类型转移趋向与幅度两方面,分析了江河源区近15年来土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演变格局,... 基于长江黄河源区土地生态分类,利用1986年与2000年两期TM遥感数据的对比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从分布面积变化和类型转移趋向与幅度两方面,分析了江河源区近15年来土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演变格局,结果表明:高寒草地退化显著,较高覆盖度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面积减少了15.82% 和5.15%,高寒沼泽草甸分布面积锐减了24.36%;湖泊水域萎缩了7.5%,以长江源区内流湖泊为主;土地荒漠化发展十分强烈,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展了17.11%,其中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年平均扩展率达到1.83%。高寒草原草地的覆盖度下降与荒漠化、高寒草甸草地的覆盖度下降与草原化以及沼泽草甸草地的疏干旱化是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向,并由此改变了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使该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 土地生态 遥感 空间分布 长江 黄河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黑河山区流域水资源的变化 被引量:60
10
作者 蓝永超 丁永建 +2 位作者 刘进琪 康尔泗 魏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63-868,共6页
利用有关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对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祁连山区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化特征、成因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各种假定气候情景下黑河山区径流变化的计算模式。分析及计算结果表明:黑河山区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暖... 利用有关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对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祁连山区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化特征、成因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各种假定气候情景下黑河山区径流变化的计算模式。分析及计算结果表明:黑河山区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十分明显,但受其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水资源的变化又有着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总体上,山区的气温和降水随全球增温均呈上升和增加的趋势,且气温上升的幅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山区径流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随着气温升高而逐渐减小,除非遭遇到比较极端的气候情景,如气温升幅与降水减幅同时出现较大值的“暖—干”气候组合或气温降幅与降水增幅的同时出现较大值的“冷—湿”气候组合等。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十年里黑河山区水资源量虽随着降水、气温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变化相对稳定,其幅度基本在目前出山径流量的±10%左右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山区流域 全球气候变暖 水资源
下载PDF
长江黄河源区覆被变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李元寿 王根绪 +2 位作者 王一博 王军德 贾晓红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6-623,共8页
在长江和黄河源区的左冒西孔曲和纳通河、垮热洼尔玛河流域的不同植被覆盖下建立了天然径流观测场,利用观测天然降水和人工模拟降水,初步研究了江河源区不同植被覆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的3个小流域内,在... 在长江和黄河源区的左冒西孔曲和纳通河、垮热洼尔玛河流域的不同植被覆盖下建立了天然径流观测场,利用观测天然降水和人工模拟降水,初步研究了江河源区不同植被覆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的3个小流域内,在典型高寒草甸草地30°坡面上,退化较为严重的30%覆盖度以下的场地内,地表径流产出量明显大于覆盖度较好的95%、92%和68%场地,同时产沙量显著高于这3个场地,其平均单次降水形成的泥沙量是这三种盖度的2.4倍,由此造成地表侵蚀量平均为这3种盖度的3.10倍。通过对几次典型的降水形态的分析,在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地的坡面上,不但降水量影响着产流产沙量,降水形态也影响着产流产沙量,降雨仍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降水形态,在降水量相同的条件下,降雪可比降雨和雨加雪增加产流量2.1.3.5倍,可比降雨减少泥沙侵蚀45.4%.80.3%。人工模拟结果表明:对于覆盖度为5%和30%的强度退化草地,次降水量在3.5mm时,就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径流和产沙效应,当次降雨量达到7mm,降雨持续时间15min,5m^2场地内就会形成1400mL以上的径流量;在地表土壤含水量(FDR测0—5cm平均含水量为36.7%)较高的情况下,次降雨量达4min,降雨强度超过0.4mm/min,在5m^2场地内历时5min就能形成1060mL的地表径流,每100mL径流中含泥沙高达1.6g。这一试验结果在长江黄河源区3个不同的河源小流域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植被覆盖 产流 产沙 长江黄河源区
下载PDF
黑河高山草甸冻土带水热传输过程 被引量:34
12
作者 阳勇 陈仁升 +3 位作者 吉喜斌 卿文武 刘俊峰 韩春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35,共6页
以黑河源区高山草甸冻土带的基本气象参数、植被参数和土壤水热性质参数为输入条件,利用CoupModel模型计算了试验点两个完整年度日尺度上的各种基本水热状况,计算结果较符合实测值(7层地温和土壤液态含水量平均R2分别为0.95和0.83)。利... 以黑河源区高山草甸冻土带的基本气象参数、植被参数和土壤水热性质参数为输入条件,利用CoupModel模型计算了试验点两个完整年度日尺度上的各种基本水热状况,计算结果较符合实测值(7层地温和土壤液态含水量平均R2分别为0.95和0.83)。利用模型输出的土壤热通量和土壤水迁移分析了试验点季节性冻土区的水热传输过程:在土壤层开始冻结期,下层土壤液态水向冻结锋面集结,集结期向上的地热通量急剧增加;在冻结期,土壤热传导主要与上下层的土壤温度有关,土壤水迁移基本处于零通量状态;在融化期,在融化锋面未出现液态水分集结现象,融化层土壤水热传输过程迅速改变并与非冻结土壤一致,向下的地热通量急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源区 高山草甸 冻土水文 水热传输 CoupModel模型 全球变暖
下载PDF
长江源沱沱河区45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国胜 时兴合 +2 位作者 李栋梁 汪青春 戴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8-685,共8页
