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反思“礼俗互动”概念的生成及其研究实践
1
作者
龙圣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2,158,共16页
“礼俗互动”概念的生成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阐释拓展、广泛运用三个阶段。这一概念较早在我国民俗学研究领域使用,认为它先由历史学提出、后被民俗学继承和发扬的看法并不准确。从民俗学对“礼俗互动”的研究实践来看,目前相关探讨呈...
“礼俗互动”概念的生成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阐释拓展、广泛运用三个阶段。这一概念较早在我国民俗学研究领域使用,认为它先由历史学提出、后被民俗学继承和发扬的看法并不准确。从民俗学对“礼俗互动”的研究实践来看,目前相关探讨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其中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视角渐成主流。民俗学研究“礼俗互动”需要比较视野和理论关怀,但目前所做有限,须加强相关探索,在提升这一学术分析工具阐释力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其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
互动
概念史
多元视角
比较视野
原文传递
文本还是实践?——对《“礼俗互动”概念的学术价值及献疑》的回应
被引量:
2
2
作者
彭牧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7,157,共9页
礼俗互动是跨学科的学术论题。回应潘斌教授对礼的历史性与中国特殊性的强调,期望有助于在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今天,探讨礼俗作为一对理论范畴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理论潜力与价值。礼的历史性并不是固定化礼,相反,承认礼的历史性不仅意味着...
礼俗互动是跨学科的学术论题。回应潘斌教授对礼的历史性与中国特殊性的强调,期望有助于在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今天,探讨礼俗作为一对理论范畴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理论潜力与价值。礼的历史性并不是固定化礼,相反,承认礼的历史性不仅意味着承认它与过去的联系,更要承认它在历史过程中的变化。礼俗互动不是礼和俗作为两个独立的、具有固定边界的领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互动,而是始终处于彼此对照依存、转化相生而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过程之中。礼俗的互动相生构成了一个动态性转化的机制,在从俗到礼、从礼到俗的循环实践中,既实现了礼的教化作用,又充分地包容了多元差异的文化实践,实现了多元性与一致性的动态转化与辩证统一。与礼俗相关的讨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人类文化包容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更多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
互动
礼俗
仪式
社会科学本土化
原文传递
“礼俗互动”概念的学术价值及献疑
被引量:
2
3
作者
潘斌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8,157,共15页
张士闪等人提倡“礼俗互动”概念并加以推广,可以纠正中国民俗学、社会史研究等领域的一些偏颇认识,体现出当代学者在建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方面的自觉和努力。不过民俗学者所言“礼俗互动”,对“俗”的重要性的强调要远高于“礼”,...
张士闪等人提倡“礼俗互动”概念并加以推广,可以纠正中国民俗学、社会史研究等领域的一些偏颇认识,体现出当代学者在建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方面的自觉和努力。不过民俗学者所言“礼俗互动”,对“俗”的重要性的强调要远高于“礼”,更多呈现的是“俗”对于“礼”的“自下而上”的作用,而忽视“礼”对于“俗”的“自上而下”的作用。一些民俗学者对礼、俗以及二者关系的界定比较宽泛,缺乏“历史性”;在进行礼俗关系的研究或“礼俗互动”概念的论证时大量套用西方理论和概念,缺乏说服力。作为一个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概念,“礼俗互动”在民俗学等既有学科论证的基础上,还需要以经学、礼学的眼光来加以检视并丰富其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
俗
礼俗
互动
原文传递
也谈“礼俗互动”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
1
4
作者
邓声国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9,157,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礼俗互动”说引发了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然而学者们在“礼”“俗”二者之间关系的描述上,以及“礼俗”概念的范畴与性质界定上,往往存在一定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礼俗互动”说引发了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然而学者们在“礼”“俗”二者之间关系的描述上,以及“礼俗”概念的范畴与性质界定上,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礼”与“俗”具有交融性或交叉性,并非国家礼制和民众文化间的截然对立;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的“礼俗”,存在贵族礼俗、士族礼俗、官僚礼俗、庶民礼俗等多种类型;礼俗是历代各级统治者“以礼化俗”的产物,发挥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作用。《仪礼》作为礼学重要原典,有其独特的行文方式和意义非凡的礼意元素,对后世国家礼制与庶民礼俗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
礼俗
互动
《仪礼》
原文传递
苏轼与李公麟交往考评
被引量:
4
5
作者
杨胜宽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4-22,共9页
苏轼与李公麟的交往亲密长久,前后共计二十多年。他们因为共同的文学艺术爱好而结识,并不断加深彼此感情。苏门弟子之一黄庭坚认为苏轼是李公麟的真正知音,看到了两人关系的非比寻常。学界迄今对他们的交往起始时间、交往过程及洋溢其...
