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rge-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okarst lakes across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1
作者 LIU Wen-hui ZHOU Guang-hao +5 位作者 LIU Hai-rui LI Qing-peng XIE Chang-wei LI Qing ZHAO Jian-yun ZHANG Q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6期1589-1604,共16页
As significant evidence of permafrost degradation,thermokarst lak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s by regulating hydrology,ecology,and biogeochemistry.In the Sources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SAYR),pe... As significant evidence of permafrost degradation,thermokarst lak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s by regulating hydrology,ecology,and biogeochemistry.In the Sources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SAYR),permafrost degradation has accelerated since the 1980s,and numerous thermokarst lakes have been discovered.In this paper,we use Sentinel-2 images to extract thermokarst lake boundaries and perform a regional-scale study on their geometry across the permafrost region in the SAYR.We also explor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potential driv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ermafrost,climate,terrain and vegetation condi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47,518 thermokarst lakes in 2021 with a total area of 190.22×106 m^(2),with an average size of 4,003.3 m^(2).The 44,928 ponds(≤10,000 m^(2))predominated the whole lake number(94.1%)but contributed to a small portion of the total lake area(28.8%).With 2,590 features(5.9%),small-sized(10,000 to 100,000 m^(2))and large-sized lakes(>100,000 m^(2))constituted up to 71.2%of the total lake area.Thermokarst lakes develop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warm permafrost regions than in cold permafrost areas;74.1%of lakes with a total area of 119.6×106 m^(2)(62.9%),were distributed in warm permafrost regions.Most thermokarst lakes were likely to develop within the elevation range of 4,500~4,800 m,on flat terrain(slope<10°),on SE and S aspects and in alpine meadow areas.The thermokarst lakes in the study region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shrinkage between 1990 and 2021,characterized by obvious lake drainage;the lake numbers decreased by 5418(56.1%),with a decreasing area of 58.63×106 m^(2)(49.0%).This shrinkage of the thermokarst lake area was attributable mainly to the intensified degradation of rich-ice permafrost thawing arising from continued climate warming,despite the wetting climatic tr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karst lake Spatial characteristic Influencing factor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通量观测的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以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为例
2
作者 鞠琴 刘小妮 +4 位作者 刘娣 申同庆 谷黄河 王国庆 余钟波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8-347,共10页
蒸散发是地表水热平衡的关键要素,分析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深入理解区域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过程至关重要。基于通量观测站数据,评估GLEAM、MTE、GLDAS和AVHRR共4种蒸散发产品在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的适用性,利用水量... 蒸散发是地表水热平衡的关键要素,分析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深入理解区域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过程至关重要。基于通量观测站数据,评估GLEAM、MTE、GLDAS和AVHRR共4种蒸散发产品在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的适用性,利用水量平衡方法验证其在流域尺度上的精度,并探讨实际蒸散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站点尺度上,GLEAM蒸散发产品精度最高;在流域尺度上,校正后的GLEAM蒸散发产品与实际蒸散发的相对误差在渭河南山支流区最小,其次是兰州以上地区;1982—2015年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实际蒸散发整体呈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自西到东逐渐增加;不同植被类型年均蒸散发差异较大,阔叶林的蒸散发最大(575.2 mm),其次是农田(504.3 mm),高山草甸的蒸散发最小(358.2 mm);实际蒸散发变化主要受到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遥感蒸散发产品 通量观测 影响因素 水源涵养区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PM_(2.5)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李建辉 党争 陈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7-705,共9页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是黄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发展动力格局的重要一极,揭示区域PM_(2.5)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力,对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和促进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2021年PM2.5污染物数据,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黄河几字...