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艺大众化运动与其发展和转型
1
作者 赵炎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文艺大众化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大致有六个方面:文艺发展的方向、文艺服务的对象、文艺创作的主体、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的语言、对五四新文化的评价。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其偏颇和局限之处。毛泽东没有... 文艺大众化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大致有六个方面:文艺发展的方向、文艺服务的对象、文艺创作的主体、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的语言、对五四新文化的评价。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其偏颇和局限之处。毛泽东没有延续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思路与方向,而是对文艺大众化的内容与问题进行了分解、总结与转型,对相关问题与争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讲话》发表之后,文艺大众化进入“泛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需要提高型的作品,文艺大众化逐渐失去活力。80年代之后,传统的大众文艺受到新起的大众文化挤压,开始走向式微。2014年,习近平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相关思想,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出“精品战略”。文艺大众化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都失去了现实性与合理性,整个文艺发展的方向由“大众化”转型为“精品战略”,便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与历史的必然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普及与提高 大众文化 精品战略
下载PDF
俗文学中的唐僧对历史玄奘形象的传承与嬗变
2
作者 周固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92-100,共9页
历史上的玄奘形象经历了由史传到诗话,再到俗文学创作的递嬗过程。玄奘形象的传承嬗变与不同文体的具体要求、文变时序的时代影响以及剧作家的个人境遇有关,这些原因导致了历史上的玄奘与元明清俗文学中的唐僧形象存在差异,同时不同文... 历史上的玄奘形象经历了由史传到诗话,再到俗文学创作的递嬗过程。玄奘形象的传承嬗变与不同文体的具体要求、文变时序的时代影响以及剧作家的个人境遇有关,这些原因导致了历史上的玄奘与元明清俗文学中的唐僧形象存在差异,同时不同文体之间的唐僧形象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时代的文化思潮之间既有纵向的传承与变异,又有横向的渗透和交融,这种演进是多元而动态的,甚至延续到晚清民国时期地方戏中唐僧形象的建构,这反映了中国俗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由雅趋俗、雅俗共荣的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唐僧 俗文学 形象差异 由雅趋俗 雅俗共荣
下载PDF
俗文学的内涵及雅俗文学之分界 被引量:10
3
作者 范伯群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2-39,共8页
以"通俗"起家的文学巨树,分成俗文学与雅文学两个枝杈。俗文学经流变发展形成四大子系: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曲艺文学及现代化音像传媒中属于大众通俗文艺的部分。要将雅俗文学作精确的分界是很难的。我们认为,在古代可定义... 以"通俗"起家的文学巨树,分成俗文学与雅文学两个枝杈。俗文学经流变发展形成四大子系: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曲艺文学及现代化音像传媒中属于大众通俗文艺的部分。要将雅俗文学作精确的分界是很难的。我们认为,在古代可定义它们为"雅文学"与"俗文学";在现代文学时段中,则可定义为"知识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目前,因循文化市场的规律,两个文学分支渐有靠拢的趋向,甚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适俗"但不"媚俗"。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将给广大读者带来很大的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涵 现代文学 雅文学 俗文学 知识精英文学 大众通俗文学 文学现象 古代文学
下载PDF
还原一讨:面对面的学术论争——范伯群致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的一封信 被引量:5
4
作者 范伯群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3-17,共5页