苏轼与李公麟的交往亲密长久,前后共计二十多年。他们因为共同的文学艺术爱好而结识,并不断加深彼此感情。苏门弟子之一黄庭坚认为苏轼是李公麟的真正知音,看到了两人关系的非比寻常。学界迄今对他们的交往起始时间、交往过程及洋溢其间的深厚情谊尚没有认真关注过,也缺乏全面的了解,本文即重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李公麟
诗文往还
交往情谊
西园雅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贺号:乡村仪式实践与国家礼治精神
6
作者
李海云
《民俗研究》
2024年第6期145-152,156,共9页
姓名称谓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且具有深厚内涵的礼仪传统,其展现了社会交往中的礼仪秩序并体现出国家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冀南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贺号习俗,源于对国家与文人礼仪的效仿,并在传承过程中与当地结社活动相融合,成为民众塑造...
姓名称谓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且具有深厚内涵的礼仪传统,其展现了社会交往中的礼仪秩序并体现出国家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冀南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贺号习俗,源于对国家与文人礼仪的效仿,并在传承过程中与当地结社活动相融合,成为民众塑造历史感、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由此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实践和礼仪形式。通过举行贺号仪式,村民不仅获得了一种社会身份,也将日常生活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展现了文化传统的坚韧传承与在地化表达。传统礼仪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可通过适当转换,有效推动社会治理,优化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治
贺号
冠礼
礼俗
互动
原文传递
题名
反思“礼俗互动”概念的生成及其研究实践
1
作者
龙圣
机构
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2,158,共16页
文摘
“礼俗互动”概念的生成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阐释拓展、广泛运用三个阶段。这一概念较早在我国民俗学研究领域使用,认为它先由历史学提出、后被民俗学继承和发扬的看法并不准确。从民俗学对“礼俗互动”的研究实践来看,目前相关探讨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其中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视角渐成主流。民俗学研究“礼俗互动”需要比较视野和理论关怀,但目前所做有限,须加强相关探索,在提升这一学术分析工具阐释力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其学术价值。
关键词
礼俗
互动
概念史
多元视角
比较视野
Keywords
interaction
between
li
and
su
(
礼俗
)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diversified view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分类号
K892.26 [历史地理—民俗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文本还是实践?——对《“礼俗互动”概念的学术价值及献疑》的回应
被引量:
2
2
作者
彭牧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
出处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7,157,共9页
基金
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中国民间文学本土概念的体系化建构”(项目编号:2024JZDZ045)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礼俗互动是跨学科的学术论题。回应潘斌教授对礼的历史性与中国特殊性的强调,期望有助于在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今天,探讨礼俗作为一对理论范畴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理论潜力与价值。礼的历史性并不是固定化礼,相反,承认礼的历史性不仅意味着承认它与过去的联系,更要承认它在历史过程中的变化。礼俗互动不是礼和俗作为两个独立的、具有固定边界的领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互动,而是始终处于彼此对照依存、转化相生而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过程之中。礼俗的互动相生构成了一个动态性转化的机制,在从俗到礼、从礼到俗的循环实践中,既实现了礼的教化作用,又充分地包容了多元差异的文化实践,实现了多元性与一致性的动态转化与辩证统一。与礼俗相关的讨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人类文化包容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
礼俗
互动
礼俗
仪式
社会科学本土化
Keyword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
and
su
(
礼俗
)
li
and
su
ritual
loca
li
z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分类号
K892.26 [历史地理—民俗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礼俗互动”概念的学术价值及献疑
被引量:
2
3
作者
潘斌
机构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
出处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8,157,共15页
文摘