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是黄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发展动力格局的重要一极,揭示区域PM_(2.5)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力,对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和促进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2021年PM2.5污染物数据,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黄河几字弯都市圈PM2.5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工具探究其时空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2015-2021年黄河几字弯都市圈PM2.5年均质量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48μg·m^(-3)降至27μg·m^(-3),降幅达44%;月均质量浓度呈“U”型变化特征,1月(61μg·m^(-3))最高,8月(25μg·m^(-3))最低;季均质量浓度表现为冬季(55μg·m^(-3))>秋季(38μg·m^(-3))>春季(34μg·m^(-3))>夏季(27μg·m^(-3))。(2)在空间上,2015-2021年PM2.5年均浓度整体呈高浓度区减少的空间格局,由14个城市缩减至2个城市;月均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秋冬季中11月、12月、1月和2月的高浓度区域分布范围广,春夏季中4-8月的低浓度区域分布范围大。(3)在关联上,2015-2021年PM2.5年均浓度呈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热点区逐渐收缩,缩减率超过50%,冷点区逐渐扩散,扩大1.6倍,空气质量优良范围增加显著。(4)社会因素的q值大小为第二产业占比(0.790)>城镇化率(0.699)>人口密度(0.590)>地区生产总值(0.566),对PM_(2.5)浓度的影响程度较大,自然因素中植被指数(0.199)和年均降水量(0.127)的影响程度较小;各因子交互作用后具有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的协同效应,第二产业占比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力达到9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制定针对性的PM2.5综合治理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
下载PDF
黄河水源涵养区近60 a降水、气温和径流演变及其对水源涵养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岁姚炳 牛存稳 +2 位作者 贾仰文 燕翔 王东东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55,18,共16页
明确水源涵养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前提。目前相关研究多关注影响因素和水源涵养量的相关关系,缺少对影响因素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而且因地区不同,驱动要素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本文以黄河水源涵... 明确水源涵养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前提。目前相关研究多关注影响因素和水源涵养量的相关关系,缺少对影响因素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而且因地区不同,驱动要素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本文以黄河水源涵养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气象、水文、土壤、地形等数据,运用Pettitt、M-K趋势检验、小波分析和InVEST模型对降水、气温和径流的演变特征及其对水源涵养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兰州以上地区(兰州站上游的黄河干支流地区)降水以8.06 mm/10a的趋势增加,渭河南山支流和伊洛河分别以0.15 mm/10a和2.62 mm/10a的速率波动减少。三区气温都呈上升趋势。三区径流分别以5.87×10^(7)、5.68×10^(7)和2.82×10^(7) m^(3)/a的趋势减少;(2)降水、气温和径流存在多种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在大尺度能量波动较大;(3)兰州以上地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8.77×10^(9) m^(3),渭河南山支流为1.73×10^(9) m^(3),伊洛河为7.91×10^(8) m^(3)。兰州以上地区水源涵养总量最大,伊洛河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最大;(4)1960—2019年,三区水源涵养量都呈下降趋势;(5)水源涵养量同降水和径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气温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可为黄河水源涵养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趋势分析 InVEST模型 相关性分析 黄河水源涵养区
下载PDF
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齐润泽 潘竟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2-1013,共12页
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力生态脆弱性概念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遗传算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了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指数,采用时空扫描探究生态脆弱性空间聚集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研究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 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力生态脆弱性概念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遗传算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了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指数,采用时空扫描探究生态脆弱性空间聚集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研究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以轻度脆弱与中度脆弱为主,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的时间聚集性与局部的空间聚集特征,高值集聚与低值集聚共存,空间集聚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境内。2000—2020年生态脆弱度整体呈降低趋势,53.36%的土地生态脆弱性有所降低。对生态脆弱性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植被覆盖度,其次是沙漠化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干旱指数、生境质量指数、海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时空扫描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河湟地区
