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lturally-loaded Chinese Discourse of Gu-qin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ranslation——Based on a Maxim from a Chinese Classics The Roots of Wisdom
1
作者 赵明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7期11-14,共4页
Inspired by one of the maxims in a Chinese classics entitled The Roots of Wisdom,the present paper borrows the typical culturally-loaded Chinese discourses of Gu-qin — "stringed lute" and "non-stringed... Inspired by one of the maxims in a Chinese classics entitled The Roots of Wisdom,the present paper borrows the typical culturally-loaded Chinese discourses of Gu-qin — "stringed lute" and "non-stringed lute"—to add to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erminology and to enrich some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some related theories in linguistics,pragmatics,aesthetics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show different perspectives relevant with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the present paper offers a new angle to illustrate how the Chinese discourses of Gu-qin,rich in cultural implications,can best describe translation and bring new vigor and vitality into the diversity and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discourses of Gu-qin cultural implications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下载PDF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
作者 南帆 Liu Hu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5年第3期151-161,共11页
A common symptom of the blanket coverage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was the way Chinese intellectuals "kept harping on Greece," to the neglect of their own literature's distinctive features. Even worse were attempt... A common symptom of the blanket coverage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was the way Chinese intellectuals "kept harping on Greece," to the neglect of their own literature's distinctive features. Even worse were attempts to force Chinese literature into the Procrustean bed of Western literary propositions. How ca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be used more effectively to interpret n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r Chinese experience? How can it throw off Western theoretical models and become a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s own narrative?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must be a high priority. It is a complex project, one that necessarily entails stepping on to the discourse platform of modernity, accepting various kinds of open dialogue, and thence envisioning a new form of discourse system set amid multilayered overlapping perspectives and even the challenge of different id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RECONSTRUCTION indigenous resources multiple dialogues discourse system
原文传递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Discourse in Literary Studies Based on Current Practice
3
作者 高建平 Cheng Yanq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5年第3期126-138,共13页
There are two mistaken tende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in academia. One is the "red dancing shoes" phenomenon, where scholars run helter- skelter after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Wester... There are two mistaken tende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in academia. One is the "red dancing shoes" phenomenon, where scholars run helter- skelter after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the other is the "bound feet" phenomenon, where tradition-bound scholars believe that tradition must be kept unchanged and tha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should be cleansed of all alien elements. Neither approach is desirabl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should be grounded in present realities and should distinguish between substance and function. "Substance" has to consist of China's present literary creation and critical practice; only thus can we appropriate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ies in the service of today's needs, and make the ancient serve the modern and the foreign the Chinese. This will enable us to develop a literary discourse that is both contemporary and Chine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substance and fixnctio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原文传递
文明互鉴: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意识 被引量:3
4
作者 曹顺庆 刘诗诗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1,212,共8页
