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view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eon Flying Squid(Ommastrephes bartramii) and Oceanographic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被引量:26
1
作者 YU Wei CHEN Xinjun +1 位作者 YI Qian TIAN Siqu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4期739-748,共10页
The neon flying squid (Ommastrephes bartramii) is a short-lived opporttmistic species widely distributed in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water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The life cycle of O. bartramii from planktonic... The neon flying squid (Ommastrephes bartramii) is a short-lived opporttmistic species widely distributed in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water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The life cycle of O. bartramii from planktonic eggs to nektonic adults is closely linked to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The fluctuations in O. bartramii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tend to increase and widen continu- ously due to the heavy influences of ocean-climate events on various spatio-temporal scales. In this study, we reviewed the interac- tion between O. bartramii and oceanography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 Pacific with respect to large-scale climatic-oceanic phenomena including E1 Nifio, La Nifia, Kuroshio, Oyashio and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as well as regional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uch a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sea surface height (SSH), sea surface salinity (SSS), chlorophyll-a (Chl-a) concentration, and plankton density.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O. bartramii is mediated mainly by meso- and large-scale climatic-oceanic events (e.g., Kuroshio and Oyashio Currents) rather than other lo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e.g., SST and Chl-a concentration), because all of the oceanographic influences are imposed on the context of large-scale climate changes (e.g., PDO). An unstructured-grid 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coupled with an individual-based model is proposed to simulate relevant physical-biological oceano- graphic processes for identifying ocean-climate influence and predicting O. bartramii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in the North Pacific.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be focused on improving the knowledge about early life history of O. bartramii and evaluating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marin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two separate passive drifting life stages of O. bartramii including free-floating eggs and planktonic paralarv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mastrephes bartramii oceanographic influence early life history physical-biological model North Pacific Ocean
下载PDF
Plate convergence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 被引量:9
2
作者 SUN Weidong ZHANG Lipeng +3 位作者 LIAO Renqiang SUN Saijun LI Congying LIU H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008-1017,共10页
The Indo-Pacific convergence region is the best target to solve the teo remaining challenges of the plate tectonics theory,i.e.,subduction initiation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plate tectonics.Recent studies proposed th... The Indo-Pacific convergence region is the best target to solve the teo remaining challenges of the plate tectonics theory,i.e.,subduction initiation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plate tectonics.Recent studies proposed that the Izu-Bonin subduction initiation belongs to spontaneous initiation,which implies that it started from extension,followed by low angle subduction.Numerical geodynamic modeling suggests that the initiation of plate subduction likely occurred along a transform