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quation of state of initially liquid carbon monoxide and nitrogen mixture
1
作者 YANG JinWen SUN Dong +1 位作者 SUN Yue SHI ShangChu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8年第6期599-606,共8页
The modified liquid perturbation variational theory and the improved vdW-1f model were applied to calculating the equation of the state of liquid CO-N2 mixture with the ratio of 1:1, 4:1 and 1:4, respectively, in the ... The modified liquid perturbation variational theory and the improved vdW-1f model were applied to calculating the equation of the state of liquid CO-N2 mixture with the ratio of 1:1, 4:1 and 1:4, respectively, in the shock pressure range of 9-49 GPa. It was shown that the calculated result for CO-N2 mixture with the ratio of 1:1 is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earlier experimental data. The thermodynamics equilibrium, chemical equilibrium and phase equilibrium were all considered in detail. It was found that Hugoniot of liquid CO-N2 mixture is moderately softened in the pressure range of 20-30 GPa and 30-49 GPa for different initial proportions, and that the Hugoniot is more softened in the latter pressure range, which means that the structural phase transition occurs near 20 GPa and 30 GPa. Since the shock pro-ductions may absorb a plenty of systematic energy, the shock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decline compared with the case of no chemical reaction. 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 increase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mole fraction of nitrogen composition. The results for the 1:1 CO-N2 mixture lie in the middle of two others. Therefore, it was shown that the modified Lorentz-Berthelor rule used in the scheme is effective to study shock-compression properties of liquid CO-N2 mixture under high temperatures and high pres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mixtures carbon monoxide NITROGEN equation of state LIQUID VARIATIONAL perturbation theory vdW-1f model
原文传递
Au/Fe-O催化剂活性组分在CO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存在状态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常艳 沈岳年 +2 位作者 胡瑞生 贾美林 盛世善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9-262,共4页
采用传统的共沉淀法制备了Au/Fe-O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它们对CO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虽然负载在Fe-O载体上的金晶粒较大(10~15 nm), 但由于采用了共沉淀法制备催化剂... 采用传统的共沉淀法制备了Au/Fe-O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它们对CO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虽然负载在Fe-O载体上的金晶粒较大(10~15 nm), 但由于采用了共沉淀法制备催化剂,金和载体可紧密接触并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 催化剂中Au 5d轨道上的电子流入Fe 3d轨道,使Au 5d轨道处于非全充盈状态,金呈Au^δ+状态(0<δ<1), 这是该催化剂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根本原因. CO催化氧化反应测试结果表明,当金含量较高时, CO的转化率在室温下就能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氧化铁 负载型催化剂 金的存在状态 一氧化碳 催化氧化
下载PDF
固相浸渍法和湿浸渍法制备CuO/CeO_2催化剂及其CO氧化性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孙敬方 张雷 +2 位作者 葛成艳 汤常金 董林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47-1358,共12页
采用固相浸渍法和常规湿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uO/CeO2催化剂,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激光拉曼光谱(LRS)、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in situ DRIFT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考察了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结构性质... 