自晚清民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以来,基于西方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建构的文科知识体系近乎主导了中国文科百年以来的构建进程。在这百余年间,如何重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重建中国理论话语一直都是世纪之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孜... 自晚清民初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以来,基于西方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建构的文科知识体系近乎主导了中国文科百年以来的构建进程。在这百余年间,如何重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重建中国理论话语一直都是世纪之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孜孜以求力图解决的目标,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命题的提出引发了又一轮激烈的研讨。文章指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要立足中国实际、中国经验,更需要将中国文化放置于“文明互鉴”的视野下审视西方经验、西方实践以及西方理论。通过史实的梳证可知,包括“浪漫主义”“意象派”“新批评”“生态伦理批评”等诸多英美文论的形成明显汲取了来自中国文化哲学的元素。以此延展,文章提出了中外文论互鉴史研究、文论他国化变异研究、比较诗学变异研究等以中国为视角、以中国理论为建构方法的新领域,提出属于自身的标志性概念、创新性问题。做到知识自主,更要做到阐释自主,才能解决话语问题,解决人文社会科学“说不出”“不想说”“不敢说”的“卡嗓子”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文论互鉴 英美文论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话语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
5
作者 李西建 尚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6,共8页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整体建构与创造。其内涵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文艺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在培植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的精神沃土与根基;以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科学构建了一种具有中国风格和凸显现代价值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谱系,继而从根本上促进和实现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范式转换,展现为一种思想“合力”的力量,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一种完整系统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问题与路径
6
作者 寇鹏程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3,共10页
中国当代文论还未完全建立本土性的原创话语体系。从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经验来看,要建构中国自己的文论话语体系,至少要从以下六点入手:一是要把握时代精神,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话语;二是要在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来建构;三... 中国当代文论还未完全建立本土性的原创话语体系。从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经验来看,要建构中国自己的文论话语体系,至少要从以下六点入手:一是要把握时代精神,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话语;二是要在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来建构;三是要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建构的基础上继续建构;四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五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学相结合;六是要长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体系 中国文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内部体系建构研究
7
作者 赵炎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内部体系可以分为学科、学术、话语三个方面。建构学科体系,一是要建构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二是要加快与学科体系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学科建设的现实基础;四是构建引领学科发展的优势学科。建构学术体系,...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内部体系可以分为学科、学术、话语三个方面。建构学科体系,一是要建构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二是要加快与学科体系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学科建设的现实基础;四是构建引领学科发展的优势学科。建构学术体系,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要坚持创新导向,提倡原创性;四是要关注中国现实,突出民族特色。建构话语体系,一是在建构对象上要以中国文学审美经验为中心;二是要重视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也即建构者本身的建设;三是在建构方法上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统一下的“事件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下载PDF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话语阐释 被引量:6
8
作者 吕玉赞 《东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轨道论”的话语建构,它旨在传达的并不仅是其字面含义,即中国法治(法制)本身的现代化,而是“通过法治实现中国整体的现代化”。同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话语蕴含着中国法治(法制)本身的...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轨道论”的话语建构,它旨在传达的并不仅是其字面含义,即中国法治(法制)本身的现代化,而是“通过法治实现中国整体的现代化”。同时“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话语蕴含着中国法治(法制)本身的现代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中国”强调,中国法治建设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建构基于中国传统和基本国情的现代法治。“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式”表明,中国法治现代化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是一种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和推广的法治现代化典范。“式”的运用,使中国成功逆袭了西方对人类法治发展模式的话语权,增强了中国法治现代化在国内外的接受度、认同感和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现代化 法治话语 国际话语权 法治轨道论
下载PDF
文化诗学:建构中国文论自主话语体系之一途
9
作者 吴新纶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13,共5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中国文论自主话语体系成了学界的热点问题,讨论者众,但真正提出并建构中国文论自主体系者寡,蒋述卓教授提出并践行的文化诗学思想可谓其中佼佼者。蒋述卓的文化诗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性,从研究视角而言,兼顾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中国文论自主话语体系成了学界的热点问题,讨论者众,但真正提出并建构中国文论自主体系者寡,蒋述卓教授提出并践行的文化诗学思想可谓其中佼佼者。蒋述卓的文化诗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性,从研究视角而言,兼顾文化视野和审美特质;从精神气度而言,具有人文精神和实践品质。虽然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文论体系尚未完备,但文化诗学批评沟通文本内外,立足中国文学创作实践,面向中国文学和诗学的未来,有了相对成熟的阐释方法,并在实践中作出了出色的成就,批评的有效性已经凸显。也正是理论体系的不完备与实践层面的卓越成果之间的反差,让我们看见了文化诗学乐观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中国文论 话语体系