根据袁良骏先生的《“两个翅膀论”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再致范伯群先生》一文的观点,范伯群先生以书信的形式作了回应。认为袁先生对“两个翅膀论”质疑的观点已经多次发表,对立双方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多功能厅作了公开论辩,无需再... 根据袁良骏先生的《“两个翅膀论”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再致范伯群先生》一文的观点,范伯群先生以书信的形式作了回应。认为袁先生对“两个翅膀论”质疑的观点已经多次发表,对立双方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多功能厅作了公开论辩,无需再辩。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他在中国文学馆论辩的“对话录”中的观点,摘录如下一、文学只有“多元共生”,才能满足全民中各种群体的需要。二、要分清通俗文学与庸俗文学的界线,庸俗文学总会打着通俗文学的招牌出现,应在分清的前提下予以批评或批判。三、由于普通老百姓对于通俗文学的爱好,我们就应该“因势利导”。四、想用一种文学例如“雅文学”将“俗文学”扫地出门是一种“无效劳动”。五、知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教训都应总结。六、既然群众对文学有“多元共生”的需求,那么各种受读者欢迎的文学中的优秀作品都有进入文学史的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 “两个翅膀论” “多元共生” 通俗文学 雅文学
下载PDF
世俗·媚俗·通俗——世纪之交文学纵横谈 被引量:1
5
作者 金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20,共6页
"俗"是近年文学评论界涉及最多的字眼。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文学的整体创作倾向看,"俗"文学的地位已经取代了"雅"文学。自新时期,文坛历经世俗、媚俗、通俗相交融的过程,但这并非文学的倒退,而是文学回... "俗"是近年文学评论界涉及最多的字眼。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文学的整体创作倾向看,"俗"文学的地位已经取代了"雅"文学。自新时期,文坛历经世俗、媚俗、通俗相交融的过程,但这并非文学的倒退,而是文学回到本真状态的体现。历代文学经典的产生正是在文学大潮的大浪淘沙中出现的。大雅大俗的文学既受读者的欢迎,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俗 媚俗 通俗 雅俗互渗
下载PDF
民歌与徐渭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书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被郑振铎认为"其词不传"的徐渭的拟民歌《黄莺儿》,其实存于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清初息耕堂抄本《徐文长佚草》卷10之中,另外还有徐渭的四首《锁南枝》(嘲冷面妓)。徐渭的拟民歌,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俗化的趋向,也从一个方面体... 被郑振铎认为"其词不传"的徐渭的拟民歌《黄莺儿》,其实存于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清初息耕堂抄本《徐文长佚草》卷10之中,另外还有徐渭的四首《锁南枝》(嘲冷面妓)。徐渭的拟民歌,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俗化的趋向,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明代中后期雅俗文学互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渭 民歌 雅俗互动
下载PDF
论汉魏六朝俳优小说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洪 孟稚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8-34,共7页
俳优小说为“谐谑文学”文体之一,其渊源与谐谑文学各种文体都相关;俳优小说兴起的现实土壤,主要有汉魏晋之通脱、玄学和佛学三种风尚;俳优小说的品格有大俗大雅二重性,具有深刻的文学史和审丑的意蕴。
关键词 汉魏六朝 俳优小说 谐谑文学 时代风尚 雅俗 审丑
下载PDF
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的《续夷坚志》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献芳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2,共4页
《续夷坚志》在审美视野、审美风格方面显示了文人小说的变化,这是金末元初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使长期处在唐人小说高峰下彷徨、苦闷的宋金小说找到了突破口,开启了文言小说创作新风,在小说发展史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元好问 《续夷坚志》 雅俗文学 民族文化融合
下载PDF
对联体广告的审美表征刍议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文良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1期75-78,共4页
对联体广告是我国传统和当代广告中一枚瑰丽的奇葩。它往往取材于独具特色的各行各业,立足行业特色,具有浓郁的文学性,营造一种亲和的氛围,同时,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生活气息浓厚,雅俗共赏。
关键词 对联体广告 审美表征 文学性 产品这位 艺术特色 意境
下载PDF
解读《凤仪园》 被引量:2
10
作者 左怀建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57-62,共6页