采用固相浸渍法和常规湿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uO/CeO2催化剂,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激光拉曼光谱(LRS)、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in situ DRIFT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考察了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结构性质及其在CO氧化反应中性能的影响.XPS和H2-TPR结果表明,固相浸渍法更有利于得到高分散的铜物种,并促进CuO物种的还原.LRS结果表明,相比于湿浸渍法,固相浸渍法能产生更多氧空位,而这些氧空位可以活化参与反应的O2.CO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当铜负载量相同时,固相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于湿浸渍法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性能.结合多种表征结果发现,催化剂CO氧化性能与其表面氧空位和Cu+–CO浓度紧密相关,提出了CuO/CeO2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中可能的协同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氧化 氧化铜 二氧化铈 固相浸渍法 湿浸渍法 协同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高压氧治疗剂量与疗效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红霞 刘亚玲 +1 位作者 于秋红 薛连璧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9期868-871,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HBOT)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不同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DEACMP患者68例分成HBOT 30次组和HBOT 60次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5 d、70 d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同时进行脑部MRI+Flair...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HBOT)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不同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DEACMP患者68例分成HBOT 30次组和HBOT 60次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5 d、70 d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同时进行脑部MRI+Flair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后70 d时,HBOT 60次组患者MMSE评分基本恢复正常,显著高于HBOT 30次组。脑核磁T2和Flair序列影像显示大脑半卵圆区和脑室周围区呈弥漫性高信号改变,HBOT后有所改善。结论 HBOT对DEACMP具有明显疗效,在患者发病早期开始连续60次治疗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治疗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o-B非晶态合金超细微粒催化剂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姚凯文 范以宁 +1 位作者 陈懿 李新生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53-254,共2页
Co-B非晶态合金超细微粒催化剂的研究姚凯文,范以宁,陈懿,李新生(南京大学化学系,南京21009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关键词非晶态,超细微粒,钴基合金,硼合金,一... Co-B非晶态合金超细微粒催化剂的研究姚凯文,范以宁,陈懿,李新生(南京大学化学系,南京21009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关键词非晶态,超细微粒,钴基合金,硼合金,一氧化碳,加氢非晶态合金超细微粒兼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态 超细微粒 一氧化碳 加氢 催化剂
下载PDF
在铂催化剂上-氧化碳氧化反应的多定态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建华 廖晖 李绍芬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15-522,共8页
对铂催化剂上一氧化碳氧化反应的多定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借助于奇异理论和突变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系统可能存在的定态数目,并预测出在定态数目不同的操作参数区域内,描述系统状态变量与操作参数的分岔图型式,最后,尝... 对铂催化剂上一氧化碳氧化反应的多定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借助于奇异理论和突变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系统可能存在的定态数目,并预测出在定态数目不同的操作参数区域内,描述系统状态变量与操作参数的分岔图型式,最后,尝试利用系统的多定态特性识别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氧化 催化剂 催化
下载PDF
CO在Pd掺杂Rh(111)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福兰 夏琼 +2 位作者 黄辉胜 徐建华 徐伯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1-376,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O在Rh(111)表面top、fcc、hcp、bridge四个吸附位和Rh-Pd(111)表面Rh-top、Pd-top、Rh Rh-bridge、Rh Pd-bridge、Pd Pd-bridge、Rh2Pdhcp、Rh Pd2-hcp、Rh2Pd-fcc、Rh Pd2-fcc九个吸...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O在Rh(111)表面top、fcc、hcp、bridge四个吸附位和Rh-Pd(111)表面Rh-top、Pd-top、Rh Rh-bridge、Rh Pd-bridge、Pd Pd-bridge、Rh2Pdhcp、Rh Pd2-hcp、Rh2Pd-fcc、Rh Pd2-fcc九个吸附位的13种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能量计算,得到了CO较有利的吸附位;并对最佳吸附位进行总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CO在Rh(111)和Rh-Pd(11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分别为Rh-hcp和Rh-top位,其吸附能的大小顺序为Ph(111)>Rh-Pt(111);CO与金属表面成键,属于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Rh(111)表面 金属掺杂 态密度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金的化学状态对Au/CoCeO_x催化剂CO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塔娜 张密林 +2 位作者 李娟 李华举 申文杰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77-782,共6页