利用1959-2003年长江源区沱沱河气象站气温、降水、积雪等地面观测资料, 对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区域45 a来夏季增温比较明显. 20世纪9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比最冷的80(或60)... 利用1959-2003年长江源区沱沱河气象站气温、降水、积雪等地面观测资料, 对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区域45 a来夏季增温比较明显. 20世纪9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比最冷的80(或60)年代偏高0.6~1.2 ℃; 降水量(含积雪量)冬季呈增加的趋势, 夏季呈减少的趋势, 秋、春季降水量增加而积雪量减少; 年大风日数80-90年代较60-70年代偏多. 80年代是夏季温度升高、降水减少、大风日数增多的暖干气候背景, 90年代以来继续加剧, 并逐步扩展到春、秋季节, 使得该区域的草场退化、冰川和冻土消融加快、湿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气候变化 沱沱河地区
下载PDF
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不同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王彦龙 马玉寿 +5 位作者 施建军 董全民 吴海艳 盛利 杨时海 李世雄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给黄河源区原生草地植被的科学管理及退化草地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对青海省玛沁县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沼泽化草甸,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灌丛草甸及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比... 为了给黄河源区原生草地植被的科学管理及退化草地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对青海省玛沁县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沼泽化草甸,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灌丛草甸及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为山生柳灌丛草甸>小嵩草草甸>藏嵩草沼泽化草甸。各群落生物量差异明显,地上、地下总生物量均为藏嵩草沼泽化草甸>山生柳灌丛草甸>小嵩草草甸(P<0.05)。藏嵩草沼泽化草甸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小嵩草草甸和山生柳灌丛草甸各土壤层养分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pH值呈上升趋势,而藏嵩草沼泽化草甸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即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层养分含量呈上升趋势,pH值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高寒草甸 植被类型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黄河源区水环境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地质效应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森琦 王永贵 +4 位作者 朱桦 曹文炳 石维栋 黄勇 李永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1-14,共4页
为揭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地质原因,本文依据野外调查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水环境变异是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为次要原因。提出的"控制水文网下蚀,提高侵蚀基准面,遏制冻结层上水水位下降,恢复湿地... 为揭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地质原因,本文依据野外调查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水环境变异是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为次要原因。提出的"控制水文网下蚀,提高侵蚀基准面,遏制冻结层上水水位下降,恢复湿地、植被"的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及保护措施具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水环境变化 生态环境地质效应 人类活动 湿地 保护措施 治理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径流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68
16
作者 贾仰文 高辉 +1 位作者 牛存稳 仇亚琴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2-58,共7页
本文应用WEP-L模型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变化对黄河源区年、月径流过程的影响。采用唐乃亥水文站1956~2000年的径流观测系列,对WEP-L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在模型验证效果较好的墓础上,设定了气温和降水变化的8个情景方案(对历史观测气... 本文应用WEP-L模型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变化对黄河源区年、月径流过程的影响。采用唐乃亥水文站1956~2000年的径流观测系列,对WEP-L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在模型验证效果较好的墓础上,设定了气温和降水变化的8个情景方案(对历史观测气象数据资料假定气温变化±1、±2℃,降水量变化±10%、±20%),进行了模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年径流量和年内各月径流量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情况不同。气温增高会引起年径流量减少,每年5~10月径流由于蒸发增大而有较明显的减少,但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径流受积雪融雪及冻土入渗能力变化影响会有增加。降水量的增加(减少)直接造成径流量不同程度的增加(减少),径流增减幅度大于降水增减幅,月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可分成丰水季节、枯水季节及过渡季节三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 分布式模型 WEP-L 冻土 黄河源区
下载PDF
施肥梯度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功能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3
17
作者 王长庭 王根绪 +1 位作者 刘伟 王启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103-3113,共11页