下载PDF
山西沿黄地区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539份农户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韩琨 杨燕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228-236,共9页
基于山西省沿黄地区5个县539份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实证检验了山西沿黄地区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1%的农户在调研区内进行了土地转出活动,但土地转出积极性较低;(2)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 基于山西省沿黄地区5个县539份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实证检验了山西沿黄地区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1%的农户在调研区内进行了土地转出活动,但土地转出积极性较低;(2)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比重、农业补贴比重、户主年龄、经营耕地面积、耕地质量、所在地区等7个因素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极显著,其中,与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比重、农业补贴比重呈负相关,与户主年龄、经营耕地面积、耕地质量、所在地区呈正相关;(3)农户是否缴纳医疗保险、是否参与农业保险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提出了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强化农业补贴配套措施,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强化生态保护的农业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LOGISTIC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 沿黄地区 山西省
下载PDF
鄂尔多斯市黄河灌区盐碱型中低产田水肥高效精准利用技术集成模式——以向日葵种植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贾学宇 郝永河 +2 位作者 周霞 张娟 王鹏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6期14-17,共4页
鄂尔多斯市黄河灌区农业水资源浪费严重。该区中低产田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问题,人们每年不得不通过黄河水大水漫灌和凌水灌溉进行洗盐,以去除一部分盐碱从而使得土壤盐分降低到一定的范围来进行耕种,然而,黄河水中本身存在一定量... 鄂尔多斯市黄河灌区农业水资源浪费严重。该区中低产田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问题,人们每年不得不通过黄河水大水漫灌和凌水灌溉进行洗盐,以去除一部分盐碱从而使得土壤盐分降低到一定的范围来进行耕种,然而,黄河水中本身存在一定量的盐分,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黄河水资源的浪费也越来越严重,耕地的盐碱化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黄河灌区尤其是盐碱型中低产田进行水肥高效精准利用技术研究,是该区域的现实发展要求,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依托“科技兴蒙”项目攻关研究,以种植向日葵为例,首先进行盐碱型中低产田耕地质量提升、向日葵需水需肥及生长规律分析,然后针对性进行灌溉制度及测土配方施肥设计,最后完成盐碱型中低产田水肥高效精准利用,形成该技术集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灌区 盐碱型 中低产田 向日葵 高效利用
下载PDF
耐寒新品种青海草地早熟禾的选育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柳英 毕玉芬 +2 位作者 马玉寿 施建军 纪亚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20,共5页
青海草地早熟禾是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从海拔4000m的达日县生长的野生种经多年栽培驯化而成的一个栽培品种,具有抗逆性极强、叶量丰富、适口性好、根茎发达、耐牧性强等优良特性。在海拔3800m的大武地区旱作条件下种植,第2~4年平均可... 青海草地早熟禾是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从海拔4000m的达日县生长的野生种经多年栽培驯化而成的一个栽培品种,具有抗逆性极强、叶量丰富、适口性好、根茎发达、耐牧性强等优良特性。在海拔3800m的大武地区旱作条件下种植,第2~4年平均可产青干草6564kg/hm2,产籽323.7kg/hm2,青海草地早熟禾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花期粗蛋白质含量12.68%,比冷地早熟禾高2.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草地早熟禾 新品种 选育 耐寒 三江源区
下载PDF
2004—2009年黄河口近岸海域低盐区面积的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肖纯超 张龙军 杨建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0-46,43-46,共7页
近年来黄河入海淡水量显著降低,而且年内分布极其不均匀,河口区的盐度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准确了解河口近岸海域的低盐区面积及其变化趋势,对于河口生态系统的研究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04—2009年丰、枯水期黄河口近岸海域低盐区面积... 近年来黄河入海淡水量显著降低,而且年内分布极其不均匀,河口区的盐度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准确了解河口近岸海域的低盐区面积及其变化趋势,对于河口生态系统的研究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04—2009年丰、枯水期黄河口近岸海域低盐区面积大小的分析,建立了低盐区面积与黄河径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09年丰、枯水期低盐区面积与月径流量均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增加单位平方千米盐度小于27的低盐区面积需要增加的月径流量约为0.046亿m3;若要维持紧邻河口的3号方区海域的平均盐度小于27,月径流量应保持在50亿m3以上。此外,年内黄河口近岸海域低盐区面积的较大值主要集中在6~11月份,均高于370km2,而4、5月份的低盐区面积却不足200km2,春季生态补水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低盐区面积 生态补水
下载PDF
宁蒙沿黄地带最小综合交通时间成本的城市影响区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俊 陈艳晓 毛琦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39,共6页