fault,which put the young spreading ridge in direct contact with old oceanic crust.This,however,does not explain the simultaneous subduction initiation in the west Pacific region in the Cenozoic.Namely,the subduction initiations in the Izu-BoninMariana,the Aleutian,and the Tonga-Kermadec trenches are associated with oceanic crusts of different ages,yet they occurred at roughly the same time,suggesting that they were all triggered by a maj or change in the Pacific plate.Moreover,low angle subduction induces compression rather than extension,which requires external compression forces.Given that the famous Hawaiian-Emperor bending occurred roughl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onset of westward subductions in the west Pacific,we propose that these Cenozoic subductions were initiated by the steering of the Pacific plate,which are classified as induced initiation.Induced subduction initiation usually occurs in young ocean basins,forming single-track subduction.The closure s of Neo-Tethys Oceans were likely triggered by plume s in the south,forming northward subductions.Interestingly,the Indian plate kept on moving northward more than 50 Ma after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continents and the break-off of the subducted oceanic slab attached to it.This strongly suggests that slab pull is not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plate tectonics,whereas slab sliding 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 tectonics subduction initiation drifting history Pacific plate Indian plate slab sliding
下载PDF
Preliminary age-based lif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gtooth tuna,Gymnosarda unicolor(Ruppell,1838),in the southwest Pacific Ocean
3
作者 David J.Welch Adam K.Smith +2 位作者 Kyne Krusic-Golub Sandra Erdmann Stephen J.Newman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CSCD 2023年第3期323-331,共9页
Dogtooth tuna,Gymnosarda unicolor were sampled off the east coast of Australia(southwest Pacific Ocean)from 2007 to 2012.Ages were determined by examining thin transverse sections of their sagittal otoliths and were b... Dogtooth tuna,Gymnosarda unicolor were sampled off the east coast of Australia(southwest Pacific Ocean)from 2007 to 2012.Ages were determined by examining thin transverse sections of their sagittal otoliths and were based on counts of alternating opaque and translucent zones(annual growth increments).Growth was rapid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after which growth in length was much reduced.Parameters of the constrained von Bertalanffy growth function(fork length-at-age)were L∞=1164.77(mm,FL)and K=0.44 year^(-1).Preliminary estimates of longevity indicate a maximum observed age of at least 20 years.There was a high degree of variation in the observed length and age of sexual maturity for G.unicolor.Despite this variation,the size at 50%maturity for female G.unicolor estimated in this study was 713 mm FL(<2 years of age).The diet of G.unicolor is very broad and covers a range of fish species.The lif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G.unicolor overall,indicate that this species may be somewhat resilient to fishing.However,reports of localised depletions,in association with heavy targeting by sports fishers,low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s and patchy recruitment indicate that this species is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overfis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oliths Age Life history Pacific ocean DIET Fisheries management
原文传递
东北中生代增生杂岩及对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俯冲历史的制约 被引量:36
4