以CoCeOx复合氧化物为载体,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的金催化剂,并通过不同温度的预处理控制Au的化学状态.使用粉末X射线衍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程序升温还原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在室温条件下该系列催... 以CoCeOx复合氧化物为载体,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的金催化剂,并通过不同温度的预处理控制Au的化学状态.使用粉末X射线衍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程序升温还原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在室温条件下该系列催化剂的一氧化碳氧化性能.结果表明,Au/CoCeOx催化剂的CO氧化性能与催化剂表面Au+的含量成正比,Au+可能是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添加水汽对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Au+不能稳定存在,特别是当催化剂表面Au+的含量过高时,在水汽的作用下Au+迅速发生歧化反应,使得催化剂的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钴 氧化铈 复合氧化物 化学状态 一氧化碳 低温氧化
下载PDF
铂催化剂上乙烯和一氧化碳同时氧化反应多定态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建华 廖晖 +1 位作者 张玮 李绍芬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22-530,共9页
对铂催化剂上乙烯和一氧化碳同时氧化反应多定态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体系最多存在有两个稳定的定态,随乙烯和/或一氧化碳浓度的增加,系统的点火温度升高,熄火温度下降,存在多定态的操作参数区域增大;在较高的乙... 对铂催化剂上乙烯和一氧化碳同时氧化反应多定态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体系最多存在有两个稳定的定态,随乙烯和/或一氧化碳浓度的增加,系统的点火温度升高,熄火温度下降,存在多定态的操作参数区域增大;在较高的乙烯和/或一氧化碳浓度条件下,系统将出现自持,实验观测不到熄火现象。通过对体系多定态特性的分析可知,同时氧化反应体系的多定态特性并不等于两个单独氧化反应体系多定态特性的简单迭加,在两个反应之间,除了热量的相互作用外,还存在着动力学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反应 催化剂 乙烯 一氧化碳
下载PDF
高压下CO在甲醇-碳酸二甲酯中的溶解度测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楠楠 马沛生 夏淑倩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4,共5页
利用自行建立的高压下测定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的装置,在温度25~75℃、压力2.00~10.00 MPa条件下,首次测定了CO在甲醇、碳酸二甲酯及甲醇-碳酸二甲酯混合体系中的溶解度,并用PR方程计算了CO的气相逸度,溶解度数据符合方程f=Hx.揭示了C... 利用自行建立的高压下测定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的装置,在温度25~75℃、压力2.00~10.00 MPa条件下,首次测定了CO在甲醇、碳酸二甲酯及甲醇-碳酸二甲酯混合体系中的溶解度,并用PR方程计算了CO的气相逸度,溶解度数据符合方程f=Hx.揭示了CO在甲醇、碳酸二甲酯及甲醇-碳酸二甲酯混合体系中的溶解度规律.将亨利系数和温度进行关联,关联误差很小.这表明用此关联式可预测和推算CO在这些溶剂中的溶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甲醇 碳酸二甲酯 气体溶解度 气液平衡 状态方程
下载PDF
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机理概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瑞明 李岭领 +5 位作者 吴晓岚 曾森维 黄宗辉 张爱雨 高梓翔 邓仕红 《山东化工》 CAS 2021年第4期79-81,共3页
二氧化碳甲烷化技术被认为是二氧化碳循环再利用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也是目前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反应过程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载体或助剂种类、催化剂类型与晶粒尺寸、反应温度、反应气氛等等,国内外学者在反应中间体及... 二氧化碳甲烷化技术被认为是二氧化碳循环再利用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也是目前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反应过程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载体或助剂种类、催化剂类型与晶粒尺寸、反应温度、反应气氛等等,国内外学者在反应中间体及限速步骤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因此目前关于二氧化碳甲烷化的反应机理尚无统一认识。本文对直接加氢机理与CO中间体理论等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机理进行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甲烷化 CO中间体
下载PDF
一氧化碳与卡宾加成反应的从头计算方法研究
12
作者 李来才 刘芳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5期64-67,共4页
本文用从头计算方法研究了一氧化碳与卡宾加成反应的机理,得到了反应具有活化能的结论,且反应表现为亲核性.
关键词 卡宾 一氧化碳 活化能 加成反应 从头计算
下载PDF
清洁及部分氧化的Ni_3Ti(0001)表面CO吸附的HREELS研究
13