下载PDF
中医翻译理论与国际话语权建构:理论探讨与优化路径
10
作者 余乐 骆应吉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46-148,共3页
近年来,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均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机遇期。在深刻把握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发展大势的进程中,人们发现,中医在对外传播中的话语权塑造上的不足已成为了中医走向世界的掣肘。因此,有必要从理论视角出发,以多维度交叉融合... 近年来,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均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机遇期。在深刻把握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发展大势的进程中,人们发现,中医在对外传播中的话语权塑造上的不足已成为了中医走向世界的掣肘。因此,有必要从理论视角出发,以多维度交叉融合的中医翻译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掘中医药的先进理论和医疗经验,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确保在中医外宣的翻译标准、规范化建设、内容分类、宣发渠道等基础性领域筑牢中医话语权主导地位,进而重塑中医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翻译理论 国际话语权 优化路径
下载PDF
国际中文教师课堂支持性言语行为标记研究
11
作者 李维婷 李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期25-29,共5页
该研究基于社会语言学中的“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通过对28位国际中文教师课堂话语的转写,分析了国际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篇支持性言语行为标记和人际支持性言语行为标记的情况和特点。其中,在语篇支持性言语行为标记中,语义连贯标... 该研究基于社会语言学中的“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通过对28位国际中文教师课堂话语的转写,分析了国际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篇支持性言语行为标记和人际支持性言语行为标记的情况和特点。其中,在语篇支持性言语行为标记中,语义连贯标记的使用远多于动作连贯标记;在人际支持性言语行为标记中,使用最多的是求应标记,其次是宣示标记和回应标记。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中呈现的国际中文教师言语行为的情感性特点、教师使用的情感策略及国际中文课堂上独特的师生角色关系,以期为教师言语行为分析及教师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 教师话语 新言语行为 支持性言语行为标记 师生角色关系 教师情感策略
下载PDF
格式塔理论视角下中华武术典籍中的文化意象英译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刚 殷优娜 李杉杉 《体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6,共12页
中华武术典籍承载着厚重的武术精神和中华文脉,是武术前贤的智慧结晶、武术技法技理的传承精华、武术文化的精髓凝聚,其英译研究对于加速武术典籍的国际传颂、深化武术的国际传播、助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格式塔... 中华武术典籍承载着厚重的武术精神和中华文脉,是武术前贤的智慧结晶、武术技法技理的传承精华、武术文化的精髓凝聚,其英译研究对于加速武术典籍的国际传颂、深化武术的国际传播、助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格式塔理论与中国武术重视整体思维的特点相契合,为武术典籍英译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基于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异质同构原则”“接近性原则”,在系统分析武术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基础上,对武术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空缺、文化缺省、文化约等、文化相通等现象的英译路向展开研究,以期为武术典籍外译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式塔理论 中华武术典籍 文化意象 英译 对外话语体系
下载PDF
历史地看待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3
13
作者 程正民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11期4-9,I0001,共7页
文论话语体系是文论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它具有共同性和独特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百年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变化,同百年文学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其变化的动力在于各种文论话语的对话和融合。新时期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文论话语体系是文论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它具有共同性和独特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百年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变化,同百年文学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其变化的动力在于各种文论话语的对话和融合。新时期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探索和建构,进入了新的阶段,积累了新的经验,取得了新的进展。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面向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实践,实现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融,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仍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话语体系 话语特征 话语的对话和融合 历史启示
下载PDF
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从《文心雕龙》英译谈起
14
作者 胡作友 张兰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5-92,共8页
《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的成功译介说明要想与西方文论进行平等对话,必须要拥有话语权,中国需要有一套自己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然而体系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现代化的适应性转换;二是对... 《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的成功译介说明要想与西方文论进行平等对话,必须要拥有话语权,中国需要有一套自己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然而体系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现代化的适应性转换;二是对西方文论进行本土化改造;三是秉持文化自信的理念,积极推动中国文论走出去;四是立足中国现实,扎根本土实践,让中国文论为中国文学实践服务,以文学实践为根本,防止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脱节。中国当代文论必须进行话语重建,走从文本到实践再到理论生成的正确路线。中国需要充分发挥文论建设的主体性,既要古为今用,又要洋为中用,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推陈出新,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英译 中国文论话语体系 古代文论 西方文论 文学实践
