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古蒙古语特殊词汇汉字音写分析
1
作者 吉日嘎拉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7期42-44,共3页
《蒙古秘史》维吾尔蒙古语原文已丢失,目前的研究主要依据明代汉字音写版本。一些中古蒙古语现已不用,有的意义有所变化,所以对汉字音写的《蒙古秘史》中古蒙古语复原时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或不当之处。本文参考《蒙古秘史》中蒙古语汉音特... 《蒙古秘史》维吾尔蒙古语原文已丢失,目前的研究主要依据明代汉字音写版本。一些中古蒙古语现已不用,有的意义有所变化,所以对汉字音写的《蒙古秘史》中古蒙古语复原时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或不当之处。本文参考《蒙古秘史》中蒙古语汉音特点,挑选了其中特殊汉音词汇“答闌”“脫中豁斡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与“七十锅里煮”之解释不同的看法,认为该词表示的是地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秘史》 中古蒙古语 汉字音译
下载PDF
章太炎的国学概念及其品格与精神 被引量:6
2
作者 孟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7-153,164,共7页
长期以来,语言文字学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些主流论断对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出现了误读或误解。太炎先生的国学包括国学、国粹、国故三个重要概念,语言文字学是其基础,思想史是其核心。通过对其国学概念原旨的阐释,对其学术思... 长期以来,语言文字学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些主流论断对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系出现了误读或误解。太炎先生的国学包括国学、国粹、国故三个重要概念,语言文字学是其基础,思想史是其核心。通过对其国学概念原旨的阐释,对其学术思想和国学实践的追根溯源可知,太炎先生的国学研究具有高度的实践品格与自觉的现代精神,他的国学研究以民族独立思想为核心,国学实践与他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密切相关;在弘扬国学的同时,他对国学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现代反思,积极探索国学的现代形式。当然,他在推广国学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教训。太炎先生的国学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国学 语言文字 小学 国学研究
下载PDF
俗字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姚永铭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4-88,共5页
《汉语俗字丛考》纠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两书达三千余条,成绩斐然。不过,本书也偶有小疏。我们以为,在考定正字方面,存在着本字失考、误考以及缺乏必要的分析等问题;在证据方面,由于证据不足,或者结论令人生疑,或者疑所不当... 《汉语俗字丛考》纠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两书达三千余条,成绩斐然。不过,本书也偶有小疏。我们以为,在考定正字方面,存在着本字失考、误考以及缺乏必要的分析等问题;在证据方面,由于证据不足,或者结论令人生疑,或者疑所不当疑,甚至导致误说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俗字丛考》 正字 汉语 文字学
下载PDF
试论语音史研究框架的转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晓南 《长江学术》 CSSCI 2023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形成于20世纪初的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框架,是一种以通语语音发展为主的单线模式的研究框架。经过百余年的研究,随着历史方音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原框架因忽略方音研究造成的对文献中复杂语音现象的描写与解释的困难逾益突出,一种兼顾时... 形成于20世纪初的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框架,是一种以通语语音发展为主的单线模式的研究框架。经过百余年的研究,随着历史方音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原框架因忽略方音研究造成的对文献中复杂语音现象的描写与解释的困难逾益突出,一种兼顾时空维度的新的研究框架正在形成,以通语语音史为主、历史方音为辅的语音史研究框架的转型正在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音史 时代音系 通语语音史 历史方音 研究框架
下载PDF
《说文解字》与北朝字书《字统》收字释义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虎 牛天志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1-117,共7页
北朝字书《字统》虽已亡佚,但从各传世文献的引用中仍可辑得逾百条佚文。《字统》于收字释义上对《说文》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将相关条目加以比较,可直观反映出二者的异同,并可管窥上古汉语至中古汉语文字与词义的发展变化。收字方面,《... 北朝字书《字统》虽已亡佚,但从各传世文献的引用中仍可辑得逾百条佚文。《字统》于收字释义上对《说文》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将相关条目加以比较,可直观反映出二者的异同,并可管窥上古汉语至中古汉语文字与词义的发展变化。收字方面,《字统》的收字总量超过《说文》,不仅补充了一定数量的《说文》失收字,还收录了相关的异体字和东汉后产生的新字。释义方面,《字统》一方面沿袭《说文》的训释,另一方面也颇有创见,对汉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亦有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字统》 文字 词汇 汉语史
下载PDF
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
6
作者 苏培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6-52,共7页