作者 姚丽君 熊国兴 +4 位作者 王德峥 盛世善 陈恒荣 魏绪明 郭燮贤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用离子散射谱(ISS)、俄歇电子能谱(AES)及低能电子衍射(LEED)技术对Ni3Ti(0001)表面结构与组成进行考察后,主要采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以CO为探针分子,研究了清洁及部分氧化的Ni... 用离子散射谱(ISS)、俄歇电子能谱(AES)及低能电子衍射(LEED)技术对Ni3Ti(0001)表面结构与组成进行考察后,主要采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以CO为探针分子,研究了清洁及部分氧化的Ni3Ti(0001)表面上Ni,Ti间的相互作用及对CO吸附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最表层几乎完全为Ni的Ni3Ti(0001)清洁规整表面上,CO没有发生解离;(2)次表层Ti原子与最表层Ni原子间的电子相互作用,使初始吸附的CO伸缩振动与Ni(111)相比向低频位移约60cm-1;(3)适量CO暴露后,CO氧端与近邻Ti原子的成键作用产生了一种新的Nix-C-O-Tiy物种.Ni3Ti(0001)表面部分氧化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3Ti 部分氧化 表面 一氧化碳 吸附态 HREELS
下载PDF
模拟流态化CO还原Fe_2O_3微粉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智强 赵炜 李辉 《粉末冶金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6,共6页
在可控气氛炉中进行了模拟流态化CO还原Fe2O3微粉的试验研究.采用等温热重分析法,在850~1 050℃考察了温度、CO浓度对模拟流态化Fe2O3微粉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还原阶段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快速下降,随后趋于平缓;对不... 在可控气氛炉中进行了模拟流态化CO还原Fe2O3微粉的试验研究.采用等温热重分析法,在850~1 050℃考察了温度、CO浓度对模拟流态化Fe2O3微粉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还原阶段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快速下降,随后趋于平缓;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还原曲线进行对比,950℃时还原效果最佳;在此温度下,进一步研究了CO浓度对还原过程的影响,当CO体积分数由10%提高到30%、50%、100%后,Fe2O3微粉的还原速率逐步提高;30%、50%、100%CO浓度下达到平台期时的还原度均为0.93,而10%CO浓度下达到平台期时的还原度仅为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O 微粉 模拟流态化 CO 还原度
下载PDF
Rh/Al_2O_3上CO和NO的吸附性能及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羊彦衡 陈耀强 +4 位作者 龚茂初 曹昭 陈豫 辛勤 应品良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5-278,共4页
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CO和NO在Rh/Al2O3上的吸附性能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Rh/Al2O3的孪生中心对CO的吸附强于对NO的吸附,线式和桥式中心则对NO的吸附强于对CO的吸附.CO和NO共吸... 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CO和NO在Rh/Al2O3上的吸附性能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Rh/Al2O3的孪生中心对CO的吸附强于对NO的吸附,线式和桥式中心则对NO的吸附强于对CO的吸附.CO和NO共吸附-TP(CO和NO中)-IR动态过程结果揭示出2224cm-1谱带的出现和强度的增加与孪生CO谱带以及吸附的NO谱带的强度减弱同时发生,表明是由吸附的NO和孪生CO形成了Rh-N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型 一氧化碳 一氧化氮 化学吸附 铑催化剂
下载PDF
火源位置对房间-走廊式结构下烟气危害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晓 杨立中 +1 位作者 武来喜 张甲雷 《火灾科学》 CAS CSCD 2009年第2期88-94,共7页
利用小尺寸典型建筑结构实验台选取了两种不同大小的油盘和三个典型的火源位置进行实验,同步获取浓度、温度、质量数据,对准稳态时段内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整个火源房间为控制体,以有害组分CO的积分平均浓度及生成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 利用小尺寸典型建筑结构实验台选取了两种不同大小的油盘和三个典型的火源位置进行实验,同步获取浓度、温度、质量数据,对准稳态时段内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整个火源房间为控制体,以有害组分CO的积分平均浓度及生成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火源位置影响下开口的气体质量流率与中性面高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火源热释放速率或中性面的高度对CO的浓度及生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火源处于近门角落还是远角,CO积分平均浓度及生成率的数据表明其烟气层的危险性均明显高于火源处于中心时的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烟气危害性 准稳态时段 一氧化碳 中性面高度
下载PDF
原位红外光谱研究Ni/Al_2O_3催化剂上CO的吸附态 Ⅰ.CO的倒式吸附态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兵 吕永安 +1 位作者 刘淑芬 李灿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5-228,共4页
CO在过渡金属上的吸附方式一般认为可分成三类:线式吸附态,桥式吸附态和多重键吸附态.这些吸附态的C—O伸缩振动具有红外活性,共振动频率分别位于~2050,~1950和~1700cm^(-1).但也有人认为CO在过渡金属表面上可能会形成倒式吸附态,即C... CO在过渡金属上的吸附方式一般认为可分成三类:线式吸附态,桥式吸附态和多重键吸附态.这些吸附态的C—O伸缩振动具有红外活性,共振动频率分别位于~2050,~1950和~1700cm^(-1).但也有人认为CO在过渡金属表面上可能会形成倒式吸附态,即C—O键向表面倾斜,甚至平行于表面.例如,Dijk等曾推测在Ni/SiO_2催化剂上CO可能形成倒式双点吸附态(即C,O原子同时与表面成键).Krasser等用喇曼光谱研究CO在Ni/SiO_2上的吸附态时发现在330cm^(-1)处有一喇曼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吸附态 镍催化剂
下载PDF
氧气和一氧化碳在人血红蛋白迁移过程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彭雪 芦琛璘 卢滇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24-735,共12页