作者 周建波 蒲先刚 +3 位作者 侯贺晟 韩伟 曹嘉麟 李功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845-2856,共12页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主要由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和那丹哈达增生杂岩(或那丹哈达地体)组成。它们将为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大洋板块地层(OPS)层序重建,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主要由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和那丹哈达增生杂岩(或那丹哈达地体)组成。它们将为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大洋板块地层(OPS)层序重建,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吉林-黑龙江高压带分布在佳木斯-兴凯与松辽地块之间的具有高压变质带性质的缝合带,新的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为210~180Ma,表明晚三叠-早侏罗世为南北向古亚洲洋关闭和西向俯冲增生开始的关键时期。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则发育在佳木斯-兴凯地块东侧,并具体分为西部的跃进山杂岩和东部的饶河杂岩。新近发表的数据显示,跃进山杂岩就位时代为210~180Ma,这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的吉黑高压带形成时代相似。而饶河杂岩就位时代为晚侏罗-早白垩世,最晚期就位的时代为早白垩世(137~130Ma)。因此,吉黑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为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中生代的俯冲过程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增生杂岩 古太平洋板块 中亚造山带 俯冲-增生历史 欧亚大陆东缘
下载PDF
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洋动物谱系地理演化格局 被引量:6
5
作者 何利军 任慧敏 +1 位作者 许莎莎 张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8-486,共19页
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域,拥有大量浅海大陆架、边缘海和岛屿,孕育了全球最丰富的初级生产力和渔业资源,尤其是作为该区域陆源物质输入、两大洋能量汇聚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中心的东印度三角,在全球海洋生物分布和进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 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域,拥有大量浅海大陆架、边缘海和岛屿,孕育了全球最丰富的初级生产力和渔业资源,尤其是作为该区域陆源物质输入、两大洋能量汇聚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中心的东印度三角,在全球海洋生物分布和进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结合物理海洋和化学海洋环境,通过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等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归纳分析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区域海洋动物谱系生物地理演化格局及其可能的成因。具体结果如下:(1)雷州半岛-海南岛、冰期暴露的台湾海峡和长江冲淡水等沿岸海区,阻碍了海洋动物在海区间的扩散,南海、东海和黄、渤海广布类群,多由一个星状辐射谱系组成,种群经历最近的数量扩张和区域扩散,而仅分布于南海的物种,一般具有多个深度分歧的遗传谱系,种群呈现出数量平衡状态,同一广布物种的南海和东海种群,因区域海洋环境差异,种群数量动态演化历史不同;(2)黑潮影响区的沿岸广布类群,黑潮海流促进了顺流扩散、限制了跨海流基因交流;(3)东印度三角区,存在"华莱士线"、"赫胥黎线"和"印度洋-太平洋线"等生物地理边界,该区域海洋或咸淡水溯河洄游动物多呈现为分布在生物地理边界两侧的2个遗传谱系;(4)西太平洋,存在与目前东西向大洋环流垂直的南北向跨赤道扩散和基因流现象,可能受到目前南北向随季节反转的沿岸流和深层海流影响;(5)印度洋东西海岸共享物种,受印度洋西向赤道流影响,海洋动物多由东印度洋向西印度洋跨洋扩散;(6)西印度洋广布物种/类群,呈现了两种不同种群分化格局——遗传同质均一种群和深度分化的遗传谱系;(7)东、北印度洋和南海区域共享大量物种,可能是海盆间双向扩散的结果;(8)海洋生物谱系生物地理进化史信息,可以用于地质事件、海洋环流和古气候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西太平洋 生物多样性 谱系生物地理学 种群遗传结构 种群动力学 迁移历史
下载PDF
古代西太平洋贸易网与东方历史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奉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4-136,共13页
东方历史是整个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与内涵,仅以文化的视角来解释东方社会历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经济与国家对外交往的行为当中去理解和把握。加强东方历史的宏观研究,有助于认识人类社... 东方历史是整个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与内涵,仅以文化的视角来解释东方社会历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经济与国家对外交往的行为当中去理解和把握。加强东方历史的宏观研究,有助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与历史全貌,从长远的历史视角观察社会的整体变迁。人类历史是一部相互交流的历史,通过不同文明与发展水平之间的交往,促进共同进步与共生。以区域史观和全球史观对东方历史上一些重大问题予以新的探讨,是当前东方国家整体崛起形势下的现实需要,有助于拓展世界历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太平洋贸易网 东方历史 全球史
下载PDF
太和公主和蕃回鹘考论 被引量:1
7
作者 范香立 周焕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16-120,共5页
太和公主是唐代和蕃回鹘的最后一位皇室公主,曾在回鹘生活二十多年,目睹了回鹘盛衰过程,见证了唐朝与回鹘关系变迁,终因回鹘内乱回到长安。文章以太和公主出嫁回鹘为线索,对太和公主和蕃背景、入蕃生活及和蕃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太和公主 回鹘 和蕃
下载PDF
多金属结核瞬时生长速率及其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志国 姚德 许东禹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1-37,共7页
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沿结核壳层的生长方向逐点扫描测定铁锰含量,计算结核壳层的瞬时生长速率,划分结核壳层的生长阶段,计算各生长阶段的生长速率,并在结核壳层中建立高分辨率的时间标尺,重建多金属结核生长历史。作者研... 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沿结核壳层的生长方向逐点扫描测定铁锰含量,计算结核壳层的瞬时生长速率,划分结核壳层的生长阶段,计算各生长阶段的生长速率,并在结核壳层中建立高分辨率的时间标尺,重建多金属结核生长历史。作者研究表明,瞬时生长速率这个新概念和指标的采用,有助于了解多金属结核生长的详细历史和识别结核壳层中古环境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生长历史 生长速率 太平洋 锰结核
下载PDF
中太平洋海山演化史及与富钴结壳的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武光海 周怀阳 +1 位作者 杨树锋 陈汉林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12期5-8,共4页