中国语文现代化就是中国在现代化时期的语文建设 ,核心是现代化时期的语文改革。中国语文现代化兴起于 1 9世纪末 ,延续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语文改革改变了中国语文的落后面貌 ,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为中国社会的进... 中国语文现代化就是中国在现代化时期的语文建设 ,核心是现代化时期的语文改革。中国语文现代化兴起于 1 9世纪末 ,延续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语文改革改变了中国语文的落后面貌 ,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展望 2 1世纪的中国语文现代化 ,主要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普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2 .发展言文一致的现代白话文。 3 .推行现代汉字的“四定”,实现汉字的简易化。 4.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 5 .提高英语的水平。 6.促进语文教育的现代化。 7.促进语文技术的现代化。中国的语文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受到保守势力和复古思潮的阻挠 ,但是它们最终都不能改变中国语文的前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文现代化 普通话 现代白话文 汉字 四定 汉语拼音 语文教育 现代化
下载PDF
从方块白文自造字看白族的语言与民族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青 《昆明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87-92,共6页
关于白族语言与民族的研究一向争讼纷纭,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文字的研究未能与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紧密结合,互为佐证。方块白文自造字多为合体字,从语言角度大致可分为"口"旁字与普通自造字,它们... 关于白族语言与民族的研究一向争讼纷纭,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文字的研究未能与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紧密结合,互为佐证。方块白文自造字多为合体字,从语言角度大致可分为"口"旁字与普通自造字,它们分别牵动着白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与历史的联系,揭示了白族共同体族群成分的复杂性和语言的多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族语言 方块白文 自造字 古代汉语 藏缅语 白族历史
下载PDF
《诗》“深则厉,浅则揭”解诂
8
作者 周文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6-132,共7页
从语言、文字、文化与桥梁发展史多角度考察 ,指出 :“厉 (、 )”是水中安置的石蹬 ,便于人们履石渡水 ;“揭”指高举着衣服渡水。从桥梁发展史来看 ,履石渡水的“厉”是“桥”的前身。“深则厉 ,浅则揭”是指遇水深处 ,本当揭衣而... 从语言、文字、文化与桥梁发展史多角度考察 ,指出 :“厉 (、 )”是水中安置的石蹬 ,便于人们履石渡水 ;“揭”指高举着衣服渡水。从桥梁发展史来看 ,履石渡水的“厉”是“桥”的前身。“深则厉 ,浅则揭”是指遇水深处 ,本当揭衣而渡 ,却立石于水中 ,履石跨水 ;遇水浅处 ,本该履石渡水 ,却脱下衣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厉'字 '揭'字 '深则厉、浅则揭' 社会文化背景 桥梁发展史 《诗经》 训诂
下载PDF
汉字不便使用的领域管见
9
作者 高艳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9-83,共5页
文章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叹词、拟声词、外来词和联绵词专用字进行了统计分析。这四种词的记写是汉字不便使用的领域之一,在文本中可用汉语拼音来代替或注音。
关键词 语言文字法 汉语拼音方案 汉字
下载PDF
明代来华欧洲传教士所记汉语官话——非明代汉语官话“南京标准音说”
10
作者 张玉来 尹瑀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108-127,F0003,共21页
已有的研究表明,汉民族共同语从其萌芽状态就扎根中原汉语,长期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方言为基础,以丰镐汴洛地区的方言为主要权威方言(非标准音)。但在二十世纪后期,有学者针对明代共同语(官话)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明代汉语共同语以南... 已有的研究表明,汉民族共同语从其萌芽状态就扎根中原汉语,长期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方言为基础,以丰镐汴洛地区的方言为主要权威方言(非标准音)。但在二十世纪后期,有学者针对明代共同语(官话)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明代汉语共同语以南京话为标准音。这一看法的基本依据是明末来华欧洲传教士所记汉语官话文献。而分析这些传教士的文献并将其和相关文献比较,可以发现,"明代官话以南京话为标准音"的看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既跟明代大多数文献所记的史实相违背,也不符合汉语共同语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史 共同语 明代 传教士 音系 基础方言
下载PDF
韩国汉文教育用基础汉字与国际汉语教学常用汉字比较研究
11
作者 解植永 朴炯春 《海外华文教育》 2016年第6期837-844,共8页
本文比较韩国《汉文教育用基础汉字1800字》与国际汉语教学《常用汉字表》,考察韩国汉文教育用汉字对汉语汉字学习所起作用。研究发现《汉文教育用基础汉字1800字》中90%的汉字出现在《常用汉字表》中,有汉文教育汉字基础的韩国人学习... 本文比较韩国《汉文教育用基础汉字1800字》与国际汉语教学《常用汉字表》,考察韩国汉文教育用汉字对汉语汉字学习所起作用。研究发现《汉文教育用基础汉字1800字》中90%的汉字出现在《常用汉字表》中,有汉文教育汉字基础的韩国人学习汉语汉字具备有利条件,不过两字表汉字在字形方面存在繁简字、异体字、新旧字的差异,在字义方面也存有古今、中外的差别,需要学习者重视,避免先期汉文教育汉字的学习给汉语汉字学习带来负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文教育用基础汉字 国际汉语教学 常用汉字表 字形 字义
下载PDF
论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共同体 被引量:17
12
作者 周庆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49,共17页