城镇体系规划已成为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影响区划分具有现实意义。引力模型已成为城市影响区划分的主流方法,对引力模型进行2个方面的拓展:一是以城市建成区作为"源"实现城市"点"到"面"的拓展;... 城镇体系规划已成为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影响区划分具有现实意义。引力模型已成为城市影响区划分的主流方法,对引力模型进行2个方面的拓展:一是以城市建成区作为"源"实现城市"点"到"面"的拓展;二是综合交通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计算最小时间成本,并以此作为时间距离划分城市影响区。将城镇用地作为"面"状城市源,城市影响区轮廓与城镇用地轮廓具有相似性,反映出放大的城镇用地轮廓特征;最小时间成本原则下,城市影响区受道路类型尤其是通行时间成本较低的道路类型分布的影响显著,在两城市间格网通行时间成本相同前提下,两城市影响区分界线将垂直平分城市间通行时间成本最低的道路线;交通格局奠定了城市影响区基本形状,城镇用地作为城市"源"和土地类型格网通行时间成本的引入使得城市影响区轮廓不规则和精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影响区 最小时间成本 引力模型 宁蒙沿黄地带
下载PDF
干暖化对黄河上游宁蒙灌区灌溉耗水量影响初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康玲玲 李皓冰 +3 位作者 李清杰 王云璋 王国庆 王霞 《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 2001年第3期1-5,共5页
利用黄河上游宁蒙灌区近 5 0年气温、降水资料 ,分析揭示了气候干暖化的趋势 ,根据气温、降水和灌溉面积与耗水量的关系 ,建立了气候因素和灌溉面积等其他因素与耗水量的关系式 ,计算分析了近 2
关键词 灌溉耗水 干暖化 黄河上游 宁蒙灌区
下载PDF
豫东黄泛古城防洪减灾与郑州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金乐 李锋 +1 位作者 骆映心 酒江涛 《中国名城》 2017年第5期31-36,共6页
通过对豫东淮阳、睢县和商丘归德城三个古城防洪减灾模式研究,分析古城减灾模式的利弊,得出古城防洪对当今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结合郑州市目前防洪减灾状况,提出了加强城市水系连通性、优化城市调蓄系统、加强社区雨水管理三条对策,为... 通过对豫东淮阳、睢县和商丘归德城三个古城防洪减灾模式研究,分析古城减灾模式的利弊,得出古城防洪对当今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结合郑州市目前防洪减灾状况,提出了加强城市水系连通性、优化城市调蓄系统、加强社区雨水管理三条对策,为郑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泛平原 古城防洪 郑州 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
下载PDF
利用黄河泥沙资源进行堤沟河治理与人工造地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海燕 薛儒生 《山东国土资源》 2005年第6期54-56,共3页
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山东省黄河滩区堤沟河,不仅成为黄河防洪的一大隐患,而且也是潜在的耕地资源。随着黄河来水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利用丰富的黄河泥沙资源采取机械化施工方式对其进行淤填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山东省黄河滩区堤沟河,不仅成为黄河防洪的一大隐患,而且也是潜在的耕地资源。随着黄河来水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利用丰富的黄河泥沙资源采取机械化施工方式对其进行淤填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效措施。当前可以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资源 沟河 造地 人工 治理 黄河滩区 黄河防洪 耕地资源 经济形势 施工方式 有效措施 试点工作 山东省 机械化 淤填
下载PDF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14
作者 周鸿文 龙虎 +1 位作者 乔永杰 徐建华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29,共3页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地表水含沙量极高,减少这一地区进入黄河的泥沙极其重要。多沙粗沙区的地表径流量为31.18亿m3,扣除泥沙后的清水资源量为28.21亿m3。各治理区特别是一期治理区,对黄河产水的负效应远小于减沙的正效应。对黄河中游多...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地表水含沙量极高,减少这一地区进入黄河的泥沙极其重要。多沙粗沙区的地表径流量为31.18亿m3,扣除泥沙后的清水资源量为28.21亿m3。各治理区特别是一期治理区,对黄河产水的负效应远小于减沙的正效应。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实施治理,会减少入黄水量,但同时能减少入黄泥沙,因拦减泥沙而节约下游输沙用水使黄河增加的可用水量远大于措施本身的拦减水量。治理程度越高,拦沙比例越大,相对节约的水资源量越多。在同一减沙比例下,因减少输沙用水而相对“增加”的水资源量,一期治理区大于二期治理区,二期治理区大于三期治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影响 水土保持 治理 多沙粗沙区 黄河
下载PDF
近42a黄河源区生长季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15
作者 郭俊琴 汪治桂 王素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0-215,共6页
利用1971—2012年黄河源区5个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应用修定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区域内各站植被生长季(4—10月)NPP,分析了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黄河源区NPP对各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及各气象要素对源区NPP变化的贡... 利用1971—2012年黄河源区5个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应用修定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区域内各站植被生长季(4—10月)NPP,分析了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黄河源区NPP对各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及各气象要素对源区NPP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42 a来黄河源区NPP在生长季平均以125.1 kg·hm-2·a-1·10a-1呈逐年上升趋势,期间存在10 a主周期变化和5 a^6 a的次周期变化;源区NPP多年来在空间变化中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具有由南向北、自东到西NPP依次减小的分布特征;黄河源区NPP对最高气温、日照和降水量的敏感性最强,而对风速、相对湿度和最低气温的敏感性相对较弱;气象因子对源区NPP的总和贡献西北部大于东南部,这与NPP多年相对变化的地域分布特点是相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生长季 气象因子 敏感性 影响程度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黄河下游影响区城镇化-生态和谐机制与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鹏岩 白家玮 +6 位作者 荣天琪 朱慧儒 张金炳 刘振岳 娄媛媛 王倩倩 周志民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19,33,共6页