中太平洋海山区是海山富钴结壳广泛分布的一个重点地区,目前我国正在该区进行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了解该区海山形成演化史对研究富钴结壳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有重要意义。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该区海山演化史进行了综述,并对海山与其上生... 中太平洋海山区是海山富钴结壳广泛分布的一个重点地区,目前我国正在该区进行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了解该区海山形成演化史对研究富钴结壳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有重要意义。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该区海山演化史进行了综述,并对海山与其上生长的富钴结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富钴结壳 演化 中太平洋
下载PDF
日本右翼势力的“自卫战争史观”辨正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立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3-130,共8页
尽管日本右翼势力围绕卢沟桥事变和太平洋战争抛出的"自卫战争史观"———卢沟桥事变"中共责任说"、"国民党责任说"、"共产国际和苏联责任说",以及太平洋战争"ABCD包围圈逼迫说"、&q... 尽管日本右翼势力围绕卢沟桥事变和太平洋战争抛出的"自卫战争史观"———卢沟桥事变"中共责任说"、"国民党责任说"、"共产国际和苏联责任说",以及太平洋战争"ABCD包围圈逼迫说"、"美国阴谋说"、"日美矛盾激化说"等等,均无确凿文字材料可资证明。尽管历史对日本发动的对外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还是"被逼无奈"的"自卫战争"也早已做出了公正的结论,但我们仍须对其不时否认侵略历史的种种谬论据实辨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右翼势力 卢沟桥事变 太平洋战争 “自卫战争史观”
下载PDF
马克思视阈下的“太平洋时代”——兼论“太平洋时代”和“中国梦”的实现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小龙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4年第7期60-69,共10页
"太平洋时代"是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概念。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就对"太平洋时代"进行了宏观描绘。马克思关于"太平洋时代"的论述,是他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循着马克思的思路,我们能勾... "太平洋时代"是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概念。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就对"太平洋时代"进行了宏观描绘。马克思关于"太平洋时代"的论述,是他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循着马克思的思路,我们能勾勒出"太平洋时代"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太平洋时代"对于中国而言是"天时地利"。"太平洋时代"和"中国梦"的实现是辩证统一的,在"太平洋时代",中国应该抓住机遇,有所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太平洋时代 中国梦 世界历史
下载PDF
占领期美国对日本“战争记忆”的形塑过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少鹏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94-98,共5页
在日本占领期间,占领当局曾极力纠正和引导日本社会的战争记忆,通过组织撰写并在主要报纸上连载《太平洋战争史》和制作广播节目"真相是这样的"来引导日本社会改变对这次战争的整体认识。但在其宣传过程中因为忽略了中国抗战... 在日本占领期间,占领当局曾极力纠正和引导日本社会的战争记忆,通过组织撰写并在主要报纸上连载《太平洋战争史》和制作广播节目"真相是这样的"来引导日本社会改变对这次战争的整体认识。但在其宣传过程中因为忽略了中国抗战的价值,并对日军的残暴进行了突出刻画,成为日本此后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种种偏见的嚆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记忆 历史认识 《太平洋战争史》 《真相是这样的》 “大东亚战争史观”
下载PDF
日本右翼势力的“解放战争史观”辨正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立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59,共6页
日俄战争并非正面影响中国留日学生加入了同盟会,而是从反面使置身敌国的留日学子站在孙文一边;当年日本东京并非亚洲国家独立运动的参谋部,而是干涉和镇压亚洲各国独立运动的大本营;当年日本的诸多亚洲主义者并非为援助中国革命而来,... 日俄战争并非正面影响中国留日学生加入了同盟会,而是从反面使置身敌国的留日学子站在孙文一边;当年日本东京并非亚洲国家独立运动的参谋部,而是干涉和镇压亚洲各国独立运动的大本营;当年日本的诸多亚洲主义者并非为援助中国革命而来,而是怀揣趁乱取利甚至肢解中国之不可告人的目的介入中国事务的。当年日本侵略者炮制的“大东亚战争”一词,丝毫掩盖不了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战后东南亚国家的纷纷独立也并非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历史功绩,而是东南亚人民长期坚持不懈反抗包括日本帝国主义在内的民族独立斗争的最后胜利。日本右翼势力围绕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兜售的“解放战争史观”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右翼势力 日俄战争 太平洋战争 “解放战争史观”
下载PDF
中国富钴结壳合同区维嘉海山漂移历史和沉降过程
14
作者 韦振权 杨永 +2 位作者 何高文 杨胜雄 姚翔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0-266,共7页
应用全球板块构造-水深模型,对西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合同区海山——维嘉海山的水平漂移轨迹和垂向沉降过程进行反演,获取海山各个历史时期的水深和古纬度信息,探讨海山演化过程中热点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维嘉海山最初形成于南太平洋... 应用全球板块构造-水深模型,对西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合同区海山——维嘉海山的水平漂移轨迹和垂向沉降过程进行反演,获取海山各个历史时期的水深和古纬度信息,探讨海山演化过程中热点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维嘉海山最初形成于南太平洋同位素和热异常区,之后向NW向漂移约7500 km至现今位置。维嘉海山初始位置与其附近热点尚有一定的距离(约为200 km),随板块漂移过程中也未经过热点,与热点最近距离为150 km,结合海山现今的构造特征分析,推测热点作用并非形成海山的唯一成因,但在海山形成及漂移过程中为其打上"热点"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移历史 沉降过程 维嘉海山 西太平洋 富钴结壳合同区
下载PDF
多金属结核生长波动率及古环境意义
15