文章旨在描述解释古代中国通用汉字共同体、近现代通用语言共同体的形成及演进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论述国家通用语言共同体的内涵、结构和外延。国家通用语言共同体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公民在国家倡导、推行和普及普通话... 文章旨在描述解释古代中国通用汉字共同体、近现代通用语言共同体的形成及演进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论述国家通用语言共同体的内涵、结构和外延。国家通用语言共同体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公民在国家倡导、推行和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社会综合体。它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5个组成部分:党政机关共同体、学校共同体、广播电视共同体、公共服务行业共同体、农村和民族地区共同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通用语言 通用汉字 共同体
下载PDF
我们应当给外国人教些什么——小议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内容设置误区兼与陈昌来先生商榷
13
作者 邱唐 《科教文汇》 2013年第19期5-6,9,共3页
我国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不应过分强调拼音教学,而应该坚持"字本位"理论,先教授学生识读汉字,再将拼音作为一种学习辅助工具讲授;应重视中国文化常识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摒除厚今薄古之风,去... 我国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不应过分强调拼音教学,而应该坚持"字本位"理论,先教授学生识读汉字,再将拼音作为一种学习辅助工具讲授;应重视中国文化常识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摒除厚今薄古之风,去除当下不合理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设置,增加"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等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拼音教学 字本位 中国文化常识 中国近现代史
下载PDF
浅谈韩国语汉字的发展与汉字教育的重要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亮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6-38,共3页
汉字在韩国语中非常重要,汉字词占总词汇量半数以上,文化传承乃至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汉字。作为韩国语教学工作者,了解汉字在韩国语中发展的同时,更应明确教学中汉字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韩国语 发展 汉字教育 重要性
下载PDF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汉字注音史略
15
作者 褚福侠 《现代语文》 2021年第4期46-50,共5页
汉字注音脱胎于譬况法、读若法和直音法。梵、汉语言的接触,促成了反切注音法的产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明清时期,随着传教士的到来和中西语言的接触,使得汉字的注音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它经历了从利玛窦、金尼阁、马礼逊到威妥玛、邮政... 汉字注音脱胎于譬况法、读若法和直音法。梵、汉语言的接触,促成了反切注音法的产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明清时期,随着传教士的到来和中西语言的接触,使得汉字的注音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它经历了从利玛窦、金尼阁、马礼逊到威妥玛、邮政式拼音,从切音字运动、注音字母到国语罗马字、耶鲁拼音的发展历程。汉字注音的历史见证了汉语的发展传播史,汉字注音的方法也基本上是朝着科学、完善的方向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注音 语言接触 汉语史
下载PDF
互动仪式视域下清鲜外交文书中的敬谦语
16
作者 陈艳平 陈娟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95,共14页
《同文汇考》是朝鲜王朝时期用汉文字撰写的外交文书集,是研究清鲜外交关系与东亚汉文字、汉文化史的重要文献。本研究以《同文汇考》“饬谕”中的敕书(清对鲜)和谢恩表(鲜对清)为语料,从互动仪式视角探讨清鲜外交文书中敬谦语的语用功... 《同文汇考》是朝鲜王朝时期用汉文字撰写的外交文书集,是研究清鲜外交关系与东亚汉文字、汉文化史的重要文献。本研究以《同文汇考》“饬谕”中的敕书(清对鲜)和谢恩表(鲜对清)为语料,从互动仪式视角探讨清鲜外交文书中敬谦语的语用功能及其仪式化互动模式,并分析讨论敬谦语的使用与权利义务的关系内涵。研究发现,敬谦语在清鲜外交文书中可实现指称、恭维、感谢、陈述、祝颂、希冀等多种语用功能;敕书与谢恩表形成的“一(责)问一答(谢)”的仪式模式主要从规约化的体例格式与仪式化的交聘互动两方面得以呈现,其话语实现方式遵守宗主—藩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体现出清朝“天朝上国”“柔远怀来”与朝鲜“事大保国”的政治外交目的。此外,朝贡体系、儒家敬谦思想以及汉字域外传播的影响是造就该仪式秩序的深层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谦语 互动仪式 外交文书 《同文汇考》 域外汉字 东亚汉文化史
原文传递
从高昌国到唐西州——基于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史角度的考察
17
作者 王启涛 《中国语言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72-375,2,共105页