《凤仪园》是 4 0年代海派著名女作家施济美最著名的中篇小说 :一、它写出了 2 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世界崩坍后非理性对人命运的拨弄 ,人生命存在的某些根本缺陷与根本困惑 ;二、它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女性立场。小说艺术风格缱悲绝、... 《凤仪园》是 4 0年代海派著名女作家施济美最著名的中篇小说 :一、它写出了 2 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世界崩坍后非理性对人命运的拨弄 ,人生命存在的某些根本缺陷与根本困惑 ;二、它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女性立场。小说艺术风格缱悲绝、清幽华贵 ,叙事上巧设悬念、煞费心机 ,是 4 0年代上海文坛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结合的宁馨儿 ,也是中外文学结合的宁馨儿。因此具有丰厚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济美 <凤仪园> 雅俗结合 中外结合 艺术魅力
下载PDF
略论公安文学的品格定位与追求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晓元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76-80,共5页
公安文学应该定位于通俗文学,这是它的题材类型所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公安文学应该努力争取尽量多的读者,在中国文坛形成较大影响。同时,关注读者的接受心理曲线,创作出大量具有深刻蕴涵,既通俗又通雅的佳作,是公安文学的必然追求。
关键词 公安文学 品格定位 通俗文学 中国 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关系论
12
作者 朱志荣 《学术界》 CSSCI 1999年第5期77-82,共6页
“典雅”与“通俗”两种文学形式,是中外文学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这一现象,从而认为所谓“雅”与“俗”是互动关系,由俗到雅。
关键词 典雅 通俗 文学 互动性
下载PDF
雅、俗文学的流变成因分析
13
作者 李松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14-117,共4页
雅、俗文学概念的争论是当前学界一个见仁见智的热点问题。对通俗文学作出一劳永逸的定义是不切实际的,可以结合文学史的流变从雅、俗分裂、融合的过程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形成原因,即雅、俗的起源与功能;美学风格;文化权力和意识形态;... 雅、俗文学概念的争论是当前学界一个见仁见智的热点问题。对通俗文学作出一劳永逸的定义是不切实际的,可以结合文学史的流变从雅、俗分裂、融合的过程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形成原因,即雅、俗的起源与功能;美学风格;文化权力和意识形态;大众传媒的冲击;文化批评的转向。梳理这些流变成因有利于为通俗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推进通俗文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雅文学 通俗文学 流变
下载PDF
《文心雕龙》的雅俗观及文学雅俗之辨
14
作者 黄维樑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73-82,共10页
《文心雕龙》谓文学风格有八种,第一种是典雅,而"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文心》一书,"雅"字常出现。《文心》论"谐",则说它"辞浅会俗,皆悦笑也",又说"俗皆爱奇"。《文心... 《文心雕龙》谓文学风格有八种,第一种是典雅,而"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文心》一书,"雅"字常出现。《文心》论"谐",则说它"辞浅会俗,皆悦笑也",又说"俗皆爱奇"。《文心》并没有"雅文学"和"俗文学"的名目,也没有把"雅"和"俗"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讨论;但上引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文学雅俗之辨,颇有参考价值。一般来说,通俗文学"辞浅"、"奇"情、富娱乐性(刺激、"悦笑"),其读者为普通大众;高雅文学则辞较深、情较不奇、缺乏通俗的娱乐性,其读者为文化修养较高的人,尤其是文学学者。《诗经·国风》的情诗、很多唐诗宋词、荷马的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发表、流行的当时是通俗文学。屈原的《离骚》、杜甫的《秋兴》、艾略特的《荒原》、乔艾斯的《尤利西斯》,在发表时一直到现在,都是高雅文学。通俗文学如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且成为学者注释、赏析、研究的对象,则转化成为高雅文学。文章引述现代学者对雅俗文学的见解,列举古今中外的作品,包括上述提到的,以及狄更斯、余光中、九把刀等,作纵横析论,以畅题旨,并指出《文心》雅俗观历久弥新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高雅文学 通俗文学
下载PDF
明代精英文人与民歌传播--以李梦阳、何景明、李开先和冯梦龙为例
15
作者 徐文翔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06-109,122,共5页
明代中后期,以李梦阳、李开先、冯梦龙等为代表的精英文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民歌的传播中。他们或利用自身在文坛上的影响力促进某些曲牌的流传,或亲自搜集、整理、刊刻民歌集,对民歌的传播以及民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 明代中后期,以李梦阳、李开先、冯梦龙等为代表的精英文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民歌的传播中。他们或利用自身在文坛上的影响力促进某些曲牌的流传,或亲自搜集、整理、刊刻民歌集,对民歌的传播以及民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反映出雅俗互动的文化背景下文人与民间的深入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精英文人 雅俗互动 民歌传播
下载PDF
雅俗之论在明代文论中的展开