作者 孙志国 姚德 许东禹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50-58,共9页
本文采用生长波动率(△S)这个新的概念和指标,研究多金属结核(亦称铁锰结核、锰结核)生长过程中生长速率(S)的变化规律,提取结核壳层中的古环境信息.重建结核生长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多金属结核生长具有多阶段、多成因的特点,生长速率... 本文采用生长波动率(△S)这个新的概念和指标,研究多金属结核(亦称铁锰结核、锰结核)生长过程中生长速率(S)的变化规律,提取结核壳层中的古环境信息.重建结核生长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多金属结核生长具有多阶段、多成因的特点,生长速率的波动是古环境变化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生长波动率 结核 太平洋 古环境
下载PDF
UNESCO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综述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卓越奖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运江 《南方建筑》 2013年第1期88-91,共4页
本文综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设立的目的、类型,分析了2000~2012年度该奖卓越奖获奖情况,综览中国获奖项目,并从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团队的鲍家屯水碾房和广裕祠项目获联合国... 本文综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设立的目的、类型,分析了2000~2012年度该奖卓越奖获奖情况,综览中国获奖项目,并从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团队的鲍家屯水碾房和广裕祠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卓越奖的事实,论述该团队在全国的学术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ESCO 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 卓越奖 鲍家屯水碾房 广裕祠 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团队
下载PDF
汉代和亲问题三题
17
作者 黎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63,共7页
汉代的和亲存在直接的、单一的和间接的、双重的两种类型,以前者为多,后者为少;汉代和亲的基本属性是婚姻外交,其特征是两个国家的君主之间以对等性关系通过条约或协议而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的政治性联姻;和亲并非中国古代独有的现象,而是... 汉代的和亲存在直接的、单一的和间接的、双重的两种类型,以前者为多,后者为少;汉代和亲的基本属性是婚姻外交,其特征是两个国家的君主之间以对等性关系通过条约或协议而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的政治性联姻;和亲并非中国古代独有的现象,而是通行于古代世界的一种外交方式,并非源自某一个地方,而是在许多文明古国都存在过,具有普世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和亲 外交 普世性
下载PDF
唐诗的温情:论涉蕃诗的文化意义
18
作者 周莹 罗朋朋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90,共6页
唐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品之一,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文章从涉及吐蕃的相关唐诗这一角度,探讨唐朝与吐蕃在和亲、战争、使者往来、文化影响等多层面的交往活动。历史上的唐蕃交往,反映到抒情文学的诗歌领域,带上了不少温情的色... 唐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品之一,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文章从涉及吐蕃的相关唐诗这一角度,探讨唐朝与吐蕃在和亲、战争、使者往来、文化影响等多层面的交往活动。历史上的唐蕃交往,反映到抒情文学的诗歌领域,带上了不少温情的色彩,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涉蕃 和亲 战争 使者往来 文化意义
下载PDF
明代至民国时期彝族上层联姻对彝族自身的影响
19
作者 沈乾芳 杨永福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73-78,共6页
自明代以来,随着中央王朝对彝族地区统治的深入和改土归流的不断推进,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地区的人口结构、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进而使当地彝族的日常生活行为、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改流相对彻底地区的彝族上层逐渐出现跨... 自明代以来,随着中央王朝对彝族地区统治的深入和改土归流的不断推进,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地区的人口结构、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进而使当地彝族的日常生活行为、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改流相对彻底地区的彝族上层逐渐出现跨等级通婚及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现象,打破了传统的婚姻制度,而在改流不彻底的边远山区和川滇凉山地区却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婚姻特点,即等级内婚、民族内婚、氏族外婚和转房婚,这种传统与变易的并存对彝族自身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 彝族上层联姻 明清至民国时期 影响
下载PDF
生态自然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叙说
20
作者 盛邦和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1-197,共7页
生态自然被分成生物生态自然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自然尤其是社会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必然的联系,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态与历史的辩证思考,亦即历史唯物的生态自然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据此史观预言,太平洋航线的开通,... 生态自然被分成生物生态自然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自然尤其是社会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必然的联系,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态与历史的辩证思考,亦即历史唯物的生态自然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据此史观预言,太平洋航线的开通,必将改变东亚的社会生态自然,必将使中国脱离旧航道,驶入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自然 生态自然史观 “亚细亚生产方式” 太平洋航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