本文通过和谐度与耦合度双重评价,利用和谐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黄河下游影响区2005—2018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水平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耦合水平在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 本文通过和谐度与耦合度双重评价,利用和谐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黄河下游影响区2005—2018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水平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耦合水平在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规律,耦合关系在阶段上属于由磨合向高水平耦合过渡的阶段,城镇化发展多滞后于生态环境。(2)黄河下游影响区形成了以郑州和济南为核心的高耦合程度聚集区,且表现出先聚集后辐射扩散的空间聚集与溢出效应。(3)当前研究区城镇经济发展对耦合水平的贡献较大,现阶段城镇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无明显负向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生态 和谐度 耦合协调度 协调发展度 黄河下游影响区
下载PDF
借鉴国外经验 助推宁夏沿黄经济区低碳农业发展
17
作者 门惠芹 《农业科技管理》 2014年第2期8-10,共3页
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农产品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发展低碳农业是全球应对日益严峻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文章总结了国外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做法及经验,提出了助推宁夏沿黄经济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如提高对低碳农业理念的... 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农产品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发展低碳农业是全球应对日益严峻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文章总结了国外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做法及经验,提出了助推宁夏沿黄经济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如提高对低碳农业理念的认知水平、实施低碳化的激励政策工具、完善低碳农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农业 国外经验 宁夏沿黄经济区 发展思路
下载PDF
黄河干流头道拐河段凌汛期小流量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全栋 李超 +2 位作者 路新川 史小红 杨朝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0-628,共9页
黄河干流内蒙古段河道冬季流凌封河期,河道水量除一部分转化为冰量外,很大一部分转化为槽蓄水量而贮存在河道中,导致下游头道拐河段出现小流量过程,上游河道流量转化为槽蓄水量和贮存的冰量越大,小流量持续时间越长,开河期发生凌汛洪水... 黄河干流内蒙古段河道冬季流凌封河期,河道水量除一部分转化为冰量外,很大一部分转化为槽蓄水量而贮存在河道中,导致下游头道拐河段出现小流量过程,上游河道流量转化为槽蓄水量和贮存的冰量越大,小流量持续时间越长,开河期发生凌汛洪水风险越高。通过对1998-2016年头道拐站凌讯期流量变化过程分析,重新界定了小流量上限阈值为330m3·s-1,并且以此值为标准进行小流量过程研究,分别采用R/S极差分析法、Fourier变换分析法对近年来小流量过程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合非线性概率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对小流量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小流量持续天数变化呈现缩短趋势;同时,小流量过程与上游相对来水之间变化关系显著且过程同步,而滞后于河道槽蓄水量变化过程;通过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变化时相应小流量持续时间变化的响应概率大小,明确河道冰流量是小流量过程第一影响因素,气温条件是小流量过程的决定因素,首封位置和相对来水量是小流量过程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头道拐河段 凌汛期 小流量变化过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植被资源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峰 孙连新 谷奉天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2年第2期62-67,共6页
概述了黄河三角洲贝沙植被、海滩涂植被、水生植被和低山丘陵植被4个自然植被类型,以及植物群丛的自然特征。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贝沙植被 海滩涂植被 水生植被 低山丘陵植被 植物群丛
下载PDF
黄河下游洪水适应性与滩区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苏立志 鲁详磊 龚西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366-370,共5页
人民治黄70年以来对黄河下游进行了系统治理,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时还实施了滩区安全建设和“二级悬河”治理试验,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形成了“宽河固堤”“分区运用”“窄河固堤”和“滩区再造和生态... 人民治黄70年以来对黄河下游进行了系统治理,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时还实施了滩区安全建设和“二级悬河”治理试验,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形成了“宽河固堤”“分区运用”“窄河固堤”和“滩区再造和生态治理”等大量研究成果。本文主要根据黄河在上世纪三次大的洪峰过程,结合《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提出的“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战略,通过查阅“二级悬河”治理试验数据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课题七实地勘测数据资料分析,探索性地提出下游滩区初步治理设想,仅供参考。研究表明:(1)从实测滩槽冲淤来看,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嫩滩和主槽淤积量占到全河道淤积量的70%以上。(2)从来水来沙变化情况来看,进入下游80%~90%的泥沙由4000 m^(3)/s以下流量携带,能够随漫滩洪水进入滩区的沙量将非常有限,若没有人工干预,“二级悬河”将继续发育。(3)从典型洪水模拟分析结果来看,现状滩区,洪水漫滩将造成大量淹没损失,虽然滩区仍能够发挥明显的滞洪作用,但由于生产堤的存在,洪水不易归槽,退水困难,存在横向水流顶冲堤防和顺堤行洪等问题。为解决滩区安全问题,“两道防线”与河道生态修复思路相结合形成的“三滩分区共治”方案对于黄河未来治理最为可行,可为开展下游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滩区治理 洪水影响 分区共治 生态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