张士闪等人提倡“礼俗互动”概念并加以推广,可以纠正中国民俗学、社会史研究等领域的一些偏颇认识,体现出当代学者在建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方面的自觉和努力。不过民俗学者所言“礼俗互动”,对“俗”的重要性的强调要远高于“礼”,更多呈现的是“俗”对于“礼”的“自下而上”的作用,而忽视“礼”对于“俗”的“自上而下”的作用。一些民俗学者对礼、俗以及二者关系的界定比较宽泛,缺乏“历史性”;在进行礼俗关系的研究或“礼俗互动”概念的论证时大量套用西方理论和概念,缺乏说服力。作为一个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概念,“礼俗互动”在民俗学等既有学科论证的基础上,还需要以经学、礼学的眼光来加以检视并丰富其内涵。
关键词
礼
俗
礼俗
互动
Keywords
li
(礼)
su
(俗)
interaction
between
li
and
su
(
礼俗
)
分类号
K892.26 [历史地理—民俗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也谈“礼俗互动”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
1
4
作者
邓声国
机构
贵阳孔学堂高等研究院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出处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9,157,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礼学大百科全书》”(项目编号:22&ZD22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礼俗互动”说引发了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然而学者们在“礼”“俗”二者之间关系的描述上,以及“礼俗”概念的范畴与性质界定上,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礼”与“俗”具有交融性或交叉性,并非国家礼制和民众文化间的截然对立;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的“礼俗”,存在贵族礼俗、士族礼俗、官僚礼俗、庶民礼俗等多种类型;礼俗是历代各级统治者“以礼化俗”的产物,发挥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作用。《仪礼》作为礼学重要原典,有其独特的行文方式和意义非凡的礼意元素,对后世国家礼制与庶民礼俗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礼俗
礼俗
互动
《仪礼》
Keywords
li
and
su
(
礼俗
)
interaction
between
li
and
su
The Book of Rites
分类号
K892.9 [历史地理—民俗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苏轼与李公麟交往考评
被引量:
4
5
作者
杨胜宽
机构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4-22,共9页
文摘
苏轼与李公麟的交往亲密长久,前后共计二十多年。他们因为共同的文学艺术爱好而结识,并不断加深彼此感情。苏门弟子之一黄庭坚认为苏轼是李公麟的真正知音,看到了两人关系的非比寻常。学界迄今对他们的交往起始时间、交往过程及洋溢其间的深厚情谊尚没有认真关注过,也缺乏全面的了解,本文即重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评析。
关键词
苏轼
李公麟
诗文往还
交往情谊
西园雅集
Keywords
su
Shi
li
Gong
li
n
contact with poems and prose
friendship developed in
interaction
elegant meetings in Western Garden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贺号:乡村仪式实践与国家礼治精神
6
作者
李海云
机构
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民俗研究》
2024年第6期145-152,156,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礼治思想与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1CSH02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姓名称谓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且具有深厚内涵的礼仪传统,其展现了社会交往中的礼仪秩序并体现出国家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冀南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贺号习俗,源于对国家与文人礼仪的效仿,并在传承过程中与当地结社活动相融合,成为民众塑造历史感、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由此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实践和礼仪形式。通过举行贺号仪式,村民不仅获得了一种社会身份,也将日常生活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展现了文化传统的坚韧传承与在地化表达。传统礼仪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可通过适当转换,有效推动社会治理,优化社会秩序。
关键词
礼治
贺号
冠礼
礼俗
互动
Keywords
li
zhi(礼治)
Hehao
crown ceremony
interaction
of
li
and
su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反思“礼俗互动”概念的生成及其研究实践
龙圣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2
文本还是实践?——对《“礼俗互动”概念的学术价值及献疑》的回应
彭牧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2
原文传递
3
“礼俗互动”概念的学术价值及献疑
潘斌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2
原文传递
4
也谈“礼俗互动”及相关问题
邓声国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1
原文传递
5
苏轼与李公麟交往考评
杨胜宽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贺号:乡村仪式实践与国家礼治精神
李海云
《民俗研究》
202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