本文从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史的角度,考察了十六国至高昌国、唐西州时期的吐鲁番文献字词使用情况。从十六国至高昌国时期,吐鲁番由于处在南北朝分裂动荡的大背景下,加之远居边地,字词使用极具地方特色,随意生造之俗讹字词满纸。到了唐西... 本文从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史的角度,考察了十六国至高昌国、唐西州时期的吐鲁番文献字词使用情况。从十六国至高昌国时期,吐鲁番由于处在南北朝分裂动荡的大背景下,加之远居边地,字词使用极具地方特色,随意生造之俗讹字词满纸。到了唐西州时期,由于唐帝国对吐鲁番的强有力管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普及,此时的吐鲁番文书在字词使用上明显与中央王朝的语言文字规范趋于一致。文章认为:一部通用语言文字史,就是一部政治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史,当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时候,由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约束力丧失或削弱,各地使用的语言文字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我行我素,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偏离规范化和标准化轨道,方言俗语大行其道,书迹鄙陋专辄造字。一旦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得到推广普及,各地的俗语俗字就得到有效的遏制。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背后,是国家通用文化与国家意志的推广普及,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深入人心。本文在论证过程中,还借鉴了普通语言学理论中“音位”和“音位变体”术语,用“字位”和“字位变体”概念分析了吐鲁番写本文献中纷繁复杂的文字书写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国 唐西州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史
原文传递
利用异文从事汉语史研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5
18
作者 真大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8-162,共15页
文献异文情况复杂,运用起来应特别审慎。利用异文从事汉语史研究应注意分辨异文的性质、真实性、来源这三个问题。出于不同原因形成的异文,其性质也有差异,可以分为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和修辞性异文三类。校勘性异文应运用文献整理... 文献异文情况复杂,运用起来应特别审慎。利用异文从事汉语史研究应注意分辨异文的性质、真实性、来源这三个问题。出于不同原因形成的异文,其性质也有差异,可以分为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和修辞性异文三类。校勘性异文应运用文献整理的方法和原则判别正误,用字性异文应主要运用文字学的理论和方法确定字际关系,修辞性异文应运用语言学(汉语史)的理论和方法探寻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变化关系。利用异文时还必须注意异文项的真实性,从而保证作为论据的有效性。利用修辞性异文进行语言比较,必须确认异文的真实来源,只有建立真正的异文对应关系,才能进行有效的对比,避免无的放矢之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史 异文性质 异文真实性 异文来源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教育的举措及实现路径——以内蒙古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金黑英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第6期14-17,共4页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内蒙古各级政府一直把国家通用语言事业放在重要地位,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举措,建构推进国家通用语言...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内蒙古各级政府一直把国家通用语言事业放在重要地位,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举措,建构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助推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率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五个”认同,为内蒙古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内蒙古
下载PDF
“正名”与中国语言文字学史
20
作者 王启涛 《中国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345-408,2,共65页
“正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最重要的治国纲领之一。本文力图对这一跨学科的理论进行集大成式的考证和阐释,从更新的角度、更广的视角、更大的格局研究和谱写中国语言文字史与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文... “正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最重要的治国纲领之一。本文力图对这一跨学科的理论进行集大成式的考证和阐释,从更新的角度、更广的视角、更大的格局研究和谱写中国语言文字史与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文章分为八个部分:(1)“正名”是“使语言文字正确规范”或“正确规范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它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行为。(2)“正名”是对语言文字的辨正,也就是对语义进行准确辨析和正确理解,科学把握和使用语言文字,准确区分客观事物。“正名”论认为语言文字与概念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原本是任意的,这种关系允许变更,从而产生一词多义和方言民族语,但是这种关系又不能轻易变更和经常变更,这就体现为语言文字的规定性和稳定性。(3)“正名”反对以名乱名、以实乱名、以名乱实。(4)“正名”要求通用语言文字既要继承古语,又要体现今语;既要体现雅言,也要关注方俗语。(5)“正名”即由官方确定和规范通用语言文字,唯有最高统治者——圣王才能胜任此项工作。(6)“正名”是历代中央王朝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维护王朝大一统的前提条件,是王朝推行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论基础。(7)“正名”是数千年来中国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主旋律。中国历史上围绕“正名”,形成了一系列以“正”字打头的正音、正义、正字的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字典辞书。(8)“正名”产生了一系列《百家姓》性质的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童蒙识字课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通用语言文字 中国语言文字史 中国语言文字学史 语史互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