16
作者 胡建次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30-33,共4页
明代文学雅俗之论主要在诗论和曲论两个维面上展开。从诗学雅俗之论而言,明人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去俗崇雅予以细致探讨;二是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因素与论题予以考察;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 明代文学雅俗之论主要在诗论和曲论两个维面上展开。从诗学雅俗之论而言,明人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去俗崇雅予以细致探讨;二是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因素与论题予以考察;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从曲学雅俗之论而言,明人主要对戏曲用俗予以大力肯定,对戏曲雅俗的相成相生予以较深入的探讨。上述两个维面,为清代文学雅俗论的进一步展开、深化与成熟提供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文学 雅俗之论 维面 展开
下载PDF
文艺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法则——析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
17
作者 敖忠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94-96,101,共4页
《论"旧形式的采用"》是鲁迅30年代参加"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对新文艺如何利用旧有民族与民间形式、如何看待群众通俗艺术、以及新形式探求如何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等问题发表了精辟见解,对文艺... 《论"旧形式的采用"》是鲁迅30年代参加"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对新文艺如何利用旧有民族与民间形式、如何看待群众通俗艺术、以及新形式探求如何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等问题发表了精辟见解,对文艺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作出了科学阐释。文中涉及的问题及其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旧形式采用 “生产者艺术” 熔化与提炼
下载PDF
论雅俗文学的界限——兼向朱立元先生请教
18
作者 燕世超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46-48,共3页
从文本角度来看 ,雅俗文学的界限就在于文本自身在特定情况下为人们提供的文化信息丰富与否 ;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雅俗文学的界限却呈现出既趋于模糊又趋于分明这一看似反常的现象 ,其根本原因在于理论模式的转换与文学消遣娱乐功... 从文本角度来看 ,雅俗文学的界限就在于文本自身在特定情况下为人们提供的文化信息丰富与否 ;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雅俗文学的界限却呈现出既趋于模糊又趋于分明这一看似反常的现象 ,其根本原因在于理论模式的转换与文学消遣娱乐功能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文学 通俗文学 界限 文本 读者
下载PDF
赵树理艺术体验图式的谱系考察
19
作者 秦雁周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34-36,共3页
赵树理文学话语的独特性,源于多种文学话语的熏染和积淀而成的艺术体验图式。在研究赵树理文学话语的承传谱系的同时,从官方和民间、雅和俗的互动与转化中分析赵树理文学话语"内庄外俗",介乎服务于正典意识形态历史化叙事的... 赵树理文学话语的独特性,源于多种文学话语的熏染和积淀而成的艺术体验图式。在研究赵树理文学话语的承传谱系的同时,从官方和民间、雅和俗的互动与转化中分析赵树理文学话语"内庄外俗",介乎服务于正典意识形态历史化叙事的正典文学同以戏拟反讽为主要修辞手段,以解构、颠覆正统和既存秩序为能事的"狂欢化"文学之间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文学 民间文学 文艺 雅文学 文化
下载PDF
论近现代通俗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20
作者 杨剑龙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7-59,共3页
上海曾是中国通俗文学的大本营,都市的繁华、市民的激增、报章的兴办、文人的加盟等,使通俗文学在上海不断得到繁盛与发展。鸳鸯蝴蝶派成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滥觞。新中国建立后通俗文学创作一蹶不振,中国的通俗文学让港台作家占据... 上海曾是中国通俗文学的大本营,都市的繁华、市民的激增、报章的兴办、文人的加盟等,使通俗文学在上海不断得到繁盛与发展。鸳鸯蝴蝶派成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滥觞。新中国建立后通俗文学创作一蹶不振,中国的通俗文学让港台作家占据了大半江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通俗文学卑下的观念,继承中外通俗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注重通俗文学寓教于乐的艺术品位,加强通俗文学创作的批评与研究,开拓通俗文学创作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学 雅俗互动 生态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