为了揭示CO和O2竞争性结合人血红蛋白血红素位点的机制及其与人血红蛋白结构转换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MD)结合马尔科夫状态模型(MSMs)研究氧气(O2)和一氧化碳(CO)分子从水溶液迁移进入人血红蛋白四聚体α链和β链... 为了揭示CO和O2竞争性结合人血红蛋白血红素位点的机制及其与人血红蛋白结构转换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MD)结合马尔科夫状态模型(MSMs)研究氧气(O2)和一氧化碳(CO)分子从水溶液迁移进入人血红蛋白四聚体α链和β链的全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O2和CO结合α链和β链的稳态结合位点和瞬态结合位点、迁移通道以及α链的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分子模拟不仅仅能够再现全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离散Xe结合位点和分子扩散通道,而且揭示了实验中无法观测的瞬态结合位点和多重气体迁移途径。上述结果表明人血红蛋白因其结构柔性所形成的瞬态通道对于气体分子迁移过程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利用MSM和过渡路径理论(TPT)构建了人血红蛋白α链结构变化与气体分子迁移之间的关系,阐释了血红蛋白中影响气体迁移的关键结构及其微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红蛋白 血红素 氧气 一氧化碳 分子模拟 马尔科夫状态模型 气体迁移
下载PDF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预后评估 被引量:4
19
作者 曹倩 孙静 +1 位作者 钱磊 晁艳艳 《安徽医学》 2019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中毒程度的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七一中心医院收治的61例ACOP患者,根据一氧化碳中毒诊断及分级标准,分为轻度组(35例)和中重组(26例),... 目的探讨不同中毒程度的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七一中心医院收治的61例ACOP患者,根据一氧化碳中毒诊断及分级标准,分为轻度组(35例)和中重组(26例),选取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d)、机械通气时间(d)、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同时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时间(K)、血凝速率(Angle角)、血块强度(MA)、血凝综合指数(CI),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所有ACOP患者随访28天,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42例)和死亡组(19例),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d)、机械通气时间(d)、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TEG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组患者PT、APTT、TT短于轻度组患者,D-D、FDP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组与轻度组患者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比较,PT、APTT、TT缩短,FIB、D-D、FD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指标中,轻度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比较,R值缩短,MA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组患者R值、K值显著缩短(P<0.05),Angle角、MA值、CI值显著升高(P<0.05)。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比较,R值、K值缩短(P<0.05),Angle角、MA值、CI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EG检测中R值分别与PT、APTT呈正相关(P<0.05);K值与APTT呈正相关(P<0.05),与FIB呈负相关(P<0.05);Angle角分别与APTT呈负相关(P<0.05),与FIB、D-D呈正相关(P<0.05);MA值与FIB呈正相关(P<0.05);CI值分别与PT、APTT呈负相关(P<0.05),与FIB呈正相关(P<0.05)。结论ACOP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程度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栓弹力图指标具有相关性,两者对监测ACOP患者凝血功能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高凝状态 预后评估
下载PDF
丁苯酞对迟发性脑病患者精神、行为和认知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艳坤 李慧 +3 位作者 吴延芝 张友生 张宏丹 顾黎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5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迟发性脑病患者精神、行为和认知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菏泽市立医院就诊的120例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置于绝对压力为0.25MPa的高压氧室中,每天80 min,持续90 d;同...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迟发性脑病患者精神、行为和认知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菏泽市立医院就诊的120例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置于绝对压力为0.25MPa的高压氧室中,每天80 min,持续90 d;同时每天给予地塞米松5 mg,每周5 d,连续4周。另外,试验组前14 d给予丁苯酞注射液100 ml,每天2次;后76 d每天给予丁苯酞软胶囊200 mg,每天3次。治疗第14天、3个月、1年分别采用MMSE、MoCA、ADL对患者的行为和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在第3个月和1年后,用HAMA和HAMD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变化。结果治疗第14 d、3个月、1年,试验组的MMSE、MoCA、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治疗后3个月和1年,试验组的HAMA和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联合地塞米松、高压氧能明显改善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的精神、行为和认知功能,且无明显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迟发性脑病 精神 高压氧 一氧化碳中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