在三江源区研究了不同施肥梯度对高寒矮嵩草草甸群落结构、功能;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以揭示矮嵩草草甸群落特征;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施肥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不同功... 在三江源区研究了不同施肥梯度对高寒矮嵩草草甸群落结构、功能;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以揭示矮嵩草草甸群落特征;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施肥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不同功能群的盖度响应各异,其中禾本科植物的响应较大,而豆科和杂类草植物盖度明显降低,莎草科盖度变化不明显;施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如施氮40 g/m2时,各功能群植物的盖度逐渐降低。生物量随施肥梯度呈单峰曲线变化,不施肥时生物量最低,施肥20 g/m2或32 g/m2时生物量最高。2)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在施肥量为20 g/m2或32 g/m2时较高,施肥量增加到40 g/m2时土壤资源逐渐降低。3)不同施肥梯度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0—10 cm土层明显较高,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分布在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施肥20 g/m2或32 g/m2时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4)30 g/m2施肥量可作为高寒草甸最佳施氮水平。施肥梯度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高施肥量(≥40 g/m2)视为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高寒草甸 施肥梯度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黄河源区水环境变化及黄河出现冬季断流的原因 被引量:17
18
作者 万力 曹文炳 +3 位作者 周训 胡伏生 李志明 许伟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21-526,共6页
自1954年有水文观测资料以来,黄河曾在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水文站发生过3次断流。本文在分析黄河源区水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鄂陵湖、扎陵湖的环湖融区调节能力低,当遇到连续干旱、冬季其调节水量不足以维系黄河径流时便会... 自1954年有水文观测资料以来,黄河曾在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水文站发生过3次断流。本文在分析黄河源区水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鄂陵湖、扎陵湖的环湖融区调节能力低,当遇到连续干旱、冬季其调节水量不足以维系黄河径流时便会发生断流,这是断流的主因。湖水位降低、开采沙金、过度放牧等自然和人为因素也会对黄河发生断流产生影响。鄂陵湖口附近黄河上修建的水电站开始蓄水,提高了两湖及环湖融区的调节能力,今后黄河冬季出现断流的可能性将大为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黄河断流 黄河源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叶尔羌河源流区近50年来年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5
19
作者 鲁凤 徐建华 +2 位作者 陈亚宁 李卫红 张利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2-158,共7页
基于新疆卡群水文站和塔什库尔干气象站1959~2005年的观测资料,运用小波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多时间尺度研究叶尔羌河源流区近50年来年径流的非线性变化趋势,以及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年径流、气温和降水... 基于新疆卡群水文站和塔什库尔干气象站1959~2005年的观测资料,运用小波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多时间尺度研究叶尔羌河源流区近50年来年径流的非线性变化趋势,以及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年径流、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变化周期几乎一致,年径流和年降水量都存在24年的主要变化周期,而年平均气温则是23年。2)年径流量表现出具有时间尺度依赖性的非线性变化趋势,与区域气候变化密切相关。3)年径流变化是区域气候变化响应的结果,从8(2^3)年、4(2^2)年和2(2^1)年时间尺度上来看,年径流量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尔羌河源流区 径流 气候变化 非线性趋势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唐古拉山发源的河水主要元素与锶同位素来源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20
作者 赵继昌 李文鹏 +6 位作者 彭建华 刘丛强 B.Dupre J.Gaillardet 胡景山 尹周莹 耿冬青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1-599,共9页
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的河流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流域面积大、径流距离长以及流量大等特点,与喜马拉雅山地区河流共同组成全球河源区最高的水流系统。它们的物理与化学侵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大陆的侵蚀作用所发生... 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的河流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流域面积大、径流距离长以及流量大等特点,与喜马拉雅山地区河流共同组成全球河源区最高的水流系统。它们的物理与化学侵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大陆的侵蚀作用所发生的变化,即大陆与海洋的物质运移和平衡。发源于唐古拉山北坡的长江源头主要支流楚玛尔河与沱沱河的物理化学特点是溶解的化学成分含量较高,一般为10.66~410.81mmol/L,主要阳离子为Na+、Ca2+和Mg2+,占阳离子总量的97%以上。Ca2+/Na+、Mg2+/Na+、K+/Na+的比值较低,87Sr/86Sr值为(0.708954±0.000020)~(0.711860±0.000011),表明唐古拉山北坡的河水成分以蒸发岩类溶解为主。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坡的怒江源头以及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等的主要阳离子为Ca2+、Mg2+、Na+,占阳离子总量的97%以上。Ca2+/Na+、Mg2+/Na+、K+/Na+的比值较高,87Sr/86Sr值为(0.705534±0.000016)~(0.722856±0.000014),表现为以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溶解为主。长江河源区河水中主要化学成分来自蒸发岩,其中Na+和Cl-在河流水化学成分中占比例最大,经计算,唐古拉山北坡长江源头地区的物理侵蚀率为77kg/(km.2a),蒸发岩的化学侵蚀率为49~72.7t/(km.2a),碳酸盐岩的化学侵蚀率为15~20t/(km.2a),硅酸盐岩的化学侵蚀率为2~5t/(km.2a);南坡物理侵蚀率为34kg/(km.2a),碳酸盐岩的化学侵蚀率为25~30t/(km.2a),硅酸盐岩的化学侵蚀率为7~10t/(km.2a)。这些特征反映出北坡高寒干旱环境下河流蒸发岩的化学侵蚀作用较强,南坡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化学侵蚀作用大于北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发源地 河水 侵蚀作用 主要元素 SR同位素 唐古拉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