下载PDF
外语类研究生培养中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融入——以日本文学方向为例
15
作者 张卫娣 程国兴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69-73,共5页
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与“课程思政”“新文科”建设的现实需求具有一致性。研究生学术培养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互为依托、共同促进。基于外语类学科特点,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融入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以日本文学... 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与“课程思政”“新文科”建设的现实需求具有一致性。研究生学术培养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互为依托、共同促进。基于外语类学科特点,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与融入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以日本文学方向为例,导师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论传统”“近现代中国学界经验”角度探索学术主体性及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将学术话语体系融入研究生培养中,树立学生文化自信,进而培养中国特色独立学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日本文学 学术话语 马克思主义 中国古代文论
下载PDF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视域下的译者思政意识实践路径初探 被引量:5
16
作者 范大祺 孙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0-90,共11页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但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为切实提升中国话语表达的准确性和国际影响力,本文构建了“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模型,并强调译者应在思政意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但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为切实提升中国话语表达的准确性和国际影响力,本文构建了“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模型,并强调译者应在思政意识的指导下,坚持“受众中心论”,攻克语言语境关,力求打破文化壁垒和语言壁垒,强化国际传播思维,提升话语策略艺术,进而实现有效的话语传播。同时,着眼于关系到话语体系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从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和学习形式等方面入手,加强高校思政意识引导,实现思政教育、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推进和高效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译者 受众中心论 话语 思政意识
下载PDF
知本溯源与当代新声——“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分析”学术研讨会综述
17
作者 苗昕伟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11期48-57,I0002,共11页
百余年间,中国文学理论的绵延发展正在于对中西理论的吸收内省、对时代语境的深刻体察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共同参与。其中,作为话语的文学理论尤为体现出“对象—实践”的二重意义。在社会分野日趋明显的后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理论更需以... 百余年间,中国文学理论的绵延发展正在于对中西理论的吸收内省、对时代语境的深刻体察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共同参与。其中,作为话语的文学理论尤为体现出“对象—实践”的二重意义。在社会分野日趋明显的后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理论更需以历史语境探厘为话语基础,以现实主体实践为话语旨归,进一步增强文化场域内文学理论的新生活力。2023年7月1日至2日,“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分析”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学科体系的发展建设”“理论概念的梳理辨析”“历史现场的重新书写”“古典文论的创新阐释”“当下现实的理论关切”等问题提供了诸多真知灼见,显示出我国文学理论体系的日渐完备和实践价值的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理论 话语分析 概念史研究 社会史视野 中西理论思潮
下载PDF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周贤 刘光明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07-117,共11页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深刻认识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深刻认识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中国话语 中国理论 中国实践
下载PDF
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 被引量:40
19
作者 曹顺庆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23-130,共8页
一些人认为中国文论仅仅涵盖"气"、"风骨"、"神韵"、"比兴"、"妙悟"和"意境"这样一些范畴。然而,如果从一种文化的视阈来看,我们分析中国传统文论和清理中国文论话语,并... 一些人认为中国文论仅仅涵盖"气"、"风骨"、"神韵"、"比兴"、"妙悟"和"意境"这样一些范畴。然而,如果从一种文化的视阈来看,我们分析中国传统文论和清理中国文论话语,并不是以上所提到的这些范畴,而是要研究它们在文学中所呈示出的意义表达方式和文化规则,例如古代文论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等等。中国学者相信示意的唯一方式就是"立象",它是长期以来在中国文论中已经被强化和突出的话语方式。因此有必要在以前一些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中西文论对话研究,使之更加具体和系统,并遵循四个基本的话语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话语 对话 规则
下载PDF
再论中国文论“失语症”问题——一个“话语事件”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艳丰 段吉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23,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论界所提出的文论"失语症"问题,作为一个典型的"话语事件",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文论建设的理论困境与文论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则集中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知识界的思想分野与话...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论界所提出的文论"失语症"问题,作为一个典型的"话语事件",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文论建设的理论困境与文论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则集中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知识界的思想分野与话语转型。文章结合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结构的嬗变,文化知识界的多重转向,现代性的断裂,民族主义与保守主义思想的兴起等问题,辩证分析了文论"失语症"命题,在指出其话语合理性的同时,也对错误的思想倾向作出了批评与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失语症 话语事件 理论反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